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皇城相府导游词汇聚【精彩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皇城相府导游词汇聚【精彩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皇城相府导游词【第一篇】
各位旅客:
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景区是一处官僚巨宅,巨宅中走出来的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当数清代康熙年间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陈廷敬。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陈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清史研究的学术成就,拓宽了清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氏家族是当地旺族,家境殷实,教育得当,因而人才辈出。皇城村陈氏家族中,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嘉庆年间,九人中进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3人之多,成为清代北方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上的一大贡献,而实际主持《康熙字典》编纂的,却是陈廷敬与张玉书,由于张玉书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实际留在了陈廷敬一人身上。
公元1710年6月,也即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受命与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共同负责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当时的陈廷敬已经72岁高龄,既是内阁宰相,又是当朝老臣,他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编修工作后,力辞官职获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专事《康熙字典》编纂。就在这时,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字典》的编修,全部落在陈廷敬一人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陈廷敬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精编了30多人的编纂班子,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于公元1712年4月逝于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书,也未能参与成书时康熙皇帝举办的大型庆典,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却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编纂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老人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颇为感动,当即泼墨挥毫,奋笔疾书,为陈廷敬写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对陈廷敬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
名《康熙字典》。于是,《康熙字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官文化”的集中展示。
皇城相府景区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这组规模庞大的古城堡式建筑群是明清建筑文化精品。
皇城相府景区背倚青山,俯视河川,依山随势建成了层楼叠院。院内,御书楼立于最前端,楼上陈列康熙为陈廷敬题匾“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同时还有康熙为陈廷敬题词:“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相府正门,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门楼,上方书有“中道庄”三个大字。中道庄,为皇城相府的旧称,习惯指皇城相府的外城。外城于康熙四十二年修建,主要建筑有外城城墙,家宰第、点翰堂、小姐院、翰林院、书院、花园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筑群。这组建筑群落风格别致,空间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官居特色,同时又与地方建筑风韵相吻合,体现着传统的封建礼制文化,又体现着清代官居建筑文化,同时还折射出封建建筑文化,几种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皇城相府景区的建筑文化理念。
功德牌坊是进入皇城相府景区后最为醒目的牌坊。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对陈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衔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边为陈廷敬兄弟、子侄们的官职名称。
相府院内,内城外城,建筑颇多,“西花园”、“西山院”、“紫云阡”诸多建筑物,既有北方建筑的豪气,又有江南建筑的`园林氛围、文化气息,成为一处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在这一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这些雕刻艺术品,工艺精湛,雕镂细致,一件件跃然壁上,成为相府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门旺族的大气,建筑成就的辉煌,文化氛围的浓郁,成为皇城相府景区大院特有的文化内涵。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外城又称"中道庄",由于筑于清康熙太平盛世,其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一品光禄大夫"的门第容耀,但总体建筑结构远远未达到居大学士之位应享有的荣耀。"中道庄"内石板铺路,沿路建有石牌坊两座。其主要院落包括冢宰第、点翰堂、东书院、内府、内宅、小姐院和花园。冢宰第西南有管家院,城墙以南又建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阁、飞鱼阁、转毂楼、八卦亭、祖师庙等。山顶还有文峰塔。
冢宰第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影东折为一狭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侧座,北为二门,门两侧施八字形影壁,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有西方乐可可式建筑风格。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宾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文武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相传康熙南下巡视时,曾两次驾临皇城,并御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之后,前堂遂改为"点翰堂",康熙走过的正门也称为"御道",百官司吏及庶民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其风韵至今犹存。入大门西折往北沿一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其假山、鱼池等遗迹如今仍历历在目。花园往北就是专为陈氏女眷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亭。
"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楼内现有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御书楼的建造,表现了陈氏的人生面、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已经完全适应了封建礼教文化的客观要求,而其修房建宅的格局及形态更是对传统礼制文化的一种肯定和诠释。
外城所有清代建筑,装饰一改明代质粗务实的风格,大量运用了制作精细的构件。其柱础及门枕石,花饰多样,富有变化,制作精美。冢宰第和南书院影壁的幼狮滚绣球、麟等雕塑图案生动有趣,动感极强。门窗以六抹隔窗为主,棂花有多种图案。室内装饰承袭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但茶较明代丰富。勾栏多不设栏板,饰楼空几何纹图案。从明代的简粗到清代的奢华,这种巨大变化和显著差异,不能不说与陈氏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整个皇城(午亭山村),包括内城"斗筑可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轮廓鲜明,因有"龟城"之说,寓千秋永固之意……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米至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互相关照,垛口星罗其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出品丰富的影视基地。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的文化底蕴厚重外,还得益于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电视连续剧的鸿篇巨制《康熙王朝》。
廷敬,也是这样的形象与性格塑造。展示陈廷敬,又展示皇城相府,成为《康熙王朝》的一大特色。
为了拍摄《康熙王朝》,让皇城相府与陈廷敬进入角色,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的领导人: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张家胜,对皇城相府发展高瞻远瞩,有着经营者的战略眼光,他和村内领导人商定,投入巨资参与《康熙王朝》的拍摄。《康熙王朝》的播出,使皇城相府知名度大增,皇城相府立即热了起来,火了起来,成为了晋城市甚至晋东南的旅游热点。皇城相府的宣传意识,市场营销意识,文化传播意识,成为今日皇城相府火爆的原因和起点,同时,皇城相府人的包装意识,文化挖掘意识,也使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游景点的大舞台。《康熙王朝》热,点燃了皇城相府的旅游热,这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视作品与旅游景点合理结合,使双方受益,成为当前的一种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点。
当然,皇城相府的旅游火爆,绝非《康熙王朝》一剧导致,是多种因素形成结合力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必然结果。
皇城相府如今成为了一处影视基地,近两年内,陆续在这里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如《契丹英后》、《双城古堡》等。至于专题影视片,多集文化影视片更是多不胜计。
《契丹英后》,是介绍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契丹族辽国萧太后的连续剧。历史上与北宋对抗的辽国,在北方称雄一时,是北宋的强敌。而辽国的主宰者却是这位鲜为人知的萧太后。萧太后,今山西北部朔州市应县人,也堪称一代英杰。这一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又为皇城相府的对外形象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大屏幕。众多的影视剧组介入皇城相府,使之成为拍摄基地,自然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建筑文化内涵,而高品位建筑文化进入影视舞台,也会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档次,受到社会的关注。
皇城相府导游词【第二篇】
亲爱的游客没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皇城相府参观旅游!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张思,很高兴能为大家做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更加了解相府,喜欢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皇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这个曾经辉煌的大家族吧。
文档为doc格式。
-->
-->。
皇城相府导游词【第三篇】
各位游客:
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一处官僚巨宅,巨宅中走出来的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当数清代康熙年间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陈廷敬。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陈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清史研究的学术成就,拓宽了清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氏家族是当地旺族,家境殷实,教育得当,因而人才辈出。皇城村陈氏家族中,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嘉庆年间,九人中进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3人之多,成为清代北方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上的一大贡献,而实际主持《康熙字典》编纂的,却是陈廷敬与张玉书,由于张玉书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实际留在了陈廷敬一人身上。
公元1710年6月,也即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受命与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共同负责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当时的陈廷敬已经72岁高龄,既是内阁宰相,又是当朝老臣,他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编修工作后,力辞官职获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专事《康熙字典》编纂。就在这时,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字典》的编修,全部落在陈廷敬一人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陈廷敬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精编了30多人的编纂班子,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于公元1712年4月逝于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书,也未能参与成书时康熙皇帝举办的大型庆典,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却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编纂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老人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颇为感动,当即泼墨挥毫,奋笔疾书,为陈廷敬写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对陈廷敬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
名《康熙字典》。于是,《康熙字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
“官文化”的集中展示。
皇城相府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这组规模庞大的古城堡式建筑群是明清建筑文化精品。
皇城相府背倚青山,俯视河川,依山随势建成了层楼叠院。院内,御书楼立于最前端,楼上陈列康熙为陈廷敬题匾“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同时还有康熙为陈廷敬题词:“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相府正门,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门楼,上方书有“中道庄”三个大字。中道庄,为皇城相府的旧称,习惯指皇城相府的外城。外城于康熙四十二年修建,主要建筑有外城城墙,家宰第、点翰堂、小姐院、翰林院、书院、花园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筑群。这组建筑群落风格别致,空间布局合理,充分体现官居特色,同时又与地方建筑风韵相吻合,体现着传统的封建礼制文化,又体现着清代官居建筑文化,同时还折射出封建建筑文化,几种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筑文化理念。
功德牌坊是进入皇城相府后最为醒目的牌坊。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对陈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衔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边为陈廷敬兄弟、子侄们的官职名称。
再往里进,为小牌坊,仍是通体石雕,两柱一楼,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成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
尤其是陈廷敬,一生升迁28次,步步登高,仕途的坎坷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如此顺利,如此青云直上,成为人们难解的一个谜而展示“官文化”的也并非牌坊一处,还有陈氏宗祠祠堂内的家族世系图谱,更准确无误地告诉游人陈氏旺族的不同凡响,也是一处“官文化”的陈列。
书“点翰堂”匾额。整个房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层出檐楼房。大院内,斗拱、门窗、楼栏、影壁、柱础等装饰构件工艺精湛,雕工极佳,整个院落气势不凡,富丽堂皇,风格幽雅别致,成为一处“宫文化”的封建礼制与地方传统工艺完善结合的典范。
内城,是陈氏家族明代修筑的城堡式建筑,其中,河山楼颇为显赫,成为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物。河山楼,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外敌侵扰而建的防御性建筑物,始建于明代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于明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陈家为防御乱兵侵扰,建起了河山楼与藏兵洞。河山楼高百尺,人称百尺河山楼,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明清时期国内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楼分为七层,楼内有楼道相通,可容千余人避难。三层以上有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堞楼;底层深入地下,挖有水井,备有碾、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河山楼建成后,果然遇到乱兵围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陈氏家族避难于楼内,在一个月内抵御了乱兵的侵犯,使千余人的生命受到保护。河山楼全部用石砌成,历时400多年,依然屹立于相府内,雄姿伟岸,可谓是一大奇迹。
相府内的内墙城墙,建于明代末年战乱年代,墙体周长705米,墙厚2—3米不等。城内遍布藏兵洞,城头建有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有文昌、关帝二阁,整体构造坚固、雄伟。据测算,内城城墙用3000多万块砖,土石料20多万立方,用工15万多个,工程规模相当大,七个月时间建成,成为一处雄伟巨制建筑,今日在城墙上游览,内城外城建筑历历在目。皇城相府城墙的建筑规模、档次,在民宅建筑中是罕见的,其观赏价值不言而喻。
相府内城,也称为“斗筑居”,城内外府院相连,125间“藏兵洞”层层叠起,“荣山公府”、“御史府”、“陈氏宗祠”、“世德院”、“树德居”比肩而立,形成了内城的庞大规模。也成为今人游览的主要目标。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南书院”,原名“止园书堂”,位于相府城南,居于相府“止园花园”内,“止园花园”为古建筑群中面积最大,园林设施最多的公用花园,南书院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书院建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这个书院的建成,为陈氏家族子弟提供了一处学习深造的园地,这里成为了培养陈氏家族人才的摇篮。陈氏子弟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文化教育,陈廷敬兄弟及其族中成员,大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进而走向仕途进入清廷官宦行列的。这里,当然就成了陈氏家族教育基地,也成为了培养官僚的学习基地,更是山西著名的陈氏家族这一文学巨族发祥地。
相府院内,内城外城,建筑颇多,“西花园”、“西山院”、“紫云阡”诸多建筑物,既有北方建筑的豪气,又有江南建筑的园林氛围、文化气息,成为一处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在这一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这些雕刻艺术品,工艺精湛,雕镂细致,一件件跃然壁上,成为相府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名门旺族的大气,建筑成就的辉煌,文化氛围的浓郁,成为皇城相府大院特有的文化内涵。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外城又称"中道庄",由于筑于清康熙太平盛世,其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一品光禄大夫"的门第容耀,但总体建筑结构远远未达到居大学士之位应享有的荣耀。"中道庄"内石板铺路,沿路建有石牌坊两座。其主要院落包括冢宰第、点翰堂、东书院、内府、内宅、小姐院和花园。冢宰第西南有管家院,城墙以南又建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阁、飞鱼阁、转毂楼、八卦亭、祖师庙等。山顶还有文峰塔。
冢宰第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影东折为一狭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侧座,北为二门,门两侧施八字形影壁,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有西方乐可可式建筑风格。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宾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文武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相传康熙南下巡视时,曾两次驾临皇城,并御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之后,前堂遂改为"点翰堂",康熙走过的正门也称为"御道",百官司吏及庶民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其风韵至今犹存。入大门西折往北沿一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其假山、鱼池等遗迹如今仍历历在目。花园往北就是专为陈氏女眷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亭。
"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楼内现有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御书楼的建造,表现了陈氏的人生面、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已经完全适应了封建礼教文化的客观要求,而其修房建宅的格局及形态更是对传统礼制文化的一种肯定和诠释。
外城所有清代建筑,装饰一改明代质粗务实的风格,大量运用了制作精细的构件。其柱础及门枕石,花饰多样,富有变化,制作精美。冢宰第和南书院影壁的幼狮滚绣球、麟等雕塑图案生动有趣,动感极强。门窗以六抹隔窗为主,棂花有多种图案。室内装饰承袭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但茶较明代丰富。勾栏多不设栏板,饰楼空几何纹图案。从明代的简粗到清代的奢华,这种巨大变化和显著差异,不能不说与陈氏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整个皇城(午亭山村),包括内城"斗筑可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轮廓鲜明,因有"龟城"之说,寓千秋永固之意……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米至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互相关照,垛口星罗其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出品丰富的影视基地。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的文化底蕴厚重外,还得益于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电视连续剧的鸿篇巨制《康熙王朝》。
廷敬,也是这样的形象与性格塑造。展示陈廷敬,又展示皇城相府,成为《康熙王朝》的一大特色。
为了拍摄《康熙王朝》,让皇城相府与陈廷敬进入角色,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的领导人: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张家胜,对皇城相府发展高瞻远瞩,有着经营者的战略眼光,他和村内领导人商定,投入巨资参与《康熙王朝》的拍摄。《康熙王朝》的播出,使皇城相府知名度大增,皇城相府立即热了起来,火了起来,成为了晋城市甚至晋东南的旅游热点。皇城相府的宣传意识,市场营销意识,文化传播意识,成为今日皇城相府火爆的原因和起点,同时,皇城相府人的包装意识,文化挖掘意识,也使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游景点的大舞台。《康熙王朝》热,点燃了皇城相府的旅游热,这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视作品与旅游景点合理结合,使双方受益,成为当前的一种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点。当然,皇城相府的旅游火爆,绝非《康熙王朝》一剧导致,是多种因素形成结合力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必然结果。
皇城相府如今成为了一处影视基地,近两年内,陆续在这里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如《契丹英后》、《双城古堡》等。至于专题影视片,多集文化影视片更是多不胜计。
《契丹英后》,是介绍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契丹族辽国萧太后的连续剧。历史上与北宋对抗的辽国,在北方称雄一时,是北宋的强敌。而辽国的主宰者却是这位鲜为人知的萧太后。萧太后,今山西北部朔州市应县人,也堪称一代英杰。这一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又为皇城相府的对外形象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大屏幕。众多的影视剧组介入皇城相府,使之成为拍摄基地,自然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建筑文化内涵,而高品位建筑文化进入影视舞台,也会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档次,受到社会的关注。
皇城相府导游词【第四篇】
各位旅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御书楼。御书楼因有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和“春归桥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联而得名。
穿过御书楼,我们就进入了皇城相府。相府分为内外两城。内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外城是清朝时期修建的。我们参观了功德牌坊、冢宰第、点翰堂、东书院、内府、内宅、小姐院、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位于外城的小姐院和内城的百尺河山楼。
小姐院是陈氏女眷及待字闺中的小姐的住所。正房称“绣楼”,是小姐们的起居室,西厢房是丫环的住处,东厢房则是小姐们吟诗作画,对奕弄琴的场所。刚走进院子里我就发现这里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房顶都是光秃秃的.。听导游说,小姐院的屋顶采用的都是卷棚顶,屋顶上面没有屋脊与脊兽,因为那时女子地位低下,即使生在侯门相府也不例外。另外,这里最为珍贵的是樟木雕成的三层透花雕竹隔扇,据说全国除故宫有个紫檀木的外别无他家。
河山楼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乱军侵扰而建造的。楼共7层,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楼顶建有垛口,底层深入地下,建有秘密地道。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远远望去,河山楼巍然屹立,成为皇城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