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论文通用25篇
化学反应如同舞蹈,分子间的碰撞与结合,创造出绚丽的现象,是否能揭示自然的奥秘?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趣味化学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化学实验论文 篇1
(一)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化学教材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且主要为验证、操作类的实验,较为呆板,欠缺创新意识,有些内容几乎不涉及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领域,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室气味难闻、危险”。即使是愿意操作的学生,也是机械地搬照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以单纯的讲解和练
(二)因仪器设备陈旧造成师生比不达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提出:为保证教学质量,基础化学实验中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8人,仪器实验中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2人,每位教师原则上不能同时指导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的实验。现实是化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少,学生人数却较多,实验课师生比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三)化学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同类型实验内容出现重复现象是由于课程体系的分割。实验内容也是属验证性实验,较多低水平的重复出现,造成各实验课之间相互割裂,使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化学实验在教学的几种解决方法
(一)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实验能力
伴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增加,各种新兴领域的相继出现,综合素质新型人才的需要,均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来。除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还须引入综合性、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及化学实验中的实验项目,同时选择一些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并与社会相适应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即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基本操作需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做到规范、冷静、沉着且精益求精。在实验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转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与教师、同学一起进行探讨。
(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化学实验水平
计算机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反应速度过快,学生很难看清现象;而有的实验则反映过慢,对教学进度有影响;甚至有的实验产生毒气,或有危险,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计算机却能克服这些不足,能模拟真实的实验,让学生摆脱恐惧掌握知识。
(四)开放实验室,引进先进仪器设备
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锻炼的,也是建立在熟练基本操作技能之上的,而这些离不开实验室,应当想方设法安排专项资金购置化学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让化学实验教学在硬件上能得到改善,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只在集中上实验课时才被利用。因此,我们应开放化学实验室,创造学习环境和氛围,吸引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实验,激发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五)改进实验成绩考核评定
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取得的合理实验成绩,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成绩并不占学分,也不独立考核,特提出实验教学也应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并以此提高该项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权重,且应占总学分的一定比例,对化学实验进行单独考核,同时以技能训练、方法训练与科学思维研究为主要考核项目,其中以能力� 实验的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占40%)、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占60%)。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考核,能反映出学生实验当中的真实水平,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三、结语
关于实验报告:以往的化学实验首先要求实验报告必须严谨,以严谨为前提条件,强调化学实验方面的创新,以往学生们写的实验论文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做的板书或说过的注意事项及许多实验课本上的内容,少有新意,其实哪怕是初学者,在做实验时只须用心观察即会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时间段做一实验同样会有新的体会。在教师的教导下,实验总结出活跃的思维及独立思维的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包括学生能改进实验的方案,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便是成功的一堂教学课。
化学实验论文 篇2
(一)研究结果
如图1、2所示:接受调查的对象分为两年级,其中,高二149人,高三23人。总人数172人,42分以下有5人;45-56分有18人;57-62分有86人;62分以上有63人。如下图所示:月收入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的人数分别有17人、35人、64人、56人;所占总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20%、37%、33%。
(二)因素分析
KMOandBartlett''''sTest采用KMO样本测度及巴特莱特球形检验法,对变量之问的相关性进行检验。KMO>时为非常优秀;<KMO≤时为优秀;<KMO≤时为一般;<KMO≤时为差;<KMO≤为很差;KMO≤时不能做。本次调查问卷KMO值为为优秀。KMO值较高,说明该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小于l%。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是适宜作因子分析的。
(三)家庭月收入的差异性
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个因子与中考化学成绩差异显著。Sig值是。其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也越来越强。
二、针对高中生化学实验教学有关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片面的教育模式,着眼于智育发展,忽视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对教学质量与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二)尝试多样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
可以将学校化学实验室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放,这样可以减小课时紧张、实验室数量有限,给实验教学带来的压力。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学生轮流值日的措施,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保管意识。使他们热爱实验室、热爱实验。
(三)注重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实验项目类型按照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试验或验证性实验;二是综合实验;三是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基础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应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亲自动手,不仅锻炼他们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练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三、总结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得出,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教师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态度,只重视知识教学,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方面与探究性实验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改下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另外,随着学生家庭收入的逐渐增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与动机越来越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对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主观想法和意愿,妥善改进化学实验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论文 篇3
一、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即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在演示实验观察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以免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好玩儿”,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盲目性;二是指导学生即全面观察,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如镁带燃烧,要让学生既观察镁带燃烧发出的强光,同时主要要求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 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如铁钉生锈的实验,实际上是给出了三种假设:1、铁钉的一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2、铁钉全部浸没在植物油里;3、铁钉置放于干燥的空气中。通过观察:1、中铁钉生锈;2、3中铁钉未生锈。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铁钉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这样,有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技能是近乎自动化的动作,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而且每次实验课要让学生认真准备、参与及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序渐进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适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阶段的知识或化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同时难度要适中。如学完氧气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1、带火星的木条;2、燃着的木条;3、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1、2理论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1为最佳。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习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学生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很有必要。以便让学生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另外,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实验技能及化学知识的内化。
二、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等教育。通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及爱国主义等教育。如利用道尔顿幼年家境贫寒,12岁便挑起了生活重担,但他坚持自学最后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的故事,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挫折、不断努力。
三、实验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可以教育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独立操作实验,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完成和讨论实验现象、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的成功,特别是简单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就感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反之,失败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失败的原因而重获成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喜悦,使他们对战胜挫折充满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抜的性格。
四、化学实验中的审美素质能力
化学实验是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化学变化及多姿多彩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除了带给学生色彩上的美感,还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想。化学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物质到另一物质的变化,可以说也具有创造美,反应过程的实验现象,除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去思维。还有实验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穷无尽的美。
化学实验论文 篇4
目前学生的实验课程大多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大多就是按照课本上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添加试剂来验证一些实验现象,没有任何创新性,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只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新颖性,实验课上起来就没有激情和兴趣。
2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于2008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特点
微课内容短小微课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根据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
微课教学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微课授课教学目的很明确,是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尤其在授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或者是抽象问题,系统完整的讲述。
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微课授课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溶液吸收曲线实验中。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讲授分光光度计的内部元件构造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不但理解实验原理,而且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了直观的了解,相对于教师单纯的讲解,微课视频更容易让学生直观接受和理解。在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实验时,我们将酸碱滴定管的使用、滴定过程录制成视频在学生上实验课时看到视频对滴定这类的实验就能一目了然。有的实验装置的改进,我们也将改进过程、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用视频呈现出来,如有机化学中熔点的测定,现在由于都在使用熔点测定仪进行测定,而课本中还是用传统的毛细管、b形管测定物质的熔点,而市场上b形管已很难买到,我们就用长颈蒸馏瓶代替b形管、电热套代替酒精灯,将装置的安装操作过程制成视频;在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中由于没有买到层析缸我们就用大烧杯代替了层析缸,上面加盖培养皿,里面铺薄层的玻璃是我们自己裁的8×10cm2平面玻璃板,将操作过程制成视频;这样上课时学生看到视频一目了然,比我们空讲半天学生还是不明白效果好多了。其实验效果和课本上传统的实验装置效果是一样的,我们保证了学生实验课的正常开出,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在不利条件下创造条件开展工作的实验态度。这样等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心中对于实验内容就有一个很完整的印象,具体做时就不会手忙脚乱。对于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成功率也比较高,很少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学生会做实验了,实验做成功了,这样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学生实验课考核成绩较往届学生有很大提高。微课和实验讲授及学生动手实验有机结合,使得我们的化学实验课开展得生动有趣,学生反馈效果良好。
化学实验论文 篇5
在经过对海门地区多所城乡初中调研的情况下,笔者对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四个问题。
教师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
重点中学对优等生“白热化”的争夺,导致了优质生源的两极化,留在农村初中的基本上是一些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接受和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由此导致了农村初中教师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时间去研究实验,由于我市教育部门重点扶持市区学校,对农村教育很不重视,在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化学教师不足的现象,有些学校化学老师甚至教三、四个班级,这样就造成了化学教师每天都忙着备课、上课,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主动研究实验。②不想去研究实验,觉得研究实验就是浪费时间,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③想去研究实验,但找不到研究的方向和方法。④有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但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拖了研究的后腿。如何转变上述局面呢?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年年都在重复那些教材中相同的实验,缺乏创新意识,那么,他的教学生活就注定是枯燥无味的。正如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位教师刚毕业的时候教学生小猫钓鱼的故事,快退休了还在教小猫钓鱼的故事,没有创新意识,那么,那位教师的教学生涯注定是失败的”。其次,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核心期刊,如订阅化学类的三大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是必须的,这样就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可以选取初中化学实验中值得去研究的方向,重点研究,力争有所突破。
实验仪器与药品使用不便利
导致仪器与药品不够用的很大原因是教师怕麻烦,这里说的怕麻烦就是教师怕由于做实验的原因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此外,在实验室里的有些仪器甚至连教师自己都不会使用,因此就造成了这些仪器常年放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要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其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教师使用一些先进仪器。最后,教师要学会统筹规划,尽一切可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例如,凡是涉及到化学实验的课,争取让学生都在化学实验室里完成,有些班级多的市区学校,可以与其他学科通过换课的形式来完善实验教学。
教师自身实验基本技能不过关
今年9月份海门市曾经组织一次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每位教师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中化学中的四个主要实验。最后,教研员胡裕新老师做了如下总结:①有些老师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由于采用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氧气不纯,最后导致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很不明显。②在做粗盐提纯实验时,有些老师甚至还在蒸发皿的底部垫石棉网。③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时候,个别老师居然先用手握住实验研究试管,再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以上问题,尽管是从我市的一次实验技能大赛中暴露出来,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市化学教师实验基本功不够。要提高教师实验技能,方法有三种:①化学教师本身要把实验技能摆在与备课、磨课、评课、批改作业等更高的位置上去,积极而又主动地去练习实验基本操作。②在备课期间,遇到本节课相关的实验,教师都应该在实验室里把该实验预做一遍,必要的时候可以多次演练,反复操作,争取将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事先解决掉。③教研部门要经常组织各个学校参加与实验比赛相关的各类教学活动,就如前面所说到的我市举行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
2关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学问题
关于教材中实验的教学,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如何做好教材中的实验
这个问题包含几个方面:如何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中万一遇上突况,如何处理?如何改进实验的装置或者操作方法?等等。如人教版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一直认为是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以及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二氧化碳产生的速率要小的多,因此,沪教版已经开始采纳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了。又如对于探究二氧化碳密度实验,由于CO2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CO2倒入过快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的蜡烛先熄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现象。为了确保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笔者做了略微修改。如图1所示:在一只大烧杯里放置上下两支燃着的蜡烛,打开弹簧夹,移开集气瓶上的玻璃片,可以看到烧杯里面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形象而生动。2密度实验
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正确处理实验内容需要教师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完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运用层层深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整个实验内容分成几个小块,各个小块之间紧密相连,层层深入。这种处理方法,很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相信你还记得]实验室制取CO2的时候反应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选取发生装置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相信你能行]从给出的实验装置中,选择一套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图略)。[相信你能灵活运用]长颈漏斗可以由哪些仪器代替(给出分液漏斗、注射器等仪器),锥形瓶可以用哪些仪器代替(给出大试管、圆底烧瓶等)。[相信你能成为科学家]例题展示: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FeS)固体与稀硫酸(H2SO4)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FeSO4),请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给出相关仪器)。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是经过笔者认真思考的结果。“相信你还记得”考查了学生原有学过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信你能行”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选择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相信你能灵活运用”要求学生对仪器的使用能够灵活变通;“相信你能成为科学家”把中考中常见的例题让学生做,使得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中考要求。四个步骤采用的是层层深入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表明,切实加强实验的趣味性,往往能给教师的教学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设计的分子运动实验,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药品的用量也较大,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如图2):在小试管中放入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在大试管的底部放一小团棉花,把小试管倒插入大试管中,分别向两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塞上橡皮塞,另外一组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最后,笔者惊喜地发现:滤纸条从下往上逐渐变红,而且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快。这种处理方式,药品用量少,对环境无污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目的,妙不可言。
化“繁”为“简”
无论是2001年的人教版,还是2012年的人教版,教材中都在教材后面的附录中列举了初中化学常用仪器,以及仪器的用途和注意点,教师也往往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死记硬背。其实,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机械化、过于繁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新老教材中一直规定不可直接去闻气体的味道,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分中规中矩,过分强调了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感,毕竟在初中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还是比较少的。再如实验室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简易装置,很多教师�
做好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教材中讲到碱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都知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是因为产生了明显的白色沉淀现象,但是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如果能反应,那么如何判断反应的发生呢?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教学大纲中也没有要求做这个实验,教师往往让学生把它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做对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识模棱两可、似懂非懂,时间一长,学生就没多大印象了。为此,笔者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方案:2与NaOH反应实验装置取两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分别向两只集气瓶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塞紧带有U形管(U形管中装有品红溶液)的橡皮塞,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现象。此方案的优点是:都是采用的实验室常见仪器,操作简单、方便,绿色环保,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压强知识的理解。
发挥问题在实验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化学实验论文 篇6
20XX年10月12到14号,受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化学实验校本研修学习。来自5所学校的化学老师,他们对化学实验的独到见解,使我又对中学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本次培训中,因为实验较多,在实际操作实验之前,大家一起对所有的实验先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在探讨中自己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是各老师对疑难实验的探究和改进说明以及在试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还有比如有的实验有尾气,那么还有尾气处理问题等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所以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化学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照自己平时教学,虽然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但对于部分实验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成功等结果,教学中倍感困惑。这次培训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各个老师对重点实验,疑难实验进行了操作,同时就自己平时中困惑与他们面对面进行了交流。真是对症下药,参加培训教师一致认为这次培训有效性。对于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真的应该虚心学习,通过培训不仅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实验有效性改进创设了极佳途径,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具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符合化学教学实际。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教师们积极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问题等。
本次实验研修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好几个实验,比如自己做的实验室制备Cl2,一开始觉得自己本科做了四年实验加上研究生三年天天泡在实验室,觉得没什么问题,可往往越简单的实验操作起来细节越得注意。实验准备工作做好之后,连接仪器由于实验条件有限都是东拼西凑的,好了之后本应该先检查仪器的气密性,可当时觉得可以不用检验因为即使气密性不好的地方都用棉花塞住了,可实验反应很长时间之后还是没有Cl2生成,而且实验室气味很大,当时就觉得自己错了,仪器连接在一起大小不合适绝对不能开始实验,最后改进了实验从新开始做了,制出来的Cl2很漂亮。
还有就是铝热反应,是另外一个老师做的,虽然用到的材料很简单但是实验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安全性,这个是本实验最应该注意的,因为实验如果作为课堂演示实验还是有一点危险性。
在以后的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然后更直观的更形象的体现给学生。
最后衷心感谢能有这次机会来学习,让我从中得到提升。
化学实验论文 篇7
1化学实验教学思路的创新
建设幼师实验方法的创新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就是实验,因此如果只是对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进行照搬,就很难达到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智力开发出来,使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必须要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之能够将实验设备的代用品寻找出来,同时还能够对新的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实验代用品必须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得到。比如对水与钠反应会将氢气放出来的装置进行改进;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等,几乎全部的实验都有能够改进的内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使其积极地改进做过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求异思维的大门打开。
除此之外,在寻找实验仪器代替品的时候必须要有效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这是由幼儿园当中不会出现化学实验仪器而较多的是一些塑料玩具的现状决定的。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诸如纸片、瓶盖、塑料袋以及饮料瓶等一些常见的用品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针对一些幼儿科技活动方案等小实验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使幼儿通过小实验对空气、水以及火等基本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两个注射器当中分别进行Cu与浓、稀HNO3的反应实验,因为这种方法属于全新的实验方法,而且与书本上的实验操作方法具有较大的区别,采用这种方式具有污染减小、现象明显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所以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这样学生就不会迷信教材,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教材当中的方法也不是进行实验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从而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激发出来。很多学生在实验结束之后,都产生了自己动手设计各种实验、自己去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想法。
建设幼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课堂当中教师的垄断地位改变掉,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点播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第一,要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活动当中进行建设化学实验的学习,从而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禁锢的作用;第二,让学生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第三,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去针对结果和规律进行总结,教师则应该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避免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钳制的作用;第四,教师要允许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应该将教学的民主性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当中自娱自乐地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对成功的愉悦和探究的乐趣有所体验;第五,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留有余地的原则,将一些空白留给学生,也就是在针对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讲得太实、太细、太透以及太满,必须要以实际的情况为根据,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最终将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
比如在对“氨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以教材安排的顺序为根据进行教学,而是首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喷泉实验,然后告诉学生这种气体就是氨气,让学生对为什么能够形成喷泉进行思考,从而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好奇心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查找资料,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且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把最终将形成喷泉的几个要素寻找出来,并且对氨气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的`解释。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你能变一变喷泉的颜色吗?”通过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进行了有效的培养。
2结语
在建设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保证与现代生活相贴近的实验内容、重视环保思想、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培养、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化学实验教学思路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寻找实验设备的替代品。通过这些方法有助于对合格建设幼师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建设幼师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化学实验论文 篇8
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二、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
①怎么做?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
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
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
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年年高考题相似,高考年年题不同”,认真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大大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化学实验论文 篇9
化学实验是医学生的基础学科,是进行科研培养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因此实验内容的选择不可小觑,内容选择上既要培养医学生的实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如何改革,基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只有打好实验操作基础能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钻研的精神才能高屋建瓴,在基础平台上进行更高级别的长远发展,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保障。在保证基础实验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目的,再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9],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研能力。一方面要选择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打好医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将化学实验与应用广泛的行业标准相结合,兼顾其实用性。医学院校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大一新生,要先了解常用化学仪器,学习规范操作,如溶液的配置与定量、玻璃仪器的洗涤与使用等。另一方面在基本操作基础上,将化学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结合当代热点,增加部分创新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新颖性,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科作用。
二、师资力量配备与管理
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工作精神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为主、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强化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大一新生,普遍化学基础薄弱,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验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人员一定要坚持指导思想不变,将实验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科学、严谨的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需求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保证实验的顺利有序进行。第二,要鼓励实验人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结合当代实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进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鼓励实验人员提高自身的水平与知识,加强学习,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实验人员走出去,加强交流与学习,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技术,拓宽自己的见识与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与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才能将改革与创新应用于实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将学生培� 第三,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体制与管理保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的政策引领,实验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制定健全完善、与时俱进的实验发展规划与政策,保障实验人员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保障实验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实践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改革
如何根据现有的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各高校历来探讨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第一要有章可循。认真贯彻执行全面、精心安排的基础性试验,打好学生的实验基础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二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好关,实验技术人员要认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药品、仪器等教学辅助材料,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力,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还要积极的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要设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严格进行规范操作,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手段,触类旁通地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工作态度,可以辩证地认识事物,在将来能够独立创新,用理性的头脑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四、实验室管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就没有长远的稳定发展。实验室的管理主要包含了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药品试剂仪器等的物资管理及对上课学生的管理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改革与创新不断进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也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才能与时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才能不断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实验室的水平,进而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而实验室人员配备、管理水平是一个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障实验室的良性运行,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通过参照国外的先进实验室管理经验,国内先进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寻找自身不足,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总结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符合本校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室管理规范,保障实验的高效有序进行。
五、总结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开始实践操作的第一课堂,实验室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水平。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及配备、实验室硬件设施的管理水平及实验室规章制度都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几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改革与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化学实验论文 篇10
多方面资源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讲课时若仅限于课本,往往难以将课程内容讲得新颖生动,更做不到深入浅出,最终必然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教师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如果自己都没有一种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又谈何培养学生。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讲解,更在于优良素养的言传身教。实验课本中选用的内容虽然是经典可靠的实验项目,但方法固定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全面了解,导致学生做完实验后不懂得方法、原理和试验手段的拓展应用。相反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课外资料(参考教材、网络及文献资源等)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且无形中将影响并促进学生形成查阅资料、全面细致的习惯和跳出定式思维、敢于思考否定的品质,这也是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素质。
2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
增加开放性兴趣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开放性兴趣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定方案并自行完成实验,由实验教师对试验方案、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多项综合实验,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及饮料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易拉罐中铁铝含量的综合测定、油条中铝含量的测定、牙膏中钙含量的测定等扩展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大部分不同于前期实验课的项目,但所运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都是前面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所创新,达到了科研教育的作用,又避免了盲目开放,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在开放性实验活动中,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方案中对原材料的处理、试剂的配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的处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实际的试验测定并完成小结论文。可以说开放实验与基础实验形成了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的互补关系。
引入科研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我系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试验工作,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分拆出若干小型试验项目,让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去,并由相关教师针对性地对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学生在试验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并掌握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同时表现出了积极研究探索的浓厚兴趣,并在实验技能及专业素质上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在组织开展的数十项教学科研创新试验项目中,其中“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功能研究”项目在第六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部分科研创新试验项目被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或列入开放性兴趣实验项目中。
设计对比实验
将实验中的即定因素科研化,通过重新设计,形成变量对比,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创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针对原料、试剂、方法或步骤等因素设计两组或多组对比试验,由学生在实验课中分组完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大豆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测定某市售加锌铁钙豆奶粉中锌、铁、钙的含量,通过对比试验,拓展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或者采用pH计指示终点的方法。通过对指示剂的替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以及方法误差,同时通过对pH计的使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酸碱滴定分析的原理,了解试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保障
必须形成科研创新的基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只有实验教师自身具备了科研创新的基础教育理念,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科研创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我国过去的教育体制长期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基础实验教学阶段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实验手段与数据处理方法,而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理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思维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必须建立适当的教学途径及教学体制
以往限于实验教学安排及教学模式等原因,教师通常不愿意在原有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途径及创新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中专门设置了开放性实验环节,从教学体制上提供了相关教学内容所需的场所、时间、人员和物资的保证,从而确保开放创新实验教学的落实。同时鼓励及协调实验教师与实验室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实验工作,建立科研创新教学途径,形成良好的体制氛围,最终不但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学生更是踊跃报名实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各方获益良多。
改变考核方式和增加配套奖励机制
在建立必要途径和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改变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明确了开放性实验单个项目考核成绩在实验课总成绩中占有固定比例,考查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对所选项目的资料准备、试验设计、实际完成情况及论文撰写情况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这一评分结果按20%比例计入到该门实验课程的期末总评中。此外,在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中,每年进行优秀创新实验项目及实验小组评选活动,并对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此外,推荐部分优秀项目参加大学生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创新实验中得到收获与荣誉。这种考核与奖励的双重机制完善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制度,促进了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4结语
化学实验小论文 篇11
关键词: 改进教学; 指导观察; 诱导质疑; 辅导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13-01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一)指导观察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离不开直接领悟的事物、现象和问题,而化学实验恰好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所以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途径。例如,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我让学生重点观察黄色火焰、钠迅速旋转和试管壁有黑色固体,学生们兴趣很浓;面对事实,跳出定势思维,大胆设想,讨论热烈,最后由教师指导,得出活泼金属(如钾钠钙)和盐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碱和氢气;碱和盐发生反应,很活泼的金属不能将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里置换出来的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如因试剂量少,反应仪器小,变化现象又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学生看不清,甚至看不见的演示实验,若采用多媒体展示,可放大很多倍,使学生看得清楚,便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微观粒子的概念、运动和有关理论,既抽象又难理解,使学生学习化学难度加大。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非常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利于学生观察,加强直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动脑质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如,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笔者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上课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而成,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划燃一根火柴仔细观察,这时学生发现火柴被点燃时先冒白烟,还闻道一股刺激性气味,结合已学过的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就能分析出火柴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火柴燃烧。划火柴时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还能总结出红磷比硫磺易燃烧,硫磺比木条易燃烧等结论。
(二)巧妙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质疑情境。
如,学完“燃烧”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用纸片引燃木材片,再用木材片引燃木材,最后,用木材的火焰使煤燃烧?
2. 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3. 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4. 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产生许多疑问。这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对问题展开讨论。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材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以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师生双向交流,而科学质疑是加强双向交流的重要技巧。
三、专项辅导动手动脑,提高实验能力
1. 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先从分解的动作训练中着手,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个动作要领,避免了做整体运动时的顾此失彼现象,为完成全套动作打下基础。在学生过好第一关基础上,及时地过渡到完整动作训练,使学生对操作掌握日趋成熟。
为活跃气氛,深化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组织学生基本操作的小型竞赛。如:“看谁称得快、称得准,有时让部分学生在台上操作,下面学生裁判,看谁操作最规范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操作中错误的识别,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利用学生做每个实验的时机,进行操作能力的再培养。物质性质、物质制取等实验,同样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验中,有些操作前面学过,如药品的取用、加热等,而有些前面并没有动过手,如排水法收集气体,溶解时的搅拌,整套仪器装拆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两者不同的方法,对已学过的操作,在实验前以复习提问方式进行,还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大家评判。例如在酸、碱、盐的性质的实验前,先复习胶头滴管的正确用法;在制氧气前,先让学生上台表演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及给固体加热,起到巩固作用。对于未动手的操作,则在实验前抽出时机练习,如进行制氧气前,由一学生向试管吹气,另一学生收集,用来练习排水集气法。
笔者体会到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布置家庭小实验、增加设计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是大有益的。
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开展各类化学竞赛和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各类化学竞赛(如开展化学用语竞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可以增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参观有关工厂,了解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成分、废气成分,给化工厂提出治理废水、废气的合理化建议。
2. 让学生参观有关农场,测定土壤的pH,给农场提出如何选用氮肥、磷肥、钾肥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服务社会;同时,也可以开拓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笔者在平时化学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小论文的类型很多,如知识归纳型、教具的改进与制作、教具的设计与创新、化学家生平事迹、化学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水的污染与治理)的真知灼见。让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许多化学家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撰写者。通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丰富联想能力,独特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论文 篇12
高中化学实验模块的教学,是增大学生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化学技能,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提高化学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同时还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热爱化学实验和化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实验化学模块让学生体验学习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生产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实验化学模块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作用。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海带中提取碘、酸碱的中和滴定等;
(2)学生对实验的反应原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如乙酸乙酯制备条件的选择;
(3)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化学实验论文 篇13
1.自主性原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部分化学教师对学生直接参与实验仍然不够放心,害怕学生犯错或发生意外,另外,部分教师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获得实验探究的机会时,仍然过多干涉学生,希望能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样极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参与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中,这种思想和行为将不利于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学生起初产生的实验兴趣将会逐渐淡化。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围绕学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念落实到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品质为宗旨。2.创新性原则。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活动中,教师应具备创新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议,教师少干涉,学生多动手,时刻牢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摈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大胆采用探究法、实验法和对比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CAI课件,充分利用课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实施教学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化学实验品质培养的策略
1.树立教学新理念,推进实验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重视初中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愈来愈得到教育科研等多方面人士的关注,它是培养时展人才的需要,继续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以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真正人才为己任,树立培养人才的长远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有后劲,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培养是为了不培养”的新型教育观念,不能只顾及个人局部的教学利益,而错失培养学生实验品质的最佳时期,真正做到为学生今后一生学习和长远发展着想。2.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促进学生实验品质的培养。在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对枣庄地区所辖的6所初级中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化学教师对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开出率为%,实验开出率较高,而学生实验开出率普遍较低,甚至部分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走进实验室。目前,初中阶段普遍存在班级多、班额大、实验室少、无专职实验员等现象。面对这些困难情况,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责无旁贷,既要担任授课教师又要担任实验员。化学实验室不够,可以让部分班级的教学进度错开1~2节课,备课组长负责排出学生实验课程表,决不能以班级多为借口,让为数不多的实验室天天闲置。这样,浪费教学资源是小事,耽误学生成长是大事。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验品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特别关注化学实验产生的神奇现象,这时化学实验带给学生的新奇感是暂时的,产生的兴趣是不稳固的,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学生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将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或改进实验,做到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将兴趣由低级阶段引向高级阶段,从而加强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4.克服畏惧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教师把演示实验变成师生协同实验,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这时,往往只有个别胆大的学生愿意展示自我,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实验,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高度评价,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是愿意参与实验的,由于害怕实验发生意外或者心理负担较重,还是不能主动参与实验。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明确指出即使出现错误也比不敢参与实验有意义;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缩手缩脚,害怕做实验,生怕发生危险或实验失败,教师要及时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失败可以从头再来,逐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
三、化学实验品质培养的途径
1.演示实验导入课题。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精力地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问题,学得轻松愉快。如讲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时,回忆哪些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学生会想到镁条、铁丝、铜粉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教师继续追问:铝粉能否在氧气中燃烧呢?学生在激烈讨论后进行猜想,然后在不知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利用演示实验导入课题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引领、组织和推动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2.以身示范“规范操作”。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实验示范对学生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操作动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在学习操作的同时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教师做浓酸或浓碱实验时要穿上白色防护衣;废液要倒入废液桶,实验完毕要洗涤仪器,并整理实验台……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器材和药品的准备及课前实验预演,以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和高效。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切勿夸大实验药品的毒性或腐蚀性,防止学生对实验产生畏惧,教师要以娴熟规范的动作操作实验,使化学演示实验充满神奇和魅力。如果遇到突发事故或比较危险的情况,教师要处置得当、沉着冷静,实验结束后要给学生科学合理的解释,消除学生心理的畏悸。教师演示实验的娴熟、规范、胆大、心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优秀的实验品质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3.创建科学评价体系。调查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评价观仍然比较陈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注重量化性评价而轻视质性评价。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循序渐的内化过程,并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密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内容全面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实验兴趣,要与其他化学实验品质和实验认知的评价相统一。(2)评价对象主体性。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自评或互评。(3)评价方式多样性。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和教师评价为辅的多样性评价。(4)评价标准差异性。不刻意追求每个学生化学实验品质都达到统一标准,但求所有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4.反思实验的“得”与“失”。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及时记录和反思引起教与学共鸣的精彩之笔,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情感、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等,在实验中如有满意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记录,细心总结。学生在实验后及时反思,对自身实验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学生养成反思实验“不足”的习惯,既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培养严谨治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反思实验的“得”与“失”,有效推动初中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
化学实验论文 篇14
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创新性实验,与教材中的既定实验相比,学生更加喜欢教师或学生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教师要摒弃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深思,以达到顺利完成实验的目的。例如,在测试“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时,实验过程会占据很多时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以讲课本中的实验改为一个并联电路,对几种物质的导电性同时进行实验,既省时又省力,还有助于对比和比较。又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爆炸”的实验难免会给人一种恐惧感,如果采用电点火式,对实验进行远距离操作,不但克服了危险问题,而且提高了实验的科技含量,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对教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外,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主验证实验结论,例如:如何捕捉空气,实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展多种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是拓展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除了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扩展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进行化学趣味实验,例如: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进行社会实验调查等。在小学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促使他们经常动手、动脑、参与实验。作为学校,应每年都举办科技文化节,将化学晚会作为其中的专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在晚会上表演趣味魔术、化学实验、小游戏等各种节目,当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观看各种化学节目时,不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化学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当学生听到爆竹声声时,自然会想到不纯氢气被点燃时发出的爆鸣声;当看到清水变色时,自然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理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要求学生调查家乡水资源的变化;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指导学生对加油站、粮库等场所观察“严禁烟火”的标志;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家中的厨房为实验场所,观察家庭厨房中的现有物品,如:菜刀表面的锈迹、热水瓶内的水垢等。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验的安全性,保证实验成功有效
安全第一,这是任何实验的首要保证,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及实验的改进和效果的追求,因为如果实验给师生带来了身心上的伤害,不但无法完成预期的实验目标,更严重的是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让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无论是什么实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实验的安全性。首先,要及时消除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如果将H2、O2的混合气体放到铁皮罐内或玻璃瓶中会发生爆炸的危险;第二,操作一定要规范、正确,避免意外的发生,对师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比如给试管加热时不能将试管口对准人,再比如,如果制取的气体有度一定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避免气体发生泄露;第三,实验的内容一定要科学合理,方法可靠,避免发生误解或造成事故。另外教师一定要充分预备实验,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把握成功的关键,从而保证实验过程顺利安全。
四、结语
总之,化学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主观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真正让初中化学实验绽放活力。”
化学实验论文 篇15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教材并没有硬性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倡教师多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容易获得成功感。建议实验1“粗盐的提纯”、实验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作为边讲边进行学生实验,实验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作为演示实验,实验4“萃取和分液”即需在老师的指导或示范下学生完成实验。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增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例如,对于必修1中的“Fe(OH)2的制备和性质”探究实验,教师先讲清楚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会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FeSO4、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以除去溶解的氧气,再进行实验,先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成灰绿色,然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采取什么方法能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率减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终于得到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通过类似的实验教学,最终会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
化学实验论文 篇16
关键词: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调控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把教材知识由微观变成宏观、由抽象变成具体、由无形变成有形,使学生更易于获取多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探究的力度,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演示实验,引发兴趣
1.观察实验。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应该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观察对象,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2.操作规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 教师在实验操作时应该按照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个实验都要精心备课,保证课堂演示万无一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避免给学生造成恐惧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改进实验方法,清除不安全因素;(2)操作一定要正确、规范、熟练,制取易燃、易爆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3)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外溢,造成伤害。
二、动手实验,培养兴趣
1.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化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大部分都可以用化学去解释,而这些理论又是靠实验得出的,实验就是要验证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形成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营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例如,向锌粒中滴加稀盐酸,铁生锈条件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通过家庭小实验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由于农村学校受当地条件的限制,缺乏实验器材,学生得不到太多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适时开发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做简单易做的实验是一种弥补手段。例如,把鸡蛋放入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冒出的气泡是什么?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自己发现问题,又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想象实验,提高兴趣
1.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某些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大胆想象,并阐明自己的想象理由。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上现有智力进行想象的,都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如果现在条件暂时不允许的,可以由教师进行讲解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想象、推测实验过程,并启发学生画出实验装置图,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进而把实验教学引向深� 3.指导学生尝试实验。学生在感知了想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一般过程以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实验,并加以验证实验的想象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四、分组实验,保持兴趣
1.让学生自由组合实验小组。以前教师总是预先将学生按成绩好坏,男学生和女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看管本组的仪器和药品,但是这样的实验并没有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实验效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因为是自己结组,能力相差不多,不存在上述情况,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2.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猜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究,只有这样放手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更能优化实验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作者:徐彩娟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小论文 篇17
关键词: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能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内容繁多,化学课外科技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既能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组织学生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伴随着注意而引起的从事学习的积极倾向和感情状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化学家、发明家,大多是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对某学科的强烈兴趣,因而产生无数遐想,促使自己如饥似渴地探索、钻研、刻苦攻读,最后取得骄人的业绩。如果在学生时期,就通过各种方法去培养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知识,取得优良的化学考试成绩。成立学生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们在组织学生化学课外活动科技小组时,不是采取简单的老师点名指定的方式,而是通过多种途径选拔。选拔化学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长;学生自愿报名,然后写出1篇有关生活与化学的小论文,老师初审通过后,将名单公布,然后由各小组长组阁小组成员,将名单报老师最后审定。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成立后,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指导老师,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如化学游戏、化学专题讲座、化学竞赛、化学专题讨论会、化学实验展览、化学小论文评比、化学夏令营等等。丰富而有趣的化学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采取单人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人员相对较少,学生素质较强,参加了化学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在学习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机械记忆,很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由于过去的学习和锻炼,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强的想象、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观察更富有目的性,渴望能用实验方法去验证新的见解,渴望独立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许多实验都可让学生单人操作,独立完成,如气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可在化学课外科技活动时间,安排学生单独做。在学生独立动手实验时,要求学生一是严格做到实验前预习,实验中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结束后写出实验报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找出失败原因,重新做。二是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如做铜锌原电池实验时,可要求学生根据其原理,设计新的原电池装置,也可要求学生根据铜锌原电池的原理提出金属防腐的方法和措施。总之,学生独立进行化学实验,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完成、学生素质的完善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成为行动的主体,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成联系实际的命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思路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是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的,每个小组都制订了一个确实可行的计划和一个联系实际的命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协助。教师的指导方式分两种,一是集体辅导,即解决一些共性问题。如“怎样撰写小论文”、“怎样选择和确定命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等;二是个别指导,帮助制定方案、查找资料、处理难点等,老师要组织引导,但不能包办。
学生完成一个命题需要一个活动周期,并要以小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方式揭题,因此,命题要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注重命题的现实性,要把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同时,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选题命题,内容要新颖,题目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些命题如“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人体健康”、“生活中的化学”等可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完成,学生可写出许多有新意有创见性的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在完成命题时,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不能随意缩短,否则论文质量就会降低。
学生完成一个命题后,要及时把他的成果反馈到班里,如宣读小论文,展示实验成果等,这样,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会有一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其他同学也有受到感染和鼓舞,有利于化学课外科技活动更加蓬勃地开展,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及在活动中的创造性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总之,化学课外科技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学生展现自己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持久有效地开展化学课外科技活动,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3月2日)[EB/OL].http://www.省略/?news_id=20050518164321,2008-10-12.
2、张晓梅。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5(3).
3、林秀华。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化学实验论文 篇18
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__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此外,新课标还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化学实验的内容选取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实验药品取用于学生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实验素材。诸如必修2中“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实验;选修1中“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实验;选修2中“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选修4中“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实验;选修5中“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实验;选修6中“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化学耗氧量”实验等等。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化学实验论文 篇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指导实验教学,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兴趣。如试管的拿法,强调“三指头”,不要“一把抓”。过滤实验操作要注意“一帖,二低,三靠”。在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编了二首顺口的歌诀;“制取氢气要小心,贸然点火定伤人。取支试管集满气,点燃之前先验纯。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以后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氢”。以上例可知,在教学中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对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教师认真作好演示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学生实验的榜样,一定要起示范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力求使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氢气的爆鸣实验,按照教材装置往往在课堂演示中难以成功,由于爆炸声巨大,弹得很高,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为此,我们在爆炸容器氢气进口处,切取5厘米高的小口,并用铁架台的铁圈压住爆炸容器。由于装置的改进,达到了实验目的。总之,我们在向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严格要求,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认真上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课加强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十分重要,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从起始年纪抓起,首先要从第一堂课抓起。为此,在第一堂实验课中,我们要向学生进行实验室规则的教育,如有违反实验操作,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要追查责任,并照价赔偿。并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要清洗、清点和摆好实验用品。并派专人打扫实验室。由于注意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初步形成。
2、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要使学生掌握每一个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我们在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过程中,发现有错误,立即纠正。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装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分子形成这一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这一节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后来,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来突破这一难关。首先分组做金属钠在***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实验,以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紧接着反问,为什么钠在***中然烧会生成氯化钠?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教学寻找答案,分析氯化钠形成原因、反应过程、反应结果以及表示方法。在制***的中,屏幕投视出先撤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实验后果,这比教师在讲台上讲十遍的印象还要深刻得多。又如在讲溶解、溶解平衡、结晶时,从微观讲述学生装也难以听懂,为了实在这一难关,我们自做了四张幻灯片:第一张描述微粒的溶解;第二张描述微粒的溶解平衡;第三张是描述微粒的结晶;第四张是归纳微粒溶解,经溶解平衡、结晶的状况。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鲜明,学生易懂。特别是对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实例充分说明,幻灯、电影等电教形式在实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开辟化学的第二课堂
我校的实验条件比起其他兄弟学校有较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我校采取了很多办法。第
一、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实验爱好者补做实验。第
二、在各个班培养一支实验队伍,每次学生实验由他们与实验教师一道准备实验。第
三、利用板报定期刊登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要领。第
四、开设科普讲座,进行实验考核,举办化学游艺晚会等。第
五、在升学考试前在毕业班级中进行集中实验展示。
化学实验小论文 篇20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教学问题;改革措施;提高素质
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酸雨、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水污染造成世界范围的淡水危机,以及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化学”是一门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的学科,是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环境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创建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化学建设新模式。
环境化学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重点,包括环境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环境化学教学方式改革、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三个方面。
一、环境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环境化学教学内容主要为研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应更充分地体现环境化学的理论对实际环境问题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适当更新调整:第一,引入国内外学生较为熟悉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防与控制治理的方法措施,讲授主要污染物质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第二,环境化学涉及多学科知识,适当将相关内容整合进行模块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思维方法;第三,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相关的环境化学科研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化学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
二、环境化学教学方式改革
为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环境化学教学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担当的角色不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其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密切,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信息展现环境问题以及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概摒弃,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及时穿插传统教学方法;第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习惯,将内容进行汇报或者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分析、合成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塑造科研素质。
三、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优化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改进两部分。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研究型、开放型的实验内容较少,迫切需要构建一批与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解决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传统的实验教学缺少对学生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真正的实验技能。开设一些综合实验课,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筛选、调研文献、确定技术路线、数据记录及处理、撰写实验报告等一套完整的科研工作环节,教师协助指导,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第三,改实验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仅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探索一种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例如将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小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技能等情况有机整合,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总之,以环境化学为媒介,结合环境科学的实际和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以新颖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21世纪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范成新,王春霞。长江中下游湖泊环境地球化学与富营养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化学实验小论文 篇2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长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绿色化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化学实验论文 篇22
论文摘要:概括与分析我校近几级学生分析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以及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形成了分析化学实验课自己独特的考核方法。
在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培养农业生产和科研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基本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综合能力。图分析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有笔试、操作等。实验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一项考试,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以笔试的方法进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方面,实验操作考试是其他考试形式不能替代的。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重视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地改革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总结考试经验,形成了我们分析化学实验课自己独特的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
一、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
(一)2001级学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试卷内容包括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考前对试题进行了保密。
(二)2002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考前操作内容也是保密的。具体是:自己的老师监考,考试时间为每人30分钟,一组02人,所有学生实验操作内容一样,都是通过酸碱滴定计算溶液的浓度?学生操作完成后将数据以及计算结果记录到试卷上,老师根据记录结果打分。上实验的全部学生考了4、5天才能结束。
(三)2003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具体是:每个学生考试时间10分钟,学生按班级、学号排序进行考试,一个老师一次监2个学生,10分钟后再进2名学生,依此类推。全部学生实验考试内容都相同,都是完成一次酸碱滴定,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要领和操作要求正确与否打分。5天全部学生考试完毕。
二、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很多的间题,比如笔试存在抄袭现象,所以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好的学生也不公平。2002级学生虽然采用实验操作考核方法,但也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只是通过最后的计算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这两种考核方法都没有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技术要领掌握与否。2003级学生采用的考核方法虽然检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不能检查出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传下去对以后做实验的学生的影响也不好。以后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执照老师给定的步骤完成实验,使用仪器的操作要领和要求也不管规范与否,因为考试时只要打听一下使用那种仪器,突击记忆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即可过关。这样考核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并不是非要让学生得出一个即定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才是实验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题如下:
(一)分数不成正态分布。实验成绩不成正态分布,一是因为闭卷考试时有些学生在考场上作弊了(有的抄袭学习好的学生的答案,有的抄了书本),二是因为操作时一次考生人数多,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数据,这样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试题保密。我觉得实验考核试题没有必要保密。因为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查理论知识,不能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闭卷笔试。以笔试的方法进行实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不应该保密的,再说操作考试全部学生要进行4、5天,也保密不了,所以实验考试本身应该开卷考试。
(三)突击训练问题。后面考的有的学生向已考过的学生打听操作所用仪器,然后进行突击训练。操作姿势和要求是靠平时积累和培养的,不是靠突击训练。有的仪器使用方法突击也没用。分钟内不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还要考虑仪器使用方法的话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上课使用的每种仪器老师都详细的讲到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姿势。只要你平时都按照要求使用,考试01分钟是足够的。
三、分析化学实验课新考核方法
为了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即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占50%,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考试成绩占50%,其中包括实验有关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提出新的实验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试题。试题内容为口试加操作。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致,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口试内容为实验有关理论:即所做过的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比如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有几种,Ha、Na0H溶液如何配置,标定二者使用哪种基准物质、采用哪种指示剂辨别终点以及终点颜色如何变化,自来水硬度测定终点颜色如何变化,K2C2r07测FeZ+实验中加H3P4O的作用是什么,甲醛法测N%实验原理,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作用,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以及差减称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实验有关理论我们摘录出来做成卡片,每一个问题一个卡片,一个卡片一个编号。实验操作内容所有学生一样,并且提前通知学生,都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滴定分析操作:即将烧杯中溶液准确定容至容量瓶中,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溶液至锥形瓶中,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后记录滴定管数据后报告老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我们做成试题形式。每名监考老师拿一份实验理论卡片以及实验操作要领评分细则,监考老师们考前要统一口试题的正确答案。
(二)考试过程。每个考场4张实验台,每次考试一个考场进4名学生,每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即每个监考老师每次监2名学生。
1、试题的摆放。我们把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试题贴在每个考生的实验台上,所需仪器和药品也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
2、学生进场考试。学生不按照平时做实验的地点和代课老师进行,而是按班级、学号排序先在准备室抽考场号,准备室的老师宜读考场规则和注意事项。每个考场先进4名学生,每个老师监2名学生。先考操作,每个学生10分钟,到时做不完的监考老师会让学生停止。监考老师根据每一步操作要领评分细则打记号,比如容量瓶的洗涤用水是否过量,从烧杯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是否使用玻璃棒,定容是否过量;移液管操作手法是否规范;滴定管涂油、洗涤、润洗、装液、排气泡、读数姿势以及有效数字位数、滴定过程中活塞的控制以及终点颜色的判断等一系列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结束后到监考老师处抽理论口试卡片编号,阅读完题意回答问题,时间为5分钟,在此时间内最多有三次抽卡机会,满分逐渐降低,比如第一次满分01分,第二次满分8分,第三次满分6分。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根据回答内容酌情打分。4名学生考完后监考老师收拾好仪器和药品后再进4名学生,依此类推。
化学实验论文 篇23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提出微型实验(Micro-scale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to-ry)概念,并在大学和中小学推广微型实验,美国的化学教育杂志(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为此还开设了微型实验专栏,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在于节省实验药品用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随着药品用量的减少,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气也将降低80%以上[1]。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手段,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绿色环保、操作便捷等特点,并且它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理念。经过在国内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已经有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微型实验教学功能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和创新,运用微型实验设计探究活动等方面。广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并在化学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探索,在中学领域,微型实验作为化学实验改革的举措之一,在解决实验条件不足,提高实验开设率,推进实验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五届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激发了中学化学教师的研究兴趣,也加速推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的实施。总体上看,微型化学实验在我国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是在中学的推广应用依然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着“研制者热,使用者冷”的局面[2]。影响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行为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发现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好地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中学教师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广西全区14个地市的化学教师,包括各地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初、高中教师,以及部分在职研修班的学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91.1%。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也是化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多数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含研究生班和硕士)毕业的占9.2%。从教师的职称上看,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占64%和31.1%。此外,初、高中化学教师各占43.9%和56.1%。
3调查的内容
问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5)对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期望。另外,结合教师回答问题的情况设计并实施了非结构性访谈,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观念、应用现状和前景期待。
4调查结果分析
4.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大多数教师对微型实验了解较多,说明微型实验通过多年宣传推广,已经被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所熟悉。教师接触和学习微型实验的渠道比较广,其中最主要途径是参加相关培训和阅读期刊杂志,这说明在很多教师培训中,微型化学实验已成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期刊杂志上学习,与同行的相互交流中了解微型实验,特别是近年来化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每年都刊发了一定数量的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论文[3],在宣传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4.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如表4、表5所示。调查中发现,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或有时运用到微型实验的学校和教师个人约占40%,还有近60%的学校或个人在教学中较少运用,这说明微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率总体偏少。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有些学校和教师个人还处在实验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中,考虑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目前很少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研讨和教学比赛中使用微型化学实验,这说明在教学研讨课上,微型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受到普遍欢迎,并值得同行们交流和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的优质课、比赛课等一些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到微型化学实验经常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既然微型化学实验已经得到化学教师的认同,为何日常教学中却并不多见?通过访谈发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惰性仍然是主要制约因素,要让教师由观念上的理解认同转化为行为上自觉实施仍有很长路要走。微型实验不同于常规实验的特点实际已蕴含了创新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创造性运用。在调查中发现,能自行设计制作微型实验装置的教师非常少,只有3.7%,能对课本中常规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的也只有9.8%,大多数教师还处于对已有实验仪器装置上改进操作和借鉴他人经验进行实验的水平,这说明中学化学教师在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4.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在调查中可看出,认为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教师占了90%左右。这也说明了微型实验由于器材微型化、生活化,便于操作和携带,药品耗费少,适合学生实验等特点,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微型实验器材来源广泛、装置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创新实验设计能力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
微型实验在国内推广实施已20多年,但一直进展缓慢,从总体上说明了微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从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困难主要为:实验器材、参考资料、实验技术的缺乏;相关培训不够;教学时间有限;考试评价不够重视等,特别是多数教师反映了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评价不重视是当前推广微型实验最主要的困难。这说明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任务太重而将教师的教学时间限制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上。另一方面现行的化学考试评价对微型化学实验不够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微型实验的推广应用。
4.5微型化学实验应用前景及个人期望
尽管当前存在一些困难,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依然看好,并充满着个人期待。调查中有38.4%的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非常看好,48.2%的教师比较看好它的前景,众多化学教师已意识到微型实验必将成为化学实验发展方向之一,对微型实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调查教师个人期望时有37.2%的人表示会多学习微型实验技术,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多运用,45.7%的人表示会关注微型实验的发展,较多地应用于教学。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愿意参与微型实验的推广和应用,以此推动微型实验的发展。
4.6教师的建议
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教师对微型实验推广应用的个人建议”开放性问题,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概括为:课程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内容;增加微型化学实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实验教学的时间;加强对教师应用微型实验教学的指导和培训;改变现行的纸笔测验考查实验能力的方式等。
5结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微型化学实验通过在国内20余年的发展,中学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熟悉或了解了微型化学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已被大多数化学教师认同;在实践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偏少,多数人只是在教学比赛和教研活动中运用,教师应用微型化学实验还未上升为自觉;教师在教学中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推广实施中的困难较多,主要在于教师得到的指导和培训不足,教学时间限制和考试评价导向等因素影响;尽管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前景普遍看好,大多数教师表示将会更多地关注并学习微型实验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6讨论及建议近20年来,我国微型化学实验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运用比较缓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为推动它在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发展,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微型化学实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教学实施的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将微型实验用于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适合课程内容的微型实验等,这些问题需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去解决。各级教研部门都应鼓励化学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包括实验设计创新,如实验过程的改进、实验装置的微型化、生活化创新等;也包括教学应用研究,如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实验的认知性研究[4],以及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2)加强对中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目前中学教师缺乏微型化学实验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经验,特别新技术赋予微型化学实验新的内涵。如现代传感技术、显微技术与传统微型实验的结合,已经与传统微型实验理念中的“简、易”有所不同[5]。因而,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十分必要。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如杭州师大、南京师大、广西师大等师范院校多年来在微型化学实验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师范院校可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与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将微型化学实验成果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提高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教学应用能力。
(3)开发与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实施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载体,开发适当的教学资源可以解决中学教师困惑于对实验内容选择的难题。新课程3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已开设了实验探究活动栏目,增加了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化学教师可以围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一主旨,在教学中开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验课程资源,设计实验探究的主题、内容、活动方式,这些微型实验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
(4)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和促进功能
化学实验论文 篇24
我们都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在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准备实验对化学课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习之前,我们每周也会进行中学实验教学设计,每人选择一个实验进行设计,进行模拟课堂讲实验,然后由其他同学作为学生,最后由老师给出指导意见。实验教学需要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实施两部分。实验的准备分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和自身的准备两部分。首先来说一下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准备实验仪器要与实验类型相适用,忌实验准备中的盲目性,随意行。其次便是要仔细检查调试,坚持课前试做,忌拿来即用。再次就是要考虑周到,准备齐全,忌丢三落四。再次是准备好仪器要放置有序,整齐美观,忌乱摆乱放。最后是玻璃仪器的洗涤。然后说一下自身做的准备了,要备好课,还要充分的准备实验,做好预实验。只有将这些都准备好了才能完成一节高质量的化学实验课。
上面说的是试验准备,实验准备做好了,下面就开始是实验的实施了。实验的实施需要主要的就是实验操作有哪些规范,还有,就是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这在学校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因为是模拟课堂,所以跟现在的实习过程中是感觉完全不同的。在课堂上,因为是在大学中实验的仪器都是差不多齐全的。而 而来到茜茜学校,在我第一次上学课的时候去借了实验仪器。但发现实验仪器并不全。而且刚开始教给他们认识实验仪器,有一部分仪器只能通过视频来演示。还有当时拿了实验仪器并没有想着提前去做一下实验,直接就拿到了班上去演示实验。而第一次做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的,就这一堂实验的教学中。就会显得非常的失败了。
所以通过实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了这些实验之前的准备,还有再次就是在做好背课。有的时候因为觉得对对这节课的内容已经熟悉了,媛只拿科卷就去讲课,发现在讲的过程中和柯建上说的不一致,那样就会非常尴尬。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是很严谨的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高质量的完成实验,这样才能起到对学生提高兴趣的作用。
化学实验论文 篇25
绿色化学是世界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以来,我国的绿色化学也逐渐活跃起来。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污染问题,绿色化学观点的提出,让许多与化学息息相关的行业都积极响应。面对学术界绿色环保的方兴未艾,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将环境污染、保护、治理等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根植于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关系,将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始终贯穿于化学教学实验全过程之中,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并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强调的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原料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让这种理念时刻伴随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负面性:若保护不好环境,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关注较为广泛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分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由此引出我国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雾霾的成因。光化学烟雾主要为气态污染物,而雾霾则是大气颗粒物,然而光化学烟雾最终生成大量的臭氧,增加大气的氧化性,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被氧化并逐渐凝结成颗粒物,从而增加的浓度。也就是说,光化学烟雾可能成为雾霾的来源之一。因为这种讨论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绿色环保行动,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处处需要保护环境。
二、尝试探索创新,推广绿色实验
众所周知,很多化学知识都是以化学实验引入并且加以验证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在基层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实验,势必会将绿色化学贯穿整个教学。传统化学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药品,以及伴随实验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师生的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应严格把关,Anastas和Warner提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1.防止废弃物的产生,比先产生后治理要重要;
2.合成方法应设计尽可能将所有起始物嵌入到最终产物中去;
3.只要可能,合成反应应设计成反应中使用和生产的物质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证其应有功能的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尽量不用辅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当不得已使用时,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能量消耗应是越少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所认可,合成方法应在常温、常压下实施;
7.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尽量选择可再生的原料;
8.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派生过程;
9.尽量使用具有催化选择性的试剂;
10.化学产品中的设计应保留其功能,减少其毒性,当完成自身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使之降解为无毒的物质;
11.需要开发实时、跟踪监控的分析方法,预先监控有毒物质的形成;
12.化学物质及其在化工过程使用中的物态,应选择潜在化学随机事故(包括气体泄露、爆炸和着火)最小的,等等。从以上论点可以总结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内容包括:化学试剂、溶剂和催化剂的绿色化,尽量选择低毒和可再生资源,溶剂尽量选择水溶剂,避免采用有毒有害和挥发性溶剂,催化剂应首选采用无毒害、无腐蚀的物质;实验剂量绿色化,在保证完成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最小剂量的试剂、溶剂和催化剂;对实验产生的“三废”进行无毒无害化处理,确保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三、激发探究精神,完善绿色化学
(一)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近年来,在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微型化学实验蓬勃发展,引起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目前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到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医用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化学实验特点:微型仪器价格低廉且配套比较完整,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微型化学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具有明显的绿色环保、节约药品和节省时间的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国内已有800余所大、中院校开始采用微型化学实验。
(二)探究精神在绿色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翻开化学的历史,从火的发现到陶器的发明,从兵器的锻造到白酒的酿造,都离不开科学探究,只要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和研究化学,就一定能加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科学素养,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获得较大提升。可见,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将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以试验为依托,分步骤实现绿色化;其次,在探究性试验时,教师以“变废为宝”“节约减排”等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试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通过实验设置的优劣,进行绿色化,无害化处理等;再次,教师要牢牢抓住实验探究是针对问题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一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大胆地猜想、假设,甚至是质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性试验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探究实验成功与否,教师的科学引导、有效操作、深刻总结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探究性实验中纵览全局,对细节的把握要丝丝入扣,对学生在探究阶段的引导要耐心、细致和科学。绿色化学是从维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用低毒无害的绿色实验,逐渐代替易污染的传统化学实验。是化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很多,如选择具有高的原子经济潜力的化学反应类型,达到不排放或少排放有害物质;控制实验步骤,防止污染发生;改变实验合成线路,实现“原子经济性”;建立无苯、无铅实验室,等等。综上所述,实验绿色化是化学发展的良好趋势,他不仅减少实验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对参与实验的师生健康的危害,通过对实验绿色化的不断推陈出新,化学教育事业的明日必将灿烂辉煌。
上一篇:技师职称论文(通用1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