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转化依据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转化依据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转化依据篇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基于党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判断,又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两者的矛盾运动是判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6-0017-05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非主要方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相互影响,在条件允许下双方还会相互转化。正是根据这一理论及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正确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及时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丰富,又为党和国家确定未来工作任务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新时代的历史判断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历史沿革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精准分析,既是国家领导人在把握国情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准确判断,也是国家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当时我国社会存在的多种矛盾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作出了不同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封建地主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同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经验,思想准备不充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偏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决议,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并由此发动了“*****”。“*****”结束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事务,首先是把大家的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论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被归纳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当时的中国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民在物质与文化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解决。在当时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以发展作为我国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短短的40年内,中国经济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更是规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党和国家最急切的任务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民对物质与文化在量和质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不仅如此,党在其他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随着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人民不仅要求吃饱,还要求吃出健康;不仅要求穿暖,还要求穿出时尚。在各方面,人民不仅对量有要求,还更加注重质的满足,在吃穿住用行方面,无不表现出对质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斐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了在物质与文化上有需求外,更在安全、民主、和谐、生态等方面也有所要求,这些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条件是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国在实现民主、富强、和谐、美丽、公平、正义、法治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基于实际情况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现实判断,又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

“历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紧紧联系在一起”〔4〕66。在不同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对时代的准确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前提,一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时代认识不清,得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必然有所偏差。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提出是依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准确判断。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依据

“新时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情况准确判断下所作的我国目前历史方位的最新定位,它是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的中国处于承前启后、继续谱写社会主义华丽篇章的时代。“新时代”作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开创了中国新局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纷纷抓紧机遇期,不断提升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更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科技的突飞猛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围绕时代主题,深化对内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丰富着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政治上民主的发展与众多大型民生工程的建设,使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国社会越来越和谐。总之,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在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刺激着新的更多的需求的出现。

第二,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我们党始终把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执政的目标与归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物质上的匮乏决定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相当贫瘠。于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的根本工作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搭上了这趟世界经济特快列车,在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都是新征程的开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书记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128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未来的建设中,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压力将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后面的目标,***总书记将任务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解,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既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又开启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发展的历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发展将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所以,新时代是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起点、新征程,这也便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依据。然而,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所以,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需求”仍然是人民的追求,只不过是更高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

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同点或者说本质都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的是十三大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是基本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则是更全面的需求与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人民在需求上的不同层次的追求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发展,任务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矛盾都包含至少两个方面,其中起决定、支配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只有使发展平衡、充分,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不平衡不充分。在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相比之下,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远不及经济发展速度。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已经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肩,甚至说整体经济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可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经济却相对较落后,而那些深度贫困地区更成为重点扶贫对象。

除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外,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是人民需求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文化上的需求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需求表现出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医疗、教育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人民需求从量到质的转化。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成为人民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人民在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辩证法的规律是從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5〕,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结论。

(一)不同社会形态与同一社会形态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双方,使矛盾双方稳定地处于统一体中,这样社会才会处于和谐状态,这是从古至今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还是中国的“大同世界”,都诠释了人们对完美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的不满。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400。自阶级、私有制产生以来,社会便进入人剥削人的状态,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所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马克思用“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唯有此,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有才可能化解。

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条件的变化依然会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应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在国内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推翻“三座大山”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矛盾便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导致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并以此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在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也应秉承这一唯物史观原理,从我国实际情况变化出发,进而分析矛盾双方的变化。

(二)需求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求和供给是一对矛盾,两者的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供给要满足需求,也就是要求发展本国的生产力,需求的满足反过来刺激供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首先,人民的需求是历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体现。其一,马克思认为,历史产生于人的需求,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6〕158。其二,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过程,他说:“已经得到的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6〕159其三,马克思认为,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还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6〕159。

其次,需求与发展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促进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情况下,人们的需求程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在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生产力是活跃因素,决定着人们的需求状况,于是,在生产力提高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也就跟着提高。过去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需求只是体现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便会有高于解决温饱问题的需求。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7〕

马克思指出,人们需求的提高又反过来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通过人们的消费来表现,消费需求的提高又必将刺激生产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与消费两大部类,只有两大部类平衡,社会经济才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需求必将通过市场的供给状况反映出来,刺激着生产者主动进行生产,以满足对市场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句话,生产力与人民需求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最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依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生产力较之前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并没有突破质的飞跃。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同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虽然新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并未发展到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8〕3所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只是量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却不足以使我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任务依然以发展为主,只有各方面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满足,因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才是制约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要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让生产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8〕197。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结果,而是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自我完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需要通过革命手段变革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却可以通过改革不断地完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归根结底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在整个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作为比较积极的因素,不断得到解放与发展,这样势必要引起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党在这时提出中国历史阶段的新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审时度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意味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政策相比,我国的发展也处在新的转折点。***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建设,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富裕地区,很多人也富裕起来,但社会生产、消费、地域的贫富差距也表现出来,这些差距汇总起来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要力求消除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党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应始终把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拥护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概念,目的是放缓脚步,提高发展质量。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優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之前一味强调量与速度完全不同,更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我们党也将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作为今后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用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转化依据篇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那我们就必须清楚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接下来就对其一探究竟。

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于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大部分工农业生产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有个别工农产品出现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分别从1978年的元、元增长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目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期盼,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等,都显示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三、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的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比如经济增长快,但是政治制度、生态文明问题显著,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落后。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的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比如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师资短缺,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转化依据篇3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就是对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依据

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版图前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它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理论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论断。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一个重大政治判断。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全局出发,总结前人矛盾思想基础上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此之后的36年,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引起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这是由社会实践发展引发的理论概括的发展,是实践发展和时代问题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依据。

第一、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以化解。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到基本建成小康社會之前,从总体上来讲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生产供给比较落后,与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存在张力,难以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天宫、天眼、墨子、悟空、蛟龙、C919大飞机、高铁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走在时代前沿,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因此,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这种变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第二、新时代人民需求侧的结构与层次发生显著变化。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指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对于外界事物的摄取欲望和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以及确定性和变动性;从需要层次来看,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正因为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历史变动性,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后,激发了人民对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追求。人民需要结构与层次发生新变化,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无疑人民这种需要结构与层次的新变化构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又一现实依据。

第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领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尚未得到解决,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高品质需要。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竞争仍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多约束,实体经济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同时,民生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广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品类、数量和质量还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充足、优质公共服务的紧迫需要,尚未达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标准。因此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18.

48 239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