文化的创新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文化的创新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的创新【第一篇】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家、媒体甚至部分专家都信心十足,欢欣鼓舞,有人甚至宣称四万亿刺激计划成功了。但在这一轮“小高潮”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通过对中美在金融、经济,人民等几方面的比较说明我的观点。

美国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金融系统,可以说华尔街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尔街和美元的全球货币职能,才有美国的今天。美国政府可以不救某个投行,可能让通用汽车破产,但绝不会听任华尔街崩溃。随便翻一本华尔街的历史书,像今天这样的故事已经有过很多次轮回了,只是幅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这一次金融危机能够这么快见底,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默契配合是分不开的。

美国会尽一切力量,重建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修复过失和问题,巩固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体系会在1~2年内恢复,只是游戏中的玩家会有些变化,游戏规则有些变化而已。泡沫(或者称“高潮”)还会再起,因为这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和本质。

底特律并不代表美国经济,通用汽车的破产同样不能代表美国企业的全部。相反,美国具备大量良好教育的人才、充足的资本、成熟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文化,使得美国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国内中产阶级旺盛的内需消费,具备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依然具备强大的出口竞争优势。

从理论到实践,美国总是引领着全球的产业革命。不管是福特的流水线,泰勒式的管理、德鲁克的管理哲学、戴明的TQM、通用的6Sigma,或者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互联网的普及、服务外包,还是未来新能源的曙光,无不显示了这个国家,企业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的破产和困难只是让衰老和羸弱的死去,为后来的新兴力量让道和做养分铺垫,绝非美国企业竞争力丧失的信号,恰恰证明了成熟的市场机制,保证了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

美国经济处于一个良性的通道当中,虽然不好说是上升通道,但至少不是衰退通道。

从美国储蓄率的迅速上升(一年不到的时间,从0上升到4%),我感觉到美国人民的现实、坚韧和乐观,说句实在话: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照理说美国是这次危机的中心,而我在美国当地感觉不出人们的恐慌和沮丧。对于猪流感也是一样,美国人民依然泰然地生活着。依然快乐,依然自信。

回到中国。股市中的“政策市”和证券公司大厅里的大伯大妈、受政府影响极大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银行、少的可怜和严格审批的金融产品等,都说明了中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中国金融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不是因为我们高明,也不是因为监管严格,恰恰是因为它的不发达。

中国的经济始终是依赖投资。前几年因为外需的增加,市场的比重还大了一些,最近又因为危机反而加重了投资的比重。内需永远被作为“鼓励”的话题,但是就是不见起来。因为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富民。大量的中产阶级没有形成;城市化过程中,没有能重视和解决农村的问题。

外需长时间不会恢复,内需短期起不来,投资成了独角撑。权力寻租、低效、产能过剩等问题会随影而来。

超过半数的企业是在低成本、低技术的“中国制造”中成长起来的,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低效使用,使得这类企业逐步丧失竞争能力。

中国的企业大多年龄不长,缺乏管理大规模组织的经验和人才,缺乏应对经济周期的教训和经验(但并不缺乏应对多变政策环境的“躲猫猫”经验)。

30年的市场经济也只是个开局,整个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充分。“民营”、“国营”等高频使用的词语正是这种不充分的表征。非国有企业,在融资,商业资源、政策等方面被边缘化。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民依然是一“穷”二“白”。“穷”是没有钱,相对于政府,百姓可支配的财富少;财富越下沉,社会越稳定,效率越高。“白”是受教育程度不够。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大量大学生失业是对这种努力的严重破坏。

农民和农村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形成了农村的“真空”:农村家庭的残缺、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的复杂度,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没有“脱贫”。

股市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和转制的矛盾,但政策性太强的股市培育了城市居民严重的投机心态。再加上前几年的房地产泡沫,城市居民在投资上变得短视和浮躁。

文化的创新【第二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时展必然的要求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而缺乏个性化。如果企业文化长期停滞不前,滞后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新的血液和活力注入,它就会变得保守、封闭,并严重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科技飞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二、企业文化创新原则

一是要重视对原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应该继承下来并保持下去。北京的“同仁堂”药店是一家“百年老店”,事实上已有300年历史,信奉的是“童叟无欺,一视同仁”,所以现在仍然生意兴隆。

二是要学习、吸收、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学习移植先进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要开展研究,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面对跨国企业的进入并随之而来的国际企业强势文化的扩张和浸透,我们更要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坚持不同文化的融合。

三是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吸取有效的营养成分,同时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股东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等。

三、企业文化创新内容

1.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因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须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3.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提倡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形象标志,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员工,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4.企业文化个性的创新。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5.营销文化的创新。营销文化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观、习俗、行为准则等文化成果,这种成果被传播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并部分被物化在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中,以达到“以文兴商”、“以文制胜”的效果。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仅靠产品的使用价值已远远不够,还必须靠文化的亲和力来提升产品的价值,要将企业文化寓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经营等环节中,把高知识含量的产品与知识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1.突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人为本”,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文化的创新【第三篇】

多年来,苏泊尔一贯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去引领整个行业产品发展方向,以推动中国家庭厨房生活的升级为已任,把“让消费者每一天的生活更轻松”作为企业的使命。

苏泊尔一直坚持品牌的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品质,一个是创新。

所谓品质是指苏泊尔的产品代表了好品质,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买了苏泊尔就等于买放心”,苏泊尔也因此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品牌;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在谈创新。苏泊尔对创新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我们看来,创新不是求新求异,也不一定是追求绝对的高新技术,而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潜在需求的过程。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还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为此,我们必须消费者的需求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洞察。让消费者在使用苏泊尔产品的过程中有一点点惊喜,有“这个细节苏泊尔都替我想到了”的感叹。苏泊尔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差异化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让消费者愿意付钱去购买苏泊尔更多的产品。苏泊尔现在的产品是结合了国际化的理念,做得更时尚,更现代。构筑创新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源自于苏泊尔创新文化的土壤:首先,苏泊尔通过与赛博融合的协同效应,引进SEB很多的创新技术。苏泊尔通过技术的引进,结合了对中国消费者传统烹饪习惯的了解,做出了更好的产品给中国的消费者,让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其次,是引进赛博的创新管理流程提升了我们的创新的系统化保障能力;第三是创新型人力资源的保障,苏泊尔有一支非常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多年的对消费者的洞察,积累在人力资源的能力和经验上,成为苏泊尔难以复制的创新能力的核心优势。

当然,苏泊尔在创新过程中遇到两个问题,一个竞争对手抄袭,让我们必须不断加快创新速度,现在我们一个产品的创新已经压缩到六个月。第二个是创新的风险。苏泊尔允许团队有冒险的精神,要允许创新过程中失败和不断学习。这就是苏泊尔的创新文化,不断解决创新的问题以及创新的方法。二十多年来,苏泊尔一直专注于厨房和生活电器这个领域上,才可以做精做好,延伸更多的新品类。苏泊尔人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用创新的文化,创新的产品,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留下苏泊尔人的足迹。

文化的创新【第四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文化;相互作用

引言

科技创新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指技术开发,而是从设想、设计、实验、生产直到市场开拓的整个过程。从新经济的特征看,科技创新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焦点,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空间。创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来说,都是核心。没有创新,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是没有任何升值核心价值的。

创新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纵观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一个国家和民族出现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的繁荣局面而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都是以文化变革和更新为先导的。

一、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的理论研究

对于文化在经济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许多著名学者早有认识。如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阿瑟・刘易斯认为,对于创新的态度,“在那些人们习惯于各种观点或变化,从而他们的世界观务实的社会里,新思想将被最迅速地接受”。“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失效”或“低效”的深层问题主要是文化环境问题。因此,建设适宜的文化环境应成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2年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指出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Schumpeter(熊彼特)定义创新就是将一个发明创造的元素发展成一个对商业有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元素的相关活动;Rothwell和zegveld总结了产业创新需要的因素包括:技术知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管理技能、金融、资源、研究和开发环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Rosenberg(1972)、Freeman(1991)和Lundvall(1992)等提出了包括研究、实施、最终使用、联接(知识的补充、汇集)及教育等五个过程的创新体系:Maillat(1995)提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xielinLiu和stevenWhite构建了一种创新体系,主要是从创新要素、创新过程来分析创新活动的完成;PadmoreT和(1998)提出了GEM模型,通过环境、企业、市场三个要素来分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魏江(2003)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要素模型,该集群创新系统要素模型包括三要素:核心价值链要素、可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支持要素。

关于科技创新与创新环境的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基本有以下研究思想。

(1)缄默知识论。缄默知识的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波兰尼(Polanyi,1966)从哲学的角度所提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OECD,1996),并纳入到集群创新的研究框架中来。该理论指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前者可在远距离间快速传递和扩散,而后者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才能被有效地获取,因此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隐性知识。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大量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有效的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创新环境”学派。一个重要的欧洲学派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GKEMI)研究小组,他们主要概念是社会文化环境(Milieu)。创新环境理论实际上重申了马歇尔产业区学派的主题―创新存在于无形的氛围中。有创新环境的地方才有创新,而创新环境是在那些有创新的地方存在着。创新环境学派反复强调环境的性质,但是没有特别说明它的机制与过程,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与组织更加富有活力。

(3)学习型区域学派。学习型区域是用来描述为鼓励个人和社会学习而提供适当制度环境的。学习有四种不同的规模:个人、单个公司、相关公司的团体、政府自身。然而学习型区域理论也包括一些不能充分调和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在北美,学习型区域与研究机构以及能够吸引高技能工人的社会环境之间密集网络不紧密相关。RichardFlorida(1995)的学习型区域定义是:“作为知识和创意的宝藏库,提供一个加快知识、创意和学习流动的基本环境或基础设施”。Florida(2000)学习型区域定义为强调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性要素的制度基础设施的范围和质量。在最近的研究中,他把这个定义进一步推进,认为个人才是生产的关键因素。挪威Asheim(1998)的学习型区域定义是,“学习型组织和互动学习的区域和制度的根植性。”最终学习型区域的定义强调,“在区域学习型组织――区域发展联合体中合作和集体学习所扮演的角色”。

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环境的作用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是高科技企业,通过高科技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研究部门之间的交互学习、协同创新,来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高新区整体创新功能的增强。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RegionalTeehnologyInLnovationSystem,简称RTIS)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起始发展阶段,突出强调区域的专有产业技术特色。应该看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起始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强调着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该体系包含生产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产学研结合网络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科研体系、中介机构等围绕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研发,并通过发展行业技术推进转化而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创新环境和产学研结合则影响所有要素,见图1所示。

1.企业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开发人员从事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家的选择、研究开发队伍的组织和创新型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几个重要方面。大企业具有较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使它们有能力从事产品创新与大规模的工艺创新,而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小企业依靠地区知识网络取得对创新过程的重要投入,可以借助外界的研发力量从事创新,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组成企业群,共同分担创新的成本,分享创新的成果。小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克服了资源机制灵活、创新效率高的独特作用。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对于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和科研机构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及传播知识的主体,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1)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源。(2)科研成果产业化。(3)为技术创新输送人才和培训人才。(4)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知识与技术应用转化中,要以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和创新企业的成长上,提高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知识与技术传播中,要依托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获取知识型服务收入,政府创新战略、政策导向和区域服务市场成熟度等都会影响知识传播。影响其产出符合市场特定需求的订制型的知识服务产品。

3.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中介机构既包括提供各类中介服务活动的专门中介服务机构,也包括从事一定中介服务活动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

4.政府

政府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组织之一,凭籍自身的特殊地位,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宏观调控,承担起启动、引导、激励、推动和保护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区域技术创新所望实现的目标。

5.创新环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系统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价值观等等文化性“软”环境更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应与以科技为主的知识创新相结合。这样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和发展。

技术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将发挥导向、激励、凝聚、辐射等方面的功能。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来对技术创新起重要的功能作用。

技术创新捕捉科技机会和市场机会,使得企业产生创新动机,形成构想方案,进而发动大家展开讨论,发挥创造力,为创新目标提出更多的可行方案和建议,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去补充、去完善,形成了集聚集体智慧的最佳方案。

在培养创新机制中,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其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教育、培训,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研究开发管理等。企业创新力的提高,关键是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学习型伦理型的企业文化组织建设。所以,建设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就是建立学习型伦理型的企业文化组织。

通过技术创新的系统活动,可以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整体素质、实力水平和文化品位都提高到新的水平。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技术创新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和人员制度的变动。技术创新也带来企业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改变。企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企业进行重大技术创新,就需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旧的行为规范。因为原有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可能并不适应实行重大技术创新后的企业新状况。企业应该逐步改变过去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逐步形成与企业新的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道德品格、风俗习惯。

三、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技术

在外部环境中,对某种创新思想限制和鼓励,比如国家政策和文化管理规定等对创新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建设,使得国家在外部环境方面的规定逐渐放开,尽力营造利于创新的风险文化。

创新文化核心是要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它是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统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R&D人员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R&D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消除或减弱R&D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R&D项目。

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促进R&D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确立。同时,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和其它部门的沟通,获得其它部门的支持,如信息支持、资源支持和人事支持,从而使R&D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顺利实施。企业应该着力营造这种氛围。

企业还应整合企业文化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职工的深层需求,激发员工潜能。人才的运用上,唯有任人唯贤,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运用的主体。

企业作为真正的创新主体,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营建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并引导政府的正确定位,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新茹,顾江。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文化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研讨,2009(10).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韩洁,谭予涵,谭霞,王芳,王敏。美国版权战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09(2).

48 1764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