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研讨材料

云海 分享 时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研讨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

文化自信研讨材料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说若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以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与之适应。当今,文化和经济、政治日益交融,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明的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文化和文化工作成为全党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在讨论过程中,免不了产生一些争论和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许多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使大家对于文化领域的认识趋于一致,文化思潮呈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来,汇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来。

重视文化发展,统筹文明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相辅相成。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的政治文化,从而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拥有举世无双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雄厚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场合,多次就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民幸福感,建设亿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离不开民族文化建设。

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文化是十九大报告的亮点、重点和出彩点。在十九大报告32000多字的篇幅中,共用了2300多字集中论述了文化问题、专门安排了文化工作。报告论述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动力。如果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同,国家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以我国文化弘扬发展为己任,说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文化光辉灿烂、不可或缺。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的重点论述历历在目,亮点熠熠生辉,出彩点光华照人。强调了对理想信念的追寻、对精神力量的张扬,强调了坚守文化立场、担负文化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引领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等重大概念,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方略。此外,大会还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这一举措也验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殷期盼。

杜绝崇洋媚外,保护地方民俗。

现当代年轻人崇尚过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这并不是我们国家没有传统节日,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对本国自身节日的淡漠。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才导致现如今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为保护弘扬传统节日,国家立法定节日,法定放假,让人民参与了解节日传统,切身体会传统节日的氛围。例如我们广西特有的节日"三月三",以开展传统节目活动为载体,通过立法来保障假日以及学校开设文化节日课程,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其中。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以三月三习俗风情为内容的教育,采取引导宣传、活动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提升文化自信力促进和谐的良好风尚。

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让民俗活动活起来。不要只做面子工程,还要做好里子建设。真正的艺术是在民间保护民俗文化,无论是传统婚俗,还是地方戏曲、皮影戏、剪纸、刺绣等各种乡土艺术都在没落。规范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缮鼓楼、骑楼等古建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曾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续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国构建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

不学礼,无以立。

礼制传扬千年,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可意为礼貌、道理、礼制。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文化素质的体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国古为礼仪之邦,但是近年来部分游客在出国旅行中,却是枉顾礼节。

"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正在马尔代夫进行首次国事访问的习总书记一番幽默插画,引得全场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由于部分游客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煞风景一族"。

文明不仅是人性的约束,也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同时多数人的利益也并非绝对至上,在一些情况下,多数人的利益理应为弱势人群让路。所谓尊老爱幼,体现的就是这一原则。文明理当照见人性,否则文明就失去了根本,成为虚无空泛的道德指标,乃至走向文明的反面。

道德的前进一小步,就是文明前进的一大步。强化文明素质教育,率先典范,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周边的人。对不文明行为,更需要相互提醒,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把维护文明秩序当成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约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化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而丰富,要通过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尽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提供精神指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助推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心灵家园。

文化关乎时代新人的培养。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文化创造和进步是时代责任,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作为当今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要为这个伟大时代画像塑魂,要成为时代历史的书写者、描绘者,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中国先进文化"走出去"。

文化强国的标志可以有很多,提纲挈领地说,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取向、美学精神等方面。通俗来讲,文化强国就是,无论以什么形态和方式呈现,其文化总能成为世界潮流风向标;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人种、什么信仰的人,总是把这里当作旅游目的地国、留学目的地国、会议目的地国,当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可以终老一生的地方。

文化强国的建立与形成,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作品热、语言热、节日热,乃至综合性的文化热,含服饰、饮食、建筑、美学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均衡教育发展,稳固文化根基。

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教育回报率不高,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生选择尽早打工就业,宁可到大城市北漂等,也不愿意去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校门的农村学生,不少在毕业季又陷入择业困境,由于缺少社会关系与创业渠道,就业之路较狭小,回到家乡又不甘心。社会教育中仍然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就业机会的平等获得。

过去一段时间,为了改变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例不高的现状,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的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新政,如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切实提升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校门。

做到在文化根基的的公平落实,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竞争中不平等关系。力保最大程度上降低农村孩子教育失败的风险,提升教育投资回报率。

提升文化培育人才,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引导树立正确成才观、教育观、不以分数论英雄。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树立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教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与人理念。真正的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行大道,民为本,立天下。

一是作品热。文艺作品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的生动体现和直观展示,好的作品能让人们直观地、轻松地接触、感知中国的文化内涵。遥想唐诗的受欢迎程度、传播的空间宽度和历史延伸长度,近看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知道文艺作品的魅力和重大影响力。"国学热"在国内的升温,"汉学热"在世界的风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作品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传世名作的背后,是一个个青史留名的名家大师,有了书写时代的名家,才会有表现时代的名作。

二是语言热。历史上,汉语曾是周边国家向往的语言,汉字也成为周边一些国家的通用文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这样的时期和阶段,那就是让汉语成为一些国家学校的必修课,成为一门重要的高频使用语言。虽然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但其在国际场合的使用率、在互联网世界的语言文字占有率还比较低。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旦成为了世界人民交流的首选语言,那么这个民族不想实现文化繁荣兴盛、不想成为文化强国都不可能。

三是节日热。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节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过中国节为时尚、为潮流。

四是综合性的文化热。让中华文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成为引领世界时尚和潮流的重要因素。综合汉服、唐装等样式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民族服装,要让中华民族的服装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争相效仿、追随的服装样式。在饮食方面,要推动中餐成为世界宴会的首选"大餐",让中餐礼仪成为世界餐桌的优先礼仪。在建筑方面,让中式建筑成为世界流行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在美学精神和审美观念上,让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审美观念成为世界主要的美学精神、审美观念,引领世界的审美取向。

文化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既要豪情满怀,又要成竹在胸。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行动方略。要借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突出文化创新,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和氛围。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着眼乡风文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把每一个乡村变成有文化、有艺术、有情调、有情怀、有乡愁的乡村。从重视文化自信发展到重视文化他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自家的文化。文化自信易,文化他信难。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他信,让他人信服、热爱的文化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还要吸纳、借鉴他人的文化,汲取、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无论对待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8 4399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