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一篇】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2],专业是生药学;[6]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研究经历。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nial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发现青蒿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100万元人民币。

2016年1月,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人物。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二篇】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张富清的英雄事迹彰显了一名党员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担当,不仅是部队官兵的学习榜样,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

每个人的儿时都会有一个梦―“军人梦”,每个青年干部都想成为一种人―“焦裕禄”,作为青年干部,我也有过军人梦,现在焦裕禄也是我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榜样,甚至让自己成为其他干部的榜样,从张富清同志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一是忠诚于国家。张福清同志在部队保家卫国,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他英勇无畏、衷心为国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不磨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有张富清的忠诚,坚持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不做政治上的摇摆人、“两面人”,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危险时刻不畏惧、不退缩,英勇向前,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

二是忠诚于人民。到地方,张富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为人民造福,他是另一个真实的焦裕禄,是另一个真实的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是我们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育“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不慕名利,一心为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时刻把人民需要放在心头,落在工作,切实担负起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做好新时代的张富清。

作为党员干部,网红不是我们的榜样,物质财富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有自己该有的学习榜样,那就是焦裕禄、张富清等人,做为新时代的干部,做人就要做张富清。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第一次听见张富清这个名字,是在某天中午的新闻频道里。这位慈眉善目的老爷子,他叫张富清,今年95岁,总书记曾评价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20年底,张富清老人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人们才知道,张富清是一位有着卓著功勋的战斗英雄。转业到地方后,张富清从不声张自己过去的战功,深藏功名六十四载。央视报道以“张富清:深藏功与名”为题,分“信息采集发现战斗英雄”“置生死于度外攻碉堡立奇功”“截肢后再次站起不改军人本色”“深藏功与名亮出精气神”等章节,深度聚焦。这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人民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我们更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老人曾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硝烟散去,老英雄深藏功与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对党,他无限忠诚;对国家,他爱得深沉。我们还年轻,更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奉献,像张富清老人一样,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三篇】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xx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据知情者透露,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完成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节目录制,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本人或者其代表,在晚会上获颁了年度感动中国奖杯。莫振高校长的妻子黄西彦老师,代表他领取了奖杯。

记者就此向都安县宣传部求证此事。一名负责人表示,莫校长确实当选了“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代表莫校长领奖的黄西彦老师和陪同人员,在节目录制完毕后于1月25日乘机离京,颁奖晚会预计将于2月14日晚播出。同时,莫校长的亲属和黄西彦老师也证实了此事。

莫振高生前是都安高中校长,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向社会各界募捐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爸爸”。20xx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3月11日,南国早报刊发了题为《“莫爸爸”一路走好!》的独家报道,在广西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西日报以及南国早报从3月18日开始,连续一周在重要版面推出莫振高事迹系列报道,引发广西各界学习莫振高事迹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赶往都安,对莫振高校长的事迹进行报道,引起全国关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xx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前,由央视发起对20xx年22位候选人的网络投票,莫振高的票数一路看涨,网络呼声很高。20xx年1月19日12时截止投票时,他获得2305574票,票数位列前茅。

农历猴年大年初七,晚上8点整,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平凡而感动的故事再次触动着每一个人心间最柔软的部分。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啊。”一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的高级技师――徐立平。在颁奖盛典上,大国工匠徐立平当选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红色的地毯,温暖的灯光,一身航天蓝工装,徐立平走上舞台,向观众们挥手致意。

台上的徐立平语气平和,主持人白岩松与他你来我往地交谈起来。

“每次危险操作前都有一系列的准备,包括劳保护具、安全预案、心理准备,所有的都准备万全了,任何一方准备不足都不行。”对于危险而孤独的工作常态,徐立平这样解释道。

巧合的是,白岩松和徐立平同岁。“咱们都不年轻了,要干这行一辈子吗?”白岩松问道。“只要岗位需要我,就干下去。”徐立平如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样。

视频中,徐立平的母亲很是平静,那般淡然的态度引得很多人敬佩。“我平常也经常是报喜不报忧。”但徐立平知道,母亲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一切都尽在每次的一句叮嘱“多注意安全”。

当被问到今年的梦想和愿望时,徐立平说了两个。第一个是他希望工作上平平安安,并带领班组安全地把工作做好。第二个便是多陪陪父母,找个机会带他们出去转一趟,也想尽尽孝心。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就坐在台下,看到此处,老人笑着对记者说道:“他带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八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主持人敬一丹念出《感动中国》节目组给予徐立平的评语。

徐立平拿着奖杯和捧花走下台,转身将捧花献给了母亲。徐立平的爱人对温荣书说道:“您是咱家的功臣。”

录制节目前,生平第一次化妆的徐立平多少有些不习惯,但他心里很激动。徐立平的母亲和爱人都陪着他来到现场,全程陪伴在他左右。

在化妆间的时候,徐立平和另一位感动人物官东偶遇。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却有着很多共性。他们的工作都是危险而孤独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是故意瞒着父母。

“他们都很厉害,很是令人感动,和他们相比,我做的工作很普通。”节目录制完,徐立平对记者说道。当还想多问两句时,一下子围上来很多人,他们争相与航天人徐立平签名合影。

录制节目那天,北京的温度达到了这个冬天的最低值,屋外寒风凛凛,而《感动中国》演播大厅内却十分温暖,源自那份深藏心底的感动。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四篇】

郎平,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她不算漂亮、也谈不上温柔,她坚强自立曾经历过情感痛苦,亦曾引起过争议,但这不妨碍她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成为神州大地的全民偶像。前天她顶着巨大压力,牢记袁指导的点拨,终于率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球员郎平:铁榔头=定心丸。

1960年,郎平生于北京。1973年,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郎平开始了自己的排球事业。1978年,郎平在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中表现突出,被袁伟民选入国家队。在更广阔的国际赛场上,郎平以出色的高位拦网和落地开花的扣杀技术,让她成为“世界三大扣球手之一”。1984-1986年,中国女排相继获得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三大赛冠军,全满贯的成绩让那一批姑娘们成为了全中国的骄傲,主攻手郎平以稳定的发挥和凌厉的攻势成为球队的定海神针,有她在球队就像吃了定心丸。“铁榔头”的名号传遍全国,郎平自己却调侃道:“我不是特喜欢这个榔头,当时宋老师(宋世雄)给我起这个名字,我还想宋老师也不和我商量,你给我起一个这么刚的名字,以后我男朋友都找不到。”

更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一档访谈节目中,郎平透露自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外号——朝阳大炮。原来小时候在改练排球前,郎平还曾练过一段时间跳高。由于有跳高训练的基础,所以郎平的扣杀极具威胁,被其他学校的队员称做“朝阳大炮”。

女人郎平:吃货+豁达女人。

郎平退役后,曾赴美深造,为了挣学费也曾短暂复出,尽管生活中仍然同排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求学时候的郎平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个为生活为爱拼搏的普通女人。

郎平曾经和前八一男排球员白帆有过一段婚姻,1987年结婚,有个女儿白浪,1995年离婚。对于感情,郎平表示她是一个经历过风雨,但能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的女人,她说喜欢比较成熟的男人,物质上无所谓,最主要精神上要谈得来。之后在美国郎平也曾有一位身高1米96的男友,但是由于1995年郎平回国执导中国女排,两人只能分开。朋友把这段感情称为郎平忙丢了。但是郎平却认为:“再好的感情,如果他连等我都做不到,分开就分开。”

尽管豁达,但这次分手仍然给郎平一定的伤害,让她对感情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后郎平选择执教美国队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情感的因素:自己没有爱情的陪伴,但是可以给女儿更多的亲情陪伴。

生活中的郎平还是个吃货,北京烤鸭和红烧肉都是她的最爱。自己下厨也不含糊,郎平曾透露自己的拿手好菜是红烧排骨,其他香肠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郎平的“七件武器”

只用了29个月,郎平把深陷危机的中国女排重新带回世界之巅。在世界杯赛的征途中,郎平用来打天下的是“七件武器”。

第一件武器是“王牌攻手”朱婷。本届世界杯既见证了郎平的王者归来,也目睹了朱婷的君临天下。在这支年轻的中国女排中,她是最值得信赖、效率最高的“王牌”。

第二件武器是“全能战士+发球机器”张常宁。未满20岁的张常宁虽然尚显稚嫩,一传也还不太稳定,但她也是中国队再度捧得世界杯的关键人物。

第三件武器是“夺命双姝”丁霞和刘晏含。在杨方旭受伤、张常宁重回主攻位置之后,郎平找到了由替补二传丁霞和替补接应刘晏含组成的“三点换两点”的解决方案。在中塞、中俄这两场关键战中,她们都上演了联袂登场、扭转战局的好戏。末战日本,丁霞又在第三、四局挑起组织进攻的重任,功不可没。

第四件武器是“网上长城”颜妮、杨珺菁和袁心玥。副攻是中国队目前最具深度的位置,1米99的袁心玥、1米92的颜妮和1米90的杨珺菁组成了新的“网上长城”。尽管老将杨珺菁的进攻效率不如巅峰期,但她的经验仍被郎平看重。在第二阶段冈山站的比赛中,这3位副攻都保持了较好的竞技状态。

第五件武器是“新不死鸟”林莉。去年世锦赛中国队自由人的问题比较突出,郎平在年初大集训征调6名自由人之后从中选择了林莉和王梦洁。综观整个世界杯赛,以主力身份出战的林莉发挥比较稳定,一传没有出现太大波动,防守也可圈可点。假以时日,她有望继承“黄金一代”自由人张娜的衣钵,成为新的“不死鸟”。

第六件武器是“中国队长”曾春蕾。虽然没有“美国队长”那么广为人知,虽然整个世界杯赛期间状态也略有起伏。但是,曾春蕾还是配得上从惠若琪手中接过的队长袖标,发挥了一名老队员的作用。

第七件也是最重要的武器是郎平自己。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临场调度,郎平都展现出了世界名帅的风采,中塞、中俄两战更是体现郎平指挥艺术的经典之战。无论场上形势如何变幻,郎平始终心静如水,达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

主帅郎平:工作狂+艺术大师。

一直以女强人形象示人的郎平,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哭了两次。一次是在世界杯出征之前,由于惠若琪的缺阵,一次是拿到世界冠军之后,从1995年首执教鞭到20终于登上世界之巅,郎平用她强大的内心世界影响和支撑着中国女排走到了冠军领奖台。

郎平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她对中国女排的最大改造是宏观层面,她打通了国家女排一队和二队的区隔,给了年轻队员更多的参赛机会,中国女排再也不是以往那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国家队,而是多达二三十个队员的国家队。这么多的队员储备,给了郎平充分施展执教艺术的机会,世界杯上郎平的几次换人都收到了奇效。

登上领奖台的郎平和中国女排没有忘记受伤的三位大将,惠若琪、杨方旭和徐云丽的球衣也被带上了领奖台。郎平也为自己的泪水做出了解读:“出征前出现的每一件事都让我很心疼,一度认为老天太折磨我们了……但最后老天还是给了我们机会,看我挺努力的,送给我了一个世界冠军!非常感谢我的老教练袁伟民,他给了我很多鼓励,他说作为强者,我们要面对这些困难。”

郎平大婚。

在事业再攀高峰的同时,郎平即将步入婚姻殿堂。郎平的未婚夫不是圈内人,也不是外国人,而是一位国家博物馆的专家,鉴宝大师。郎平在世界杯结束后就会开始筹备婚礼。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五篇】

我们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有的人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着,至此,他们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下面是网友为分享的“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优秀10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近日黄文秀的名字和事迹从广西传遍了全国,她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最好的纪念。

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农村,成为了一名“第一书记”。在百色,她帮助老百姓硬化公路、安装路灯、修建水池、发展产业,一步一个脚印。2019年6月17日,她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7月1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她的先进事迹,并追授其为“时代楷模”。这位时代楷模让我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指出,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理想信念。而共产党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和共产主义永远追求者。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那段经历磨砺了她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她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短暂的生命续写了“长征”的辉煌。

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也许做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既然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做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黄文秀,青春正盛的岁月,她选择扎根基层,反哺家乡。在那个下着大雨的深夜,她离开还在生病的父亲,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家国情怀定格在她30岁的芳华!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兑现了自己对党的承诺!

2019年6月17日,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事迹,引起党内高度关注。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了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向黄文秀同志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黄文秀先进事迹,在全国各行业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中引发强烈反响。

黄文秀同志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为2016届广西定向选调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因公殉职后,全国妇联追授她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追授她为“八桂楷模”称号;广西区党委追授她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她为“全国扶贫攻坚模范”;中央宣传部追授她为“时代楷模”称号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习总书记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近黄文秀的事迹在全网传开,看着她的张张照片和事迹的介绍,我内心深受震撼,对她心中无比敬佩,更无比惋惜!

正值美好年华,勇敢追逐梦想,尽情挥撒汗水!我们相仿的年纪,她是如此的伟大,是如此的无私奉献;用生命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用生命诠释了当代年轻人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她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因此,我决心将他作为榜样,向她学习。学习她的无私奉献,不怕苦难,勇敢向前的精神;学习她敢想敢做,坚韧不拔的决心与毅力;学习她敢担当敢作为,有责任心。

我们是扎根基层的青年一代,黄文秀同志是基层优秀的青年代表,因此我们要向他学习,敢于直面挑战,她在基层工作中的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应该积极的了解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年轻有为,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尽自己的微小力量!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黄文秀走了,但是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公仆精神,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顽强斗志已经定格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了扶贫路上永恒的一抹秀色!

感恩,守初心使命,秀出别样人生。研究生毕业以后,黄文秀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这就是一种初心,不管走多远,都不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即便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精英”,可以在城市中扎根,他始终不忘的是家乡人,始终坚守的是自己最初的梦想,是通过知识和智慧帮助家乡成长起来,她选择了扎根基层。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六篇】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人物故事。

缘起:“寻子”网站建立9年,不让失孩家庭“单兵作战”

多年前,张宝艳看了一本报告文学,描写的是被拐儿童的惨境,从那时起,夫妻俩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张宝艳与爱人秦艳友写了一个剧本,想以此警示人们看护好孩子,同时也想感化一下人贩子,不要再偷别人的孩子。“按照剧本里写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一个网站,帮助那些被拐的孩子,哪怕一个也好。”

204月,张宝艳夫妻自费建起民间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从建立之日起,张宝艳就辞掉了工作,专职管理网站,“建网站不是突发奇想。”

网站运行前两年,夫妻俩拒绝了一些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的赞助。他们几乎投进了所有积蓄,上网费、电话费,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而辛酸劳累换来的却是亲友们的不解,夫妻俩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几年中,“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坚持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志愿者队伍越滚越大,一些警察、律师也都加入进来。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赞誉多多,创始人张宝艳始终都淡然处之。

张宝艳告诉记者,丢失孩子父母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网站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寻亲的孩子、家长及志愿者提供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为失踪儿童家长提供免费的寻人帮助。

“已有1400多例寻亲成功案例,但仍有4万多在网站登记的案例没有寻找成功,想起这些,就像一块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心上……”15日,张宝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坚持:1400多例寻亲成功,让痛苦思念变成相拥的泪水。

一身朴素的张宝艳,谈及解救出来的一个个被拐孩子时,眼中溢满了泪……。

许椿回家是一个历时多年的寻亲故事。,广西的一位姐姐在网站登记,要寻找在广西北海市被拐失踪的6岁弟弟许椿。

年5月,吉林松原的志愿者小梅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帖子,于是她开始了艰难的搜寻,终于在百度贴吧上发现一个高度疑似的线索。但遗憾的是这个帖子是20发布的,发帖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小梅通过网站找到警方得知,qq号码主人没有登记资料,且早已停用。

后经张宝艳与央视协调,2015年初,许椿的父母和姐姐哥哥登上央视《等着我》节目现场,与主持人倪萍对话,讲述了一家人寻亲的艰难历程。节目播出后,引发无数网友关注,但发帖人始终没有出现。

执着的小梅通过网络进一步搜寻,竟意外发现另一个曾经发过相似寻亲信息的qq号。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志愿者们锁定发帖人在福建,福建警方根据线索进行了排查。

就在大家期待时,2015年5月11日深夜,许椿突然在贴吧回帖:“前几天我孩子出生,无意中看到这些,没想到竟错过了一年,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想你们,这么多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认祖归宗……”

在志愿者们帮助下,身在福建的许椿与广西的家人进行了视频聊天,那一刻泪飞如雨……。

而让张宝艳遗恨不已的是一个叫聪聪的被拐孩子。6岁的聪聪,被福建的一个女子买来传宗接代,可是当孩子患上结核性脑膜炎病危时,她竟把孩子扔在医院跑了。“宝贝回家寻子网”志愿者得知后,赶到医院,因为欠费,医院停药了。志愿者马上筹集了6万多元钱,可是医院说治疗需要二三十万元。

张宝艳立即赶赴福建,与医院协商。同时,联系公安机关迅速调查这件拐卖案,经公安部督办,拐卖聪聪的几个人贩子落网了。

再次手术后,聪聪奄奄一息,张宝艳等人想把聪聪转到北京或上海的医院救治,但是由于没有监护资格,无法成行。不幸的是,在张宝艳从福建回通化市的路上,接到志愿者的短信:“聪聪走了……”张宝艳在火车上痛哭失声。

张宝艳对此万分自责:“我们只能默默在心中祈祷:聪聪走好,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能见到妈妈,希望那里再也没有苦痛,再也没有伤病……”

9年来,张宝艳和志愿者们帮助家长寻子女、孩子找父母成功的事例已达1400多例,而这个数字几乎每天都在刷新。

17万志愿者加入,爱心在大江南北传递。

“宝贝回家寻子网”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完全依靠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志愿者已突破17万人,遍及全国各地。张宝艳告诉记者。

而在网站固定工作的6个女孩和1个男孩是这些志愿者们的总联络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单字的网名,“梦”“林”“娇”等等。

女孩“梦”负责“家寻宝贝”工作,她每天把新登记的信息梳理出来,给各地志愿者分任务。“现在任务越来越少,志愿者们都不够分。”“梦”笑着对记者说。

“每成功一个案例,我都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大家都说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梦”说。

志愿者小梅是公认的寻亲高产者,几年来,在她主导下,已完成160多起成功案例。“想想那些失去亲人的痛楚,我们多付出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小梅动情地说。

河南省鹿邑县公安局一派出所指导员丁超说:“我是一名警察,能利用职业优势帮被拐孩子找家,非常荣幸。现在应帮上百个家庭团圆了吧,想想都很感动。”

张宝艳介绍,随着志愿者逐渐增多,他们对志愿者按着工作性质、地域等划分出150多个群,每个群都确定了负责人。其中有警方打拐办群、有技术鉴定群、有业务讨论群等等。

在依托网站自身运转同时,张宝艳还积极寻求与各大网站的合作,一旦发布寻人信息,各大网站都能及时帮助推送。“寻亲,如今变成了爱心大舞台。”

“我希望我们的网站越做越小,为了能让这些迷失的孩子,都能走上温暖的回家路,无论多苦多难,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张宝艳说。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七篇】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2],专业是生药学;[6]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研究经历。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dichotonialata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发现青蒿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100万元人民币。

1月,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获得诺奖。

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感动中国。

202月14日,获“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八篇】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人物故事。

刚刚过去的20对于郎指而言意义非凡。在带队成绩上,郎指提携朱婷、张常宁等一干年轻人,率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和亚锦赛上双双折桂,时隔十一年重登世界之巅,第一时间直通里约奥运会;在个人方面,郎指与王育成教授完婚,找到了“找到了可以依靠的肩膀和心灵上的伴侣”。今年夏天的里约奥运,三大球项目中还得看郎指和她的“孩子们”。

在晚会现场,郎平透露了世界杯出征前日自己躲在小屋里默默流泪的原因。“就在那一天,我们要决定她去还是不去。”这个她,就是新女排队长、球队灵魂人物惠若琪,而且,作为一传和防守的核心,一时有找不到替补。“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为了这场比赛我们准备了三年,要出发了,突然说她不去了,而我还得装作没事儿一样,不能失控,因为队员要看着你,但完了事儿自己觉得为什么这么背啊,这口气儿换不过来。”郎平略显哽咽的'说道。

2013年4月,郎平众望所归,时隔15年后再出山重新执掌中国女排,在媒体见面会上,郎平坦言这是其职业生涯最纠结的一个决定。对此,郎平表示,“从内心来讲这支女排在走下坡路,但是作为老女排,我是有责任在女排最困难,国家需要的时候做贡献。但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年龄也不小了,担心自己身体撑不下来。”白岩松问及目前的状况,郎平表示“身体现在还行,自己动嘴比较多,动手比较少,年轻教练成长比较快。”

2016年1月16日郎平指导和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举行了小范围的婚礼,白岩松说,这是一个很罕见的婚礼——俩人结婚全中国感觉幸福。在白岩松提议观众现场祝贺郎平,并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瞬时,“郎平,幸福!”响彻现场,催人泪下。

多年的职业生涯,超负荷的大训练量,郎平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伤病,医生说这些伤病会伴随她一辈子,“我膝关节(手术)比较多了,主要都是清理手术,做过7次,我的双胯做了一边一次,那个有腰间盘突出,(你可以发一个残疾证),绝对,我都不知道是几级了,然后颈椎做了手术,也是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所以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

2013年4月25日,众望所归的郎平重掌女排帅印,尽管已经53岁了,但是一到训练场上还是原来那个劳心劳力的郎平,每堂训练课下来,不是膝盖肿了,就是腰动不了。仅仅两年,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精心打磨下,一大批有天赋能吃苦的90后小将脱颖而出。

谈及恩师郎平,世界杯mvp主攻朱婷娓娓道来,“就是她站在那儿的气场就很强,我觉得郎导始终就是郎导,‘铁榔头’我觉得谁都替代不了,至少现在是没有的。”两米副攻高妹袁心玥直言,“她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就是中国老女排的精神!”二传沈静思感慨“郎导顶着巨大的压力,心服口服,真的!”。

1990年,中国女排青黄不接,郎平放弃国外俱乐部的优厚待遇,重新披上1号战袍返回国家队,当年带领女排斩获世锦赛亚军;1995年,已经成长为世界名帅的郎平再次回归,她放下四岁的女儿临危受命执教处于低谷的中国女排,再度带回到世界一流;现在年轻的中国女排,是一支凝聚新老女排血液的球队,已经牢牢打上郎平的印记,已经55岁的郎平目标不仅仅是下一个冠军,还有中国女排精神的延续。

和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聊到队长惠若琪世界杯的意外缺席,郎平眼中含泪释疑“她就是在那一天,我们来决定她去还是不去,所以从这点对我们来讲,就是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比如我们为这个比赛(世界杯)准备了三年,然后要出发了突然说她不去了,你还得装的好像没事一样,因为还想我不能失控,队员要看着你啊,但觉得怎么这么背啊,这口气就是缓不过来。”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九篇】

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被遗弃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讨儿童回家。年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截至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已经拥有16万多名志愿者遍布全国各地。两会期间协会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修改相关法律的建议。网站多次与公安部合作成功解救了236名被拐及流浪儿童借助网络的力量为流浪儿童铺就了一条回家的道路。

创办经过。

输入“宝贝回家”,网上跳出37万条信息。“专门帮助被拐卖的、被遗弃和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几个字反复闪动。网站创建人名叫张宝艳,创建于20的“宝贝回家”,已帮助168个家庭团聚。

张宝艳提出“建立打击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

法治心愿消除犯罪,让宝贝们安全存在。

亲人团聚她喜极而泣。

11月24日,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一起来到北京,参加央视举办的“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主办方请来了因“宝贝回家”而成功找到亲人的一家三口,还有几位正苦苦寻觅孩子的父母。团聚的一家三口抱着张宝艳哇哇大哭,张宝艳喜极而泣。

而看到仍未找到孩子的父母,张宝艳用力地拥抱了他们一下:“你们一定要坚强些,孩子还在等着你们呢!”一堆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张宝艳说:“我会为一个家庭的重逢流泪,更会为还在为寻找亲人苦苦挣扎的家庭流泪。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一次惊险她想到了“宝贝回家”

几个小时的寻找,张宝艳一家人度日如年。所幸只是虚惊一场,但这给张宝艳最深的感受是,如果儿子丢了,那她也没法活。

从那时起,张宝艳就开始关注有儿童被拐的不幸家庭。有时看到电线杆上贴满寻亲启事,张宝艳说:“除了痛心外,也感到忧虑。这样的寻找方式不仅费力,效果也不好。”张宝艳接触到网络,意识到这是寻亲最好的途径。

张宝艳辞去工作专职做起了“宝贝回家”。创建初期面临很多困扰。不仅没有工资每月打电话都要花上千块钱。随着网站知名度提高陆续有四名志愿者无偿加入他们每天要在网上发布寻亲资料还要随时跟进寻亲进展并且与警方联络。他们没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五六个小时。

25岁的小伙子小谢联系上“宝贝回家”的志愿者说他在前被拐卖到了河南他特别希望找到亲生父母。张宝艳和网站志愿者顺着零星线索开始工作锁定方言为“牙牙”的地区是在陕西。

至于父母名字、长相,小谢一点印象都没有。志愿者不断从饮食、植物等方面启发他。好不容易,小谢想起来他小时候总能够看到飞机,还能隐约看到里面坐着人。张宝艳兴奋极了,初步断定小谢家应在汉江和安康一带。张再次把小谢信息发到网上,几天之后,有位安康的热心人打电话说,他们邻居家在20年前确实丢了一个孩子,但那家人是独子,跟小谢情况不太吻合。

张宝艳还是很兴奋地找到这家人,对方说他儿子小时候喜欢跟着邻居家的姐姐和哑巴哥哥玩耍。当对方看了小谢照片之后失声痛哭,连声向张道谢。很快,这个失散了20年的家庭最终团聚。张宝艳如释重负。

像这样顺利的寻亲经历并不常见,张宝艳和志愿者遇到的冷遇往往更多。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网站受到了很多质疑,她甚至在半夜三更遭到过辱骂。每次泪水之后,她依然会坚强起来,“还有那么多找不到亲人的`家庭需要我帮忙!”直到张宝艳到北京录制节目的时候,她已经有了168起成功寻亲的案例。

她的建议促成了dna数据库建立。

经过3年探索,张宝艳跟公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她提出“建立打击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获奖后,张宝艳说她跟丈夫没有庆祝:“我们感觉这个没有什么庆祝的,说实话,很多志愿者都是默默地在做这个工作,这个荣誉不只属于我自己”

所获荣誉。

张宝艳似乎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代表“,他们夫妇代表的是她们身后的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们,帮助别人寻找丢失孩子的志愿者。他们用默默无闻来行动着,用一颗感动你我的心在帮助别人重新找回家庭的温暖。或许找到的孩子是少数的,但是他们却从未放弃。在这条通往希望的道路上,失望与希望交相往复着,他们也正以别人无法企及的坚韧一路执着前行。

20,获得“感动吉林”人物奖。

2010年12月4日,获得“12·4十年法治人物”大奖。

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月10日,网易年度“最有态度公益人物”奖。

20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人物。

人物评价。

阳春布德泽: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第十篇】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申纪兰。

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李延年。

李延年,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生,河北昌黎人,原54251副政治委员。1945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离休后,他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积极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一名老革命军人、老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荣立特等功1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获解放奖章和胜利功勋荣誉章。

张富清。

张富清,男,汉族,中共党员,1924年12月生,陕西洋县人,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多次荣立战功。1955年,他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埋头工作,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

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黄旭华。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48 27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