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爱弥儿读后感汇聚【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爱弥儿读后感【第一篇】

经典,能为教育给出系统建议的人没有几个,看了这本书一段时间曾经放下。最近才读完全书。真的很好,虽然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但我们不能苛求作者。一下是我的一些有用的摘抄。

主要的观点:

1.三种教育: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的教育。

2.教他认识自己,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

3.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医生。

4..感觉是知识的原料。

5.孩子们只是在事物方面而不是意志方面受到阻止的话,他们是不至于表示反抗或愤怒的。

6.准则一: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准则二:一切身体的需要,不论是智慧方面或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准则三:在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辨认。

7.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理。

8.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9.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10.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

11.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挞。

12.有节制的自由。

13.你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

14.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

15.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绝不损害别人。

16.不按照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

17.人为什么会显得柔弱呢?由于他的体力和他的欲望不平衡。

18.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

收获:

感觉锻炼孩子,自己是不在行的,主要的方法还是让他多接触自然,多身体力行去游戏。激发求知欲和探求真理的方法这是在需要教育阶段自己要着重认识的问题。爱情和性是一体的问题,自己要好好认识。

爱弥儿读后感【第二篇】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后感【第三篇】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18世纪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著,假借对虚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跟踪培养,详细叙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读起来真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自然主义教育观,即主张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张扬个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明显反对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观。法国,崇尚自由、民主、创新、浪漫,似乎明显可以看出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而英国人处处中轨中矩的绅士风度,又似乎明显可以看出洛克绅士教育观的影子。当然,作为教育家,卢梭对洛克的扬弃和超越,以及以后赫尔巴特对卢梭的继承和发展,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各具千秋,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伟人。

我认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处在于对儿童10岁-15岁之间和20左右即将谈婚论嫁时期的教育。

10岁-15岁时期,爱弥儿有一次特别的调皮任性,要出外旅行,卢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动,卢梭知道其结果必然要碰壁和失败,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险,卢梭又暗地派人跟踪保护,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当爱弥儿到20岁谈婚论嫁时,卢梭对其和苏菲之间恋爱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那些细微美妙的描写,可使任何言情小说家汗颜和相形见绌、望尘莫及。当然,卢梭不是言情小说家,主要是要阐述其自然教育观。当爱弥儿和苏菲双双坠入爱河,看官都认为水到渠成,他们就要结婚时,卢梭却来了个急刹车:让爱弥儿到乡下锻炼,学习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为卢梭认为乡下自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乡下的环境自然清新。

很是遗憾,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卢梭大量关于哲学的论述、尤其是对宗教的论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下。但就哲学来说,卢梭主张不要施恩图报,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断断续续的读《爱弥儿》,主要是开始和结尾部分,写过两篇感想,《有感卢梭关于爱情的研究》和《惊叹教育经典——“爱弥儿”》。

不管怎么说,尽管是粗粗的阅读,总算是对《爱弥儿》有了一个全貌和梗概的了解,这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和哲人和伟人的一次对话,心灵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涤荡,收获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华。

爱弥儿读后感【第四篇】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现摘录一些观点如下,并略写些感悟,与大家一同分享:

“有时候,一个儿子不尊敬他的父亲,多多少少可以原谅,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天性竟泯灭到不尊敬她的母亲,那么人们就应当赶快像掐死一个不配见天日的怪物那样掐死这个可恶的人。”

范美忠在《那一刻地动山摇》一文中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不敢想象这位连母亲都不爱的人,天性何在,爱心何在?作为一个母亲,我疼爱我的女儿,但是一定要切记在疼爱女儿的同时一定要教她怎样尊敬我、爱我。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之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来说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

多有哲理的话呀!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其实付出的时候不求收获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不是圣人,但是可以把这种美德当作一种目标。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的确,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坏人,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但是他所有的善心都无法抵消他所做的坏事。“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虽然不是圣人,其实也有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我是一名母亲,还是一名教育者,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铭记卢梭的这句话“决不损害别人”,这样才会教育出许多“不损害别人”的学生来。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48 1711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