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目标管理五要素3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目标管理五要素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目标管理五要素篇1
it战略管理五要素
管理内部市场,平衡供给需求;贯彻五大原则,提升技术价值。jeff kaplan 著
如今,大多数企业和it主管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知道企业的it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他们中的大多数感到茫然。有些人担心it的预算太大了,或者回报达不到要求。但是多大的预算才是太大,在it上的投资要求得到多少回报?仅仅参考其他企业的标准,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是比起二十年前,现今的主管对it的作用和成本结构了解得很不够。有些公司的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但是它们却不知道每年在业务应用程序上的开支有多少。你知道公司每个it项目每年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用户每打一个电话给服务台,它的成本是多少吗?你知道有多少人力花在维持现状上---对现有系统小修小补,对企业的利润很少或根本没有贡献?
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要提高it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对“内部it市场”进行管理:使it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相适应。要管理内部it市场,还需要进行意义深远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即使最睿智的首席信息官也无法独自办到。
仅仅通过雄心勃勃的项目管理、聘用能人、甚至参考其他公司的it开支额和采购内容,都无法使公司对it的应用更具成效。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使成果得以保持,企业的整个管理团队必须致力于贯彻it战略管理的五个核心要素:自上而下进行规划、统筹治理、采用标准化的实施方法、平衡供求以及平台管理。
自上而下进行规划
在对it进行规划时,很多企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解决中层经理日常所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项目上。此类项目被称作“维持性项目”,它们可能在很多方面有用,但它们的净现值往往很低或为负值。维持性项目能轻轻松松地花掉企业10%到20%的it预算,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了使企业在it上的投资取得更大回报,它们必须改进自己的规划过程,让it项目更好地反映业务目标和商业战略,获得真正的效益。传统上,企业的高级主管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上,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高级主管则至少花同样多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能够成功。
让我们看看某个保险公司的规划过程。该公司的高级主管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公司的战略,他们仅仅选择了诸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类的财务指标。然后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制定下一财年的预算。当被问及他们用多少时间思考企业如何才能达到他们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时,他们回答说在预算完成后并没有再专门进行这方面的规划,而是由业务经理制定各自的计划。由于他们没有首先决定如何达到目标,所以也就无法知道目标是否可行。他们也没有采取各种措施去争取理想的结果和收 1
益。
作为比较,让我们再看看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如何进行第一流的、自上而下的规划的。该公司的高管团队首先提出大致的目标,可能是财务目标,或以定性方式对业绩的提高提出要求。由经理层确定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并相应提出一组行动方案,涉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变化。由高管团队决定这些方案和投资是否能以节约成本或增加收入的方式带来恰当的回报,以及计划是否与公司的财务能力、股东的期望等因素相匹配。
然后高管团队批准投资计划,并根据投资回报修改原先的目标。经理层得到授权,实施投资方案,并对每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负责。最后一步由高管团队来做,他们根据营业收入、销售量和业绩等方面,对各个业务经理的预算和目标进行调整。
有效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打破了各职能部门在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迫使高层管理人员仔细地考虑如何在各个内部部门之间分配it投资(即各部门在“内部市场”中的份额)。此方法比“扫雪机”式预算法(在去年预算的基础上仅仅做些许改动)或“零基”预算法更具效率(零基预算不考虑去年的预算额,因此业务单元的领导不得不给出花每一分钱的理由)。从业务战略出发,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回答了以下问题:
●在业务转型时,我们必须投入什么样的人员、多少资金,以取得可以量化的收益---增加企业的真正价值,提高其盈利能力?
●运行现有系统(在生产支持和运营上维持现状)的成本有多高?
●为提高现有业务能力(其收益无法量化),我们最多能投入多少资金?
统筹治理
一旦投资方案得到了批准,企业就应当把人员、流程和技术方面的转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项目来进行管理,以保证效果。很多公司都试图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松散地依附于一些小项目。这种办法不会成功,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有关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在集中实施erp流程方面,如果不了解它将如何影响流程的绩效,你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又如,不了解调整现有系统、使其能支持新流程的代价有多大,你不可能就改变流程问题做出正确决策。
没有缜密计划但是也能成功实施转型项目的经理们,通常依靠的是个人关系和达成目标的强制力---这种办法不是对任何项目经理都行得通的。缺乏统筹安排常常使项目不得不推倒重来或需要纠偏。此外,还会发生项目赶不上进度、资源浪费、为等待决策而原地踏步的情况。
在项目早期,管理人员有很多机会可以提出自己对项目的要求,但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很长。在项目酝酿和计划阶段,高层经理需要给项目定位,推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实质性影响的流程、系统和工作职责的转变。一旦项目开始实施,管理人员再要对项目做出改动,代价非常高,因为项目的各项费用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对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在it项目中所面临的挑战包括项目范围和目标的优化、取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确保项目所带来的变化能保持下去。统筹规划可以提 2
高it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使项目预算和进度安排更加精确。
在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时,高层管理人员应确保系统经过了合理和彻底的测试。他们必须确保整个组织在各个方面(沟通、培训、标准运作流程、政策等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当系统改造真正实现时员工不会抗拒变化。如果没有勤勉尽职地进行组织变革管理,员工就有可能回复到老的工作方法,变化无法持久,投资回报率则受到影响。
企业运用统筹治理(integrated governance)的方法,为转型项目的实施制定全面的计划(it管理是公司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确定it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而it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在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以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编者注)。各业务单元和支持部门(it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等)作为一个整体密切合作,共同对项目的成功承担责任。各部门经理必须避免战略导向不清晰、需求描述不完整、对人员和流程任务的管理不力、以及系统测试不严密。
仅仅聘用适合的人做项目还不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治理。有些经理人认为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事情做好。大多数员工都有良好的愿望,也会努力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但是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乏全局观的人所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组织来说可能不是最佳的。有效的项目治理可以克服这个难题,它确保你能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使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和决策者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的项目治理要具备这样两层结构: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议和执行,该团队必须向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审批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项目审批委员会(pac)对整个项目的成功负责。由此可以看出,项目要取得成功,项目审批委员会必须能从正确的角度观察问题并给予项目团队恰当的授权。
标准化的实施方法
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治理只能够保证公司“做正确的事”,而为了让项目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公司还必须学会“正确地做事”。
被分派到项目小组中的员工往往缺乏必要的经验。在当今快节奏、流水线化的工作环境中,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过高估计员工的能力。因此,他们随意地让员工承担起新的责任,而不考虑其是否胜任。此外,很少有公司能够确保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所有的项目成员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造成项目失败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公司未能明确界定项目成员承担的具体角色和职责,成员也没有就这一点达成共识。
项目失败的肇因常常出现在项目的开始和结束阶段。在项目周期的初始阶段,对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定义不精确会延误项目的进展。最常见的不足之处是项目的发起人无法清晰地描述业务需求。因此就项目方向的选择出现多次反复;在有些公司内,直到项目临近结束还会出现这种反复。这类失误的代价非常高:它可以使一个项目的成本高出预算达一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一个大型的现金周转(cash-to-cash)管理系统项目中。虽然项目预算只有1,000万美元,但最终公司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超过了2,000万美元。
在项目周期的收尾阶段,无法使员工改变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模式是导致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销售自动化项目中。销售人员不愿意使用公司领导强加给他们的技术。高层主管可能完全支持此项目,但是中层经理和各个相关业务人员却没有给予全面支持。如果各级别的主管人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在必要的人员和流程转变过程中给予支持,项目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这种项目失败的情况完全可以被避免。有几条专门原则可以使管理人员降低犯错的概率。实践证明,“组织准备度”(组织为变革准备就绪的程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囊括了项目成功所需的所有关键步骤。例如,“倾听顾客声音(voc)”保证企业已经彻底评估了项目在人员、流程和系统方面的业务需求,它使各方在“项目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
其他能降低项目失败概率的方法还包括:为测试新流程进行试点,用分析手段保证有关人员对角色和职责有清晰的了解,以实施预演的方法保证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在项目周期的早期就被考虑到。运用这些可重复运用的、标准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概率。
平衡供求
很多企业都说它们的项目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很少有企业真正把优先次序落到实处。顾名思义,优先级别高的项目可以“借用”优先级别低的项目的资源。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则意味着企业中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很多经理常常过于谨慎地回避利益冲突,而不能在优先次序和利益关系之间进行正确的权衡取舍。
当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时,就会出现瓶颈,每个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人员在项目之间赶场,浪费了时间。不幸的是,管理人员很少意识到资源过分摊薄的严重性。如果现有项目所需资源超过企业的能力,如果员工排不出时间休假或接受培训,如果某个部门发现它缺乏应付意外事件的灵活机动性,那么经理人员应该断定公司同时进行的项目太多了。
要真正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供求取得平衡,企业需要提高以下信息的透明度:人们在干什么(核查其所需的时间和技能),成本有多大(项目和成本核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绩效考核)。未能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可能是很多it部门最大的失误。他们掌握的这些信息常常不够完整和精确,散布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但是只要处置得当,这个困扰it部门的难题是可以被克服的。
让我们考虑一下数据问题。目前,有效管理it项目和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散布在不同数据库中。如,项目的财务信息在财务系统中,资源信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项目的进展情况则需要到阶段评价报告和项目计划中去寻找。而项目成本核算信息通常就不存在。
通常,只有it经理才会定期接触到这些数据,所以项目决策的重担落在了他们身上。但在很多公司,业务部门经理和it经理没能跨越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平衡供给和需求。如果it部门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太过超前以至于业务部门无法采用,那么对企业来说一点儿好处也没有。每个项目的资源模型不仅要考虑it资源,而且还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业务资源。项目核算应当兼顾项目的 4
成本和利润。
平台管理
业务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于每个投入使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说,每年的运营、维护和安全保障费用是其实施预算的20%到40%。因此,在大多数公司里,固定的it营运费用占到it预算的70%之多。也就是说,大部分it开支仅仅被用于维持系统现有的性能。
为了使信息化项目和服务更加有效,企业必须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对应用和技术平台的管理水平。重要的是企业在对平台进行计划时应更加主动。具体说来,就是:
●在引进新的平台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明确新的系统如何才能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系统升级前周密计划,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整个平台的新功能,以降低成本、改进工作流(workflow)或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提高决策能力;
●明确平台之间的依赖关系,整合各业务部门所使用的平台,以此加快业务运转,使业绩信息具有透明度。
聪明的it经理可以凭一己之力提高系统的效率,但是大幅降低固定运营成本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抓起。能对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知道,技术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行为管理,就像组织行为管理离不开技术管理一样。
在平台管理中,最重要的决策不是选择哪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而是公司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系统来提高盈利能力。在投资购买一项高达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之后,公司应当知道如何才能从这项投资中获得最大回报。
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的五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的。例如,跨部门的管理结构对平台管理有帮助,使项目的运作视角更加具有全局性。自上而下的规划使公司专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让中层经理们各自为战。如果在商业可行性的分析中采用公认的最佳模式,可以保证企业在投资时已经考虑过项目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考虑到投资回报,落实五项核心要素的成本并不是太高。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投入到it上,通常在今后的五年中,它每年因此可以节省的成本占到销售收入的1%。而我们并没有把it投资所带来的增量收益计算在内。落实五项要素、进一步完善it投资所耗费的资金每年不到it预算的1%。
但是节约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企业必须愿意为了降低成本而投入资金。不过,这些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大多为一年,所以企业可以迅速地收回投资。
其次,高级管理人员还必须积极地参与对it产品和服务“内部市场”的管理。前文所提到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威胁到现行的授权方式,因为它改变了大多数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预算和责任 5
体系。仅仅让首席信息官负责管理内部it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他可以改变企业在it预算上各自为战的局面,但是还得有人去推动跨部门的全局性的改造。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目标管理五要素篇2
管理五要素
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已成为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总们最为关注的课题。随手看了一些有关文章,有一段很值得一看,这里送给大家共同学习。文章说:
一、在优秀的企业里,往往是全企业范围内关注业绩,关注自己对兄弟部门的配合,而不仅仅是关注本部门或者本人利益。
二、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们将管理和工作全面定位服务,只不过是分工不同,企业所有干部员工的唯一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何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三、在优秀的企业里,每个部门或者个人都会关注自己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创造的价值是否有质量有效益的价值?非常关注现有企业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对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会不断地向上级送建议案,而上级部门则会积极响应,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解决方案,一旦形成方案便会规定在具体时间内完成流程的改善。有人全面跟踪并对成效显著的建议案会给予奖励,他们最恐惧的是如果不进步,没有办法再改善的话,而对手一直在进步,那么企业失败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四、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人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企业对自己的各种投入和自己的付出成什么样的比例,一旦自己所得超过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便会有巨大的危机感,因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才会有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五、在优秀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全公司范围内的科学经营管理观,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得学会经营,管理好自己的那张资产负债表。因此,管理层与执行层紧密结合,根本就不会推脱责任,企业战略战术与执行观无缝链接。
科学经营观的树立和落实到日常运营中,是企业组织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的革新,离不开我们每一天的进步,每天,每周,每月都必须进行反思和总结。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不断改善,就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管理五要素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对管理角色及相关行动的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素。
管理的五个要素
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计划 ༈prevoyance༉
法约尔强调“管理应当预见未来”。他认为༌如果说预见性不是管理的全部的话༌至少也是其中一个基本的部分。
计划工作表现的场合有许多༌并且有不同的方法。它的主要表现、明显标志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既反映出了所要达到的结果༌又指出了所遵循的行动路线、通过的阶段和所使用的手段。拟订行动计划的依据是༚
(1)企业的资源༌如厂房、工具、原料、资本、人员、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公众关系等。
(2)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
(3)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部分地取决于技术的、商业的、财政的及其
他的条件。
这些条件都在变化༌所以计划是每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涉及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活动——特别是管理活动。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下级管理人员以至一般工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所有的资源不致被遗漏༌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法约尔的这种想法事实上是以后盛行的“参与管理”思想的萌芽。
法约尔还认为一个好计划应具有以下特点:
统一性༌每项计划不仅有总体计划还有具体的计划。
连续性༌不仅有长期的计划还有短期的计划。
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精确性༌应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带主观的臆测。
制定长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法约尔对当时管理思想的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2.组织༈to organize༉
法约尔指出好的计划需要有好的组织。组织是对企业计划执行的分工。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
组织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在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资源以后༌人员或社会组织就应该能够完成它的6项基本职能༌即进行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法约尔认为༌社会组织应完成以下管理任务༚
(1)注意行动计划是否深思熟虑地准备并坚决地执行了。(2)注意社会组织和物质组织是否与企业的目标、资源和需要相适合。(3)建立一元化的、有能力的坚强领导。(4)协调力量༌配合行动。(5)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6)有效地配备和安排人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由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人来领导༌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他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的职位上。(7)明确地规定职责。(8)鼓励首创精神与责任感。(9)对员工所做的工作给以公平而合适的报酬。(10)对过失与错误施加惩罚。(11)使大家遵守纪律。(12)注意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14)注意物品秩序与社会秩序。(15)进行全面控制。(16)与规章过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等弊端做斗争。
3.指挥 ༈to command༉
指挥是一种以某些工人品质和对管理一般原则的了解为基础的艺术。法约尔要求指挥人员要做到༚
(1)透彻了解自己的手下人员。领导者至少要做到了解他的直接部下༌明白对每个人可寄予什么期望༌给予多大信任。(2)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领导是整体利益的裁决者与负责者༌只有整体利益迫使他及时地执行这项措施。
(3)十分通晓约束企业和雇员的协议。在各项工作中༌领导者起双重作用
༚在职工面前༌他起到维持企业利益的作用༛在厂主面前༌他起到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
(4)做好榜样。领导做出榜样༌是使职工对领导者的管理心悦诚服的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
(5)对组织的账目定期进行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6)召开会议。把主要的助手召集起来༌参加酝酿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搞
好工作的会议。
(7)不要在工作的细节上花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耗费大量时间是一个大
企业领导的严重缺点༌领导者不应因关心小事情而忽视了重大的事情༌
工作组织得好༌就能使领导者做到这一点。
4.协调 ༈to coordinate༉
协调就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法约尔说༚“协调就是指企业的一切都要和谐地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并有利于企业获取成功。协调的另一种功能就是使职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物质设备机构之间保存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每
3个机构高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保证„„总之༌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事情和行为都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法约尔还提出了关于判断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工作的依据༚
(1)各部门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其他部门༌各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好像它本身就是工作的目的和理由༌不革新整个企业༌也不关心毗邻的部门。(2)在一个部门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之间༌与各不同部门之间一样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置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
(3)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
精神。
法约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部门领导每周的例会。召开例会的目的是根据企业工作进展情况讲明企业发展方向༌明确各部门之间应有的协作༌利用领导们出席会议的机会来解决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通常༌例会不涉及制定企业的行动计划༌会议要有利于领导们根据事态发展情况来完成这个计划༌每次会议只涉及一个短期内的活动༌一般是一段时间༌在这一周内༌要保证各部门之间行动协调一致。
部门领导会议是协调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果没有它༌那么任务完成得不好的可能性就大༌有了它并不是正常工作的绝对保证༌还需要领导懂得很好使用这一方法༌能够使用各种工作方法是一种艺术༌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才能之一。
5.控制 ༈to control༉
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已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标及已定规则相符合。法约尔认为༌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
对物、对人、对计划都可以进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应确保企业有计划并且确实执行༌而且更要及时地加以修正。
当某些控制工作显得太多、太复杂、涉及面太大༌不易由部门的一般人员来承担时༌就应该让一些专业人员来做༌即设专门的检查员、监督员或专门的监督机构。
最好做到不管对什么工作都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怎样进行控制呢?”由于控制作用于各种性质的工作和各级工作人员༌所以控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4༌像管理的预测、组织指挥和协调一样༌控制这一要素在执行时总是需要有持久的专心工作精神和较高的艺术。
目标管理五要素篇3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2、层次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或称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1、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为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
3、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上述三者,构成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4、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称为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3、定义、特征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的内核中包含着各种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是作为一种精神氛围存在于特定人群之中的,因此,它具有无形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任何无形的事务都是寓于有形事物之中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无形的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里因素等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如人的行为方式、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政策体现出来。人们往往是通过有形的事务去观察、分析、研究和培植企业内在文化的。无形性是指内容而言;有形性是对形式和载体而言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内容与形式、载体的统一。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群体意识。但是,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任何认识都以客观的具体事务为其实在的内容。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但它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人所充分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认识,也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它是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了解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对于克服企业文化建设中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或束之高阁、只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往往是概念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内涵清晰而目标“模糊”。它不像企业的生产计划、产品标准、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那样明确具体,它只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行为规则。它不会告诉人么你每个问题用什么具体方式和具体方法去处理,它只会告诉人们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思想和标准去处理每个具体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但是,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是由各种具体言行都在不同的角度具体体现着企业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微妙的、暗示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为人们提供者行为动力。
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文化,它反映着企业的经济伦理、经营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经济属性是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与“军队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等有明显区别。同时,还必须看到,企业不仅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而存在,而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存在。从其功能来讲,它不仅有推动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功能。在中国,企业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具有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与员工队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工作。因此,企业文化也具有社会属性或一定的政治属性。况且,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也不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企业员工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社会大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所以,企业文化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超前性与滞后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是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超
前的,往往最先反应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气息。企业文化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但企业文化相对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对于企业设备的快速更新和组织的急剧变革等,往往显得变化缓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解决企业文化的滞后性,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组织的变革等及时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是企业文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吸收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仍具有很强的吸收学习能力,能够吸收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因素,吸收其他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的思想和经验;同时,对于与企业文化主流相悖的其他思想意识也有相应的抵御能力。一般来讲,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往往不具备这一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区分或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之一。
4、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八大社会责任
任玉岭建议,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明礼诚信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5、实践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
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
3、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今后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