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实用【通用5篇】
阿q正传读后感【第一篇】
翻开书本,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题记。
近来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我十分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文章至今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了,但翻开书来,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首先是浑身上下散发着遗老气味的赵太爷。他仗着自己是未庄的秀才,平日里飞扬跋扈,但一听说革命,便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反封建的代表人物。然后是假洋鬼子,学了东洋文,赶了时髦,剪掉了辫子,最后却得了个里通外国的罪名。革命风暴一到,他便顶着那天真的头发猖狂起来。寺庙里那个小尼姑,明明六根已净,一心向佛,却被阿q认为“凡是女人都要勾引男人”“凡是尼姑都要勾引和尚”,说她假正经。这样看来,阿q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为此,我从他身上总结了不少的东西。
一、阿q的精神。
这可是阿q最值得称道之处,再难堪的事情在他身上都可以坦然接受,一笑而过。被人打了,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一说自己是一个能自轻贱的人,二可以说打的是自己,被打的却是另一个自己,总之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是个事事想得开、万事不用愁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正是他的想得开才体现出一直以来他的逆来顺受,他的怯懦。他代表着一个阶级,是当时众多农民的缩影。
为何当时的农民麻木不仁,终日受地主阶级压迫,却不知醒悟,也不知反抗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可以让自己的心胸再宽阔一些。无论身上的枷锁有多么沉重,都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或被动地去和地主妥协。脑袋里一点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和呐喊的渴望,只会互相嘲笑,甚至因同胞受辱而大笑。本应同仇敌忾,到头来却互相取笑,愚蠢,空虚,无聊。于是,书中便有了阿q调戏小尼姑这一幕。
二、阿q的革命。
阿q到底支不支持革命呢?他原本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看见举人老爷和秀才慌张起来,便幸灾乐祸,对革命神往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看见那些老爷们天生有钱有势,在村里作威作福,他心里不平衡,想革命之后,也能拥有这一切。于是,阿q便做起了革命后的美梦:可以把当日侮辱自己的人杀掉,可以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可以娶好几个女人……他的革命动机和目的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完全不同,他是完全出于自己的需要考虑的。所以说阿q不是真正要革命,他远没有那份推翻封建制度的迫切心情。所以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命还能如此。”
三、阿q的结局。
一个阿q代表了一个阶层,《阿q正传》是世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阿q那副忧愁的面庞。
阿q正传读后感【第二篇】
假期,在网上重温了几部老电影。最喜欢的还是《阿甘正传》。那个据说智商只有70的傻小子,却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后来与好友聊及这部电影时,知她也是阿甘的fans,这部电影竟看了不下十遍!
朋友说最喜欢阿甘的坚持。百折不饶、坚持到底,最后走向成功,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人生!这部经典作品,激励了无数奋勇向上的心。我更喜欢的,是他的“傻”。因为“傻”,他无法接受、理解人的变幻莫测、七情六欲,单一、木讷的大脑反而使他少了许多无谓的“情绪垃圾”,过得单纯而快乐!因为“傻”,他想跑就跑,想做就做,别人的嘲笑、讽刺就只能对他免疫。因为“傻”,为了朋友全力以赴倾囊而出而不懂存一己私心,貌似傻的离谱,却掳获了所有人的'心。本是致命缺陷的“傻”,却让他拥有了富足美满的人生!
妈妈曾在我出嫁前不无忧虑地念叨我:你这个书呆子,完全不懂人情世故,被别人骗了怕是还会帮人家数钱的!可怎么得了啊?在婚姻遭遇危机的时候,知心好友点拨未果,直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也曾迷惘过:我错了吗?我不对吗?还好我是个书呆子,关键时刻,那些凝聚人类文明精粹的良言警语,如网指明灯,照亮了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路。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一个美丽的梦想而来的。实现它,是你唯一的使命。丢了这个梦,在花花红尘中乱了眼,迷失了自己,就掐断了生命的旅程,走向不归路!我庆幸我的“傻”,这是我的生命里网的“幸运符”啊!
因为“傻”,不懂得逢迎交际,却拥有了一室宁静,看书写字,不亦乐乎?
因为“傻”,不会针锋相对、咄咄逼人,却温暖了春花一片,岂不乐哉?
因为“傻”,不羡权贵,不追名利,心无旁婺,自在花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阿q正传读后感【第三篇】
作为一个失去土地的流浪雇农,阿q是受压迫的群体,走上革命道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阿q参加革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私利。其支配思想实际上还是传统思想。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也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提出经历了革命之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未改变,这场革命其实没有实际作用,县官老爷还在职,看客还是原来的那群看客。鲁迅意识到民主革命需要真正的思想启蒙。
一场没有作用的革命,导致了阿q的'死亡。而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死。他还是一个没有觉醒的麻木的雇主,一个被人看低鄙视。地位低下者,一个取悦于人的小丑,一个牺牲品,一个悲哀。
阿q正传读后感【第四篇】
《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反智电影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反智情绪高涨,于是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后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这部影片深得美国民心,因为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
《阿甘正传》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影片中阿甘的身上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阿甘是真正的随波逐流的人,他不去考虑下一块巧克力是甜是酸,只是从容地去接受。“忠于友谊,忠于爱情,忠于承诺”这浅显的十二个字,是阿甘传奇人生的写照。
我们在阿甘的身上,看到了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
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
它像是一部人生寓言,人也许就是这么具有讽刺性,这样完美的人恰恰是个“傻子”,而正常人往往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愿望,太多的舍不得。生命中就是充满了这么多的想不到,不确定,而对待这些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是酸甜滋味、还是苦辣的滋味,我们都要学会从容、乐观、积极地去面对。
阿q正传读后感【第五篇】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唯一1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读完后我对中国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讲述了阿q在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在生活中采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最终由中兴走向末路的过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重点描述的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像阿q这样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的事实而深醉于自己虚伪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败的愤怒,以此来寻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只会让阿q甘于被奴隶,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把它具体的表现在了《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中。比如阿q被别人打了,他却说是“儿子打老子”;他自己并不是赵家的人,却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时对别人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他打不过比他强壮的人,就去欺负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诸如这些事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找阿q去做工,阿q的生活也就越过越糟,接着因为赵家抢劫事件被审,后就被军队拉到街上游行,最后在一声枪响中全身迸散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代表了在旧中国的背景下那些和阿q一样被奴隶、被压迫的人民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而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的社会风气。他们并不真正的为改变自己没落的生活状态而付出努力,只是在虚拟的精神世界里寻求满足,鲁迅先生也借这篇小说希望唤醒沉睡的民众拯救这个畸形的社会,同时指出了辛亥革命没有真正改变人民的思想的缺陷。在我看来,那时的中国无疑是落后而屈辱的,无数像阿q这样被压迫的人民只能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寻找满足,但也有许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英雄们未曾放弃,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可以改变中国没落景象的方法,并为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他们,今天的中国才能更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那时的中国魂,我认为就是像鲁迅先生这样拥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的民族英雄们永不放弃、敢于牺牲的品质。
看完《阿q正传》,我想起了近来一部让我感受到了今天的中国强大的中国魂的电影《战狼2》,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情节无不让我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比如那些叛军肆意屠杀非洲民众,却不敢杀中国人,就是因为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他们夺取政权要取得中国的允许;在中国同胞卷入到非洲国家的内战中时,总有一群袖章上绣着五星红旗的'维和官兵保护着中国群众的安全,中国也第一时间派出了军舰接中国公民回国;当中国人的车经过交战区时,看到了中国国旗立即停止交战,护送中国车队离开交战区。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于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事,也让我理解了今天的中国的中国魂就是热爱和平、团结统一。
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国家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上一篇:浪费食物检讨书(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