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劣币驱逐良币”精编2篇
【导言】此例“析“劣币驱逐良币”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面对“劣币驱逐良币”1
近年来,许多人撰文批评当前新闻界的种种不良现象。最近又有人认为,媒体报道昆明一家餐馆的女大学生“人体宴”,是钻入了商家所策划的“圈套”。因为不管如何报道,是说它时尚还是说它荒唐,对商家而言,都是一种炒作,一个具有轰动效果的广告。因此呼吁媒体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保持理性云云。
这个意见当然不错,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样笼统地说好像于事无补。在传媒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这种道德诉求并非始自今日,由来久矣,然多年来收效甚微,其故何在?我想起“劣币驱逐良币”一语。这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其意大致谓如果市场对货币的发行管制不力,任假币流入市场,流通的假币就会越来越多。假币当作真币用,则使真币的价值相当于假币而贬了值,于是人们就会不愿使用真币,将其收藏起来。这样,市场上的真币就被假币驱逐了。真货不敌假货,就隐含着这个道理。
目前的媒体市场,有许多论者以为是一个争夺“眼球”的时代。谁家的新闻稀奇古怪,谁家的新闻能满足社会普遍的好奇心和窥伺欲,常常能拔发行量之头筹,至于此类新闻的事实之真假、格调之高下,则无暇顾及了。而一些新闻价值高而比较严肃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反而不如上面的那类新闻引人注目。于是版面上猎奇媚俗的东西日益泛滥成灾,诸如明星秘闻、名人口角、官场奇案、商界骗局,暴力凶杀、色情诱引,还有千奇百怪的琐事、标新立异的高论,凡是能耸人耳目的东西,几乎无日无之。“人体宴”、“人乳宴”之类,不过是其中小菜一二例而已。这些新闻在文字上往往不惜笔墨,款款道来,颇可读。不要说别人,就是在下,也会驻目一览。
假如有一家媒体为社会责任和净化风气计,对“人体宴”一类的新闻以为品位低俗,无补世风,不予刊登。那又如何呢?恐怕旁边大有人会大登特登。传播领域的喧嚣并不会因为一二家媒体的洁身自好而消歇,而规矩诚实的你,失去的却将是生死攸关的发行量与广告。这就回到了前面那“劣币”、“良币”的话头上来了。那些唯“耸人听闻”是图的媒体就好比“劣币”,而一些信誉卓著、恪守新闻真实的媒体又如“良币”。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媒体市场中,“良币”如何应对得了“劣币”的包围呢?慢慢地,这“良币”也只能降低成色,向“劣币”靠拢。环顾当今的传媒,就连实力雄厚、地位优越的主流媒体上,都不免有媚俗猎奇的内容,又遑论一般的媒体?
作为大众传媒,当然应该讲究社会责任,但现实又是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环境,媒体的运行和生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媒体的良好信誉固然会给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然而声誉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多年惨淡经营的自然结果,其间既包含着一代乃至几代采编人员共同努力的心血,也蕴含着大量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试想,一家新生的普通市民报,要它恪守社会责任和真实原则,不迎合,不媚俗,恐怕其影响(姑且不说它的声誉)尚未形成而资金已经难以为继,它怎么能再维持下去呢?要避免关门大吉,应急之方只能去迎合市场。“良币”不敌“劣币”,反映了媒体的道德责任与现实处境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又难以回避的实际问题。
这样看来又使人觉得媒体好像很无奈,其实不然。面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我想各地的主流媒体完全可以担负起责任来。这是因为主流媒体享有优越的社会政治地位,拥有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而且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在世事纷繁、价值多元、人欲横流的现实环境中是中流砥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拒绝那些猎奇新闻、媚俗新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主流媒体责无旁贷。他们有这样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力量能挽狂澜于既倒,真正显示出“良币”的价值与力量。曾经闹猛了一阵的“木子美”,许多主流媒体置之不理,如今已归于沉寂,就是范例。
不让“劣币驱逐良币”重演于新闻界,这既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也是与其所享有的巨大的政治经济资源相应的一种义务。
析“劣币驱逐良币”2
本文先从货币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说起,然后衍生到其他社会领域,用不同的案例描述出该现象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其产生的危害,进而揭示这些不同案例背后的相同特征以及共同的产生因素,接着分析这些因素的本质,从而探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劣币驱逐良币;铸币者;货币持有者;货币接受者;理性经济人;劣币;良币;信息不对称;群体默认
导语
“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一现象被发现于货币流通领域,但其产生效用的领域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一、“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货币领域的体现及原因分析。
“劣币驱逐良币”发现于货币流通领域,所以在该领域的表现最为纯粹。
在金银复本位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0,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下的“劣币驱逐良币”中的“劣币”事实上不是真正的劣币,国家的法律或者道德对其价值是认可的,也就是说该“劣币”是合法合理的。而在使用单一铸币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更为常见,而且是真正的“劣币”。比如在古代,当一两银锭因成色或磨损而不足一两时,只要当事人双方都认可,那么依然以一两的价值流通,此时法律或者道德对其事实上是否定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把真正成色好的银锭贮藏起来,而只是流通不足值的银锭,甚至会有意识地破坏原先的足值铸币,使其不足值。同时铸币者也会有意识降低银锭成色,银锭的实际价值越来越低,但却始终发挥着足值的效用。于是只要成色高于市场流通的银锭,这些银锭就会被收藏起来。最终好的银锭成为了贮藏货币,而差的银锭成为了流通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对达尔文优胜劣汰理论的一个反例,造成这种效应的基本原因是当事人信息不对称,即由于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劣币持有者很容易将“劣币”作为足值货币而与对方进行交易。
但事实上,信息不对称解释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起源原因,也就是说,货币持有者能够将不足值货币用出去,而货币接受者愿意接受这种不足值货币是因为双方或者至少货币接受者不清楚该货币是不足值的,否则交易不可能发生,劣币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但是,随着劣币的逐步进入,信息不对称已经不可能,因为人们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拥有不足值的货币,人们已经能够意识到“良币”与“劣币”之间的差异。如果按照诚信理论,大多数人会将“劣币”贮藏起来或者熔化后重新铸造,而将“良币”作为交换媒介。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自觉选择的是不道德的手段,即将良币藏匿起来,而用劣币与人交易。而之所以做如此选择,是因为人总是理性经济人,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对他人存在戒备心理,唯恐在交易中受损。既然不足值也能流通,自身就没有必要使用足值货币。因此,劣币驱逐良币扩大效用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信息不对称,反倒是信息对称下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尽管这种选择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是好事。换句话说,劣币之所以能够扩大使用范围,最终达到驱逐良币的目的,并不是由于交易双方都始终不明白成色或者价值,而是因为大多数劣币的接受者默认了劣币可以当做良币来使用,且自身也在输出劣币,例如当所有人认为一块含金量只有50%的金币可以当做含金量99%的金币使用时,这种劣币就能够大行其道,而人们出于“追求财富安全”的理性,就会把所有高于50%的金币都当做良币储藏起来,而这种效应一旦扩大,那么金币的含金量将越来越少。所以本质上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个体理性而同时群体不理性的结果,有点类似于旁观者效应。
所以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不是单纯公开信息就可以实现的。即使公布科学、完整、详细的鉴定金币方法,只要人们可以且愿意使用劣币,那么良币依然难以逃脱被逐出交易市场的命运。
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其他领域的体现及原因分析。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货币领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式深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案例一:
莫言的作品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并没有非常流行,阅读率也远没有一些网络一个月写成的网络小说更高,事实上后者的文学性远不可与莫言的作品同日而语,但实际情况却是莫言的作品被束之高阁,人们使用的都是“劣质文化品”,赚钱最多的、最能被人们知晓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甚高,而且作者也热衷于创作低端作品以迎合读者需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背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用在发挥作用。
原因分析:
货币:文学作品;铸币者:作家;货币持有者:出版社、网络公司;货币接受者:大众。
劣质文学作品首次被使用成功,可能是因为大众不明真相,缺乏文学鉴赏能力,被广告或者其他市场手段所蒙蔽,进而做出的选择;但随着几次劣币使用的得逞。铸币者和货币持有者会不约而同地考虑:既然成色不足的作品能够交易,且能获得和好作品一样(甚至要更好)的成果,为什么还要花费成本制作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于是铸币者和货币持有者首先开始大规模生产不足值文学作品,而此时,货币的接受者——大众的从众心理发生作用,最终劣币的使用蔓延开来。而当真正的优秀作品试图进入时,将面临着高额的制作成本和市场宣传成本,从而导致无法获得收益,于是良币在“劣币”形成的市场壁垒前无能为力。因此,文学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本质上还是大众对“劣币”使用的默认和对其价值的肯定。
案例二:
某些企业员工晋升、发展不是依据能力、努力程度而是依靠资历,时间长了,一部分优秀者离开了单 位,另一些优秀的人变得不愿意认真工作、不愿意谋求发展,而是和资质平庸、能力一般的人相比较,结果整个企业一潭死水,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且当有新的人才进入时,也很快要么变得跟其他人一样,要么快速逃离。
原因分析:
铸币者及货币持有者:员工;货币:才能;货币接受者:公司。
初始时货币的接受者公司对优秀和平庸员工难以鉴别,结果平庸员工窃据高位,这可以视为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但信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步透明,这时公司没有处理,实际上默认了劣币也可以发挥良币的作用,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扩大,货币的铸造者及货币的持有者员工会自发地按照平庸者的要求去发展自己或者直接退出该公司的流通领域,最终劣币占据了整个公司。所以,人才领域优胜劣汰没有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对使用“劣币”行为的无反应。
案例三:
如果把腐败官员视为“劣币”而清廉官员视为“良币”,那么在官场中同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管原先的队伍多么清廉,如果一个官员有了腐败行为,不仅没有收到惩处,而且还得到了好处,那么其他人会争相效仿。在这种情况下,劣币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而当有清廉者欲保持清廉时,反倒被视为“另类”,于是腐败官员成为了通行官场的“良币”,而真正的良币却被逐出官员队伍,被放到了戏剧、影视当中。
原因分析:
铸币者或货币持有者:政府;货币:官员;货币接受者:百姓。
当作为货币的某个官员因腐败“贬值”时,铸币者或者货币持有者“政府”无论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没有对此作出惩处,而继续输出该贬值“货币”,相对方百姓因为信息不对称,无法得知真相,于是同意了该“劣质货币”的使用,而当其他货币铸造者或者持有者效仿始作俑者也也纷纷使用“劣质货币”时,相对方百姓此时不仅仅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在被迫使用,而是出于一种“反腐无力故而不反”的心理默认了劣质货币的使用,换句话说,只要这种货币还有一些价值,那么即使不足值也可以当足值币使用,即某市长即使有贪污行为,只要还做过一些事情,就也能被看做优秀官员,于是群体道德标准降低,腐败变得合理。劣币终于获得了合法、合理的生存空间。
案例四:
两家企业从事同样业务,初始规模一样,在经营过程中,甲企业高薪聘用优秀人才,设计完善的生产流程,生产出质优价高的商品,而乙企业低价聘用工人,模仿山寨别人产品,最终生产出质劣价低的商品。但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缺乏认知,“理性”地根据价格选择了乙企业的产品,结果甲企业亏损,乙企业赢利,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乙企业不仅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而且有了更充足的资本用于改进产品,而甲企业却陷入无力竞争的局面。当类似这样的一个企业采取这种成功模式后,其他企业也往往群起效尤,结果整个市场的产品变得低劣,优秀产品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才能被消费者认知。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方面消费者有消费优质产品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厂家却不愿意生产优质产品这种违背供求关系理论矛盾现象。
原因分析:
铸币者或者货币持有者:企业;货币:产品。货币接受者:消费者。
生产工业品和生产文学产品事实上是一样的,当劣币的接受者对于“劣币”的使用认可时,劣币的生产者和持有者就无所顾忌,自觉遵循最低成本最高收益的价值原理向社会输出低级工业品,而且最终会形成壁垒,阻止良币的进入。整个社会就出现了“先低端生产,再谋求进步”这种局面,这与环境保护领域经常提及的“先污染后治理”状况有着相同的逻辑起源。
三、“劣币驱逐良币”的解决方法。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形成不单纯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人的理性选择的问题,所以解决的方法就必须要回归到针对人的问题上去。
1.针对各类铸币者或者货币持有者而言:首先应该从法律层面禁止生产和输出劣币(金银复本位制度最终被取消也是基于此),例如美国的著作权保护、专利权保护都非常严格和苛刻,因此,劣质产品很难进入市场,即使进入也面临着高额的风险。这就从源头上阻止了劣币的产生,即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劣币出现,也能够及时纠正,强制其退出流通领域。其次,应当鼓励“良币”的生产,使良币在使用中能够通行无碍,并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良币的铸造者、使用者能真正能够获得应得的收益。
2.针对各类货币接受者而言:有些信息不对称是无法解决的,而且强行信息公开很可能出现技术上的不可能或者其他社会问题,有些信息公开还必须借助第三方的鉴定和认证。这在某些专业领域经常可以遇到,例如医疗服务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各类货币接受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感知到货币的“低劣”的,在此时,是拒绝使用劣币,还是照常赋予其价值,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决定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能否彻底实现的核心因素。因此,转变货币接受者的思路,提升其道德水平有至为关键的作用。如果人们都不去购买盗版,那么盗版根本无所存在,那么更多的铸币者就愿意生产优秀的作品;如果民众对腐败的声讨和监督力度更落实到实际层面,而不是停留在口头反腐上,那么政府会使用更多的廉洁官员。所以对劣币的集体理性抵制是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的根本办法。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集体抵制“劣币”的情况难以真正实现,而问题在于,如果不能抵制,那么哪怕只有一部分人不参与抵制,那么很快抵制者也会不抵制,当抵制者越来越少时,再有新的抵制者出现,也会被驱逐出去,从而陷入了同样的“劣币驱逐良币”境地。因此,此方法虽然可以治根,但要求很高,这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都有要求。例如在美国容易实现,而在中国却难以发生。
因此,在中国,更多情况采取的是第一种治标的策略,用法律手段打击铸币者生产劣币的行为,这符合中国成文法的法律传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法律来解决,例如案例二的解决方法可能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于公司的自省,在这里公司作为货币的使用者是有强势地位的,其使用导向决定了铸币者的走向。
结语
“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发生在上述案例中的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很多场合都可能发生,小到公交车排队,大到军队建设都有其身影。因此,如何防范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法还是建立起完善的竞争制度,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防止出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的现象,从而达到控制劣币蔓延的目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这2篇析“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劣币驱逐良币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