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例【优秀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例【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一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读、示范读)使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亲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期待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畅谈感受,导入文本。(自主畅谈。多媒体出示课题。)。
3、扫清障碍。
(1)扫除文中的生字、生词(自由阅读文本,自主查资料交流。)。
(2)解读作者和金色花。(自主查资料、合作交流。)。
二、倾情诵读,感知美。
1、心有灵犀。(学生自由谈感受。)。
2、探究朗读。(师生交流,结合文本谈朗读技巧。)。
3、音频范读。(听视频范读文本。)。
4、表演评读。(生自主读,自主评价。)。
三、研读品味,发现美。
1、推荐句子,说理由,畅谈美。(自由推荐,探究品评。)。
2、师补充问题,挖掘美。(师生、生生合作挖掘。)。
四、再现画面,创造美。
1、师示范描述画面,创造美。
2、生描述画面,创造美。
五、比较阅读,升华美。
与泰戈尔《金色花》的姐妹篇《告别》比较阅读,升华美!
六、拓展延伸,追求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请您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二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1篇自读课——《心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课:
一、说教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这是1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这些目标的制定也是依据单元要求和课标要求制定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本文重点是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弄清“心声”含义。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采用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学案式教学法。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心理描写时结合文本的方式;重难点突破采用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的方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式导入法,师生互动,活跃气氛,走进文本。
(二)学生自读目标、学法指导。
带着目标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掌握学法,有法可循,事半功倍。
(三)速度课文,完成自主导航。
(四)师生共同交流自学导航。
(五)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攻关部分。
(六)各组抽代表发言,教师明确并指导。
(七)学生独立完成达标训练,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指导。
(八)教师小结。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三篇】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狠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狠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之并驱如故——两只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狠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狠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四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第四单元(即小说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而小说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主要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作家思想认识的,分析人物时首先熟悉故事情节,看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想一想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非常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语言。
二、说学情。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脱去孩童稚气、临近青春成熟的个体,对人生、社会仅有一点懵懂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不少学生都是留守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极需正确的引导、亲切的关爱。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
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心声”为课题的含义。
五、说教法。
课堂要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采用提问对话法和引导点拨法,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六、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法;换位思考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局部探究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诉说心声:
(二)、检测字词。
了解作者(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故事进程的时间线索的词,变换人称,以李京京或程老师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会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并初步感知心理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梳理情节。
1、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话,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拍成几集合适?请各位编剧整理剧情,找好每一集的位置,对号入座。
剧情介绍。
第一集:公开课上李京京主动请缨。
为保荣誉程老师断然拒绝。
第二集:回家路上读讲义思亲念友。
小树林里念课文触发真情。
第三集:放学后听读课文真情流露。
窗外边纠错同学被指妒忌。
第四集:课上指定者胆怯老师受窘。
关键时京京举手以情感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平时的梳理情节,变成整理剧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疑惑探究,合作研讨。
考虑到学生认知的需要,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京京很渴望朗读?属于什么描写?
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渴望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从文章中你还读出了他的哪些心声?
问题三:小说中哪个人物你印象最深?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让学生充分讨论,畅所欲言,既分析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又分析了人物形象,并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明确了作者以“心声”为课题的含义,突破了重难点。这一环节用提问对话法和引导点拨法展开教学,问题由浅到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笔记习惯,通过概括和对话等手段提高语文技能。
(五)、拓展延伸。
1、主题班会---欢迎新同学。
假如文中的主要人物李京京明天就要转入咱们二曲中学读书,而且点名上咱们九二班,我们来模拟一次主题班会,以“李京京要转入咱们班,你欢迎他吗?为什么?”为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师生面对面---送给程老师的真心话。
假如文中的程老师也调入我校任教了,今天我们也模拟一个“师生面对面”节目,请大家送给程老师一些真心话,表达一下你们的心声。(这一环节是对学生情感与价值目标的体现)。
(六)、小结。
这节公开课,年轻的程老师经历了一次考验,李京京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取得了成功。也希望大家在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着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同时,李京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给孩子以平等的关爱,不要让每个人消失在被爱遗忘的角落。我也希望让我们师生用爱和理解架起一座真诚沟通的彩桥,携手迎接属于我们的精彩的明天。
(七)作业。
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请“以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抒写你的心声。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写的训练,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五篇】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1篇随笔。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六篇】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七篇】
1、知识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联系语境理解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本文蕴含的哲理并认识装假作伪的危害
学情分 析
文中蕴涵的哲理是难点,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品读语言,在品读中悟哲理。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本文语言极富特点,或描写细腻,生动形象或议论精妙,含义深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如选取第三段文字对其中的形容词进行赏析:通过对比,将枯叶蝶两种状态下的颜色描摹的迥然不同,鲜明的表现了枯叶蝶伪装得彻底;同时运用比拟手法,用写人容貌的 “枯槁”比拟蝴蝶翅膀的颜色,形象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再如:选取文章倒数第三段中的语句品味,得出美更要真的观点。 或解读文章最后两句话,指出做人要表里如一,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1、(1)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翅膀的两面指的是比喻人的内心和外表,做人要表里如一,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弄虚作假,遮遮掩掩)
六、课堂小结:
是装假作伪害了枯叶蝴蝶,而装假作伪也是人的特技之一,也许枯叶蝴蝶今天凄惨的命运就是装假作伪者的明天!正如孔子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六、随堂检测,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枯叶蝴蝶(徐迟) 光彩夺目(美丽本真) 物 人(表里如一,以诚待人)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八篇】
曹文轩先生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这句话精要论述了美与文学的关系: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一美学理想付诸于写作实践呢?黄蓓佳的《心声》(节选自《儿童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阅读这篇作品,就犹如置身一个诗意的世界,作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的交响曲。
一、用词之美。
黄蓓佳在《心声》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拟声,如oo@@、咕噜噜;有的写声,如毛毛刺刺、娇滴滴、干干脆脆、软软;有的强调,如远远近近、深深、轻轻。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的强化了听觉冲击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文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程老师皱起眉头”中“皱起”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不满。“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一句中,“脸一红”写出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的不安。而且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三五个字一句的话则比比皆是,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二、映衬之美。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声》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从外貌等来介绍,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像“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工作认真、爱荣誉,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还有爷爷没事就“咕噜噜”抽水烟,过完了瘾又一把将京京搂在怀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生活画卷,“自然就是美”,黄蓓佳正是以这样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人性之美。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九篇】
课题:
重点: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大声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读读、讲讲、议议。
(一)学习第一段。
1、“缀行甚远”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学习第二段。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一得骨止一仍从,复投之,后止而前又至”体现了的什么品性?
3、“并驱如故”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3、的表现呢?
(四)学习第五段请用原文回答。
(五)朗读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结合幻灯演示的图片复述并背诵课文。
六、片断写作练习: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当堂抽查交流)。
要点: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设计思想。
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板书设计。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语文心声教案范文【第十篇】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1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上一篇:村党支部工作总结范文【4篇】
下一篇:学生教官的军训口号专业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