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
盘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
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关键一招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改革”是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我们约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系统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历史意义等,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三中全会”的历史脉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的,由此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都是改革。4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可以说,三中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新时期七次三中全会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共召开了七次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划时代地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时,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最新讲话系列,中国急需赶上时代;从国内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问题堆积如山。国内外大势呼唤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以改变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在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推动着城市改革迈开步子。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经济工作的中心也逐步由调整转向改革,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在这样的形势下,1984年10月20日,我们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化取向上取得重大突破。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高度评价这个决定:“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文件颁布后,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84年至1988年间增速年均为12.1%。
面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过热,尤其是价格改革闯关带来的严峻局面,1988年9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三届三中全会,会议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决定从加快改革步伐转向其后两年以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为重点,强调价格改革不能孤军突出,改革必须是全面的配套改革。由此,我国进入治理整顿阶段,改革步伐短暂放缓。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极大推动了改革开放。当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市场化取向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11月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框架构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由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管理体制、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亿万农民安心在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经过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探索,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此后,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经过新时期持续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两次三中全会
经过新时期30多年的壮阔征程,随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被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也越来越多。改革来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中国要前进,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考察调研。他指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在深圳莲花山上,他表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就是在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动员令。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擘画。这次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这次全会在当代中国史上,第一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今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主轴和根本尺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主任。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每次会议均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通过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2018年2月召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启动的第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过去改革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这次改革扩大到了党的机构,这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并不多见。尤其是这次改革涉及的部门之多,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涉及80多个部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平稳有序,解决了60多项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关系不顺事项,达到预期目的。
2019年10月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既定目标。2020年12月30日,第十九届中央深改委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他强调,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是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回顾新时代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新时代十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在领导上不断加强,持续推进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行进的路上,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赋能的,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大后,改革又迈出重大步伐。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时间表、路线图,注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未来,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