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习题课【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习题课【第一篇】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然而,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浅析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备课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一)备学生是习题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新授课还是习题课,掌握学生情况都是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新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清楚,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学生思维水平如何,还存在哪些困惑及作业中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等。必要时,还可以找些学生谈谈心,以便掌握情况。只有吃准了学生的情况,选题才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

(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生掌握较好的地方可以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存在问题并长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4的正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负数是

,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大于它本身的数是

(3)绝对值小于的整数是

,绝对值小于6而大于1的整数是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首先,习题选择时要注意避免习题的重复,不要认为希望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强化而选择大量重复的习题,这会使一部分同学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另外,数学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结果题量大了,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 (5-2n)(5+2n)

B组:(1)(-x+y)(-x-y);(2)(-5m+2a)(-5m-2a)

C组:(1)4(a-b)?-16(a+b) ?;(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与课本例题相近,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B组题为发展性习题,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习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目前,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都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表现。习题课的目标之一是要通过解题来强化对某一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创新过程。因此,在出示问题之前,先回顾并列举相关知识点就非常必要,并且在黑板的某一角保留下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既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启发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讲出思路或提出疑问,教师应避免讲自己的思路而抹杀了学生的思路,因讲正确的思路而掩盖了学生错误点的暴露,需要演算或作图的地方应让学生进行,教师多走走、多看看,从而发现问题。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主体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组成。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多种思路迸发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倡一题多解,选择最优方法。

4.习题课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的灵魂。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许多同学进入初中后还仍然不具备任何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的、形象的理解。在初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从说点儿理、到说理再到推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提炼数学思想及方法,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这有利于学生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深化思维层次,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5.教学中要注意归纳总结

习题课【第二篇】

一、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1“说一说”和习题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2“做一做”和习题3、4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练习形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的后面有( )个人。”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慎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德育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小学数学习题中渗透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蕴含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所反映出的大量现实材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息息相连,因此,数学练习同时也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教育的职责。

习题课【第三篇】

一、习题的选择

1.习题选择要体现典型性。为了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效率,避免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浪费,教师必须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选典型的题目, 具有启发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通过对这类题目的分析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方法,解题规范上受到启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习题的选择要体现对比性。做题时,很多学生对问题判断不清楚便急于下手,造成一看就会一下手便错的结果,因此习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对比性,这样才不至于因审题不清而失分。

二、习题的讲评

1.确定讨论范围和讨论时间。虽说讨论是教学,一节课40分钟也只能拿出一定的时间,确定一定的话题。不确定一定的时间就不能保证讨论的效率,不确定讨论的话题就会使讨论内容过于散乱,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阅完卷后必须进行详细的错对统计,讲评时把错的多的习题展示给学生。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让学生先讨论展示的目标,之后自主讨论。

2.科学分组。刚开始时教师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四人为基本单位,其中两人必须是英语学习较好的,这样便于发现问题,也便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慢慢的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组合。我在英语课上常说的一句话是“Go to whoever can help you .”因为学生是自愿结合,每个人都感觉找到了最好的学习伙伴,他们乐于开口,敢于开口,敢于说不,也敢于肯定自己的想法。

3.学生讨论,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学生水平有差异,不同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一些个性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一些共性的问题归纳总结,留待讨论结束后在班上一起讲解。

三、习题方法的积累

习题课【第四篇】

数学习题课一般包括选题、析题、解题、评题、习题等环节。如何做到选题精当,析题到位,解题快捷,评题点睛,习题恰切?怎样实现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导演”的水平与艺术乃关键所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演员”的活动及参与程度起决定作用。教师在选题、析题、评题、配置习题几个环节上若能层层设诱,循循善诱,诱浅入深。学生在析题、评题、解题、配置习题若干步骤中积极思考,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始终思考,习题课定会诱思交融,效率大增。

一、选题

高三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做过或见过一定量的习题,也具备了一定的析题解题能力,还掌握了一些析题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学生的实际。在选题、编题时,教师如果不加选择,陈题旧题,信手拈来,偏题怪题,原封搬来,学生哪会产生兴趣,哪会产生求知欲。

这样做学生不是乐于训练,而是厌烦训练;这样做学生不是主动求知,而是被动灌输,如此这般,还谈何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还说什么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掘。

为此,教师在选题、编题时,要使选编的习题具有“权威性、典型性、挑战性和启发性”。

二、析题解题

将选编的题目展示给学生之后,习题课便正式开始,同学们自然会沿着题目设定的诱导路线寻幽探胜。一些学生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常常不为路途中的美境妙处所动,一路顺风;一些学生在峰回路转的曲径中或为荆棘所困,或被险滩激流所阻;还有一些学生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捷足先登。此时此刻,老师不要吝惜课堂宝贵的时间,不要急于帮扶学生,而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思考,深入思考。允许学生思考成功,允许学生思考受阻,允许学生常规求解,允许学生巧妙求解。当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诱导,比如在评(讲)题之前,指点学生集中思维不奏效改为统摄思维,正向思维受阻尝试逆向思维,思维发散过度要收敛集中,要克服定势思维,运用求异思维等。部分同学求得结果后,可诱导学生思考该题为什么要这样解,如何想到这样解,不这样解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更好。这样诱导不但使全体学生处于不停顿的思考状态,而且优等生、中间生、后进生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三、评题

析题、解题是学生活动,是学生参与和实践,评(讲)题是练的继续和补充,学生练要充分,老师评(讲)要点睛。练是学生运用知识的再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可暴露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他学习行为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评是教学补偿的最佳时机,是对学生练习中困惑的破解,是对学生练习中各种解法的点评,也是对学生练习中暴露问题的指正,同时还要评出:(1)析(思)题的过程,解(做)题的思路;(2)常规解法、巧妙解法的优劣以及二者的关系;(3)错解错在哪里,错因何在,如何改错;(4)归纳解题方法,理清解题步骤及程序;(5)该题可有多解,该题能否多变。当然上述的评(讲)一定要根据捕捉到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找出症结所在,找出共性所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评(讲)不应是老师的独唱,而是学生的自评、互评及老师讲评的合奏。

48 517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