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范例【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范例【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第一篇】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就业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去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地区相对来讲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成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向小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的比较少,就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就业专业来看,经济类、应用理工类就业较好,文科就业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2)敢为性与克制性。创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因为前途是不为人知的。没有勇气是无法走上创业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是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

(3)坚韧性与适应性。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创业要经历在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中跌打滚爬的过程。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把握商机的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表现为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创造机会的能动性。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锻炼。创业实践既能进一步增长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锻炼,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文科生 就业难 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然而,日益增多的毕业生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其中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建新(2008)列举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缘由,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马永霞、姜兴健(201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考证,发现艺术类专业和文科专业相对来说就业率低或呈现下降趋势。陈小丽、黄讷敏和钟林(2014)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分析影响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原因。纵观国内研究,大多研究倾向于从社会、高校和文科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解释,但很少有研究者从专业教学改革角度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本研究拟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是人文类基础学科,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人数甚至不到一半(郝B,2011)。文科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用人单位提供给文科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以北京某次研究生招聘会为例,45 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25个职位中,适合文科类毕业生选择的不超过10个,且多集中在外语翻译等职位上。二、文科生就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类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局限在学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型单位,而像心理学、会计等应用型专业,虽然有人才需求,但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却很严格,大多数应届生并不符合要求。三、自主创业空间狭小。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来说,文科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二、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文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观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所能和社会的所需错位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实施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解决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高校应该以“应用型”为主旨,以就业岗位为参照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合理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一方面,课堂内容的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课外实习,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应用型”,主要是指课程结构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文学和文秘等专业可以开设公文写作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各学科互相渗透,要想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仅有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很多文科专业之间都具有相关性,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同一问题反复在几门课程中讲授。”(樊如霞,2000)因此,规范相关教学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委派专业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到企业、相关院校的研究机构“充电”,接受定期的培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技术员等不定期地来校开办讲座及传授实践技能,这既可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又使专业课程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用人单位分外强调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从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到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课件制作及论文答辩,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格的科研态度。

(五)发挥往届毕业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往届毕业生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文科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就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也担当了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学生实习、就业的牵线者。他们毕业后在公司或企业担任重要角色,对企业需求人才的岗位有所了解,在征得企业领导同意后,会把这种信息提供给校方,这样学校在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

三、结论

本研究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高校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不过,文章的研究尚浅,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建新。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2]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3]陈小丽,黄讷敏,钟林。基础文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理论前沿,201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第三篇】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也是可以选的。

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对文章的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好了,价值较高,社会影响也大,但写作难度大。选择这一类题目,作者须对某些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

第二,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第三,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

第四,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

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面临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仅原有的理论要再认识、再发展,而且需要创立许多新的理论。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毕业论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积累资料、分析资料。对有关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别人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把别人认识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

(一)知己知被,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来个突飞猛进。所以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桥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自己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应当看到,大学生的学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有的可能在面上广博些,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钻研,有的可能在这一方面高人一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为逊色。在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题材。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深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包括各种观察数据、调查所得等。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文献资料。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致掌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无效劳动。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他人研究中存在的疑点、漏洞或不足。有疑点、漏洞的问题,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做到了知己知彼,就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

(二)难易适中,大小适度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45-002

自2009年3月份以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国各高校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按照湖南省委和校党委的安排和部署,学院学习活动也如期开展,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基层,深入毕业生,以问卷调查、座谈、面对面交流为主,着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和总结。

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历史性命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当成学校、学院的大事切实做好,努力开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新局面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阵地的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实质,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各高校和千家万户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价值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战略问题。各高校要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强者,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第一需求。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现代社会要求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目前,高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1.强化责任,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

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院长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具体指导协调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主任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相应部门第一责任人。学院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做好服务工作;各系负责同志要带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党员干部深入学生,做好学生实习情况调查摸底和信息统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毕业生收集、提供企业空缺岗位信息。真正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使就业指导和服务专业化、制度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形成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格局。

2.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要在对手如云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因此,学院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区别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帮助毕业生实现和谐就业。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是将大学生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管理、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等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认知自我,除采用自我观察和内省方法外,还可以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室的各种测量工具,并借助计算机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二,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第三,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太差。所以,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其毕业时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3.创新机制,帮助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当前,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形成了一对矛盾。毕业生找工作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到工作后,部分用人单位还要进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学习的总结,是学习效果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同样需要大量时间,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将无法毕业。学院要紧跟形势,创新机制,发挥指导老师、用人单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联合指导、电子邮件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创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使其顺利毕业。

4.积极帮助贫困生和女生就业

学院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时,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女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5.加强档案管理和后续服务,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肯定有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马上就业,即使就业,大多数属灵活就业或临时就业,没有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即使正常年份,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使自己受到束缚,不便于自己换岗。对此,学院认真宣传国家有关人事的政策,动员广大毕业生积极参加人事管理,帮助他们做好档案材料的暂时保存和转交工作。在毕业生后续就业过程中,学院尽可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出具证明信、向用人单位介绍学生情况等,为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

三、结语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家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开创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2]潘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J].江苏高教。2005(6).

[3]天津市统计局。天津: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分析[EB/OL].

[4]张丽娟。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内江科技, 2007, (5).

[5]中国劳动咨询网。调查显示八成女大学生求职进曾遭性别歧视[EB/OL].http: // 51Labour. com/html/93/93456.

48 648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