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1

1、语音的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音节,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位置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字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决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字,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一、处处,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图,一幅美景图的精化,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通透看是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自身融入自然界,达互通互构之效其自然性特征,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效应不同,其主导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一年就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镜头而且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至少一个点,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表述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意多义少。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并且很多,多一次比比皆是表意模糊,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如“妙”。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要分出第一第二。西方文化也就走精确求真的路,因此,寓意的区别也暗示了中西万户的差异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行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语形、语音及时补足遗憾。字形的生动含义、语形的多姿多彩弥补缺失,即自然万物、万事都有其组织结构并自行调节的功用,弥补短缺。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2

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汉语和英语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更好地学习英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中国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中国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从汉语言语行为看中国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兴. 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1   [3]姜一平. 英语背景知识词典[M]. 上海: 辞书出版社, 2005, (1).   [4]邱述德. 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3

摘要中西方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全球化日趋显著的今天,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双方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显著,本文主要从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种族观这三个方面阐述双方文化差异和语言体现,旨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增强双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体现   作者简介赵雯,遵义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古往今来,中国的人们都以务农为主,而西方主要是游牧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中西思维差异也比较大,因为中国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被封建制度統治了几千年,而西方人经历了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启蒙运动,早在十七世纪就推翻了封建统治,思想得到了解放。加之近代中西媒体的不同导向让双方又产生了不同的种族观,这些种种不同都体现在了双方的语言上。一、价值观差异中国人注重事物的整体性,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一脉相承,既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分离。这种思想也在汉语造字上有所体现,如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系列中每个字都与其偏旁部首有关联,属于同一形类系统。像以“氵”(三点水)为偏旁部首的字,“溪” “河” “湖” “海” “洋”“江” “滩” “潮”,他们都与属于“水”这一类,与水有关。而他们对应的英文“stream”(溪)“river”(江、河) “lake” (湖)“sea”(海) “ocean” (洋)“beach”(滩) “tied”(潮)从构词上看是互不关联、单独存在的。这体现了西方的“个人主义”思维,强调个人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注重个人成就和价值体现。这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既国家、民族、集体利益高于个人、个人的努力是为了集体荣誉截然相反。二、思维模式差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所以中国人隐私权遭侵犯的时候往往选择默默忍受,比如当他们接到各种装修公司、售卖房产的置业顾问的打来的骚扰电话时,大多会选择置之不理、不接电话,几乎没有人会以泄露隐私(电话号码)为名将对方告上法庭,而是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反映出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相对来说,会比较重人情。因为中国人是感性思维,他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礼轻情意重”“买卖不成仁义在”。   西方人的思维偏理性,人情意识会比较淡薄,他们倾向于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比如Facebook用户的信息遭到泄露,西方人会去声讨,用隐私权等相关法律对公司提起诉讼,所求赔偿。相关语言如“father-in-law(法律上的父亲:岳父)”,“mother-in-law (岳母)”,“sister-in-law (嫂嫂)”,“brother-in-law (妹夫)”都体现出他们较强的法律意识。三、种族观差异种族主义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中国也不例外。大部分中国人在提到黑人时大都带有鄙视的眼光,或者是恐惧、害怕。有些中国人甚至认为黑人做的菜都是脏的,不敢吃。加上西方主流媒体对黑人社区的报道通常都和抢劫、杀人有关,更加加深了中国人的排黑情绪,称呼他们“黑鬼”。同样受到中国人排斥的还有印度人,中国的主流媒体通常会播放印度卫生环境脏、乱、差,印度人手抓饭等不讲卫生的习惯,加上印度人皮肤偏黑,所以有些中国人会戴有色眼镜看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甚至称呼他们“老印”“印度阿三”。与西方白人排华思想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对白人比较尊重,认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富足,居住环境优美。部分教育机构甚至在招聘外教时会优先考虑白种人,拒绝其他有色人种,即使他们也是“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当然,也有部分中国人仇视白人,称他们“白皮猪”。   受西方种族隔离制度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西方人产生了作为白种人的优越感以及种族排他性。如举办party时他们会首先考虑同种族的朋友,几乎很少会邀请有色人种。西方媒体对有色人种有失偏颇的报到则加深了西方人对外来民族的反感,进而衍生出带有歧视性的语言。如直呼黑人为“Nigger”“Dakie”(黑鬼),这两个词是“Negro”演化而来,指被贩运到美洲的非洲奴隶的后代。与黑人称呼相关的“black people”中“black”一词在语义学上来讲容易与“邪恶”“肮脏”联系在一起,如“black mark”(污点)“black sheep”(败家子)。西方的歧视也蔓延到了华人社群,原因是清政府时期,西方传教士传播中国腐化,人民奴性思想严重,以及华人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性增加了白人的就业压力,这些都加深了西方人的排华情绪,衍生出侮辱华人的代名词如“Chink”(斜眼怪)“Chite”(白中国佬)。四、结论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把文化传到世界各地。全球化的进程让中西方人民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体验到了双方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种族观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语言体现。同时,也加强了方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霍冬雪.从价值观视角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8 (21).   [2]李昕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4(4).   [3]陈妮.英语词汇文化中的种族歧视探析[J].文化艺术,2014(9).   [4]刘海方.白人民族主义与南非种族统治[J].西亚非洲,2014(6).   [5]桑冬艳.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种族歧视[J].黑河学刊,2009(8)

48 2404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