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先进事迹材料【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创业先进事迹材料【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贫困户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第一篇】

党军红,男,汉族,47岁,初中文化程度,北城铺镇中关村党沟社人。他虽然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在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支持帮助和鼓舞引领下,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生猪产业,拓宽致富门路,是猪产业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白手起家的“猪倌”

党军红家2013年底因学、因病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家中共有7人,其中2个老人年迈体衰,3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因心脏病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的劳动力仅有党军红1人,靠耕种几十亩地养家糊口,农闲时他在县城建筑工地打零工供给孩子上学。打工期间,他积极上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身能力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好政策下,2015年他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萌生了在家养猪创业的想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缺少资金、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仅靠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发展产业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向亲朋好友到处借钱,向养殖大户多次请教,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终筹到了一笔资金,学得了一些技术,敲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

从此,党军红成为名副其实的“猪倌”,一天到晚忙在猪舍里,喂料、消毒、打针、接仔,几乎和猪“生活”在一起,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饲养,猪场里的猪个个膘肥体健,毛色鲜亮,人见人夸,村里人一下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揣着一颗热心,党军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终于把养猪事业越做越好,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强养猪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致富路上的“学生”

养殖不单凭勤劳,还需要具备相对扎实的养殖专业技术,才能提高饲养水平、防疫能力和猪肉品质,党军红对养猪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他报考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养殖技术。床头摆放的《怎样办好农家养殖场》《养殖技术指南》等专业养殖书籍,党军红已记不清阅读了多少遍。同时,从报纸、网络、电视到培训班,他不放过任何一种“充电”的途径,使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养猪专家”了。

通过不断的学习充电,他逐渐掌握了配制饲料、仔猪繁育、疫病防治等养殖技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真正成为附近有名的养猪专家。

党军红风风火火,村民也跃跃欲试,不断有人前来询问养猪的“秘诀”,党军红把学来的技术倾囊相授,也鼓励村民一起养猪,能帮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感到特别高兴。“别人来向我请教,我觉得什么最重要就讲什么,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分享给大家”党军红自豪地说。

党军红不断加强学习,把握机遇,扩大养殖规模。2019年,他重新选择了地理位置更为合理的山坡半阴地作为养殖区,修建了占地10余亩的标准化猪舍和配套设施并从外地引进了一批良种猪,完成了硬件建设、品种更新和培育技术的全面升级。目前,猪存栏量达100余只,其中能繁母猪40多只,育肥猪60多只,预计年底猪存栏量达200余只。

脱贫致富的“头雁”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满园春。”党军红始终把“个人富了不算富”的道理挂在心上,更是落实在行动上。今年,党军红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玉米、苜蓿、燕麦草、小杂粮等农作物,带动当地贫困群众18户,户均年收入5000元。乡亲们经常向他请教养殖技术,甚至赊欠仔猪和饲料,党军红都会欣然答应。有些人说他“傻”,他却说“自己也曾是贫困户,是党的好政策帮我渡过难关,让我脱贫致富,我现在脱贫了,但是还有一些乡亲们生活困难,经济收入少,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去外面打工靠干体力活挣钱的行业相对较少,我们农村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之近几年猪肉价一路攀升、居高不下,发展养殖业是我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被太阳晒的黝黑的党军红滔滔不绝的说。

在党军红的带动下,全村养猪户越来越多。2019年,他注册成立了通渭县福桂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为自己和乡亲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快捷之路。

在脱贫致富路上,党军红不仅钱袋子慢慢地鼓起来,而且思想认识也逐渐提高了,2019年,党军红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20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展望明天,党军红信心满怀,他说“今年2个孩子大学毕业,小儿子参加高考,我又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真是好事连连啊!都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使我脱贫致富,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下一步,他计划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乡亲们脱贫致富,努力使养猪产业成为中关村支柱产业,使他自己成为北城铺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第二篇】

xxx,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农家女孩,多年来,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从一个招待所服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创业的道路上拼搏,成为曲靖著名企业家。xxx现为马龙县红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曲靖状元楼美食府总经理,成为当地巾帼创业的典型代表,受到中央、省、市、县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她的事迹成为当地青年创业的典范。

矢志不渝,辛勤编织创业梦

xxx1976年12月出生在马龙县一个偏远小山村,从小就做惯粗活、累活、脏活的她,亲身感受了家乡的群众一年到头辛勤耕作,到头来仅能维持生活的温饱,那时的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番事业来。中专毕业后,她应聘到曲靖市公安局招待所当服务员,1998年被分配到云南衬衫厂工作,后因效益不好于2000年成为下岗职工。其间,她耳闻目睹了一些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由此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通过多方调查思考,最终将创业项目锁定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服装行业上。说干就干,经多方筹集,她凑齐了经营服装店所需资金,租店、进货、销售,服装店正式开业运营,由于她熟悉业务、肯于吃苦、诚信经营,她经营的服装店开始红火起来。经过四五年的打拼,她依靠自己的辛勤和聪明能干,为自己淘得了第一桶金,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奋发图强,创业路上铸辉煌

有了一定的积蓄后,xxx首先想到的是家乡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69%,居全市乡镇之首。她想在家乡创办一家集生态旅游和特色养殖为一体的企业。于是,经多次实地考察论证,于2007年2月筹资436万元,选址该乡国营林场,注册创办了马龙县红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兴建了养殖场房和旅游山庄,招聘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余名,经过严格的培训,办起了野猪养殖厂和梅花鹿养殖厂,共养殖野猪1000余头,梅头鹿1350余只。事实证明她的眼光是独到的,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养殖使该公司一鸣惊人,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收入100余万元。但她并没因此满足,曲靖每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触发了她又一次创业灵感,她想,要是能把自己基地生产的野猪和梅花鹿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味到野猪、梅花鹿的美味,既能让顾客一饱口福,又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她亲自到曲靖考察,选址、策划、招聘。2008年4月6日,她创办的状元楼美食府正式挂牌经营,由于经营有方,美食府每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经过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xxx决定以基地为源头,开发配套产品,2009年以梅花鹿为原料研发系列保健产品并推向市场。

为扩大产业规模,她决定加大投资,于2012年建成750头种猪场,并投入运营,她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成为了企业的一项发展宗旨。她结合当地老百姓实际,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瓦窑村委会400余户农户进行合作养殖,把种猪场繁育的仔猪无偿发放给农户饲养,并对农户进行科学养殖技术指导,最后以市场价收购农户的肥猪。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农户养殖的风险,促进了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种植业的发展,每年带动当地农户户均增收4500余元。她觉得这样还不够,在为公司发展考虑的同时,也为了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她决定再建设一个万头肥猪养殖场,万头肥猪场于2013年初开工建设,现已全面竣工,计划于2014年2月投产。该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养猪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能更为广泛的带动农民进行养殖,从而带动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功成名就,致富不忘山乡人

xxx成了远近闻名的女企业家,她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用她的话说:“我是一个农村人,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祖辈人的纯朴善良,我不敢也不能忘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她共吸纳和培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400名,为农民群众每年创收务工经济800余万元,当一个普通商人的感恩转化为企业家的感恩时,我们看到的就是xxx的真诚与爱心,看到的是她做出的一系列闪光举动,面对老幼病弱、自然灾害,xxx的捐款总是及时送到受灾地区和人群;面对贫困群众,xxx总是积极捐钱捐物,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长期以来,xxx时常到马龙县马鸣乡麻风病院、养老院慰问老人,并且到一些贫困员工家里,慰问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钱物。2008年3月她向“中国贫困聋儿救助行动”公益活动捐款10万余元,并被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评为“慈善爱心企业”。4月慰问马龙县马鸣乡瓦窑小学,贫困学生50余人,慰问金5万元。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使得川西大地山崩地裂,满目疮痍,数万同胞不幸罹难,数百万人房屋塌陷无家可归,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人类大劫难面前,xxx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2万余元,解灾区人民之所难。2010年4月向曲靖市麒麟团委、曲靖市麒麟区教育局、曲靖妇女儿童中心三家联合举办的“状元楼美食府杯星耀麒麟”青少年才艺大赛捐资5万元。2010年8月向马龙县马鸣中学捐款5万元。2011年,连年的干旱严重,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年10月,她向马龙县马鸣乡政府捐赠抗旱救灾款10万元,11月又向马龙县马鸣乡瓦窑村委会捐赠抗旱救灾款3万元,同时,她筹集资金300余万元,修建全长8000余米的饮水工程,将龙潭水引至瓦窑村委会,打破了瓦窑小学百余名师生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近2000人的生活用水、1000余头大牲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她的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做到了惠民利民。2012年2月,她再次向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委会捐赠抗旱救灾款2万元。

她的爱心行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她也因此获得了“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巾帼十佳”、“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农业部和团中央“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云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诸多国家、省、市及县级荣誉称号。

敢为人先,商海搏击任驰骋

公司拥有马龙县马鸣乡中塘林场和大柳树林区(总面积7236亩)50年得经营使用权,拟将养殖基地建成一个大型养殖小区,并综合开发科学养殖、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农家乐、拓展探险野战、野生动物产品深加工等生态综合项目。项目以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为宗旨,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当地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线,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的事迹材料【第三篇】

张超业,男,1981年4月出身,龙岩市新罗区岩山镇山前村村民。200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2009年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岩山水蜜桃”、“高山芙蓉李”、“高山奈李”等农产品,成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先后注册了“超业家庭农场”、“岩山山前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蕉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经济组织。2009年至今担任山前村村委兼文书,先后被评为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福建省青年农场主、岩山镇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远景养羊专业合作社被评选为“2016年福建省青年农民合作社优秀示范社”。

山前村地处岩山镇东北部,毗邻国家4A级风景区“龙硿洞”,自然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具有很强的景区辐射优势。村内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高山生态农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张超业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家乡的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回乡创业,不遗余力地开展农村建设,尽情发挥青年才智,在山前村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业跨越发展提供新思想、新动力。

创业之初,由于从未从事过农业种植,他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张超业不以一名大学生自诩,虚心向每一个人学习,尽可能和身边的人多接触、多交流、多请教。从开始果苗的选种、育苗、选地、种植,到果场的管理、施肥、喷药、修剪、疏果、采摘、运输、销售等等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学习。在掌握了经营果场的必备知识后开始付之行动,在不懈努力和精心钻研下,张超业所经营的超业家庭农场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果场规模的扩大,他意识到单凭个人的力量无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于2009年注册了龙岩市新罗区岩山山前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罗区张超业家庭农场,通过合作社把本村果农联合起来,相互交流、合作。

在种植的过程中,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水果长得越多越好,普遍存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果的品质。对此,张超业查阅了相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咨询了有关农业专家,最后决定采用果树矮化技术,将果树的高度降低,便于生产与操作。同时把多余的枝条修剪掉,增加光照,控制产量。再进行多遍的疏果,将生长过多的幼果疏减掉,提高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水果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他的建议和带动下,其他果农也接受并运用了这些方法,果实的品质和口感明显改善。

通过果树矮化技术,水果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更多的村民开始投身果树种植,随着果树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不断的提高,但配套及销售却没有跟上,出现了水果滞销的情况,看着大家辛辛苦苦种植的水果烂在了地里,大家却无能为力。张超业默默看在心里,又开始思考解决销售渠道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努力及积极的尝试,并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岩山山前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对产品进行了精心的包装,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宣传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举办了“桃花节”、“桃李采摘节”等乡村休闲旅游活动,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发展果园养鸡、种植绿色蔬菜,吸引游客到果园采摘水果、品尝农家菜、体验农事等,既解决了水果的销售问题,又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初步的成功并没有让张超业的创业脚步停止。随着新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的日新月异,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岩山镇的水果被全区乃至全市认可,成为了花果之乡。为了将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张超业通过学习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带领果农朝着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的方向不断推进,他不断的试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努力将山前村发展成“四季果园”,并积极推进各果场“水蜜桃”、“芙蓉李”、“高山葡萄”等现有特色农产品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

同时,他还注册成立了蕉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本土的网络商城。还鼓励推广通过网络销售、微信销售等实现“互联网+水果”的销售模式。

创业的事迹材料【第四篇】

建平县铁南街道铁南社区劳动保障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依托政府的惠民政策,以“创先争优”为契机,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受理贴息小额贷款申请、提供就业援助等工作。刘生,今年53岁,是建平县第一糖厂一名下岗失业人员,现为建平县万寿生才针织品超市法人。

2002年,刘生毫不例外地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作为一家之主,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急于找一份工作来添补家用。他开始留意各种招工信息,报纸上、电视上、电线杆上看到的信息都一一记下,晚上回家用电话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他路边摆过摊,商场门口擦过鞋,养猪厂喂过猪,但这些经历告诉他,这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困境,她决定通过再学习,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创业。她连续三期参加就业局免费开办的面点制作、烹饪技术,一边学习,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后来他在一家针织品批发店打工,由于他细心研究商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研究消费者心理,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很突出,深得老板的常识。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刘生积累了很多销售经验,尤其是进货这一环节,对他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哪里货源充足,哪里货便宜,哪里款式新颖、实用,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了如指掌,他结束了打工生涯,在建平县万寿西村,开起了针织店,进货,销售,他做起来得心应手。很快他感觉到由于流动资金少,周转不开,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他四处筹措无果,急得他吃不好,睡不香。

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她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并为其申办小额贷款。他积极参加了就业局组织的市场营销专业培训,三十天的培训,又让刘生受益非浅。有了资金,又加强了营销理念,刘生的超市扩大经营了,销售业绩一路攀升,平均一周就进一次货,销量可观。目前,他又雇用了六名下岗失业人员,主要从事往街边小店送货,销量增大了,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刘生失业不失志,相信他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

铁南社区帮扶对象刘玉玲,经营的玲玲冷饮的冷库区由于规模小,需要扩建,但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她着急上火,但没有办法解决。铁南社区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就业局,为刘玉玲争取贴息小额贷款。报名,培训、考试,刘玉玲取得了结业证书。就业局领导在铁南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铁南社区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亲自到刘玉玲的玲玲冷库现场勘察,最后通过审批,目前,叁万元贴息贷款顺利拨付到刘玉玲的帐户上。

望着刘玉玲脸上那由衷的笑容,我们也相信她的前景会越来越美好。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