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语文读后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300字]语文读后感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语文读后感300字篇1

语文读后感

语文读后感

我看过许多书本,有作者是中国的,还有作者是外国的,我第一次看中外作者作品收集在一起的书――《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的。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二三年级,读《新语文5》,直到《新语文8》。但,妈妈在买“7”的时候,就一下子把8、9、10、11、12全买回来了。所以我只要有空闲,就立刻把9、10、11、12本翻翻看看,所以,我是《新语文读本》的忠实读者。

《新语文8》中我最喜欢1篇是“特别的朋友”中的《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是讲述一个失明的孩子打七八迷远的玻璃瓶。这是爱创造的奇迹。文中的母亲告诉孩子一个信心:“总是会打中的!”爱创造了奇迹,一声音清脆的瓶子碎裂声,是送给这位母亲的最好礼物,而成功对于盲孩子来说,更是意味深长。

这1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博大的爱,生活中,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爱我的。

那是一个早上,爸爸上班去了,妈妈不知道去哪里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小,家里人都不见了――太怕了,我就哭了。不一会,妈妈回来,看见我像个泪人儿一样,抱着我,轻轻地哄:“妈妈在这儿,不哭!”

《新语文读本》就是这样令我回味过去,感受今天。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语文读后感300字篇2

一听这《稻草人》的书名,还以为是一本描写田园风光的故事书呢!其实不然,这是叶圣陶创作的一本童话集,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现代的人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者呼号着反抗,弱者只能绝望地微喟。正如同《地球》所描写的一样,幻想与现实相互融合在一起,掺杂的不仅仅是普通的人间情感。可惜,善意的爱最后却毁灭了柔弱的人,内心的矛盾充斥着苦痛的汗水。

但世间毕竟有爱,就如《燕子》的故事情节一样,小女孩那种包容怜悯的爱,帮助了那只受伤的小燕子,让她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令我喜爱它的还不仅仅是这一点,各种句子、各种手法、各种意境令人神往[]。

梦想是不可失去的,叶圣陶老爷爷在《旅行家》一文中,描写了一个极其完美的世界,一个从外星球来的旅行客,带来了一台神奇的机器,你想要什么就能变出什么,这也代表了叶圣陶老爷爷那时候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稻草人》一书又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如《富翁》一文中,长辈们对孩子们教导,钱是越多越好,可是到了最后,大家都变得有钱了,大家都不愿意给人干活了,所有的富翁都饿死了。这表明钱不是一切,长辈们应教导孩子们,对社会做出贡献才叫好!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受,我推荐大家都去看这本书,去回味那时代的艰辛。

语文读后感300字篇3

语文书籍读后感

早在之前的读书交流会上就听李蓓蓓老师说起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了。说它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事例感同身受,道理通俗易懂,毫无说教之词,非常容易让人接受。它不像其他教育类的书籍,读的时候感觉道理很对,可是一旦放下书,却完全不知从何做起;又或是通篇都是在教家长如何“训练”孩子;或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功,让人看了只会产生自卑感和距离感。这本书真正在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承担着教育29个天真烂漫孩子的年青教师,我怎能错过这本书?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认真研读起来。

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母亲在教育女儿时的浓浓温情和细腻呵护,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她在对女儿的教育中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她的女儿不仅成绩好,能力强,而且在个性品格上也有着超越年龄的豁达成熟。而作为母亲只是单纯地希望这样的个性和品格能帮助女儿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吃大亏。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提出:要尊重儿童,对孩子管制、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在“像牛顿一样”一文中提出家长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在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问题上提出:“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陪孩子写作业常常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在我们惩罚不认真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给出了“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新理念……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经过尹建莉女士的对比分析,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做错了。

又比如在“古诗滋养的孩子”1篇,我就很有共鸣感。在教古诗《画》和《草》的时候,我极力想把古诗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之美解释给孩子们听,甚至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可是效果却南辕北辙。于是,我改变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感,我只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整首诗的整体意境。这样,学生对于诗词容易理解多了。那尹建莉女士对于古诗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很专业,它表面看来都是写日常的零碎事,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正是这些事吗?但作者总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到深刻的教育问题,并且一层层地分析,一点点引着你走向问题的核心,让你真正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非常赞成尹女士的这个观点――“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教育”。希望我能用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更舒适、更自由的成长环境。

语文读后感300字篇4

语文随笔读后感

书名:《语文随笔》

作者:叶圣陶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版次:8月北京第1版 12月北京第5次印刷 字数:124千字

读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濮阳市新华书店偶遇的,当时眼前一闪,是叶圣陶大师的《语文随笔》,随手翻看,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语文知识,如国文学习法、语言使用、语法修辞等;第二部分是例谈,以1篇文章或其中的一部分为例,来分析、理解、体会;第三部分是评改,以1篇文章为例,进行评改。第一感觉是很实用,同时还伴着对大师的仰慕,就想追随大师的脚步前行,便买来细读。

自我感觉语文素养差,表现在有时候词不达意,用语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自己所写的工作计划、总结等不满意,想用更凝练的语言来表达,想让标题更吸引人,还力不从心;在表达时不够从容,往往出现短路;更是怕写读书心得、观后感、事迹材料,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绞尽脑汁还很不满意,还成了我很大的思想压力。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学生时代最怕上的就是语文课。已记不起小学时读的课文,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当时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都是模糊的,抄了这些有什么用也不清楚,反正是老师让抄就抄,老师让写就写,总之是像家长经常嘱咐的那样“听老师的话”.但小学还没有怕语文的感觉。

上了初中,语文老师有时提问说如何分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时候我对这几个词有了理解,但当时的感觉是:这么一段话、甚至是几段话,他说的什么不是写的清清楚楚吗,干嘛非得用一句话来说。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说,作者真是劳心费神做无用功。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没有方法。只是老师提问时,我就使劲往下缩身体,恨不得有道地缝钻进去。还好,语文老师可能看出来我不会,记忆中没有让我回答过这类问题。中学最怕的还有作文,记一次好事、好人等等,我感觉自己是生编硬造,痛苦至极。以至于中考后师范入学通知书下发后,我语文老师很惊讶地脱口而出:咋还有slc?可见,我的语文学得的是一塌糊涂。

中学以前,除了课本,再没有其他书可读。一是生活在农村,交通闭塞,因为中考我才第一次去了趟县城。二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上了师范,遇到了我们博学健谈的几位文选老师,真是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这么有趣,老师是什么脑袋,咋装着表达的自动装置?脱口而出、出口成章,文章分析得丝丝入扣,让我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那时的我只是听、欣赏、羡慕、敬仰,课堂上我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一如既往的沉默着。不过,那时我们学校有了图书馆,我就开始在那里借书来读。首先需要在图书馆门口的小抽屉里一张一张卡片上查,然后再告诉图书管理员书号啥的,也就是要想看书,得知道自己想看书的名称,再去查。对于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我来说,天晓得我想读什么书。不记得是什么原因,我跟同学成功借了几次书后,也没有再去。

上班的前几年单位仅有教材、教参,其他没有。随着孩子的降临,每次出差,总要到当地最大的书店转转,背回来最多的也是书。我是跟孩子一起开始阅读的,本着开卷有益,想弥补自己阅读的空白,我有些饥不择食,感觉自己需要读的书太多了。

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到到语文的重要性,它关乎说话、表达、书写、演讲等等方面。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语气,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工作中、生活中的说话、书写困难,促使我常立志,要多读书、要开卷有益。读过一段时间以后,有感觉读书要有方法,我依然不能坦然面对各项学习心得、读书收获、工作总结、事迹材料,就反思,应该是读书方法还有问题。

直到我偶遇《语文随笔》,才茅塞顿开,感觉在那个时间遇到这本书,就是我最大的幸运。如更早些,恐怕我还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需求还不够迫切;更晚恐怕我还在苦思冥想、不得终解。

读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好读,容易理解,叶老用平常的字词道出不了平常的道理,一点儿也不艰涩难懂。不像前段时间读的一本书,所有的字词都认识,可一旦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一个句子、成一段话,我读不解其意。当时我还把不能理解归结为自己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可能就是闫学老师所说的“有坡度的阅读”,我以为我是在“上坡”.读了叶圣陶的这本书,才感觉,大师就是大师,平淡表达,就像生活中的凉白开,面对名目繁多的饮料,它最普通,甚至不能上超市货架,但就其功能而言,凉白开是任何花哨的饮料都不能比的。

如“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另一方面是写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语言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是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等等。读后感觉酣畅淋漓,大有醍醐灌顶之势。我也参加过一些语文教学方面的学习,有时候听专家的`报告后,还没有看这几句话明白。

看后收获最大的一点是说话、写作都是为了交流,那么首要任务是说明白、写明白,让听者、读者不要煞费苦心去分析、揣测就知道你的意思。

其次是要惜字如金,能一句话说明白的,不能说成两句话;能一个词说明白的,不能说成一句话。但不能为了简约,丢了内容、说不明白。这很符合我的风格,简洁、明了。原来语文、数学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这里的简约。

最后是学好语文要靠积累:多读、多写、多练、多修改。多读是我正在进行的,要坚持,从少玩手机多翻书做起,坚持每天读书20分钟以上。多写,是我所缺少的。我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现在正在努力。多练,凡读书,就写记录,读完要求自己必须写读书收获,每次练,长期坚持,会有进步与收获的。多修改,是我差的最多的一项。我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匆匆写下的东西,没有修改,一气呵成,就直接上博客了。细想想,差得还多着呢。慢慢来,是又一个借口吗?的确,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齐头并进固然好,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现在重点是开始写下去。努力实现:“不逼自己,就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就多修改来看这篇读后感,自己感觉头重脚轻,前面自己的经历太多了,不过,也是读书后自我成长历程的反思,逐步认识语文重要的过程;后面读后的感悟少了些。好书不厌百回读,有了百回读,就会有更丰富的感悟,就能有多修改的能力。同一本书,自己认为是有益的,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翻看,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还希望自己能经常读书回头看一看。

48 255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