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公共政策类论文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3000字]公共政策类论文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第一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视落实公共政策,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指导文件。随着中小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只有落实公共政策才能更合理地运用战略性资源,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来保障公民的利益,但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因人力资源质量和管理方法各种条件限制导致落实政策的过程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公共政策目前执行现状及实施的梗塞问题,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梗塞

doi:/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4-0-02

0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策执行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执行”概念的一种扩展,源于公共政策执行领域的“企业执行力”概念,解决了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能够促进政府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执法能力和信誉。这是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行政权力”一词,引起了该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公共政策实施内涵,公共政策执行评价和公共政策实施改进路径。其中,公共政策实施的量化评估是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涉及统计、计量和管理等知识和方法应用,研究成果可以拓宽公共政策实施的研究视野,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执行公共政策不全面导致的梗塞问题

对人力资源缺乏完整统计分析

政府数据统计多集中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对城市公共目标、公共利益的方案及有效规范指导的有关机构几乎还处于未划清和未落实的权益阶段;偏重于对就业人数、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劳动法律求助投诉人数、农民工人数等方面的统计。统计数字较为笼统,通常只有一个总体的数字信息,细分不明显,缺少对人力资源学历、流动方向、行业分布等信息搜集统计。这些数据对分析公共政策落实的社会利益分配与归属以及预测未来的公共政策执行分配公共利益情况有着重要作用。

创业政策不完善

虽然公共政策针对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了不少优惠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这些政策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返乡创业补贴的范围小,许多创业者因为条件限制被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二是贷款额度较小,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不大。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偏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利益团体或企业,因此,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应随着利益团体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借以减少执行梗塞问题。

针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整不完善

相关部门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财政资金紧张,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设备简陋,无实训基地,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劳动人才。没有充分宣传好劳动培训的价值,导致一些劳动者认为劳动培训难度大、培训时间长,加上部分劳动者没有转变思想观念,不愿花费时间在劳动技能培训上。公共政治在调整和分配培训的公众利益并没有起到提高劳动者劳动素质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人才流动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官方性质的人才流动服务平台有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交流中心两类;民营性质的人才流动服务平台和这两类平台存在信息重复的问题,由于政府及企业监管不力,容易出现虚假甚至诈骗信息。这几类人才流动平台都以中低端劳动力为主,缺少对高端人才需求供给的信息,这是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如何分配好社会高端人才资源的一项难题。

2   对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缺乏了解公共政策的专业性人才

大多数城市的公共政策执行部门都将行政、人事糅合到一起,并没有分开管理,且这类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背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公共政策的特征及理论模型,致使工作人员对其功能一知半解,且往往负责人事工作的人员通常还要负责行政等工作,缺少一个专业的公共政策人才通过专业能力引導公众及工作人员执行相关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规范观念、方法落后

公共政策在规范社会行为时还停留在以事为中心,手段单一,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方式机械呆板。现代规范社会行为的方法是以人为中心,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注重科学性艺术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对公共社会的自我认识及提升社会行为规范的潜能。

3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的社会问题

解决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才吸引力不强

第一,一般城市的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执行力梗塞问题时会导致本城镇大型企业数量减少,加上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受到网络经济冲击较大,实体零售企业营业额增长较为疲软,甚至有负增长的状况。第二,消费总量和规模较小,吸引人才方面竞争力不强。

劳动者素质总体较低,未促进城市发展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农村人口中约有40多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老人、儿童。农村留守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倘若就业人口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口比例低,那么输出的大部分大学生在外上学之后,会因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及就业环境差距问题,选择在公共政策落实环境好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导致小城镇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发展梗塞问题将接连不断。 4   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的建议

加强对公共政策开发管理的引导

①完善社会保障,继续推进吸引人才创业、就业的积极政策。大力开发境内就业岗位,提高主管部门的服务质量,实现更好的社会资源再分配。②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对人才流动服务平台的领导与监管,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经济性为辅,促进人才市场等就业平台的职能作用,利用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③确保落实各项针对创业和大学生的公共优惠政策。提高现有劳动人员的业务能力,全面帮助劳动者提高专业素质;认真做好公共政策项目审核、执行后的验收工作。④继续强化社保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加大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改进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工作作风,服务群众。

提高对人力管理的认识

政府应提高对社会人力管理的价值认识,充分挖掘公共政策的实际潜力,吸引高素质人才。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解决好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给社会带来最大收益,更好地提高公共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水平。

改善公共政策执行的大环境

政府应利用好公共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更好地执行公共政策来降低城市人员的出行时间成本,推进经济区域一体化,带动中小城市(县域)发展,特别是利用政策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人员、资本、信息快速自由流动,促进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的加速与放大。利用改善公共政策执行的大环境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宣传,从而达到吸引人才实现更好的社会价值的目的。在改善公共政策大环境效应的影响下,政府也要及时带动执行者学习先进的社会资源管理分配方法、经验。

利用公共政策推动农业、旅游业发展

相关部门应利用公共政策分析解决农业、旅游业问题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丰富的农产品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工作,解决农村集体劳动力巨大缺额的社会问题。同时,深入开发优秀的自然人文旅行资源,吸引农业人口向服务业人口转变;利用公共政策本身的资源来落实大型旅游项目建设,吸引高层次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才,促进旅游业及社会发展。

改善公共政策执行梗塞的政策基本权益

现阶段,我国已逐渐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因此,相關单位要筑牢公共政策执行落实前线,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通过不断完善政策监察,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第一,积极拓展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定期举办招聘会,从而增加城镇就业人员,使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利用公共政策对需就业人员主动提供就业援助,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解决诸类方面执行的梗塞问题。第二,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和优化公共政策服务,找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培养创业精神。对创业大学生和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创业补贴、贷款、抵押贷款和其他政策。提高社会人才质量。第三,推进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准入门槛,严格各项资格审核、职务考察及任免工作。第四,深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政策执行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

5   结语

虽然社会公共政策有所发展,但在国家重点关注的背景下,社会资源分配政策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发挥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重视社会发展的社会环境。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平台的引导与监督,从而促进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同时,还要抓住实施公共政策带来的新机遇,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人才的竞争力;搞好城市、产业和人才相结合,加快建设新的人才引进和发展体制。此外,政府还要引进人才,发展人才,以人才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不断为社会发展做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军,郑楠,陈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探赜——以A市N镇新农合政策实施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刘雪明,廖东岚.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评价体系的运用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李莉,杨中卫.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内涵、困境原因与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黄欣.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第二篇】

摘要: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有失公允、农村养老体系不完善使农村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因此,进一步理清我国农村养老主体,明确养老责任,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2-0183-02

一、农村养老现状

(一)农村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老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仍靠劳作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收入低且不固定。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得他们不能积攒太多养老积蓄,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儿女帮助。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居住条件普遍低于城市。不仅要进行耕作还要肩负照顾留守儿童的重担,生活条件得不到基本保障。农村老人精神空虚,大部分农村青壮年离乡到城市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现象严重。农村老人娱乐缺乏,对于农村的老人而言,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与邻居聊天,缺少更丰富的娱乐活动。农村的老人生活观念比较保守,相较于城市老人的广场舞、社区活动等娱乐活动内容,农村老人更倾向于花时间做家务。

(二)农村老人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仍是家庭养老。农村老人思想保守,对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充分的认识。据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有近八成的老人偏向的养老方式是和子女一起居住,或者是住在子女附近。

养老保险是作为农村养老方式的另一种补充方式存在,在如今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农村养老保险从出现到获得今天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公共政策成因分析

(一)农村养老政策制定问题分析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分五个档次,每人每年缴纳1200元,如果让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每年拿出那么多钱去买一个未来的保障是不大现实的,因此国家会适当给予财政支持。但实际上政府补助有时缺位,一旦少了政府的补贴,那么农村养老保险还比不上个人储蓄优点多。

地方財政养老负担不均,由于农村养老保险是农民在户籍所在地参保,而我国各省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就导致一些经济欠发达省市因为农业人口多而要承担更大的农村老人养老财政负担。

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的只是农村老人普遍的最低生活需求,所以养老保险只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而且还是“低保障”,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金的水平主要是由农村老人参保的年限和缴费的标准决定。再加上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现行的养老金发放标准能否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农村养老政策执行问题分析

农村养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政策执行主体和客体。一方面,农村老人的觉悟、家庭经济水平等决定政策能不能落实;另一方面,政策执行主体决定农村养老政策能不能顺利运行。在养老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制化管理,尤其是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行和社会救助的具体实施方面。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乏,有很多工作流于表面,或者由于公职人员的不认真负责导致实际中经常出差错。

政府工作人员既是公共人又是社会人,他们为人民办事服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追求的私人目标未必与公共目标一致,从而可能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受损。在养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公职人员以公谋私情况依然难以清除,五保或低保补助常常落入公职人员的近亲属手中,而那些真正需要扶助的人却被排除在外。

不管是什么事情,只有好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有效执行,而为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政策监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政策监督的缺失易导致养老保险集体补助缺位,五保、低保未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各种政策监督,可是维权知识普及和维权渠道构建工作依然不到位。渠道不明确,公职人员的关系网复杂,人民的维权意识不强烈,普遍逆来顺受,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减弱养老政策监督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农村养老公共政策的对策思考

我国应当选择何种农村养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国国情仍是根本前提,我国的人口结构特殊,土地还具备部分养老保障功能,所以,我国现阶段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建立土地、家庭以及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的模式。

(一)设置基础福利养老金

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强制力弱,集体补贴又经常流失,使农村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这部分费用相当于变成了储蓄保险,农民就会失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遇到阻碍。

要想更好地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配作用。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可以设立一个新的政策规定,即规定老人不管是谁,之前从事什么工作,在达到一定年龄后都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金额可以少一点但要有,既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又能够从实际上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补助的基础上,农村居民依据农村养老保险的类别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国家根据他们的缴费标准再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补助,多缴多补助,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保。

(二)健全完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部分流向城市,人口属性变动频繁。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当前主要工作之一,在不久的将来,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不会那么明显。因此,将农民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中,进一步推动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向农村延伸,建立全国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要继续保持完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养老保险的缴费划分成几个不同的档次,在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设置不同的国家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标准,尽量弥补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公平。此外,我国还要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大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使得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的方式兴办养老院,鼓励在外工作的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 (三)完善农村老人维权途径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相关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养老这种家庭内部问题,亲情成为老年人维权的最大阻碍,不到最严重的地步,老人一般不会将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所以,针对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还要进行深度宣传,积极转变老年人的观念,同时对子女进行教育。还要加大侵害农村老人合法利益案件的侦查力度,出台相关的惩罚措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维护老人利益。针对那些违法诈骗老人的嫌疑人要加重处罚。

(四)加强对农村养老政策实施的监督

对农村养老政策实施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工作人员对相关政策流程更为熟悉,所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尤为重要。各个省份可以在农村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委员会,对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密切关注。相关部门务必要继续完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严格把控资金从来源到支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定时检查并严格做好在村内的各项养老金公示事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補贴三部分组成,所以,经济能力相对较好的村应该对参加养老保险的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应该由村民委员会通过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在这一项工作中,村集体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在村公告栏上公示补助标准以及补助对象,并积极呼吁村民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真正参与到政策监督中去。加强对农村养老政策实施方面的监督是在为政策的良好运营奠定基础。

(五)做好农村养老政策的宣传工作

政府部门要注重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农村的宣传,现场组织大会,同时,可以通过工作人员进家门宣传的方法努力做到家家都知道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有条件参保的农民积极参保,调动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等途径扩大养老政策的影响面,从而使得农民的养老观念得以改变,与时俱进。使得更多的老人能够接受并认可社会养老,从而积极参保,体现我国社会保障的广泛性和福利性。

参考文献:

[1]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熊必俊.老龄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李放.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39.

[4]周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程俊峰.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财政研究,20083.

[6]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8]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第三篇】

论文摘要 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统一于地方治理的实践中,因此,认识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般来说,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相辅相成;其中,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同时,地方公共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方立法的不足,而地方立法亦能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精华,不断发展。

论文关键词地方治理地方立法地方公共政策

谈及地方公共政策时,从广义角度来讲,地方公共政策由两大方面组成:一方面,地方政府负有使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在本地区内得以贯彻执行的责任;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的现行体制,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有权制定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决定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等重大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从狭义角度来说,地方公共政策则严格限制在地方行政机关对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决定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项的开展两大方面。因此,认识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关系其前提是明确地方公共政策的界限。

本文从地方公共政策的狭义外涵出发,将地方公共政策限定在地方行政权实施的内容内,来讨论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之关系。

一般来讲,《立法法》第63条第1款、第2款中确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明确了地方立法权的归属和行使的基本品格要求,即地方立法权属于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有。

因此,在厘清了地方立法权和地方公共政策权的归属后,所谓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关系,即主要表现为有地方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同相对应的人民政府之间在公共政策同地方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必须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起源于政治活动,其本质是社会利益分配的手段,为的是消除利益全体在利益寻求、利益分配、利益实现等方面的矛盾状态;而地方立法则是对特定地区内长期形成的定型化的本地区内重要客观现象的确认和规范。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遵行地方立法的要求。因为我们知道,在推进法治化的过程中,“法律永远是主导力量……政策为法律服务,是辅助力量。”

地方公共政策是特定地区的人民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做出的政治设计,具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因此,自然在稳定性和存续性上都逊于地方立法。在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时候,以地方立法为基本指针,注意研究地方立法的内容,保证地方公共政策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符合“法治精神”之要义。

美国法理学大师博登海默的理解:“公共政策这一术语,主要是指尚未被整合进法律中的政府政策和惯例。”因此,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严格遵行法治要求,做到合理性、合法性兼备。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时候,就必须仔细研究相关地方立法的具体内容和立法程序,保障地方公共政策与地方立法的统一性。可以说,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离不开地方立法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

二、地方公共政策能够弥补地方立法的不足

“我们对事实的相对无知,我们对目标的相对模糊”是人类,也是立法所不能摆脱的困境。可以说,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我们很难预知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利益冲突,也很难预知这些利益冲突可能发生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在这些生活场景下会涉及哪些大小不等的价值目标。

进一步来说,地方立法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对特定地区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预测,而社会生活本身却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正如梅因所讲:“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或多或少地走在‘法律’的前面,我们可能非常接近地达到它们之间缺口的结合处,但永远存在的趋势是要把这缺口重新打开来。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我们谈到的社会是前进的,人民幸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可以说,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便是以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公共政策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是打开立法与现实缺口的重要方式,通过及时性的地方公共政策的有效介入,弥补地方立法滞后性之不足,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三、地方立法需要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

地方立法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创造活动,需要经过提出法案、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和公布法案等非常复杂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也往往需要经过几乎同样的繁琐程序。因此,每一次地方立法活动,都是非常严肃的,同时也需要非常认真地研讨,并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在实践中已经成熟的地方公共政策,也应当及时纳入地方立法的议事日程,仔细探讨,认真论证,对于那些确实符合本地区社会发展根本的地方公共政策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吸纳入地方立法中来,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的大局。

地方立法需要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不单单体现在地方立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相反,汲取营养的过程应该是完全开放的,地方立法机关对地方公共政策应该采取持续连贯的态度,关注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整个生命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判别地方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而选出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为相应的地方立法做好基础准备。

总之,地方立法同地方公共政策,二者相辅相成,是地方治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其常务委员会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具体到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进行地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的地方人民政府,将地方立法同地方公共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司其职,担忧相互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统一引领下,扎实工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践行地方立法科学化,地方公共政策法治化而不断努力。

公共政策类论文3000字【第四篇】

浅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是一个复合性的话题。无论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者、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个体、还是对于整个社会,乃至于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理论知识论述。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公家权利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

第二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体现出来的是理想主义的民主范式,但就是这种理想主义发挥着人类社会无法停止的形而上学的冲动,这也是人本性的理想倾向。

第三民主行政理论,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理念的牢固树立,公众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地提高,民主和科学理念逐步深入公民意识,促进民主里也也逐渐成为共识。政府和智囊团也很重视民主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产物,民主行政在行政过程中体现行政权力因素以外,还应该体现行政权力对象的公民因素。

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以及困境

1.我国工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的几十年,政府对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做了积极的推动。本文指出了一下几点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

第一公民参与日益逐渐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公共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逐渐的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社会的整体改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外还逐渐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主行政立法制度,公民批评建议制度等。同样政府也在公开公共行政活动包括机关工作,工作总结,行政人员管理和经费开支等情况,以确保政府的透明度和人民对政府行政活动的知情权。

第二公民参与制度的日益健全,宪法为重点的法律体系为公民参与合法行为提供了制度,规范的准则,不管是选举,党团,政治监督以及其他活动,都在法律和宪法或其他有关规范文件中得到确立。我国的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选举法,工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公共事业捐赠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都有公民参与的相关内容。公民在法治基础上自主地参与公共政策活动,通过影响我国政府对权威性价值的分配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的多样化,我国对公民参与从宪法上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宪法对公民参政权的规定给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共事务,公民自身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一方面是实现公民权力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更愿意直接参与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

2.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体现

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体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民主选举制度选举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实现公众的选举权。选举权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的最基本政治权利。第二,信访制度我国国情的具体体现之一,人民群众通过写信渠道来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也是法律所赋予权力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意志的表达,同时信访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第三,参与政治团体活动参与政治团体活动是我国公民参与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政治团体主要表现为各种群众组织,特别是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第三,听证会制度是一种把司法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第四,网络参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会的普遍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3.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社会都面临着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公民参与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参与方式也有众多的问题。以下是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参与方式单一,公民参与能力不足,政务信息不透明,公民组织不完善。

三、完善和丰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相关对策

完善和丰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渠道有完善公民组织,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意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完善参与方式单一和参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公民参与的深化和扩大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也避免不了大潮流。公民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不仅是民主的进一步实现更是实现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公共政策公平,公开,有效实现的现实意义。不过目前,由于制度设计,参与渠道,公民自己的参与能力和文化素质方面的因素无论是参与的深度,参与的范围或者参与的广度方面制约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畅通,并且存在诸多问题。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制度,畅通参与的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制素养和文化素养,健全公民参与制度等一系列途径来完善并广泛的推行。

目前,我国而言民主是一个双剑刀。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推广民主还是存在诸多的复杂和困难。历史留下来的各种因素原因,我国的政治制度,行政制度不能快速的变革。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也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全体公民,因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更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完善它巩固它。因此,完善公民参与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得有理性的态度。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快。公民参与制度也会不断成熟,稳步推进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骏牛美丽著: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蒲兴祖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黄建荣著:公共管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郭红玲著:公共政策学导论,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年版

70 739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