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用伟大建党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灵魂之根,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政治品格。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正因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就要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追求的宏伟目标有着坚定信心,才可能创造人间奇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用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斗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斗争智慧,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战之必胜的信心。一是强化斗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受错误思潮的鼓噪、渲染、刺激,有些党员干部贪图安逸,有些党员干部产生畏难自满情绪,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斗争意识,克服精神懈怠危险,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二是涵养斗争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新征程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只有拓展“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三是永葆战之能胜的昂扬精神。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斗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征程上,我们必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敢于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枪真刀磨砺,把准斗争方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用伟大建党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我们党来自人民,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是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至高至纯的情感所系、价值所在,是不懈奋斗、开创伟业的动力之源。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熔铸于心、落实于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立志不负人民。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先进政党。历史充分证明,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二是热情服务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察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心,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三是真诚造福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用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