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编汇总10篇
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课堂互动效果,促进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您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
20xx年4月19日上午第四节课,我给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的公开课,课题名称是《夸夸我家乡—制作电子相册》,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怎么样在制作电子相册之前进行流程规划、使用acdsee软件的图片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相册的封面和封底和使用acdsee软件的幻灯片功能制作电子相册的这样一些主要内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趣激趣法、教学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对于课上效果我做了如下反思:
制作电子相册软件acdsee软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部分涉及到实际应用,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要想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及作品的制作技巧,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完成活动目标,不仅需要教师详细介绍软件的特点,还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
令人可喜的是,无论是照片的添加、文字说明的添加、转场特效的设置,还是视频文件的生成等知识点,在学生作品中都得到了一一的落实和体现。需要强调的是,类似于此类作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并不是少数,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说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做到教学思想缜密、教学设计巧妙、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但是,在第一阶段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电子相册的封面和封底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根据教师的演示操作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能够完成,原因之一是因为微机室电脑配置低的缘故,教师端控制时没能够全部控制所有的学生电脑,故而教师在演示操作时,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看到教师的演示操作;原因之二是大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主要是男生,有些女生反应就不快,动手能力就更差。
第二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时,我先采用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动性,但是这一效果还行,但许多学生都没时间做完,原因还是动手慢,读书不精准,当然我自身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首先我在讲述完具体操作细节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所以我直接删减了让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作品的环节,故而学生上完这节课之后感觉上我是讲的很完整,很详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这一点我在以后的微机课上我定会注意,尽量让自己讲的时间短一点,让学生动手的时间多点。
在教学问题反馈中,没能让同学们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发现的问题扩大化让全班同学都来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没能发掘大家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在学生作品自评环节上,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作品。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从中寻找到更好更适合我们这学生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时代教学的脚步。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2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 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3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也接近尾声,下周他们就要进行考试了,回顾这半个学期,收获颇多。
本学期进行了考前复习,我们分三步走:
各个章节我们都按照“各知识点总结——本章知识点汇总——知识点测试”的模式进行。 例如:文字录入部分,最简单的一部分。
首先,领学生复习相关考点;
其次,让学生自主训练;
最后,让学生进行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练习内容,比一比谁的作业质量高,速度快,选出优秀小组。
通过这样的环节,不仅让学生复习到了全面的知识,还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在最后的比赛环节,我把所有我得任课班级的成绩登记在黑板上,排名次,选出前三名,并在这冠亚季三个班里分别选出冠军组,大大刺激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做题兴趣和参与度。
实际结果证明,我们的这样先基础后考试的方法是有效的,奠定了踏实的知识基础,同时提高他们的做题速度,对最后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有大的帮助。
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复习完毕以后,我们用20xx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真题对学生进行考前练兵。练兵的目的有两个:
1、熟悉真正考试的试卷内容和考试方式;
2、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利于知识的查漏补缺。
20xx年11月20日是我们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时间,11月份在我们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我们充分利用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演示数据,让学生体验正式考试,目的有四:
1、让学生熟悉考试程序,到时候不会出现紧张心理;
2、让学生熟悉本次考试题型和试卷考试内容的分布;
3、让学生做一下webmail,对这个特殊题进行突击;
4、让学生了解试卷组成,主卷做完以后交卷,做附加卷。
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师都在默默的付出,为学生站好最后一班岗。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4
通过九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慨良多,其中一点就是在多数学生眼中电脑就等同于聊天和游戏,因此上课时学生总会在下面交头接耳,甚至还有同学偷偷的玩游戏。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对于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该去如何处理呢?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首先维持好课堂纪律。怎样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用什么方法来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对此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编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应不违背以下原则:
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应给予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足够的重视。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应取消。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那种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赶潮流,只要教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让学生适当参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习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要常抓不懈。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保证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时间。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完成部分课外实践,弥补学校课时的不足。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老师变“小戏法”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跳动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我首先出示了一个“锦囊”的图标,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学生个个想来亲自打开锦囊,探究里面的内容,当发现“艺术字工具栏”时,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这次教学,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7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切入,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整合内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中学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从而对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变革,促进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从内涵来看,与新课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而这种革命,不是仅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它包含了国内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小整合论”及“大整合论”。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实现重组和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体意识。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感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生动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
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1.实现教学流程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环境。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就是要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设计的“历史e课堂”网页把大量的所需的资源整理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访问该网页来选择有用信息;另一种学习方式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介绍一些网址,由学生自己通过搜集相关素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科学性。遵循课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避免在应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知识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确认材料的真实性;其次要精于取舍,选取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针对性围绕突破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这一目的,选择教学资源。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学会自主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8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9
确立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平台教学“宋词学习”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在“宋词学习”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选一首宋词制作朗读课件、选两首词进行赏析、选苏轼和李清照的两首词进行比较、选一则词谱填词。有了选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多了,每一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质量都让我感到异常惊喜。
其次,选择“宋词学习”,也是我对教学平台的认识所致。对于这个教学平台,发现教学资源库里有大量的拓展辅助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学习,能保证新课标里“课内外学习时间1/1”的要求。
在“宋词学习”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智慧,确是我以前很难见到的。
用这个教学设计,利用平台虚拟教室和现实教室结合教学宋词,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学生要刮目相看了。原来的教学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困难的。课堂发言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智慧、思想无法展示,极大地限制了某些同学的才能发挥。如今有了网络教室,有了语文论坛,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可以清楚的了解,把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大家眼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激励,好的学生的得到别人的肯定,越发兴致盎然。差的学生看到差距,又能找到比较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的帮助也特别大。
以下出示的是学生在宋词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帖子内容,从中不难看出,学生表达的不仅是对宋词的理解,也是每位学生的个性展示。
据我所知,苏轼死了妻子,李清照死了丈夫,后来二人心中都充满悲伤,那怎么办?于是二人便写起了词。李清照她丈夫在建康时病死了,本来李清照也不想活了,但后来一想:不行!所以就继续活着了。过了几年后,写完《金石录后序》的一个傍晚,她突然来了灵感,创作了《声声慢》!这虽是他死了丈夫好几年后写的,但从此中仍明显看出她对他的思念之情。第一句“寻寻觅觅……”,写她想把她丈夫那些古玩找回来,可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被拿得差不多了。看到大雁飞了过去,很伤心;喝几口小酒,又害怕晚上风大着凉,再加上自己本来就够愁了,配上这环境就更愁了,总之就是让她很不爽。
而苏轼的《江城子》呢,是他为了纪念他死掉的妻子的。写作背景倒是挺吓人的,做了个梦,梦到了死了的妻子!虽然都过了十年,但依然对她一片痴心,这一点和李清照很像。但即使看到他妻子了估计他妻子也不一定认识他了。为什么呢?苏轼给予了回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唉,为什么古人48岁就到了知天命的岁数了呢?保养不够?工作量太大?有压力?官场黑暗?我估计苏轼肯定是这样的。对苏轼来说,梳妆这个动作可能是他印象最深的一个动作了,想起了他妻子的这个动作,再加上那孤坟、明月夜、短松冈,更使他伤心了。
二人这时都够愁的,其实那时候的人没几个不愁的吧。
方鹏——宋词比较
这样的个性表达,如果没有平台,这样的表达平常教师是不容易看到的。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展示,表明他们的学习探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表现出来的思想,如果没有资源库里的资料为学生的思考提供阶梯,学生的思想是上不了这样的高度的。
我还是认为苏东坡不属于豪放派,只能说他开创了豪放派。苏东坡词流传下来的362首词中只有四十几首是豪放词,而且苏词的精华不是豪放部分,而是其睿智和清秀的部分。这也正是我喜爱苏词的原因。
那种睿智是是忍受住世间磨练后对人生的洒脱,是经历尽人生沧桑后对生命的洞察。(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
那种清秀是乐呵呵地随世而流却不染一尘,是淡幽幽地遇景梳妆又素面朝天。(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读到那些睿智的词我常常和苏老一起乐呵呵地抿着嘴笑。
读到那些清秀的词我却常常奇怪,为何一个拉着长马脸的老头竟能写出小姑娘都写不出来的秀丽之词。
但想到温庭筠丑得被叫做温八叉,却也写的一手温香暖玉的好诗词,于是也就释然而乐了。
刘阳——宋词比较
刘阳同学几经思考,多次阅读苏轼的大量词作,说“我还是认为苏轼不属于豪放派,只能说他开创了豪放派。”虽然观点有误,但是他学习后的感受,敢于说,不迷信,不盲从,这比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令人欣慰。马丁同学从意象出发,陈述自己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而刘凯蒙同学和李倩同学,他们把目光投向词作的背后,关注到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审美取向,关注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讨论词作风格不同的深层原因,这样的学习收获比我们在上课里给他们讲解,价值要大得多。
在虚拟教室里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没有教师威权在上的压抑,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其与他同学对比的思想负担,而且有充分的资源可供参考,可以深入思考,精心组织语言表达。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结果达到了我自己的教学预期,与传统的诗歌教学相比,我认为这种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古代诗歌。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同样在整合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一堂里的精妙授课,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原来考虑怎样导入课堂、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次序,变成了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布置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原来考虑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水到渠成的衔接,变成了考虑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怎样互动互生;原来布置预习安排课后作业,变成了更直观可控的虚拟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安排。总的说来,是从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转而考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究竟在哪些方面有了转变,有感触,但不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现场课上完后,我一直在思考。有以下几点认识。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但现场课上,如何及时恰当的点评引导学生的发言,确是向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该说学生在网上的发言,在这节课前,是看过很多遍,原来设计在学生的发言中提炼出一个问题,组织课堂讨论,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全不是他网上的内容了,原来准备的思路在课上只实现了一半,就是他们争论风格形成的原因那部分还在。这使我认识到,学生的网上发言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来回粘贴别人的文字没有自己的理解,课上自然不能自圆其说;另一种情况是,网上资料的丰富,查阅的便捷,也可能学生没有把自己的所得完全呈现在网上,现实课堂上发言可能会有很多惊人之言。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驾驭课堂,在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等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0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有效地掌握一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1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
从教多年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