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 秋姑娘的信教案汇聚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第一篇】

1、谈话。

2、揭示课题,板书,点名读,齐读。

3、小结。

1、看图听课文朗读录音。

2、交流,相机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略)。

3、信上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读情况。

(1)同桌试读,互相帮助。

(2)点名分节读自然段,相机正音。

(3)小黑板出示词语。开火车读,强调读准前后鼻音。

1、指名读。

2、看课文后笔顺提示,集体书空,教学笔画卧钩。

3、教师范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比例、笔画安排。

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第二篇】

1.老师背一首儿歌,听仔细了!《秋叶飘飘》: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3.这首儿歌里讲了什么呀?

4.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姑娘吗?秋姑娘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5.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冬天很快就要到了。这时,秋姑娘开始担心起来了,不知道我的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呢?于是,她就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了!(出示:秋姑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秋姑娘的信(出示课题)。跟我读——《秋姑娘的信》。秋姑娘多可爱呀!“娘”读轻声。

(点评:从学生喜欢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儿歌入手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1.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呢?信上又写了什么呢?(范读课文)。

2.秋姑娘的信有趣吗?好,请小朋友把书翻开,轻轻读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拼音,也可以问问老师和小伙伴。

3.刚才吴老师收到秋姑娘给我的信,你们瞧,信是用什么写的?(出示枫叶图片)你们看,这一片片枫叶上还有词儿呢!谁来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秋姑娘好朋友写信小心生病山村食品裹上。

4.这些词大家都认识了,现在你和你的同桌好朋友一起读读课文,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

5.指名读,评价。

6.读了课文,你知道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了?

相机出示: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的图片及词卡,并指导学生读好词语。

(一)学习第一节。

1.秋天到了,起风了,那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飘过田野,越过高山,走过森林,飞过江河,来到了一片枫树林里,她摘下了许多漂亮的枫叶,(黑板贴有枫叶的.剪贴画)一片,两片,一起跟老师数(引说)三片,四片……“一片一片”就叫“片片”,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引读)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2.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导:强调读准“摘下、她的、好朋友们”这几个轻声音节)再指名读,齐读。

3.秋姑娘多好啊!你们想成为秋姑娘的好朋友吗?好呀,现在你们就是大雁、小青蛙、小松鼠、山村孩子了,高兴吗?起风了,轻轻地吹起来,(引领学生做吹的动作)小精灵来了,(戴上头饰)来给你们送信了,秋姑娘给你们每人一封信,赶快传给你的小伙伴吧!拿到信后好好读读,看看信上写了什么呢?(发信,生读)。

4.读好自己的信,再去读读你的同组好朋友收到的信吧!

5.交流:

谁是大雁?秋姑娘给你的信上写了什么呢?谁是小青蛙?小青蛙们站起来?一起读读秋姑娘给你们的信吧!

小松鼠在哪里呀?你们也读读秋姑娘给你们的信吧!

师接: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第三篇】

2、能力目标:在理解字、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理解字词句及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多媒体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咦”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

4、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二、自我质疑,揭示课题

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4、反馈交流:“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

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三、品读结合,积累语言

1、(播放课文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相机出示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及文字。

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秋姑娘让它们()。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相机板书:南去

3、师: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5、指导朗读: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

理解:冬眠

冬天到了,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这些动物都要“冬眠”。齐读:冬眠

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秋姑娘让它()。

4、指导朗读: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反馈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板书:准备食品

3、理解:充足

4、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

反馈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3、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四、拓展说话,内化语言

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

2、小组练说——指名说。

3、是呀,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齐读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小结

秋姑娘不但人美,心灵也很美,她关心朋友、照顾朋友,多好的人呀,你喜欢她吗?秋去冬来,冬爷爷马上要来到了,秋姑娘也放心地走了,让我们再一次和秋姑娘深情地打个招呼吧!

生:秋姑娘再见!

附板书:

秋姑娘的信

大雁 多加小心

青蛙 盖好被子

松鼠 准备食物

山村孩子 给小树裹“冬衣”

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第四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吗?老师今天就来给你们变个魔术。

2、你们看(出示投影片),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吹红了,好看吗?

投影出示句子:“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4、自已读一读第6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二、精读训练。

(一)揭示课题,学习第6、7、1自然段。

1、过渡:是呀,树上的枫叶都哪儿去了呢?

2、出示: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这个秘密被你们知道了,高兴吗?读读第七自然段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5、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大家边读边想,秋姑娘的好朋友是谁?

(二)精读2——5自然段。

1、学生交流回答,相机出示图片。

(1)导语:秋姑娘的好朋友真多,这些信中,你最喜欢写给谁的信呢?你能不能帮秋姑娘把信读给她的好朋友听呢?为了能把它读好,请你再把这封信好好读读熟,呆会儿看谁介绍得最流利,最完整,秋姑娘肯定高兴。

(2)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3)交流:

(以学生为准,学生介绍到哪一封信,老师就组织学生学哪一封信。)。

2、第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

(1)指名交流。

(2)讨论:会遇到那些危险呢?引出“多加小心”

(大雁是候鸟,冬天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过冬。长途跋涉,飞行时要注意安全,不掉队,不被猎人射中等等。)。

老师指导,读出大姐姐般亲切、温和的语气,范读。

齐读。

过渡:看,大雁们记着秋姑娘的信,排的队多整齐。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读别的信呢?

3、第二封:写给冬眠的青蛙。

(1)指名交流,出示第三段的内容。

(2)讨论:大雁可以飞到南方过冬,那青蛙是怎样过冬的?

老师描述:到了冬天,青蛙就这样睡在深深的泥土里,不吃也不动,安全过冬哩,这就叫“冬眠”。

出示:“冬眠”

你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要冬眠吗?(蛇,乌龟,蝙蝠,刺猬等)。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4)小结:有了秋姑娘的关照,这个冬天青蛙肯定过得安全、暖和。

4、第三封:写给贪玩的松鼠。

(1)指名介绍。

(2)启发:秋姑娘为什么给小松鼠也写了一封信呀?(它太贪玩了)。

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会忘了冬天到了,得赶快准备过冬的食品,冬天食物难找)。

(3)指导:那小松鼠该准备多少松果才够啊?哪个词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是呀,应该趁着秋季,准备足够多的,丰富的、充裕的食物好过冬,足够多的、充裕的这就叫“充足”。

出示:“充足的食品”,指名读,读出足够多的感觉。

(4)引导:收到了秋姑娘的信,小松鼠会怎么做呢?

(5)练习读好信的内容,加以体会。板书:充足的食物。

过渡:老师喜欢“写给山村孩子的信”,有没有也喜欢这封信的,把最后一个机会留给你来读。

5、第四封:写给山村孩子的信。

(1)指名介绍。

(2)出示儿童给小树裹“冬衣”的.图,问:这两个孩子在干什么?(给小树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这样,小树过冬时,就不会给冻死了)。

6、拓展练习。

(1)秋姑娘就写了这四封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7、就这样,枫叶不见了,冬爷爷也就来到了,这时秋姑娘放心了,高高兴兴地走了。老师也想当一回秋姑娘,和小朋友一起把书上的四封信读一读。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来到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准备食品、小树裹冬衣的美丽秋天,认识了关心朋友的秋姑娘,可真是开心啊!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全。

2、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迅速记住这个字。

3、范写,分析字形:全:上半部分的人写得舒展一些,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

4、学生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5、在习字册上写字,写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秋姑娘的信教案大班【第五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

3.让学生在读中认识秋天的特征,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愉悦感。

两课时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记、会写5个生字。教学过程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第7课。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

(1)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那就小火车开起来;

(2)这儿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一起来;

(3)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指名

2.大家真不错!还记得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吗?我们一起听一听。(放课文配乐录音,指名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

板书:青蛙、大雁、松鼠、山村孩子

3.信里写了些什么呢?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吧!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p89)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课件动画

师:大家看!秋风轻轻地吹,一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秋姑娘的信可真多呀!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接着往下读,找一找。(学生自由读书)

师:找到了吗?把你最喜欢的一封信读给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师:你喜欢哪封信?能读读吗?(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信,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点拨、指导)

(1)是这封吧!(同时出示课件动画)

师: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学生发言设想:a、小心掉队了;b、小心撞上了飞机;c、小心被猎人打中)对啊,真是要多加小心,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青蛙的那封信)

(2)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学生发言设想: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教师带青蛙头饰)师:现在呀,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秋姑娘呢?先准备准备吧。(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师:**同学,你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松鼠的信)

(3)你为什么喜欢这封信呢?(学生发言设想:松鼠很可爱)是啊,松鼠很可爱,可是很贪玩,连过冬的食品都忘记了准备。幸好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能读出来吗?(指名读)大家都喜欢吧!同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同桌比赛读)你觉得同桌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那你们愿意演给大家看吗?(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师:还有一封信谁喜欢呢?(学生读写给山村孩子的信)

(4)是这封吧(出示课件动画)?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发言设想: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3.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是那么关心、体贴别人!我们把4封信连起来读,好吗?(全班齐读2—5自然段)

4.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想看,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学生发言设想:a、一封写给小猴,别太淘气了;b、一封写给可爱的熊猫,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小朋友们,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

5.你们说得太好了!秋姑娘就是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自己试试(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6.秋姑娘的信多有意思呀,我也想读了。(放音乐,指名师生配合读——师生齐读)

1.这儿有几个生字(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生字),谁能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2.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结构)怎么记住呢?想想看,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桌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3.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他们,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先来看看“好”字,左边女字旁的第1笔是新笔画——撇点,注意是一笔写成。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看!女字作偏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发言设想:那一横不出头)接下来怎么写呢?看着笔顺图书空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看着笔顺图自由书空)。看懂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写看(师生一起书空)对,一共6笔写成。每一笔在田字格怎么摆呢?看我写。撇点从左上格起笔,靠近竖中线收笔,撇的起笔比第一笔矮,收笔往左边来一点,第三笔横从横中线起笔,往上斜一点,不超过撇。右边是个“子”字,横撇写在右上格,弯钩写下来,最后一横呀,从田字格的中心点起笔,压横中线写。合起来的时候,注意左边窄,右边宽。会写了吗?打开书92页,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好”字。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

同桌听。

师:这3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指名说)

(5)你真细心,知道“朋”字的两边的月就像朋友一样靠拢写;月字的第2短横要压横中线。

(6)眼力不错,“禾”字作偏旁时,很懂得谦让,长长的一捺要变成点。“火”的笔顺要注意。“寸”的一点写在中心点上,“木”字作偏旁时,捺也要变成点。

同学们很会观察,相信一定能把字写好。打开习字册20页,把这4个字描1个,写1个(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字,并且把“好”字的撇点、“朋”字的两个第2短横、“秋”字的禾字旁的一点、“村”字的木字旁的一点加成红色),一定要注意红色的笔画。写字时,注意:足——安、身——正、肩——平、臂——开(师生配合说)。

6.评议写字的情况。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评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教材尊重母语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精神。王蓓老师执教的《秋姑娘的信》一课,就是立足于这三个维度,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进行了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尝试。

1.切实过好认读关,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学生读了1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得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第一课时里,老师就舍得给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今天上的第二课时,开课时老师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生字的读音,还把“片片枫叶”“好朋友们”“着凉生长病”“充足的食品”“裹上冬衣”等词组挑出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这些都是老师让学生切实过好认读关的具体操作。

在记生字、写生字的过程当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看笔顺图,动手在田字格里描一描,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今天课堂上安排了12分钟的时间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

2.体现了语文学习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做到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和说的活动成了课堂的主导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时,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让学生建立起词语、句子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自愿走进课文的情境(如教师问学生秋姑娘在信中会要大雁小心什么,还有师生戴头饰表演等等),读出了形,读出了神,读出了情。这样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读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如读完四封信后,老师问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学生马上想到了给“熊猫”“小白兔”“种子”“小老虎”等等对象写信)。

这样的读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并初步运用了语言(如学生运用书上四封信的语言形式说出秋姑娘给其他对象写信的内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识字、写字的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课堂上,王蓓老师时时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怎么记住这些字呢?想一想,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同位听”……这些语言以及老师自始至终的那种亲和态度,都体现了老师对激发学生兴趣的高度重视。

48 1960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