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精选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文【第一篇】

所有物理学家的共同之处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学习物理要做到:

一、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注重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特别是在解关于电路方面的题目,不画电路图是较难弄清电阻是串联还是并联的。

三、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不能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为什么大油罐车拖着一个长长的铁链?怎么用学到的光学、力学、电学知识解释这些问题呢?夏天游泳时,中午感到池边的水泥台很烫而水不热,晚上感到池边的水泥台比较凉而水不凉。联想天气预报,内陆城市气温温差大,而沿海城市气温温差小。关于沙漠气候,还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学习了比热的知识,就能解释这些问题了。观察红日东升,夕阳西下,夜晚仰望星空,想一想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为什么星光闪烁不定?划破夜空的流星又是怎么形成的?只要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物理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也应该向科学家那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观察思考。留心处处是学问,培养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同时要培养同学们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要做到有目的的观察,不然,很多常见的现象都会“视而不见”。还要培养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并敢于发表意见与别人讨论。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文【第二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将入党作为一种荣誉,有的将入党当作以后找工作的筹码,有的是因为家长要求其入党,更有甚者仅仅是因为身边的人入党产生的攀比心理。而《细则》中第二章第四条“党组织应当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明确提到应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等,这一程序的缺失,造成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缺失和入党动机的多元化。

(二)对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不全面

入党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有的党支部并未对他们进行全面考察。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一般会有成绩(学业成绩和其他工作成绩)和素质(入党动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两方面的指标考核。对于成绩方面,有比较具体的指标,比如学业成绩必须进入专业前20%等。而在素质方面,则依靠培养联系人对其进行考察。《细则》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党组织应当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而很多党支部并未在第一时间落实安排培养联系人,对积极分子的对口联系和了解时间明显不足,了解不够深刻。一些党支部甚至在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登记表》时,才确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未按要求落实这一程序,导致了对入党申请人的考察不全面。

(三)不能及时发现积极分子中的合格人选并淘汰不合格人选

《细则》第二章第九条中第一点和第二点中对培养联系人的要求是“向入党积极分子介绍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现实表现和家庭情况等,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然而有的党支部仅仅是按时间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登记表》,空话、套话比较多,并没有通过群众调查、支委会和支部会议对队伍里的积极分子进行定时评估。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于联系人的责任心,不能保证材料的质量。

(四)不能从团组织和群众中充分了解情况

《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后,可列为发展对象。”而大学生入党的特殊性决定了团组织对优秀团员的推荐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是有些团支部组织过于松散,有的团支部仅仅有一名支部书记,机制不健全,对于支部中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完全取决于团支部书记一人的意见,过于程序化。

群众意见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决定了一个积极分子是否合格、是否能成为发展对象并最终入党。但现有的群众意见调查过程流于形式。由发展联系人组织的群众意见调查会,不但参会同学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而且会议不能按议程进行,往往是由同学们写上或者说上一两句话就草草了事。

(五)预备党员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细则》第五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组织应当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支部对预备党员的培养形式主要是支部生活,集中培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这一程序的完全缺失,导致预备党员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二、对策

(一)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党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入党申请人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明白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二)加强对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

Υ笱生入党申请人,除了对其学习成绩等硬指标应有明确要求外,对其整体素质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程序上,必须在第一时间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联系人。要完善这一程序,保证入党联系人有充分的时间对联系对象进行了解和考察。

(三)严格要求入党联系人,及时发现合格人选,并淘汰不合格人选

从程序上,严格要求入党联系人完成《细则》所要求的任务。作为大学生的入党联系人,不仅要随时向积极分子们灌输党的一切知识,更要切切实实地落到班级中,通过他们的现实表现,了解他们的政治水平、思想觉悟等,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和为人民奉献的思想,在填写材料时,不说空话、套话,真实反应积极分子的情况。同时,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情况,便于党支部及时发现合格人选并淘汰不合格人选。

(四)完善团组织推优和群众意见调查程序

团组织在推荐优秀团员时,汇报材料的填写不能仅仅由团支部书记一个人完成,应该由团支部内团员发表意见,在团支部委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再由支部书记总结之后完成推优程序。群众意见调查不能流于形式,积极分子联系人必须按要求在规定时间,集中至少同班级的同学在一起发表意见并讨论,联系人应按格式记录群众的意见,总结成材料汇报给党支部。只有完善了团组织推优和群众意见调查程序,才能充分了解积极分子们的真实情况。

(五)重点培养预备党员

对预备党员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必须严格要求每次的支部生活和每次的思想汇报,使每一位预备党员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党的最新信息和方针政策;邀请团委、组织部和马列主义学院等专家定期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进行集中培训;预备党员也要积极参与到对积极分子的培养中去,要求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只有增加了这一程序,才能更好地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培养真正合格的党员。

过去,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程序上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根据十提出的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应该及时主动总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在未来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发展的每一道程序,一定能为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爱党爱国的当代大学生党员。

培养人考察意见【第三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大主题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两大根本性问题。现在高职大量课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技能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尤为突出。只有重新正视这两个问题,把培养人才定位紧紧从社会职业分工出发确定目标性、特殊性及职业性,坚持社会性的原则;人才培养计划按照项目流程改革课程体系,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以项目带动、工学结合、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此构建的整个项目化教学体系是决定了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国家示范性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进行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获取一手资料,在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工学结合方式与管理,课程项目化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课程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解决课程项目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整个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好习惯 培养方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培养多种好习惯,使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

一、培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理解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重要性越突出,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培养观察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树立观察意识,掌握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三、培养研究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四、培养总结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五、培养应试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把考试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二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三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应该如何应考呢?笔者认为,应多问几个为什么:(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应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六、培养思维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地走,一章一章地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的发散。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思考。

七、养成提问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要求我们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有些教师喜欢提问“好的”学生,不喜欢提问“后进生”,结果只提问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有些教师对“后进生”的问题根本不予理会,甚至进行惩罚性提问,让他们难堪。

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应当培养的良好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健康上网、积极探究的习惯等。从课堂学习的过程看,还有认真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积极应考等好习惯。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第五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造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民族。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无穷的创造因素。如何利用数学教学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志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对三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命名,在讨论中,将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又如在低年级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及百以内数加减法教学中,采用了手脑并用的手势表示法:用手势表示0—99的数,也可以表示计算的结果。由于一年级的计算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方法,而是直接通过计算得数,因此更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教师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手势训练,让学生眼、手、脑、口并用,做到眼观题目,心想方法,手演程序,口说思路,准中求快,使计算速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此外,教师还创设了用手势表示选择题序号、判断题正误及数之间大小关系的三种符号,再辅以猜谜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新知。

二、重视观察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向学生明确提出目的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精心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朴素的语言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创造性思维

1.吃透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根据大纲要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开发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不是按逻辑思维一步步推理而来)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3.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发扬教学民主。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教师不能以表情、语气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时机。

五、精心设计联想与类推,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相似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与它相类似的事物,根据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鲁班由齿状草割破手指一事得到启发而模拟它的特性发明了锯子,牛顿注意苹果落地和行星运行之间的某种相似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推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这方面思维方法的训练。

70 1210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