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创造性思维论文 论创造性思维的论文实用【实用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创造性思维论文 论创造性思维的论文实用【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一篇】
写作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常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缺少生气,缺少新意,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过分依赖《小学生作文选》;另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也是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传统的作文三部曲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已不再符合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命题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熟悉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钻到他们的心里去命题。实践证明,凡是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因此,作文的命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1、“母题”带“子题”。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一个“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让学生“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篇文章,至于选材、体栽、字数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文章的文体不拘一格,立意各不相同。虽然,同学们文笔不很优美,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从这一成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引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生活,那么,一批思维活跃、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小作家”就会出现。
2、“一题多作”、“一事多写。”也就是同一题目或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如写读后感,同一内容,学生可以写成读书笔记,也可以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写。又如组织学生登山后,让学生以《登山》为题作文,有的学生立意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的立意是:“遇到困难,只要大家互相帮助就能克服”;还有的同学立意与众不同:“他在登山的途中,看到有的老头,老太登山时一步一叩头,登上山顶在庙中烧香还愿之后,又匆匆下山,他不禁想相到,愚味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有加强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这几种立意都应给予肯定,尤其是第三种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通过这样多方面的训练,学生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3、“想象”型命题。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可让学生写这样一些作文:《狼和小羊续编》、《狐狸和乌鸦新编》、《××的自述》、《未来的(人、衣服、房子……)》等等,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4、创作性命题。教师对作文内容、体裁均不做要求,完全由学生命题,让他们有更充分创新的天地,这是引导学生课外练笔的方式,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审视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人脑的先天素质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教育训练的结果。作文教学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模仿是人的本能,创造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模仿也是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自然,模仿也是写作最初常用的方式了。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求写1篇新体栽新要求的文章,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境界。可见,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熟练—创造”的过程;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学习了《白杨》后,可写《松树》、《水杉》等等。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
2、通过“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1律,如:一写到教师,就是雨中到家中补课。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写作技巧问题,主要是一个与有深远根源的思维传统有关的问题。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就能激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如写作文《我的启蒙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写一年级老师,经老师点拨后,同学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幼儿园老师,还有的写小伙伴、邻居的长辈,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一只小鸟、一只蚂蚁、一条小狗。总之,学生的思路广开、选材新颖,充分显示了学生创造的独特性。
3、通过“引发感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讲,感悟作为一种综合性突发心理现象,是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感悟往往能突破关键性的问题,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造成神经联系的突发性接通,使思维空前活跃。虽然小学生感知还处于朦胧阶段,但也能写出心中的感想。如一个同学写1篇《可爱的表妹》,写她6岁的表妹去买东西后,知道阿姨多找了一分钱,马上跑回去还了阿姨的钱,结尾写出感想:“6岁的小表妹第一次去买东西,可以说是人生的起点—起点在不贪不占一分钱,多可爱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悟吧!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作文教学中,每位教师要致力于引发培养学生的感悟,敲击学生创造性火花,训练创造思维的活跃性。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分时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比重。而事实上,考试作文的评分都过分强调审题、切题,有的学生作文因为有了千奇百怪的思想、内容,而被判得不及格,逼得学生依赖《小学生作文选》,作文时实行“对号入座”,这已成为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就要对文中表现出有创造性的给以鼓励,适当加分。一是立意新深的,要优于一般立意正确工稳的;二是结构较奇巧的,要优于公式化结构的;三是语言有特色的,要优于一般文从字顺的。
事实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的潜力,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会反作用于他们的作文思维,促使他们思维更为活跃,从而形成由“爱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良性循环。
-->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二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同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数学课堂完全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观察实验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都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意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使学生逐步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能够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中,我认为除了组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一块正方形硬纸片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道题看起来是一道减法应用题,在实际中就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使学生知道答案会出现有3个角、4个角、5个角,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其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会从这里萌芽。
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变一个人演示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人动手,大大丰富了数学直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到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开始时,教师讲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小故事(电脑出示相应的动画片):熊山上的小熊们最喜欢吃熊妈妈做的饼了。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花熊一块。小棕熊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棕熊两块。小黑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熊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小黑熊三块。讲到这里,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为什么?”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聆听,不做回答。学生们急于知道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到底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分饼,看看谁得出的结论正确。” 该环节教学,引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们愉快而迫切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会开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提出了荒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他,更不能嘲笑他,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例题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寻找规律,形成创造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后,让学生测量校园里树的直径。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三篇】
信息技术技能已经成为生活中一种基本的技能——使用电脑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创造性思维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信息技术 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想象培养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特别喜爱玩游戏,计算机教学中含有不少适合小学生练习的游戏。如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设定,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在指法学习中,金山打字通提供了多种训练键盘操作的练习、测试及游戏、智力拼图、电脑小百科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穿插这类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中,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在练习中组织竞赛强化学习,“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时地进行比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英打练习,记录每人用的时间和正确率;文字录入比赛,当学生会智能全拼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主动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学习画图的复制与粘贴时我就运用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学生对他们,所以我在导言就引出:大家最熟悉的朋友喜洋洋、美洋洋、懒洋洋、灰太狼、红太狼来了,现在我们邀请他们进入到我们的图画中。使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设计欲望,从而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的快速、便捷,从而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般上课之初,我先用投影仪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它可能是一幅画,也可能是1篇文章,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同时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操作过程和基本概念;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的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其他的学生从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再配合上计算机投影仪,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了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延迟了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并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许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正是由于采用了兴趣教学,才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也正因为如此,当学生们一幅幅作品展示于众人面前之时,连成年人也不禁感叹他们精巧的构思。一幅幅略带稚嫩,而又非同一般的图画,1篇篇设计精美的文章,所有这些都是来自他们内心的“灵感”。
总之,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世界,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根据学科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燃学生想象的火花,探索出创造性思维的崭新天地。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四篇】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也深知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发展。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
1、搞好家园共育,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思维影响。
(1)转变家长观念,做到家园共育,使其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坚实保障。搞好家园共育的宗旨是努力转变家长观念,让他们学习指导方法,如日常的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观摩、家园同乐、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家长直接学习各种指导方法,如语言训练法、图形训练法、符号训练法、操作训练法……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创造,从而与幼儿园达成共识,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坚实保障。
(2)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都知道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鼓励孩子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需要,对孩子的大胆质疑和创新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例如:有的孩子以前喜欢拆装一些电动玩具,父母经常会训斥他。经过家园沟通后,父母认识到自己在亲手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时,他们转变了观念,也能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探究起电动玩具的奥秘所在。一个个压制型的家庭正逐步转变成民主型、学习型、创造型的家庭,这也是我们家园共育的初衷之一。
2、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幼儿园环境。
(1)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活动室环境。在我们大班的活动室中都设置了一幅“流动”画,每月更换一次,内容有抽象画、问题小熊,也可以是一幅无结局的画。在活动室的墙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想象、涂鸦,画自己设计的房间、学校,画自己想象的未来世界、恐龙、外星人……就这样,环境中隐含了许多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因素,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由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所以我们提倡无论是幼儿园、家庭还是社区都要营造一种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的心理氛围。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给幼儿创新游戏提供各种条件,包括提供场地、时间、材料等。在创新游戏中,不要轻易干预幼儿的活动,要用侧面引导、直接指导的方式鼓励幼儿独立地、创新地开展游戏。
2、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
(1)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让幼儿添笔画(圆形可添画成太阳、地球仪、熊猫、西瓜等)、拼画(正方形、半圆形可组成房子、厨师)、变画,也有主题画、诗画、故事画、粘贴画、美工等。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是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制作得精美不精美,而是重视作品的创造性意识,鼓励幼儿自由创造,不局限于老师的范例,鼓励幼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有一次户外活动中,树叶随风飘落下来,于是就有几个孩子学着树叶飘落的样子舞动起自己的手脚。我一下子被孩子们创造的灵感所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舞动起来,同时,心里琢磨着如何延续孩子们的创造行为,于是便有了“秋天”这一音乐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用各种眼神创造性地表达着对秋天的不同情感:喜爱、赞美、留恋……他们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创造出不同的秋天景观,有秋风,有秋叶,有秋天里拾落叶的孩子……目睹孩子们各种创造性的表达,我深深感受到:每一天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创造的灵感,要善于观察、发现,注重创造的延续。
(3)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文学活动更是幼儿展开五彩的想象翅膀的重要园地。我们经常通过仿编诗句、创编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如:排图讲述《小乌龟的外衣》,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而《大象帮忙公司》则要求幼儿根据大象的特点编出合理情节,孩子们兴趣高涨,活动非常投入;填图讲述《制服大老虎》中,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编出了制服大老虎的各种办法。老师在此类活动中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敢于创造的能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3、通过其他各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渗透于日常环节的点点滴滴中,教师要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内在的创造冲动充分释放。如:在谈话活动中每二周我们安排了五次训练:词的联想、列举用途、抽象画、听觉训练等。每一个月出一期家园知识,分发一份自编小报,两个月搞一次亲子活动。每天我们还安排了“十分钟提问”,可以是近阶段的热点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时事、动植物等,也可以解答“问题树”上的问题。每个月中我们还设计了主题画,有未来世界的动植物、交通工具、外星球上的生物等。幼儿对这些内容极感兴趣,想象极其丰富,创新意识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
创造性思维论文【第五篇】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上一篇:政府会议活动方案(案例)集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