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精编4篇
【导言】此例“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精编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大生 思想道德教育 实效性
一、前言
思想道德教育是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阵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许多滞后性的问题,以待解决。而这些滞后性问题的归根结底便是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表现。因此,如何在教书的同时,加强育人,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本论文将结合当前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对策。
二、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现状
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把培养大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对大生进行教育活动,以培养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则是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即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对象在情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所引起的变化,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与目标。大时期是大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有独特意义的。首先,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深入推广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要把生培养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以提高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而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当代教育是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载体。此外。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大生进行终身习的保证。
然而,我国高校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性教育理念。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对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生的主体性与育人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德育观念,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其次,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理论与形式,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单靠空泛理论方面的面面俱到、夸夸其谈,不联系实际情况,使大生在面对实际困难时仍然不知所措。这将导致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表面化、形式化。成为一纸空谈。此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单调。内容陈旧空泛,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的单调、守旧,是思想道德教育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还需提出的是,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切实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当前,在现代网络的冲击下。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更为突出。高校要摆脱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并切实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创新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以为主体的德育理念。教育改革,思想先行。要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从教育思想上着手。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思想,树立以生为主体的德育理念。这就要求高校要尊重生的主体性,根据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需求,唤起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生的主体能力,使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
第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与途径。内容守旧,方法手段单一,是制约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也开拓了思想道德观念的新领域。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大胆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科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等等,都应当作为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涵盖其中。另一方面,样要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与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道德教育形象化、生动化,不断地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并把显性道德教育方式与隐性道德教育方式相结合,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现实道德生活的联系。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重大误区。高校要协调好道德理论与现实道德问题的实际,才可能真正培养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与行为规范。高校应当注重将道德教育理论深入到大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教育。积极开展课外第二课堂,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讨论等,言传身教,让生在丰富的现实道德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总而言之。成功的道德教育不仅包括道德理论教育,还包括现实道德教育,只有把知、言、行相统一,才能促进生自主地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要加强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加强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即是耍注重道德教育体系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之间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与管理的互动关系、家庭与校、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只有改变单一的灌输方式。代之以平等的原则把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好,构建一个有机结合、有机联系的道德教育系统,才能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大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可以通过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文化中无形地对大生进行道德教育。积极的校园文化具有吸引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生言行,促进大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总之,高校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于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并利用生社团、生会等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大生融入其中,并在校园文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德育。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18―01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良好的、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为良好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下面就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前开门见山地说出本课的基本情况、当天要讲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地分析本课的重难点,然后直接进行内容的讲解。此种方法看似非常简单,但在思想品德课的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述一些较为浅显的内容或每章单元的探究活动时,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本章内容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觉取舍和选择,并整理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如,在学习“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这节课时,我就直接讲明这个知识点,主要就是讲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一般违法和犯罪是有区别的,犯罪是违法程度达到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是违反其他法规,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或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同时让学生明白,违法和犯罪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法和犯罪只有违法程度的区别,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犯罪往往都是从违法开始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身边事例分析,就会对违法和犯罪有特别清晰的认识。
二、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中包含置难设疑、巧设圈套、层层诱导等多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设置“陷阱”等方式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引起学生的探讨,一步步诱导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的一种方法。美国的两位教育家指出:“在现代的课堂里,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第二次反馈等十多种功能。”因此,提问式导入法是目前教师广为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优秀教师会十分重视开讲提问。提问式导入法的要求是:所提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讲,问的是关键,具有全面性,学生从中可以体会教材的全部精神,能举一反三。从教学方法上讲,要问的有启发性,要能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思考。从问题之间的关系上讲,要问的有逻辑性,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要问的有兴趣,有趣味,学生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如,在学习“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时,我提出:“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义务教育的认识”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然后,我根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展开了教学, 让学生知道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的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教育,让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要:新时期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应注重几个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原则;德育效果评价中坚持实践性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针对德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一、德育工作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们是德育工作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是正面的、直接的,其教育者、教育目标均是暴露的,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学、报告会、大众教育媒介等。隐性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意图是不直接暴露的,主要以间接性和潜隐性的方式来影响教育对象,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
我们以往的德育工作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进行道德理论或哲学、政治理论的知识传授,这一教育方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以及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一味使用显性教育方式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削弱教育效果,甚至起反作用。但是为什么以往的德育工作比较重视显性教育方式而忽视隐性教育方式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对“灌输论”的理解有些偏颇。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灌输理论理解为一种强硬的教育方法,认为灌输就是一种“单向注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进而认为只有直接的理论教育才是灌输,各种隐性教育方式似乎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事实上,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理论,它是指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及培养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它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阶级或社会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就是灌输,而灌输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包括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灌输方法上,反对只用书本教工人的方法,提倡寓教育于斗争之中。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相结合,才顺利完成了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才能积极探讨在新形势下,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对象思想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理论的贯输。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隐性教育方式就是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加强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并不矛盾,是一种有效的灌输方法,应努力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承。
在实践中首先要重视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教育。德育工作不能仅靠课堂和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来完成,应将德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课堂上正面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具体形式渗透这种教育。如通过我国古代文明史和建国后成就教育来实现。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比较我国与其他类型国家差别,了解我国国情,自觉形成爱国意识;通过升国旗,重要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再如集体主义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应通过班级日常活动使学生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因此,要努力使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之具体化,经常化;还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如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耳懦目染中受到教育。
此外,还应注重营建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幽雅的环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认识水平,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和深远影响,通过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自觉追求真善美,铸就健全人格。
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德育工作要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受教育者只有对所处社会关系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对教育者所传导的社会规范,经过自主的理性思维,独立地作出道德选择,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教育者只有注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在实践中应如何去培养和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呢?
1..尊重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着力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培养。
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动的根本动力,外在社会规范与人的需要发生关联时,才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个体在接受某种社会规范的过程又受到自身需要的影响,个体的需要意识越强烈,主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越积极、越持久。因此,社会道德规范在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中,必须能够转化为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道德实践的过程,就是行为主体追求道德需要的满足并造就新的道德需要的过程。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对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要以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体学牛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同时,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道德需要。教育学生懂得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德育只有把握学生需要,并使教育适应学生内在心理需要,才会引发学生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接受心理和行为。同时,由于不同教育对象的需要具有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个性培养主要包括能动性、自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德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促使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个性。
2.从知情意行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任何教育内容只有被教育对象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才能被接受和内化,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同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教育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信仰和健全人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同化顺利完成并不断加深和强化。
德育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还需要情感信念的导向性支撑,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规律,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对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随着学生品德的升华和情感增强,学生对非道德因素干扰的抵抗力不断加强,这时就具备了顽强意志,形成了坚定品德信念,实现了认知“内化”。
在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点和道德信念后,就会外化为行为实践,学生就会自觉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转化为学生实践中的积极行为,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三、在德育效果评价上坚持实践性原则
德育效果评价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间题。由于德育对象是人,因此决定了对德育工作的效果很难去进行定量的、准确的分析和度量,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德育的效果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来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如何?首先,要看教育对象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能否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中。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如青年志愿者、科技扶贫、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育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信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目的。道德生活中的体验机制,就是德育者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德育工作,带领和指导德育对象参加道德实践,使教育对象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和体验德育行为实践的内容,教育者也可以从被教育者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德育的实施效果。任何缺乏实践环节的德育工作都是不成功的。
其次,德育效果如何?要看教育对象,是否把某一思想道德观念转化和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环节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如果一种观念或信念能被反复践行,就能达到固化的效果。因此德育效果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日常行为习惯的观察来评价。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施案例教学;思想品德课
借助案例教学,通过浅显易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带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也利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大家一起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来探讨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来实施案例教学呢?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准备更重要,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件,不能随意挑选一些不太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显得牵强附会。由于案例来源很多,例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选择那些有助于说明所讲内容的带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教师切忌胡乱编造或把道听途说的消息作为案例拿到课堂上举例,否则会适得其反。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破除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分组讨论,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样做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只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对原有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往往还能举出一些很能说明该堂课涉及的思想品德理论的其他事例。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但也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选择案例并介绍案例的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有时还要同学生一起对案例教学进行必要的小结等。教师应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当中,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开阔他们的视野,克服其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最终促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育员心得随笔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