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县农业投入的调查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对我县农业投入的调查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关于对我县农业投入的调查1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县政协自今年2月以来,组织七个专门委员会,就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分五个专题,共组织50多名委员参与,涉及22个部门、13个街道、镇乡、35个村社、4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就有关问题赴邻近区县(市)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调研,结合我县"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5份专题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调查报告。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比1994年增长1799元,增长%;比2002年增长168元,增长%。在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占%;养殖业收入464元,占%;工资性纯收入为1040元,占%;其他收入519元,占%。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近两年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农民在场镇购房和自建砖混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闭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民正向小康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得到较大改观,现有县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率100%,社社通公路率%。水利农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70处,总蓄水引水能力10597万立方米,有效水量为7616万立方米,近年来建成盐井河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河道、建设护城河堤15公里,改扩建水厂12座,改造电灌站20余处,推广农机新具2800多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农村供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35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为万KVA,形成了以220KV田家变电站为中心、相对独立的璧山电网,全县用电量达亿KWH,同比增长%。农村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村固定电话达60000多部(除璧城、青杠外),农村移动电话不断增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全县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目前,有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站,有县畜牧中心、畜牧兽医联站和原26个镇乡畜牧兽医站,还有镇乡农机站、县水产站,共有服务人员743人。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36个,建立了城北蔬菜、丁家花卉繁育等13个示范基地,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农资超市10个。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崛起,"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立了一批如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广东温氏集团、三业茶叶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共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5176家农户发展种养业,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314万元。
--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改进。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农业、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街道、镇乡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农村工作的力度,着力推进农业向前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市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保证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工作不断推进。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推行"一事一议",促进了村民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了民主管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去年底,全县共创建村民自治合格乡镇26个,村民自治合格村433个。农民负担切实减轻,2003年全县人均负担为38元,比税改前人均减少36元,减幅为%。切实加强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全县无一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的群体事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整体水平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而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并且农民收入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大,少数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二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本未涉及到农民,即使在个体私营企业务工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也不足1%,全县农村应享受五保的2995人,而实际纳入五保的仅1181人,占应保人数的%,一些特困户由于多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医疗无保险,大病重病无力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在贫困户中约50%系因病而引起。三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在农村中,农民除农事季节较忙外,其余空闲时间里多为白天打麻将、斗地主,晚上看电视,其他文化活动少。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进展较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难。按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能进行花卉、水果、养殖结构调整,致使农业结构调整遇到了新问题。农业投入少,融资难,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实施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小而散。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苗木、新堰蔬菜等规模较大外,其余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尤其是水果发展较为分散。三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我县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村社道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达%,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所占比重达80%以上,加之道路改造和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全县87座水库中有30座为病险水库。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缺乏,加之管理滞后,致使老化损毁速度加快。如全县363处电灌站装机434台,其中323台系70年代建设安装,改造任务重。三是部分地区看电视难、安装电话难。全县闭路电视覆盖率只有%,多数农户靠天线接收信号,收视效果差。在农村电话安装中,由于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安装费用高,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在经济上不合算,因而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据调查,全县各镇乡有300多户农民已交装机工料费,但由于缺主干线而难以安装,群众意见大。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步伐慢,作用发挥不好。一是原农业服务体系队伍庞大、人员臃肿,全县街道、镇乡农技中心在编人员达364人;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多用在从事经营收入上,较少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专业人员缺乏,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86%,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且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现有人员难以给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进行新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服务层面停留在乡镇级上,服务指导形式绝大多数为以会代训或印发农技资料,农民得不到有效实用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农资市场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大,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仅有12个,有的合作组织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无法正常运转,即使能够运作的,其经营范围大多局限在本地,没有更好拓展市场空间。此外,有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调研、总结和引导、扶持不够。
(五)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有的认为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小,贡献率较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产出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作复杂,投入精力虽多,而收效不大,因此对农村工作较为放松。有的镇乡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抓农村工作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抓项目的多,谋全局的少。有的领导和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深入村社、农户少,对民情、民意了解掌握不够,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研究不够,检查督促不力,落实效果不好,使部分主导产业发展分散。三是少数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村"两职"干部由于受年龄、文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有的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在开展村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抓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好;多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滞后,既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方便群众办事。
三、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速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要更新观念、求真务实,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从城乡社会整体发展出发,跳出农业研究农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思路上,注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在发展工业中推动农村经济,在市场导向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二三产业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适时召开"三农"问题解剖分析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台切合璧山实际的农民增收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部门联系街道、镇乡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多深入村、组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所需所盼所想,协调解决好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各街道、镇乡党政主要领导,要统揽全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象抓工业发展那样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各街道、镇乡要以村规模调整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加强村级领导力量,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农民增收列入对街道、镇乡和县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思路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并注重与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等其他规划的协调。随着我县街道、镇乡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适时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针对目前我县实际,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
其次,要抓重点产业,培植精品,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在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和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把其做大做强。同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抓规模、上档次上下功夫,以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要把一、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搞好农业重点区域、重要产业带和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搞好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农业信息化设施等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农村工程。改革农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方式,将我县农业扶持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在引进企业的质上认真把关,增强我县工业发展的后劲。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我县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我县工业企业做多、做大、做强。
二是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流通,开拓市场,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各类宾馆、特色餐馆、会展中心等餐饮娱乐业和以家电维修、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业整体形象设计,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并提升其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业。在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完善管理的前提下,发展房地产业。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培育和规范运输市场,改进运输服务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开拓运输业务,综合开发运输场站和沿线地段,增加我县人流物流。
三是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随着我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地域规模、人口规模、资源规模、产业特点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变化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编。各街道、镇乡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重新作出符合实际的城镇总体规划,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着力劳动力资源开发,狠抓农村劳务输出
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此,建议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劳务输出当作一大产业来抓。
一是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县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街道、镇乡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村、社明确联络员,分别负责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全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要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档案,形成全县劳动力信息库。
三是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议建立我县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在县城一定场所设立就业信息发布装置(如显示屏、触摸屏等),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
四是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整合全县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中、青山技校、农广校和有条件的企业等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率。
五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改革现有农技服务体制。对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的改革,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合理设置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财政应保证公益性机构的人员经费,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公益性职能,不再从事经营性活动。对于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经营、技术承包等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在改革中,公益性机构应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考试考评。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分流,分流人员可采取转岗、提前退休或到经营性组织工作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向提高农民素质上来,运用教育、培训、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向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服务。改变农技推广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既突出面上的咨询培训,又注重点上的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服务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社、农户进行技术辅导,积极推行"一人一村"的农技推广制度。
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社会力量,培训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能手,带动全县种养业发展。改革投入方式,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力度,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努力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一是认真实施《璧山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点分散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除璧城、青杠、丁家、大路、大兴外,其余镇乡宜各设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有可靠生源的原乡镇所在地只设置教学点,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璧山县区域卫生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调整医疗机构布局,街道、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持股以及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改革,鼓励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镇乡卫生院,提高全县医疗整体水平。
三是逐步兴建农村文体设施,把建设村组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为农民文体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电视宽带网络向农村的延伸速度,尽快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利用现有广电设施,开通我县调频调幅广播,增设农村专题节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获取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
四是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救助力度,探索实行农村"低保"的办法,要严格执行特困户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做到应评尽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务工农民逐步实行养老和医疗保险,完善工伤保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办法,认真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力争使我县尽快纳入国家试点县,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防病就医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关于对我县农业投入的调查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县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7月中旬,县政协经济委在于春华副主席的带领下组织调研组成员先后到灵溪、龙港、桥墩、马站等镇,走访了日月潭农庄、油茶基地、四季柚基地、钱通现代农业休闲园等1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听取了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的工作汇报,并召集部分乡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座谈。7月下旬,先后到山东寿光、栖霞等地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10年起,我县历经5年时间现已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一是马站现代农业综合区,于2013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约万亩,涵盖农业和海洋渔业;二是沿江现代农业综合区,于2015年底通过省级验收,总面积万亩,涉及桥墩、灵溪、龙港等乡镇,涵盖农业和林业。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初见规模。我县目前已形成九大特色产业基地:一是番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灵溪、龙港、马站、藻溪等乡镇,2017年种植面积万亩,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亿元;二是四季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平原,种植面积万亩,2016年总产量6948吨,总产值7000多万元;三是杨梅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藻溪、马站等乡镇,种植面积万亩,2016年杨梅总产量1331吨,总产值2298万元;四是葡萄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马站、灵溪、钱库、龙港等乡镇,种植面积2700亩,2016年实现产量1995吨,产值2980万元;五是茶业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及鹤顶山茶区,面积万亩,2016年实现茶业总产量870吨,总产值6650万元;六是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马站等地,种植有黄栀子、太子参等,面积万亩,2016年实现总产量2316吨,总产值6485万元;七是特色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矾山、马站山区、半山区乡镇,主要以发展羊、牛、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为主,2016年底肉牛存栏万头、羊存栏万头、兔存栏万只;八是油茶基地,主要分布在桥墩、矾山、马站等地,面积万亩;九是毛竹基地,主要分布在莒溪、桥墩等地,面积万亩。九大基地一年为农民创收十几亿。
(三)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初显成效。我县目前共建成和投入营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园13个,直接从业人员521人,累计投资亿元,2016年共接待游客172万人次,年产值亿元,其中门票收入2010万元。目前主要以农业采摘型,如钱库喜丰葡萄庄园、马站中魁四季柚休闲观光园、岱岭富源早熟柑精品园;农业旅游型,如日月潭农庄、龙港梦江南休闲观光园;农家乐型,如灵溪鲜城有机农场。
(四)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初见成效。一是创新经营机制,在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734个行政村组建了土地合作社,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出台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不断完善形成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规模经营面积(20亩以上)达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二是创新生产机制。自2008年开始实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计划,共实施农技推广项目267项,建立示范基地413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691项。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已有19个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省市级验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产业的低、小、散状况,粗放的经营方式状况,无序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一)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首先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次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再者,扶持政策多变,2018年开始,中央和省资金不再支持油茶发展,油茶产业面临资金问题,近年来,一直未安排资金用于毛竹、马蹄笋造林,影响林业产业提升。
(二)土地问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受国家农保政策限制和我县耕地农保率高等原因,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很难落实,部分种粮大户及合作社无法落实配套用地,建设农机仓库及烘干场所等功能设施,番茄大户不能建设初加工整理场地等。如马站昌蒲葡萄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0亩,但是一直没有配套设施用地;日月潭农庄食宿等配套设施用地,也迟迟未能解决。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承包政策,难以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如日月潭农庄内,至今还有部分土地没有流转,农民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影响农庄的整体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整体效益不高。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
(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396家,总数占全省第一,但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3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带动力不强。如我县马站四季柚在我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全省的影响力不高。我县的茶业品牌较多,但在全省知名度与周边县市区有很大的差距。
(五)科技支撑力不足。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部分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仅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二是政府扶持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三是科研方面存在无人员、无资金、无机构的现状。新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配套用地、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要突破一些政策约束,使投资者有信心、干部有信心,农民有信心。一是增加县级财政投入。要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18年中央和省级不再安排油茶提升项目专项补助资金没后续项目实施补助资金要由地方财政予以安排。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二)多轮驱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开发机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入股、出租、互换等方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土地指标适度向农业大镇如马站、灵溪等地倾斜,完善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与我县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三)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县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围绕我县番茄、四季柚、茶业、杨梅、葡萄、油茶等产业,进行品牌资源整合,打造核心品牌,实现共创共享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采摘节”、参加各地展销会和博览会,结合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品牌,县财政要加大投入,单独组团在省级或周边省市召开展销会,打响苍南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如山东招远的龙口粉丝产业模式,栖霞的苹果产业模式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建立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着重培育技术人才,培训从业人员。二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我县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安排扶持资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带来的高风险。对已有的产业要做精做好,在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要给予指导、帮助,使产业更大、更精、更好、更长。对新的业态,要精心培育,有序发展。三要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对外开放度,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与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扩大规模,逐步实现分散到集中,形成整体优势。四要培育壮大农业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方式,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济人和营销大户,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
(五)合理规划布局,充分打造旅游观光农业。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紧紧围绕马站、沿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县情实际,做好我县现代农业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二要做好与旅游结合的文章,努力打造好一批新的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光园、名贵花卉观赏园等旅游观光点,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与旅游部门的无缝对接。三要统筹结合,结合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关于对我县农业投入的调查3
20xx年4月1日~3日,农业局党委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按照“一进二联三上门”(进乡村、联困难户、联新型经营主体、科技服务送上门、征求意见访上门、解决问题帮上门)的活动要求,组织全局高级农艺师和主要业务骨干20余人对我县19个乡镇57个村568个农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共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情况、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服务情况和对县乡农业部门的意见与建议等7项内容。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当前农业生产现状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涉及农户568户、总人口2424人,户平人口人。在家务农劳动力情况:在家务农劳动力1143人,占总人口的%;年龄构成为29岁以下为0,30~49岁的330人(占务农劳动力%),50~59岁的366人(占%),60岁以上的447人(占%);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672人(占%),初中368人(占%),高中或高中以上103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外出务工人数714人,占总人口的%,外出务工人数与在家务农劳动力的比例为1:,且2014年外出务工人数较上年增加17人,增幅为%。
2.耕地及农作物种植情况
568户、2424人共承包耕地亩,户平亩,人平亩,务农劳平亩。2014年种植双季稻亩,比2013年的亩增加亩,增幅为%;计划种植一季稻亩,比上年的亩增加亩,增幅%;计划种植棉花亩,比2013年的亩减少844亩,减幅为%;其它作物(指高粱、黄豆、芝麻、玉米等)种植亩,比2013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调查结果还表明,抛荒面积为亩,占总面积的%。
3.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情况
2013年每亩耕地平均施用碳铵公斤、尿素公斤、过磷酸钙公斤、氯化钾公斤、复合肥公斤。另外,每亩使用农膜~公斤,每亩施用化学除草农药草甘膦1~4公斤,平均为公斤。
4.土地流转情况
本次调查流转土地面积为亩,占被调查农户面积的%,其中流入面积为亩,流出面积为亩,流转价格每亩为80~500元,有较多农户小面积临时租种或代种的,没有收取或支付土地租金。
5.排灌沟渠、机耕道建设及饮用水情况
排灌沟渠建设:调查的57个村中有%的村主渠畅通,调查区域内%的毛斗渠畅通。机耕道建设:%的农户通机耕道(以能走中型农用机械为标准)。农户饮用水情况:%的农户安装了自来水,%的农户仍使用压把井,有%的农户生活用水还是用原始的房前屋后水渠或池塘水。
6.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情况
一是技物结合产品到户情况,2014年1月,产油大县项目中为全县所有油菜面积免费发放的多效唑和硼肥,有%的农户表示收到了发放的物资。二是《安乡农业科技报》到户情况,大多数农户反映收到了该报,但期数不全,有个别村到户率只有%。三是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有%的农户听说过该技术或有所了解,只有%的农户使用过测土配方专用肥。四是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的认识,有%的农户知道,愿意使用此项技术的占%(在价格不贵的前提下)。五是秸秆处理方式,仅有%的农户采用了秸秆还田,且只是部分一季稻和早稻稻草还田,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田间焚烧。六是剧毒农药施用情况,农户基本上能认识到剧毒农药的危害而未使用过,但也有极个别农户使用过禁用农药。
二、凸显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文化水平偏低
被调查的1143个务农劳动力中,30岁以下无一人,60岁以上达447人,其中70岁以上种田的还有71人,占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以初中、小学和小学以下为主,占到了91%。务农人口逐步老龄化导致耕种能力逐年下降,弃田抛荒现象有所显现。文化水平偏低导致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农户对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兴趣不浓。
2.农村土地流转进度不快且呈无序状态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县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尽管在家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有些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数近三成,但真正按照土地流转的相关要求办理流转手续的并不多,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只是口头约定临时给予亲威、邻居照管并未收取租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一旦出现纠纷则较难调处,为农村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3.耕地抛荒呈现出抬头趋势
随着农村务农人口逐渐老龄化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部分作物种植效益不断下降,务农收入已不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加之许多农户对未来政策走向及家庭去向拿不准,于是只好将田土暂时搁置,弃田抛荒现象呈现出抬头趋势。这次调查显示抛荒面积并不多,主要是因为被调查对象都是在家耕种的农户,外出的抛荒对象未被接触,据乡村干部反映,2014年抛荒面积明显多于往年,这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4.化肥、农药施用量大,污染严重
一是化肥施用量大,每亩氮、磷、钾施用总量(折纯)达公斤,分别是全省(每亩公斤)、全国(每亩公斤)平均值的倍、倍。如不科学施肥,将导致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团粒结构被破坏,保水、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下降,还会导致重金属沉淀加重、土壤逐步酸化,部分重金属分子活力加强,造成农产品重金属污染,2013年我们对全县稻田取样139个,其中镉超标45个,占被抽样的%。二是农药施用量大,除草剂特别是草甘膦的施用量更是惊人,有的农户亩平达到4公斤,既造成了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及生态环境。
5.种植结构调整无所适从,较为茫然
2013年受气候影响,我县棉花产量、品质和效益均大幅降低,加之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出台较迟,且农民难以及时知晓信息,致使2014年棉花计划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农民在选择种什么时显得无所适从、犹豫不决,只是跟风似的盲目种植黄豆、芝麻等往年零星种植的作物,其产量和产值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6.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虽然这些年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沟渠疏浚的力度,乡级主干沟渠都较为通畅,但到村到组到户就出现了“肠梗阻”现象,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毛斗渠有一半以上不通,已名存实亡;还有的部门在项目建设上没有征求农民意见,新修沟渠与原有排灌设施不配套甚至偷工减料,建设没多久就损毁严重,把本来还有点通畅的水系彻底打乱,导致农民想改种水稻却苦于无水而放弃。机耕道建设速度缓慢,很多地块农业机械难以直接下田,因此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这也是我县土地流转较慢和大户、家庭农场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
7.农技体系现状已不适应农村新的形势
通过这次调查,农村种植业传统的稻、棉、油种植格局正在被打破,并向多元化作物种植发展,且涉及到许多新型作物,对农业技术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调查中,农民反映得最多的'就是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多开展临田技术指导。但是,目前我县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并不乐观,从县级农业技术队伍来看,是人员多而人才少,且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前些年的改革或相关政策规定下实行了内退,有些专业、有些股站将在3~5年内只会剩下1~2名专业技术人员,已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从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来看,2012年乡镇机构改革中定编126人,但真正专职的仅有33人,大部分乡镇只有1人,其余都是其他人员占用了编制,有的年龄也偏大,工作毫无热情,就连深受农民喜爱的《安乡农业科技报》发送也不及时甚至未发,县农业部门推广的新技术也难“一竿子插到底”。
三、几点建议
1.加快、规范土地流转
乡、村两级要积极作为,不要认为土地流转纯属是农民自己的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践证明,凡是由乡村组织的土地流转,其价格大大高于农民自行流转的价格,乡村组织的土地流转价格一般为每亩500元左右,而农户自行流转的大多在80~200元之间,有的甚至就是一句话让他人代种,不收租金。县、乡两级农经部门应主动搞好服务,帮其完善流转手续。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培植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力度,促其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使我县土地流转朝着快速有序的方向发展。
2.加强新型作物技术指导
农技人员要多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信息,及时将掌握到的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帮助农户作好生产规划。农业部门要安排专门技术力量对新型作物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加强技术指导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要发挥自身优势,与市场有效对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强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三项技术
农业清洁生产三项技术是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还田。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把推广三项清洁生产技术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形成广泛共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广初期可对专用配方费和专业防治公司给予一定的以奖代投。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此次调查表明,知道这些技术的农户只占50%左右,使用的仅为%~%不等,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三项技术的知晓率与应用率。三是要搞好办点示范。各乡镇要办好一个整村推广三项技术的示范片,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工作格局。
4.努力提升农技队伍服务能力
一是公开招聘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县农业局5年内至少需招聘技术人才25名,各乡镇要做到专编专人,把懂农业技术的人员归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岗位上,不兼任其他工作,并视情况逐步招聘补员。二是完善乡镇农技人员管理模式。乡镇农技人员要实行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模式,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实行全县技术力量统一调配、调整。三是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农技人员学历提升,凡35岁以下农技人员必须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县乡农技人员必须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继续教育与集中培训。四是保障工作经费。县乡两级财政除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外,还应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五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办好《安乡农业科技报》,乡村两级应及时发送到户;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县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办好《农村天地》电视节目(目前安乡电视台发射功率有待提高);县乡农业部门要搞好高产创建和办点示范,组织现场观摩;广大农技人员要多进村入户,开展临田指导,把办公地点搬到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农民家。
下一篇:2023从严治党报告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