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云海 分享 时间: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交流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交流材料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全面总结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出重要部署。然而,当前我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仍存在诸多矛盾问题,亟须坚持问题导向、厘清逻辑理路、明确治理目标。

一、壮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是人,说到底是人做工作、做人的工作。只有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治理、会治理、善治理的基层骨干队伍,才能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治理力量、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一是以"三结合"重要要求为牵引,建强乡(镇)班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提出了"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的乡(镇)工作"三结合"要求。各地应坚持以此为牵引,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紧盯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这个"关键少数",注重选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服务群众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强的干部。畅通干部纵向、横向交流渠道,有序推动县直有关部门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使用,加大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中择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改善班子年龄、专业、来源和经历结构,使班子的整体素养符合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加强乡(镇)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和树立正确政绩观。

二是以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为重点,建强"头雁"队伍。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和"雁归工程",积极推动青年返乡兴村,建立乡土人才库,物色优秀合适人选,培养成熟的及时推上党组织书记岗位。全覆盖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分析,加强适岗研判,对不适应、不胜任的及时调整撤换。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党支部书记提升应急处突、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基层党组织书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管理监督,规范"一肩挑"权力运行,加大违纪违法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公道履职、清正履职。搭建"比武练兵"擂台,经常性开展观摩评比,推动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三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建强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优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党员积分管理、志愿服务、无职党员"一编三定"等做法,健全完善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应急动员、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等制度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实施发展党员"育苗计划",加大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破解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等薄弱领域发展党员难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规范组织关系、严格组织生活,构建顺畅转接、定期排查、双向共管的工作机制,搭建党员岗位建功平台,让每一位党员在基层治理中都成为一面旗帜。

二、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稳固基层治理的"底盘",就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效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注意防范和纠治基层党建中的形式主义,防止就基层党建抓基层党建,防范"低级红""高级黑",着力为基层减负,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一是抓有效覆盖,严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首先,深入开展新兴领域党建集中攻坚。认真落实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意见,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工部门指导推动、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体系;坚持抓总部带全网、抓龙头带全链,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做到应建尽建,形成全面覆盖、顺畅运行的党组织体系;坚持党组织和企业管理层共学共商,加强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有序健康发展;坚持信息登记与走访摸排相结合、教育管理与关爱服务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方式,使新就业群体党员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其次,巩固拓展传统领域党建工作优势,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实施国企党建领航行动,深化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公立医院党建,积极稳妥推进海外党建工作,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二是抓改革深化,推动基层工作机构整合优化。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从明确主责主业、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编制配备、强化资源保障、规范综合行政执法和行政审批机构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清单形式对乡(镇、街道)职责全面规范,依法赋予综合执法权,着力解决边界不清晰、机构不统一、配置不科学、条块不顺畅等问题。努力推动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实现全覆盖,完成编制"减县补乡",进而实现乡(镇、街道)体制重塑性改革、整体性优化。在此基础上,纵深推进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确保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见实效。

三是抓减负赋能,着力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出台的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不断优化"政策工具箱"。在"减负"上出实招,用好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工作机制、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村级组织证明事项等4个指导目录,压减督查检查考核数量,严格控制从基层借调干部,改进调研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发展、抓落实。在"赋能"上求实效,持续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强化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保障基层干部待遇,加强正风肃纪,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三、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找准基层党组织服务生产经营、凝聚职工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着力点,推进基层党建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坚持好、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四下基层""千万工程"等经验,及时梳理总结实践中的创新做法,把在一地一域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提炼优化,发挥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效果。

一是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首先必须让村(社区)党组织知晓自己肩负的重要任务,弄清楚中央部署要求是什么、地方工作大局是什么,弄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省以创建"五星"(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党支部为抓手,拉出一看就懂、上手即干的任务清单,明确重点突出、简单明了的评星标准,通过一年一评、动态管理,创成农村五星支部1110个、四星支部6349个、三星支部18544个,三星及以上支部占比达%,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坚强力量。

二是健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机制。党组织软弱涣散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复杂性,一直是困扰基层党建的痛点、堵点、难点。可按照"不设比例、应整尽整"的原则,全面排查认定软弱涣散村党支部,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和解决难度,通过派驻第一书记、派驻工作队等方式对问题村进行整顿。对支部书记无人可选、有人难选、工作瘫痪的村实行"成建制派",选派优秀党员干部3~5人到村重组支部班子。深入落实动态管理、滚动整建、逐个销号、逐年提升的整顿机制,坚持领导包村与干部驻村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加强支部建设并重,优化驻村管理与强化支持保障互促,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对完成整顿任务的村,设置2年左右的巩固期,其间驻村干部不撤、联村县领导不变、包村乡(镇)领导不变、结对单位不变,帮助巩固提升。

三是健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有效激活"神经末梢",把治理效能更好地体现在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上。围绕创建"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村(社区),建立"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工作机制,将每个村(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由干部分包网格、分片管理,根据党员数量将网格划分为若干微网格,确定1名联户党员,做细做实网格化管理,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村报告、乡处理、县办结"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及时掌握情况、有效化解矛盾的能力,推动县乡村上下贯通、快速反应,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四是健全数字化治理提升机制。数字赋能是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信息资源,推进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街道社区与部门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共享。加强村(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党建"。

四、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基层治理面对最广大的群体、最复杂的矛盾、最具体的问题,更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各类治理主体统筹到一起,把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压实责任强引领。突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乡(镇、街道)党(工)委"前沿作战部"、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县级党委抓乡(镇、街道)促村(社区)责任清单,党委书记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每年至少推动解决1~2个问题。建好用好基层党建阵地,优化村(社区)党组织聚拢服务功能,加强对各类组织和群众的政治引领和教育引导,使党组织始终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主心骨"。

二是群众自治激活力。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15周年为契机,紧密结合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从提升议事及时性、决策科学性、监督有效性出发,进一步理清议事范围、优化议事程序、拓宽运用领域、创新实践形式,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不断激发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是协商共治提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关基层发展的大事要事,建立民意征集、科学论证、民主协商、联动办理、监督反馈等机制,完善党员联系户、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党员活动日等制度,让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困难帮扶等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搭建"小院议事厅""圆桌议事会""民情夜市"等基层议事平台,让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四是多方参与聚合力。在农村,充分发挥有威望、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老党员、老教师优势,积极协助化解各类矛盾。在社区,用好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热心群众等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排查、民情恳谈、走访慰问、民生实事办理等活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同时,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发挥各类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作用,将养老托育、助餐助医、休闲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事项有机"嵌入"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

67 4516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