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探索党建有效引领乡村治理,凝聚治理主体、创新治理路径,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县着力梳理分析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为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今年以来,*县以列入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为契机,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推进组,下设“一办四组”,推行“一核四化三行动”创建载体,明确“7+N”试点示范创建基础工作事项,聚焦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在组织联动上下功夫。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村村联动”“村社联动”等组织联动模式,在全县成立“联村联社”党委*个,覆盖*个村,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比如,成立联村党委,帮助*个村连线开通公交车线路,抱团发展特色产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探索推行村党组织引领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建立重大活动事项向村党组织报备制度,制定“五要十不准”准则,规范备案村级社会组织*个,改造提升民俗活动场所*处。比如,将村内宗祠改造成为农民文化广场、家规家训展示点,添置农家书屋、民间调解室,赋予新功能、新内涵。
(二)在汇聚力量上下功夫。注重集聚头雁队伍、下派人才、党员等各层面人员力量,创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提级谈话”工作,建立“一报告两清单”监管机制,采取现场会、比武练兵等方式帮促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探索集聚下派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将下派人才的特长优势与各村需求相匹配,开展“组团化、片区化”跨村服务,实现下派干部“效用最大化”;同时,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户”三级组织体系,通过党员联户帮治、党员带富先锋培育、党员责任区等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比如,建立联户帮办机制,由村主干一人带十户、两委成员一人带五户、党员一人带三户、村民代表和网格员一人带一户,织密党建引领治理网。
(三)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抓好乡村治理“五小平台”建设,因村制宜灵活搭建小板凳、小食堂、小积分、小网格、小微权力等治理平台,就近就便设置*处议事亭、议事长廊、议事小院,常态化运营长者食堂*余所,引导*个村建成智慧化平台,畅通村民诉求渠道,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比如,推行“逢五说事”,把每月农历初五、十五、二十五设为“集中说事日”,引导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一图统揽、一图统管”让网格高效运转,使便民服务更加快速便捷。
随着省级试点县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不足与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重点环节:
(一)从党建引领的“能力”来看,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党组织功能强弱与乡村治理成效呈高度关联性。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我们的村级党组织建设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一是村党组织功能不够强。部分村级党组织不具备引领乡村治理的政治整合力、社会动员力和群众号召力。有的阵地建设不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形式化;有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敷衍了事,影响党员和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有的对“党建引领”理解模糊,不善于以党组织名义开展工作,办事“低调”、不懂宣传,群众基础不实,工作推动不畅。二是“头雁”队伍素质不平衡。虽然“一肩挑”书记的年龄、学历结构大幅优化,但部分人员的能力素质并不适应乡村治理新要求。有的基层经验欠缺,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打不开工作局面;有的习惯用老思路、老方法办事,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治理水平差强人意;有个别村的党组织书记主要心思没放在村内事务上,专注度不够、执行力不强。三是党员示范作用不明显。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县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全县*余名农村党员中长期稳定在村的占比仅1/3左右,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正常运行,发展党员、审议重大事务时都是好不容易才能凑够人数。尤其是留在村里的党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执行力偏弱,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一些很好的工作措施、部署安排,由于末端落实不够有力,整体成效大打折扣。
(二)从党建引领的“对象”来看,乡村人与事的变迁带来新挑战。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价值取向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村民主体地位有所弱化。乡村“能人外迁、弱者沉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持续加剧。农村精英阶层人员数量减少,村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兴趣不浓,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与此同时,留守村中的弱势群体服务需求较大,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诉求,又给乡村治理增添了压力。二是多元共治格局尚待健全。目前,村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互动仍在探索中,农村的宗祠会、老人会、红白理事会盘根错杂,据不完全统计,尚未纳入备案管理的还有近*个,这些农村社会组织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血缘地缘性色彩较为浓厚,各宗族组织间的利益纠纷等失范行为,有可能挤压村级党组织权威,不利于各种治理力量的整合。此外,下派人才队伍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在外乡贤能人及外来企业、务工经商人员等方面力量,也亟待党组织开发好、引领好。 三是乡村治理基础仍显薄弱。市场经济冲击下,村民价值观发生变化,追求经济利益,集体意识薄弱,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中无理缠访、闹访现象并不鲜见;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权益受侵害时往往习惯于求助家族势力,托熟人、找关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推动困难。农村物质基础也较薄弱,产业“小、散、弱”,村财体量很小,村集体财力支撑不足,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三)从党建引领的“路径”来看,工作模式的推广落实存在差距。务实合理的工作模式是党建有效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客观地说,我们一些好的工作模式推不开、落不实,与省级试点要求有差距,在党群互动的中间环节还要下更大功夫。一是经验推广上有差距。目前,我县已有党员联户帮治、“逢五说事”“爱心银行”积分兑换等一批成功的经验做法,但在县域内却推得不够开、落得不够实,“只见盆景不见风景”。包括“跨村联建”、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工作举措,事实证明都是行之有效的,实际的操作中,运行的规范化、群众的参与面、发展的带动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网格管理有差距。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当前,*县在网格化管理上还处在相对初步的摸索阶段,涉及的工作机制、人员选聘、职责划分、福利待遇等配套政策落实进度偏慢,普遍存在网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稳定性不强的问题。三是数字赋能上有差距。数字化是畅通群众交流渠道、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理应作为省级试点的重要实践领域。当前,全县虽*个村建设了乡村智慧平台,但“区域数字一体化”统筹不够,数字技术与村民需求、乡村实际的对接与互融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相当一部分的智慧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人认为智慧化平台,村民群众使用率低,使事务办结复杂化,在乡村治理中意义不太大。
(四)从党建引领的“合力”来看,部门乡镇没有做到拧成一股绳。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部门往往各干各的事,乡镇引导推进也不够到位,村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外围保障、推动不够系统有力。一是职能单位各自为政。“一办四组”成员单位在乡村治理上各具职能、各有侧重,但县级层面统筹协调不足,部门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资源共享、同向发力不够。比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宣传部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政法部门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等,都各有各的一套体系,大部分村都未形成整体系统的治理模式。二是赋权事项承接困难。赋权乡镇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执行中,由于政策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力量、财政保障能力等方面限制,存在乡镇接不住、不愿接等现象,权责不匹配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对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的提高意义不大。同时,由于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下沉村级组织的职责事项过多,填表、打卡、迎检等事务难以招架、疲于应付。三是跟进指导不够到位。*县的村庄类型多样、村情差异很大,虽然在全县确定了*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村,但乡镇党委政府思路不够清晰,没有“一竿子插到底”,下沉指导不经常、不细致,未能做到整体谋划、因村施策。有的村“盲目跟风随大流”“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路径选择不科学、不变通,存在形式化、同质化、低效化问题;有的村则是茫然无措、不知所为,在整合资源、调动力量、破解难题上缺少针对性措施,工作受阻、止步不前。
立足前期的实践探索,针对以上的困难与问题,总结得出推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要把握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搭平台、聚合力、强保障,不断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
(一)聚焦核心,着力打造坚强可靠的战斗堡垒。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前提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要提升村党组织规范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党组织软弱涣散整顿,持续提升“达标创星、晋位升级”活动成效;考虑探索推行村“两委”向群众述职机制,增强村民对村内事务的认同感,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形成“有困难找组织、有问题找党员”的氛围。二要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持续推行“提级谈话”机制,用好县乡党校实现村“两委”成员全覆盖培训,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每季度举办村主干“擂台比武”活动,通过“书记教书记、同行带同行”的方式,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三要注重引领好农村社会组织。全面规范备案农村社会组织,严格落实社会组织重要事务向村党组织报备制度,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负责人,力促组织行为规范,更好地激发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二)找准路径,着力搭建务实高效的治理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的要求,不断完善治理体系。一要抓网格化管理。对当前而言,要注重在制度建设上再优化,在人员配置和待遇保障上再落实,加快“一张网”整合,夯实网格员选聘、待遇保障、专业培训等工作;要总结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试点经验,推动六大员与网格员的事项整合、工资统筹,提升网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二要抓精细化服务。创新链接群众生活的制度通道,进一步推广党员家庭户、党员联户帮治等模式,充分发挥议事亭、党建小院、法官驿站等积极作用,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三要抓信息化支撑。以发挥实质作用为工作出发点,追求“小而精”“实而专”,在平台设计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和实用性,让群众“想用、懂用、常用”;同时,注重挖掘智慧化平台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将网格化管理、智慧产业项目、景区服务管理等内容有机融入智慧平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集聚力量,着力发挥各类群体的积极作用。坚持以党员为先锋、以村民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重要援手,全面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一要强化党员带动。积极搭建党员发挥作用平台,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引导党员下沉网格融入到群众中,带领群众一起学、一起干;探索建立“党员干部领办实事”项目清单,引导党员定期认领群众反映的重难、热点问题,在服务群众、担当作为中增强荣誉感归属感。二要盘活下派人才。持续在用好用活各支下派队伍上下功夫,引导下派干部人才在做好驻点村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跨村服务,灵活采取下派干部走村“义诊”“会诊”等模式,帮助解决掣肘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将优势资源更加精准地向需求村倾斜。三要引导乡贤参与。注重发挥乡贤能人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契机,组织召开恳谈会、组织故乡游等活动,引导“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并通过组建“乡贤参事团”“乡贤理事会”等形式,让乡贤能人参与家乡建设发展。四要激发群众热情。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灵活运用已搭建的乡村治理“五小平台”,以村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畅通民主诉求渠道;同时,广泛运用爱心银行、红黑榜、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模式,让群众作为参与治理的利益既得者,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推动实现从“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
(四)强化保障,着力创设同频共促的软硬环境。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压紧压实责任,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有效统一,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保障、优质的环境。一要夯实物质基础。去年以来,基于上级对村财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县确定*个村推行“联村联社”模式,充分证明这一模式是管用有效的。下一步,要持续扩大覆盖面,结合村级集体经济“达标提质”行动,落实好“四个一批”激励措施,确保2024年村财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以上。同时,要统筹各类资金资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安居安业、社会和谐有序。二要推动基层减负。优化乡镇赋权制度,综合考虑基层实际需求与承接能力,更加注重将直接服务群众、基层治理迫切需要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予乡镇,配套开展多形式的业务培训,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建立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准入清单,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事项多等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让村干部“回归本源”,将更多精力投入乡村治理。三要坚持齐抓共管。落实好协调推进组和“一办四组”会商制度,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加强相关职能单位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办法一起想,事情一块干”良好氛围;乡镇要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照职责分工、时间节点等,经常性到村督促指导,帮助各村抓好工作落实,助推乡村治理有力有序有效。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2024实用版实用5篇
下一篇:入党材料丢失办样例优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