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最新4篇】
【导言】此例“音乐鉴赏论文【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音乐鉴赏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探究
一、课堂讲授法
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经典影片、电影大师等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电影史发展脉络、主要电影流派。譬如介绍电影流派相关知识诸如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地位、获奖情况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令学生迅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影视知识。以外国电影史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可以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声时期的电影,主要包含无声时期电影的形态特点、代表作品,以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的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经典叙事时期的电影,包含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电影叙事及其电影作品;第三阶段是现代电影时期,包含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凯恩》等;第四阶段为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包含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等。再看中国电影史,同样可通过讲授法令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特点及经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优秀国产电影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为代表。接下来介绍十七年电影的艺术特点及本阶段的优秀影片,如《林则徐》、《早春二月》。在新时期电影中主要介绍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特点及其作品,可将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两位导演都是目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导演之一。关于张艺谋,电影作品重点介绍其最优秀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印象系列则可介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贾樟柯可重点讲授其《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课堂参与法
除教师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譬如在讲授导演风格的时候,教师介绍同一故事由不同导演执导,作品风格和艺术水平有较大差异,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简称央视版;一个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简称新版。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取材和内容基本相同,但剧作风格、导演风格却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师可选取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宝黛初见》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讨论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央视版更为经典,表现在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在场景设计方面,该版将现场众人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来,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言谈举止,也有众人的说笑反应,因此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见面场景。演员表演层面也表现不俗,陈晓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贾母则把祖母对孙儿的无比疼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较而言,新版《红楼梦》宝黛初见场景镜头中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镜头之外,令观众无法了解现场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场景设计上和央视版有较大不同。但也有同学比较认可新版《红楼梦》,认为新版人物服饰华美,色彩和光线运用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说明自己的主观喜爱,更要客观地进行艺术比较,从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气氛烘托、色彩光影、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令学生对影视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影视实践法
四、评论写作法
影视批评是指批评主体在影视鉴赏的基础上,依据影视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影视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从而做出价值评判。这对本科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影视鉴赏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影视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一种是文学艺术的鉴赏视角。影视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演员表演、导演风格等,文学艺术的鉴赏角度主要包含故事情节、叙事线索、主题蕴涵、细节情境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撰写评论,步骤如下:(一)确定兴趣影片和影片兴趣点。学生首先找出影片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就是论文的切入点,从此切入点深入下去,可首先确立选题,将兴趣点进行理论提炼,进而拟定标题。(二)围绕兴趣点展开论述。接下来就是展开论述的过程,围绕这个兴趣点从哪几个角度、哪几个层次入手展开阐释,可先列出提纲,确定每个提纲论述的问题,进而确立小标题。标题须是对所要阐述问题的概括性表述。(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查阅资料,这些资料应包含两类:第一类,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如影片的制作、票房、获奖、评价、拍摄等;第二类,关于影片的研究资料,即学者们对该影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唯有掌握现有研究成果和现状,方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哪里,以便在论文中深入阐释。(四)论文写作环节。在该环节,学生很容易写成影片观后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论文写作思维及语言表述都和读后感截然不同。就写作思维而言,它和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写作思维不同,论文写作思维是一种理性规范的思维方式,要对照所阐释问题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论述,要求层次清晰,语言表述规范准确,简洁凝练,避免出现口语化表述。
参考文献
袁玉琴、谢柏梁2005《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音乐鉴赏论文【第二篇】
教师在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德育进行渗透时,要认真准备教材,挖掘音乐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和艺术的美感。在备课中确定要如何渗透德育,用哪些教学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对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学欣赏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壮观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演唱作品及对作品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让学生既欣赏、演唱了音乐作品,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用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学全过程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优化课堂评价,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来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说音乐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在准备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这种情感感受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用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导入新课,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藏族民歌时,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在演唱歌曲时把握其民族风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演唱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注重以生为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在于旋律、在于歌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积淀,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领悟和挖掘作品风格的同时,培养和塑造自身的审美能力[2]。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中
音乐第二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例如,教师教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可先教学生分解动作,然后熟练后再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觉,教师讲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讲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先感觉蒙古族音乐的美感,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然后再练习舞蹈,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乐小组活动中,曾让四名学生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处理及内在的感觉也不同,在排练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黄河带给我们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酝酿用什么情感来诠释作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把握,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会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现作品,这样在活动中既渗透了德育,又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能打动学生,要感染学生,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实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学全过程[3]。
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并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邹文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1).
[2]张丽娜。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4.
音乐鉴赏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学习动机;需要;培养
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以普及音乐常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主要目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也是非音乐专业类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在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受学生学习习惯以及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没有对这类课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学组织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培养方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针对性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从音乐鉴赏课中发掘出与学生兴趣点相关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音乐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
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有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学习音乐可有可无。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习音乐课程,从而没有建立起长久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利用音乐鉴赏课来启发学生音乐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在鉴赏课开始之前就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鉴赏课的意义和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从而间接产生音乐学习动机。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自觉性。当下,很多音乐课程在普通高校中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使得这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但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鉴赏课给学生讲述一些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基本技巧和相关的音乐知识,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歌曲所包含的艺术特色和不同音乐的风格,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开拓大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从而成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即使刚开始有部分大学生对音乐学习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经过教师认真的讲解和培养就能够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音乐学习是提高艺术修养和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是培养大学生音乐学习的自觉性的基本思路。
二、创设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关注的焦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音乐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创建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音乐进行更好的欣赏和分析。例如,在进行古典音乐鉴赏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音乐课开始阶段给学生讲解一些和古典音乐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对鉴赏的音乐作品产生进一步要了解的欲望,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带上一定的动作跟着节奏进行音乐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音乐学习的需要。
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首先,把音乐鉴赏课程和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音乐鉴赏课程和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音乐鉴赏,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良好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音乐歌曲鉴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学过的音乐鉴赏技能来完成规定的任务。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活动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音乐鉴赏上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需求,增强大学生音乐学习动机。同时,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教师就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安排很多与音乐鉴赏相关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音乐鉴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同时,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建立线上音乐鉴赏交流平台,让学生把喜欢的作品及自己在音乐鉴赏上的心得和疑问反馈在平台上和教师、同学们进行交流与沟通,激活自我效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音乐鉴赏课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别人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获得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容及情感进行较为直观,立体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进行鉴赏,学习。例如在对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贝多芬的生平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和音乐创作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内涵。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听过多次反复聆听,品味出音乐中的精华,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欣赏音乐。但在课程教授中一定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有的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过多依赖,导致鉴赏课变成了“视频播放课”,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习动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再次,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授课内容的调整,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情况以及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点。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在认为自己是“音盲”,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能较好感受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知识,深刻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在鉴赏音乐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音乐课程内容中增加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歌曲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赏。很多学生喜欢现代流行音乐,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歌曲鉴赏。当学生听到熟悉的热门歌曲的时候,学习兴趣瞬间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程学习当中去。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也就是说,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如果教师只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音乐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听音乐去进行分析和总结。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空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音乐鉴赏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收集,并在课上和大家一起交流与分享。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在音乐鉴赏上的心得和经验进行交流,让学生运用自己在课上所学到的音乐鉴赏方法来赏析自己对所喜欢的歌曲,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鼓励一些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对课堂活动进行组织和表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真正的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题,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技能,还能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五、结语
培养出足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基础。围绕提升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到以学生为主,改掉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手段,需要从公共音乐鉴赏课程自身的特点入手,区分这类课程和专业音乐课的差异,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采用精准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建立学习需要,并充分利用学生的需要对其学习动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任恺。音乐课堂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心理学诠释与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8,01:4-8.
[2]梁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凯里学院学报,2009,01:132-134.
[3]张彪。论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15,02:116-118.
[4]杜海燕。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导入[J].教师博览,2011,11:93.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四篇】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自2008年整合以来,可以看到课程的改革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5年期间,课程整合后有着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发展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历史,而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编著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而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更重视文本讲授,课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如今的大学音乐课堂中不被重视。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在2008年至今的发展、改革现状,希冀对本门课程的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分离到结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需求,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旨在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2008年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整合为了一门课程。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如何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不仅是学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整合。从2008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到现在,已有5年的时间,作为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这门课程在整合以后的优缺点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优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通常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可以利用直观图像、音响来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相比较之前的以史论为主,课堂多了“声、色”,增加了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情感的体验中达到教学效果。
缺点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时间跨度较长,课程设置总学时是一学年,共64个学时,存在着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总体矛盾。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地做出调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材有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书中囊括了中国音乐史的三个时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谱例),较为适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给予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脱轨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音乐在教材中主要的内容是声乐演唱、声乐及器乐作品欣赏。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从这些内容来看,大学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人中小学教学“学无所用”之处。
因此,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尤其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单一或者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解理论的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完成音乐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多采用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开来教学。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内容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音乐的鉴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大量的增加,知识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革,也对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资料的建设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这5年期间,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使用的音像资料。我们现在应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有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运用骨哨与乐队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狩猎时的情景。虽然不能完全地复原以往的音乐,但是却能给学生们带来听觉的震撼,让他们能运用想象,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音像资料的建设在大学史论课程中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今,在各高校音乐专业中,音乐史的课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动,课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资料的完善对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文字与声响的结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国音乐史的脉络讲解为横向线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赏析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为纵向线条。虽然看似两门课程,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要将文字与声响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解中,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大量的文字讲解与图片、视频、音乐等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对历史源流中的音乐作品有感性的认识。例如我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授中,根据每个时期会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以及乐器的演奏视频等,借助音响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美育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电子设备参与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也能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认识,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深化音乐历史的认识,感悟中国音乐历史的魅力,通过文字与声响的结合使得学生对音乐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