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汇聚【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一篇】

《菜园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1篇识字课文。本课有九个词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学习目标是认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片断1: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围坐,每三人为一小组,每大组中间摆上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红色、白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还有细长的豆角`……)。

课伊始,播放音乐课件《买菜》,学生齐唱歌曲。

师:你们说这些可爱的蔬菜长在哪里?

生(齐):菜园里。

生:好!(兴奋、齐声)。

(同学们纷纷看、摸、闻各种蔬菜,并与小组同学议论。)。

师:下面,老师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找出写有它名称的卡片,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老师首先举起黄瓜,学生们迅速在摆放的卡片中找出“黄瓜”卡片。)。

生:黄瓜、黄瓜……。

(简评:生活化的情景,儿童化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菜场的回忆。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孩子们急于认识的朋友。

“看实物,找卡片、读词语”这一环节,激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课堂活跃起来,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学生们在这样充分自主的活动中,牢牢记住生词。)。

片断2:

师:把你刚才观察到的蔬菜说一说,愿意说哪一样,就说哪一样。

生1:我刚才摸了茄子,它的皮很光滑,它是紫色的。

生2:我发现卷心菜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卷着,像卷发。

生3:辣椒有红的,还有绿的。

生4:我尝了一口西红柿,甜甜的,酸酸的。

生5:豆角长长的,像绳子。

……。

(简评:学生通过看、闻、摸,加强生活体验,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点,这是学生们独自研究的伟大成果,他们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惊喜与自豪中,学习兴趣浓厚,语言也在认识和研究中得到发展,为下一步学习儿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片断3:

(通读儿歌后,学生质疑)……。

生1:“萝卜地下捉迷藏”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展示:菜园里,农民拔萝卜。)仔细看,谁能发现秘密?

生2:(急切地)我知道了,萝卜长在地下,我们看不见,农民伯伯把它拔出来,看看见了,就像它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师:你观察真仔细。那萝卡这么顽皮,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生3:萝卜地下捉迷藏(读得顽皮可爱)。

师:真顽皮,大家学着他读一读。

生(齐):萝卜地下捉迷藏。

……。

(简评:许多城里孩子没有见过实地生长的萝卜,没有实际经验,就没有感知,一切枯燥的讲解都抵不上多媒体展示生活的文本,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感悟了课文。)。

片断4:

师:我们认识的这些蔬菜还能做成许多小朋友爱吃的菜肴呢!

(出示菜单:西红柿炒鸡蛋、萝卜烧排骨、酸辣、白菜……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

师:请小朋友先读读这些菜名,说说你看爱吃哪几道菜?

(学生兴奋地念菜名,找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名,高兴地与同桌交流。)。

生1:我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

生2;我喜欢酸辣白菜,酸酸辣辣的,很好吃。

生3:我喜欢吃炒菠菜,菠菜有营养,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气大。

师:是吗?那以后老师也要多吃蔬菜。

……。

(简评: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认识的字,学以致用,学生兴奋、自豪,巩固了知识,活跃了气氛,发展了语言,还受到了健康教育,学习语文联系生活,一举多得。)。

片断5:

生(齐):好!

第二天,这项作业学生完成较好,大家都认真画了蔬菜,有的配了儿歌,且看作品。

(作品一)西红柿(图)。

西红柿,红又圆,

吃在嘴里酸又甜,

营养丰富人人爱。

(作品二)黄瓜(图)。

黄瓜,黄瓜,

身穿绿衣裳,

为什么名字叫黄瓜?

(作品三)萝卜(图)。

萝卜进了城,

药铺关了门。

……。

(简评:课已完,兴犹浓。他们渴望将心中涌动的情感爆发出来,老师开渠引源,让他们用彩笔去画,用心灵去写,用饱满的热情去实践。尽管作品幼稚,有的生字用拼音代替,有的还有家长帮助的痕迹,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们去观察了,去探索了,去创新了,他们体验到了观察与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也做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在《菜园里》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究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机。片断1中,将菜园搬进教室,创设生活化情景,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识字,事半功倍。

二、调动多种感官,联系生活感悟。

学生在认识和发展上是用“形象和声音来思维的”,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关注生活,关注经验,在片断2、片断3中,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自主感知,探究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体验成功中飞扬了个性,明确了事理,发展了语言,感悟了课文。

三、拓展实践活动,回归生活运用。

新课程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可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员,接触更多的是生活世界,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育理应回归生活。片断4中,将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菜谱纳入课堂,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片断5中,引导学生观察蔬菜,画蔬菜,创作儿歌,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空间,这些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有帮助的。

总之,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生活,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专家点评]。

“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既是这节课中渗透给学生的关于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郑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一种理念。激活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去领悟语言是其具体的做法。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课文中提到的蔬菜已经非常熟悉,看过其形,听过其名,尝过其味,这为他们认识蔬菜名称中的生字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菜园里》对蔬菜特点的生动描述,又为唤起回忆,加深感受提供了依附。郑老师把学生引入“菜园”,引进“菜市场”,一是把识字的四要素:图象、声音、符号、语文整合输送给学生,利于识记,提高了识字效率;二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就激发了情思,形成了“人生体验——言语活动——新的体验”这样的良性循环,结果是阅读的感受和收获都那么真切和丰富。(李庆明)。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二篇】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这是王俊老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王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王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王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王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qi6zi”、“qi6zi”、“qu6zi”,王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6zi”成了“qu6zi”。王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6zi’,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6zi’,全班齐读。”

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生字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们想把刚才读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王老师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上,学生清晰、自信地读书,老师热情地鼓励,声声入耳。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王老师说:“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我知道了卷心菜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包菜。”

……。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吃的包菜就是卷心菜呀”……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三篇】

第二单元,以温馨的亲情为主题,亲情,自古以来是人们讴歌的主题。“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负米养亲”……这拳拳的赤子之心,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安排了《识字2》和《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鞑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4篇主体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二“。

《识字2》借鉴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好记的语言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与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看电视》截取生活中一家围坐沙发看电视的普通场景,以诗歌的形式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糅合在一起。《胖乎乎的小手》和《棉鞋里的阳光》都是充满家庭温暖的小短文.《月亮的心愿》写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了和同学们快乐郊游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中每一个人”的主题,“语文园地二”安排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多数内容围绕本单元“家庭生活”主题安排,如“读读背背”《鞋》,“口语交际”《我怎么办》。“我的.发现”、“展示台”则是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的介绍,电视识字途径的成果展示,以学习伙伴的方式出现,是全册这方面内容在各单元的统筹安排的反映,这种安排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指导思想。

单元总体目标。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感悟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

4、留心观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并试着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单元教学建议。

一、识字教学。

一要尊重识字规律,随文识字.最好在学生借助拼音熟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带有生字的词语.再通过读词语.认识生字,二要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经验.总结识字规律,三要激发识字兴趣,通过编字谜、顺口溜识字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编自记,不必十分考究其合理性.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就行。四是可引导学生制作“难字卡”识字。

二、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时.一要指导到位,要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对生字笔画的起笔、止笔、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与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清楚。二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时不要拘泥于对每个字逐一细致的指导,整体规律上着手,多引导学生自已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掌握规律。三要精讲解、多示范。四要加强新出现偏旁、笔画的指导。

三、主体课文教学。

1、把握整体思路,整体设计教学。

2、以读为本,感悟文中浓情。

3、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4、课内外结合,布置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时间。

识字21课时。

第5课2课时。

第6课2课时。

第7课2课时。

第8课2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心,方”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能认识字,并且会写字。

教学难点:懂得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

好,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北京的升旗是什么样子的?(播放升旗的录象。)观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指生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录象,你有没有一种想到北京去看看的想法?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为什么要升旗,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都是那么的陌生。因此,如果没有感性的认识,是很难激起他们的情感。这里,通过结合平时的升旗活动,用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升旗的感受。并用录像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他们感受这种庄严雄伟的气氛,并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朗读课文,悟情。

想不想读读课文里面是怎么说的?那那赶快读一读课文吧!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认好本节课生字啊!1、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认识生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下学到应该学会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2、再读课文:

刚才大家读的真好!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一看课文好吗?a:理解“遥远”。大山里的人要到北京城,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b:理解“壮观”。联系看到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北京天安门广场之大、参加升旗仪式人之多,场面之雄伟,进而体会“壮观”的含义。指导朗读。c:品读第三句:教师引读第一行,学生齐读第二、三行。同桌议一议,怎样读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领悟其中的感情,从而读好课文。

3、老师这儿有两句话,同学们读读看看是不是一样?

对比:我多想去看看。我想去看看。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读好书上的这句?[评析: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句子中小男孩想去北京的迫切心情。从而更好的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

(1)、男女分读。

(2)、男生读。

(3)、女生读。

4、老师发现有的同学都已经能不看书了,你自己试一试?(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慢慢的读熟课文,这样就达到了背下来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延情。

读了这课,你读懂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结合说说“我国的首都是————,我国的国旗是——”)。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含义,真正懂得升旗的隆重,所以补充了这一个环节。相信这样以来,学生会更加爱北京,爱祖国。

四、课后延伸。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说的真不错!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应该爱北京,更应该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上课的最后,我又用自己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来感动学生。使他们觉得真的应该爱北京爱祖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生字卡片)。

你还能用他们来组个词语吗?

朗读背诵诗歌。

观看升旗录象。

通过录象知道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集体背诵。

分排背诵。

指生背诵。

设计意图:背课文之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大体意思有个回顾,所以放了一段上节课的录象。再通过多种方法背诵,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使他们再不知不觉中背下了课文。

二、写字指导。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课后有一些生在等着大家去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生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比较字型,识记生字。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写好字,学字的时候教师要调用各种手段教会学生,并且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

三、课堂延伸。

出示北京或当地的图片,让学说用“我多想……”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爱国知情要经常向学生提起,使学生真正感觉我们真的应该热爱祖国,热爱北京。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五篇】

各位老师: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识字”与“课文”部分全部注了音。“识字”安排了两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24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共安排了373个生字(其中只认不写的90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83个)。“只要求认识”的概念与前三册相同,即对这些生字,要求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能在口头表达时运用,只是不要求会默写而已,比以往的“二类字”要求高些。

全册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10个;只识不写的生字也不超过10个。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10个。8课“识字”课文共安排只识不写的生字3个。

专门的识字课文采用以下三种形式:1.词串识字。

共安排4课。“识字”1、2、5、6课均属此种类型。“识字1”是节日民俗,“识字2”是桂林山水,“识字5”是保卫祖国,“识字6”是动物园。这种识字形式所安排的内容,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则意义上有联系,又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这种对传统识字教材呈现形式和古典诗词艺术手法的借鉴,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利于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利于向其他学科辐射,利于相机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2.形近偏旁的比较。

“识字”3、4、7课均属此种类型,共比较了“木禾”、“竹斗”、“日目”、“守”、“十字”、“山六”等6组易于混淆的偏旁。每课安排两组易混偏旁,每组分3栏。上栏列表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中栏是两组词语,用意在于印证字的偏旁不同,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也就不同;下栏是两组插图,与中栏的两组词语分别对应,是为了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如第3课第1组,第一栏是一个表,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木”与“禾”的“实物图——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木”与“禾”所表示的不同意思。第二栏是“松柏杨柳桌椅”、“秧苗稻谷庄稼”两组词语,以便印证以“木”做偏旁的字与以“禾”做偏旁的字所表示的意义范畴是各不相同的。第三栏是两组图,分别与第二栏的两组词语相对应,是为了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3.特殊偏旁的认识。

课文中安排了两组偏旁,前一组是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后一组是同一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每组与形近偏旁的比较一样,安排了表格、词语和图画三栏内容,以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同时认识几个特殊偏旁。“识字”8属于此种类型。前一组是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如“鸟”与“隹”是两个不同的偏旁,但都是表示鸟。第二栏的两组词,虽前者有一些字是“鸟”旁,后者有一些字是“隹”旁,但都是属于鸟。后一组是同一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同是一个“月”旁,有时表示“月”,有时表示“肉”。第二栏有两组词,前一组“明亮晴朗朦胧”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月亮有关,从“月”;后一组“弯腰踢腿挺胸”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肌肉有关,从“肉”,这也是要留心识别的。

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两条绿线内。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

在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凡含有新出现的偏旁或容易写错的笔顺,都提示了书写笔顺。每课后面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照样子按笔顺描红。通过前三册的描红、仿影和临写,一些常用部件的笔顺都掌握了,所以本册没有必要再一一展示笔顺了,只是有选择地展示了一些笔顺易错的生字。

另外教材列出了常用的多音字13个,在其右上角加标记以示区别。多音字不计入生字总量。此外,随课文安排了6个偏旁部首。

本册教材共24课,分为6个单元。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1—4课为“春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哲理篇”,在于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9~12课为“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13~16课为“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7~20课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21~24课为“科技篇”,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上安排,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练奸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册教材仍然坚持“多编少搬’’的原则,新编选的课文占88.7%;传统课文为《春晓》、《蚕姑娘》、《快乐的节日》、《狐假虎威》等4篇,而且有的课文也作了部分改动。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仍然体现了3个特点:1、语言文字准确、优美。

本册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精美,富有童趣,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2、文化含量要高。

在课文的价值取向上,尽量做到“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相统一。在传统取向方面,有表现“孝亲”内容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在现代取向方面,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有表现创新意识的《晚上的“太阳”》。还有一些则是跨越古今的,如表现爱国主题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木兰从军》,表现勤学主题的《学棋》、铲黑板”跑了》。3、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

如《雨后》,描写的只是儿童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儿童的心理描绘得很真切、很生动、很有童趣。类似的课文还有《会走路的树》、《蜗牛的奖杯》、《问银河》等。

除了记叙文以外,还有诗歌、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以上特点,不但有助于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也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本册课后作业共有四个方面: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继续坚持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使他们充分感知,反复运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如学生学了《木兰从军》,课后便要求: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学了《“黑板”跑了》,要求他们“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学了《晚上的“太阳”》,则要求他们“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四)、单元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这部分分四个板块:学用宇词句、学写铅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或口语交际。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三个特点:变繁琐的单项训练为综合练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向其他学科渗透;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用字词句,是继续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综合设练,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学用字词句”安排了两个重点:一是部首查字法;二是学习使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关于部首查字法,本册教材遵循的是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据形归部”原则。如果一个字可以分成两部分的,哪个部分是部首就归哪个部。如“椅”字,左边是部首,就归“木”部。如果两个部分都是部首,按“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不取内”的原则归部。如“思”,上下都是部首,取“田”不取“心”。若字的笔画相接或相交,不便分解,就取第一笔作部首。如“事”,就取“一”部。

朗读背诵方面,仍然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4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名言、地支生肖等。关于“读读背背”,主要是让学生读背成语诗歌。该怎样处理这部分教材?我们过去说过,教成语要“先吞噬,后反刍”。理解成语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或儿童的生活经验,先初步领会一下。如“练习4”的成语:“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有了前面“学用字词句”的铺垫,有了“老牛舐犊”、“乌鸦反哺”两幅图,再联系本单元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理解这一组成语是不成问题的。“读读背背”,重要的是读是背。

写字方面,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字内容仍按汉字偏旁和常见结构形式归类集中,加以生动活泼的提示、发问,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方面,本着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的原则,以口语交际、说说写写的形式安排了“说话要注意姿势”、“讲童话故事”、“学会劝阻”、“可爱的动物”、“教你玩游戏”、说写“水果”。“学会转述”、说写“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内容。

下面将和大家分享第二部分内容。二、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识字写字教学,我们应该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本册识字教学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二是要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

(一)明确本册识字教学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

为什么说本册的识字教学是“承前启后”呢?我们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点过渡。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以适应三年级识字教学“扶”渐减、“放”渐增这一发展趋势。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化。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如果学生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则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完成本学期的识字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

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学作好铺垫。除了继续重视打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在“单元练习”和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

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本册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代表竹子,“艹”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如何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我以为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

此前,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册生字。其中一上的生字相当一部分是基本字或使用频率高的字,可能回生得比较少。一下、二上的生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的生字学过后从未在课文中再现。这些因素造成了生字回生率的上升。

怎样巩固生字呢y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败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2、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要想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

还要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练习6“学用字词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汉字本身就是画儿,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形成儿童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如本册出现了“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还说明了字理。教《沉香救母》一课中的“泪”,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氵”加“目”?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说出:“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从这些例子,儿童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还可结合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古代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面是个“木”,右上是“九”。“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又如学生经常把“篮球”写成“兰球”,便可告诉学生: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字是竹字头。’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一通百通,诚如王筠所言是“执简御繁之法”。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还要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这是“羊肉串”的“串”,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学生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

《语文标准》中,“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识字、写字教学不应是“单打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词串识字”,更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顾名思义,词串是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有点像北京的冰糖葫芦儿,分别看是一颗颗山楂球儿,但又是穿成串的,被冰糖粘成一体的。做成冰糖葫芦儿,品位提高了。不光比山楂球儿好吃,还增添了文化的附加值。

词串识字具有多种功能。套用大家熟知的话,叫“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指识字写字。这是第一位的,不突出识字写字就不叫“词串识字”了。“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是潜在的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

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阅读训练的价值?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不是识了字就能马上进入阅读?不是的。如果每个字都去仔细辨认,就不可能扫视成串的语句,形成语流,从而了解语句的意思。必须达到自动化识别的程度,——也就是看到字词的大体轮廓就能迅速辨认,才能进入阅读。将词语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尽管词语之间有跳跃,但毕竟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去阅读,有助于提高其自动化识别能力。

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习作训练的价值?这类课文准备了情景,准备了词汇。有了情景,有了词汇,就为今后的习作训练作了很好的铺垫。如识字2《桂林山水》:“碧水秀峰倒影/对歌榕树壮乡/象鼻骆驼笔架/竹筏鸬鹚画廊”,稍加铺陈,就是1篇小散文。

教词串,要注意发挥图的作用。词串里的图不是插图,不是点缀,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图画,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们进入词串所描绘的意境。教词串,一定要读,而且要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就像吃水果,囫囵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须细细地咀嚼,品一品,尝一尝,是甜的,是酸的,还是苦的,滋味自然知道。我们常说,要读出味儿来,就是这个意思。二是更注重体验品味,感情投入。要“声像同步”,即所谓“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比如你读识字2《桂林山水》,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见底,山的拔地而起,青山倒映在江面上……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用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词串,不就像一首小诗吗?诗可以读,词串为什么不可以读?最后我们一起来谈谈阅读教学三、阅读教学。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怎样教?首先,我们必须确立自我建构的学习理念。

《语文标准》的制订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之门一定是从里面打开的,你在外面再怎么推都是推不开的。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比如《狐假虎威》一课,“假”字该怎么理解?学生说:老虎的威风是真的,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师让学生读读最后一句话——“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再跟“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相对照,看看“假”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么一来,学生发现自己的解释不对了,说明原有的图式没法同化了。通过类比推理,学生发现“假”应作借讲。老师再让学生查字典,果然有“借”的义项,于是旧有的图式被修改,建立了新的图式。

由谁来建构的呢?自然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正如斯腾伯格所说,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白了自我建构的道理,就知道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上,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感受与体验,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明乎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摈弃过去那种繁琐分析的套路,而代之以强化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如何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尤其是诵读。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写过1篇文章,题为《提倡诵读》。为什么要提倡诵读?因为诵读本身就是强调的品味体验、情感投入。诵读要“四动”,即动眼、动口、动脑、动情。“口而诵心而惟”,读懂了,读进去了,就对文本有所体验了,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所以我认为,要强化初读,第一节课,应拿出大块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先要把课文读通、读熟。

学生通过自读,不一定全都领悟,肯定会有问题。这部分问题,教师要帮。可以以讲助读,可以以演助读,也可以以多媒体助读。比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几个词语学生不理解,不妨让儿童读读书,结合上下文体会体会,再演一演“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演老虎,演狐狸,把这四个词语的意思演出来。能演出来,就说明他懂了。这就叫以演助读。低年级儿童喜欢表演,这个做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各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对文本的体验也是有差异的。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思想交锋。比如,让学生说说“你觉得狐狸怎么样?”有的说,狐狸很狡诈,它借老虎的威风吓唬别人,是个坏家伙。有的则认为,狐狸遇到危险,很有智慧,自己脱了险,还把老虎骗得一愣一愣的。狐狸很了不起。谁的意见对?可以讨论,可以辩一辩。

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环境、气氛和谐了,活跃了,轻松了,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才有可能出现富有活力、富有创意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彼此交锋。学生的心态开放了,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的潜能也得以释放。

但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一堂课,又是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可是书没有认真读,字没有好好写。语文的个性失落了,这就不是语文课了。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六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复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北京风光图、教学课件。

教学理念:

在学习的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通常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充满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旅游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课件)。

指名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二、学文。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

指导朗读。

b、理解"遥远"。

多远算是"遥远"?

举例来说。

课件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课件)。

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

_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_,_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补充材料: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_,_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

齐读全文。

2、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看一看。

请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说一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都想去看看。

2、你们会读吗?(课件)。

会读了奖励你们听一首歌。(课件)。

在歌声中布置作业:收集北京风光图,办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图片展。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七篇】

1.自读《小书架》,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

2.通过复习单韵母明确学习拼音对识字的意义。

3.利用认识的字复习学过的韵母,并练习给汉字标声调。

4.渗透性识字10个,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5个,学写笔画“、”。

综合运用听读识字法、拼音识字法、上下文猜字法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加强自学。

讨论“书”笔画、笔顺。

生字卡、贝壳图片生字卡、电脑课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他是谁?你们听丁丁说什么呢?

今天,我想请小朋友们参观我家的书房。不过先要猜个谜语,猜出来就欢迎大家来参观。

一座小楼房,没门又没窗。

图书一本本,全在里边藏。

出示课件:小书架的图片(课件为新教材的配套课件)板书:小书架。

(二)听儿歌、读儿歌、背儿歌。

1.听儿歌:现在就请你们参观丁丁家的小书架吧?

2.读儿歌。

(1)丁丁的习惯真好,每天放学都看它。你呢?是否也有这样的好习惯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指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板书学生标出最多的字,提示学生。如:架、摆、层、间。

(2)哪个小朋友会读,站起来当“小老师”来教我们好吗?学生带读,注意词连读两遍或三遍。

(3)老师带读了几遍不认识的字是否少了呢?现在我想请小组内会读的同学来教不会的同学,希望你们能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看读。

(5)可以让老师看看你的小彩花吗?请你们起立,让大家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起立齐声朗读。

3.背儿歌:试着背出来好吗?看课件背诵:小书架图片,并随鼠标移动认识“上中下”的位置。

(三)学习生词,巩固单韵母。

1.刚才小朋友们听得认真,读得仔细,背得很棒。如果老师把课文中的词单拿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词卡读两遍。

2.游戏:悄悄话悄悄告诉同桌,对了点点头,错了悄悄告诉他。

3.复习单韵母。

(1)还记得本课书学了什么单韵母吗?练练它们的四声吧。

(2)出示生词卡:读四声,确定声调。说明没有声调的读轻声。

(四)学习生字,加强自学。

1.词读得好,韵母认得准,声调找得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但如果老师让生字离开生词,你们还能认得准吗?抢读生字卡。

2.增加难度有信心吗?“说字摆卡”不会可以问问小老师,看看会的同学。(加粗字为出示字卡的内容)上层的上中间在下面:用手势表示——上中下。(检查理解情况)。

在、我、用、给、每、放:练习组词。要:多音字,一讲而过。

3.边收卡边读卡——放好。

(五)学写字,学笔画。

1.看桌上还有什么卡,念出来。(书)。

2.学写:“、”书字里有一个新笔画相信你们早认识了?

(1)观察书写,念出来。

(2)端正书写姿势,写“、”的字头。

3.学习“书”

(1)出示“书”的字卡,讨论笔顺。

(2)学生说,教师板书,学生观察书写。

(3)书空笔顺。

(4)端正书写姿势,写“书”的字头。

4.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上、中、下、用”。

(六)检查学习情况。

1.捡贝壳。

(1)书是知识的海洋,哪个小朋友愿意到这里捡贝壳?(贝壳后面有生字)。

(2)带读。如:上——上层的上。

2.齐读课文:让我们在熟悉一下学过的字词。并想想你喜欢小书架吗?为什么?(提高学生与书交朋友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每日看书的好习惯。)。

(七)布置作业。

1.读或背课文给家长听。

2.“、”和5个生字各写一行。

一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人教版【第八篇】

本课执教的班级是重庆大同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教学过程描述。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学过不少字了,下面字牌谁会读?

(师出示“第五食品加工厂”字牌)。

生读出。

师:“食品”二个字你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超市“食品”柜台知道的。

师:买东西也不忘记识字,真能干!

(师出示“六一幼儿园”)。

谁会读?大声读出来!

生大声齐读。

(生迫不及待举手):我上过幼儿园知道的。

(师出示“十人民医院”)。

生1:读出人民医院。

师:你怎么发现这是医院的?

生1:“十字”表示那是医院。

师:借助小标志可以认识字,真会学!

师:我们在生活中再去看看熟悉的字!

(出示录像:重庆长江大桥路牌)。

生大声齐答“重庆长江大桥”,兴趣盎然。

师:让咱们去看看是不是长江大桥!(录像放完)。

(师出示“重庆大同实验学校”字牌):会读吗?

生大声齐读,非常得意!

师:读得那么自豪骄傲,“实验”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

生:这是咱们学校的名字呀!(表情十分自豪)。

……。

师逐渐出示“工商银行”、“肯德基”学生快乐地识读了这些字!

师:小朋友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在任何地方都没忘了学习生字!

……。

思考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在生活中识字,激发主动认字愿望?

评析与研究。

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本课中四个字牌教学,而是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去拍摄学生生活中常见而字形较难的字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汉字,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对汉字的浓厚兴趣,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48 1934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