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党建引领聚合力凝心聚力促发展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经验交流:党建引领聚合力 凝心聚力促发展

近年来,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立足公司实际,创建“亿路红云”支部品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党建引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强化理论学习,党业协同联动,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突出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集中学习研讨、科技史知识竞赛、红色观影、支部共建等支部活动10余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建与业务融合联动,强化治理合力。规范推进落实“党建入章”工作,对公司本部及5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的《公司章程》进行排查修订,确保党的领导全面嵌入公司治理。坚持党支部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把关,健全完善支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梳理细化“三张清单”,厘清权责边界,提升治理效能。彰显榜样作用,激发干事热情。党支部开通《亿路红云》栏目,每季度至少更新1篇支部亮点工作及优秀党员事迹。其中,优秀党员的选树工作与公司季度绩优员工评选相结合,选树业务能力好、群众认可度高、事迹亮点鲜明的党员在公司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切实以榜样激励人、引导人、鞭策人,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二、推行“党建+”模式,提升党建引领质效

以创建“亿路红云”党建品牌为契机,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突出党建引领质效的结果导向,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推行“党建+创新”,让支部品牌“亮”起来。支部以促进工作、推动发展为落脚点,以创新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创建了“亿路红云”的党建品牌,通过“红黄蓝”课堂、“三个平台”等,进一步促进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同步发展。今年10月,“亿路红云”党建品牌创新经验入选参加了第二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论坛,并在论坛的成果观摩会上予以展示交流。推行“党建+课堂”,让综合能力“强”起来。创新开展“初心红、安全黄、智慧蓝”三色课堂,联合职能部门、业务团队建立党员讲师团队,分别以特色党课、网络信息安全、业务培训为学习重点,每月一次组织集中学习,让理论学习既便捷又有成效。2023年公司共有300余人次参加“三色课堂”,通过课堂培训、经验展示、互学互鉴、比学赶超,党员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推行“党建+载体”,让企业发展“优”起来。充分发挥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动力”作用,打造“员工创新创效平台”“全方位业务服务平台”“网络活动平台”等三个平台,建立起具有公司党支部特色的“党群工作E阵地”,定期交流前沿信息和技术、服务与活动感受,助力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通过“党建搭台、业务唱戏”,与山东海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铁投、鲁担数科等支部开展共建活动,现场观摩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并注重发挥业务协同效力,与8家客户单位开展业务合作,签订重大项目合同7个,有效助推企业发展。

三、坚持党管人才,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对标学习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构建人才培育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加强全面领导,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采取人才盘点、部门推荐、民主访谈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多方位印证,精准掌握人才实情,让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坚持“党建带群建”,实施优秀人才储备计划,建强组织后备队伍,形成多元化共育的人才梯队建设格局。2023年共有47名员工纳入人才工程,按照人才等级划分,种子人才22人,骨干人才20人,精英人才5人;按照培养方向划分,技术研发35人,业务谋划12人。注重培养使用,创新人才工作“新举措”。通过“271”的人才培养模式(20%的培训培养、70%的岗位实战、10%的学习提升),以导师辅导、揭榜挂帅、课题攻关、研学交流、项目实战培养等方式,落实“压担子、促成长”计划,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先锋队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支部抽调10余名党员成立先锋队,为大赛6000余个博士后项目、2.5万名选手提供了领先的技术专业服务,赢得了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以及大赛组委会的一致好评。深化人才评价体制,完善人才发展“新机制”。支部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坚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能者上”,着力推行中层管理人员全员竞争上岗。在调整优化组织架构基础上实现了本部中层管理人员100%竞争上岗,有效激发了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归零意识”,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

 

67 3096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