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实用(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实用(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一篇】
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什么样的幻想?什么样的剪影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吧!(质疑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以下词语:
对词语的理解:
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为理解课文引路开渠)。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共同理解有关句子:
对句子的理解。
1.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2.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意到。(意在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回答问题:
1.生有感情地自读《我想》并回答:
(1)《我想》之中都有哪些想法?
(2)《我想》到“变成”意寓何在?
2.生有感情地自读《童年的水墨画》并回答:
(1)孩子在《街头》干什么?
(2)孩子在《溪边》干什么?
(3)孩子在《江上》干什么?
(以上两题,学生自主回答后,师引导学生交流作答,意在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3.教学片段(师生互动):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引领理解,梳理归纳)。
五、课业:
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模仿《我想》,让学生也动手写一写自己美妙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首小诗《我想》。(意在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二篇】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8个字,会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
闹钟一只(教师自备)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1、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闹钟显示朗诵时间为1分钟。)。
2、这首诗好听吗?有谁知道,老师用了多长时间朗诵完这首小诗?
板书课题:一分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结合书33页,“找找说说”来认记生字)。
3、再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将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
4、指名分段读-评议-齐读。
三、
读第一自然段,指导书写“元、哈、欠、迟”等4个生字。
1、课件出示这一段内容,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闹钟响-元元打哈欠-再睡一分钟-不会迟到。
3、我的发现,在这一段中,有哪些字是我们这课要书写的生字。
4、元元又睡了,让我们把这其中的4个生字各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4个生字、重点指导“欠”、的写法。
过渡: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
四、自学课文2~3自然段。
1、自由读:教师个别指导。
2、汇报:自己读后知道些什么?
板书:迟到20分钟。
3、观察书上32页的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清。
4、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
(2)元元因为什么而后悔。
(3)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4)朗读下面三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a:元元打了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b:他叹了口气,说:“我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c: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五、拓展课文,实践体悟(完成目标4)。
1、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
(也许也是起床耽误了一分钟,还可能是什么情况耽误了?)。
2、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3、大家愿意演一演编故事吗?题目“第二天的元元”。
故事发生时间段为:闹钟响了……到学校上课。
学生自由编、演。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六、
总结。
课文,布置作业。
1、齐读课文。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调查: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提示:思维要发散一些,不要仅限于同学,还可以是其他职业的人,甚至可以是动物,交通工具……)。
(3)通过调查这些数据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建议?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三篇】
1.复习旧知。
师生对口令,复习2、3、4、5、6的乘法口诀。
2.情境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
师:同学们算的真快,到底有多少天呢?为了方便,我们用表格把数据记录下来。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第一行表示什么?第二行表示什么?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后面的会填吗?请大家打开数学书80页,把这个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2---一样不一样。
生自查。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请大家读一读口诀。
(3)理解意义。
生交流。
(4)找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个7)不相邻的口诀它们的积相差几?(不相邻的口诀前面的数相差几,积就相差几个7。)。
举例说明。
4.找方法,记口诀。
(1)记口诀。
师:请大家利用口诀之间的这些关系来背诵口诀,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4---示?第二个箭头从42指到56,有几个7?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6个7和2个7合起来是不是8个7?下面这个空你会填吗?试一试。
交流汇报。
师: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填法吗?
生交流。
三、应用口诀,巩固新知。
1.把口诀补充完整。(出示)。
2.课本81页的第1题。
3.课本81页的第2题。
4.课本81页的第5题。
7×7在这幅图中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刚才的把8个7拆分成两部分相加的形式吗?请完成81页的第5题。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有哪些收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
6----。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四篇】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生字卡、图、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紫烟--紫色的云雾。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背两首古诗。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五篇】
一、导入:
1、齐读课题:上节课,通过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质疑:商人究竟走失了一只什么样的骆驼?商人最后又是怎样找到骆驼的?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1-8小节:
1、听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思考:商人走失的骆驼到底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跛左边驮蜜,右边驮米缺一颗牙齿。
2、从课文中哪个地方最容易找到这些特点?(1-8小节)。
你能分清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吗?
1)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表演。
引导评议为什么读得好(读出了语气的变化)。
2)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要求:(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如:“谁说”或“谁怎样地说”。
(读一读)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3)交流朗读,学生点评。
4)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来朗读了对话部分,你认为提示语还是不加好呢?为什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4、集体朗读1-8小节。
(二)学习课文9、10小节。
1、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10小节,找出有关句子。(学生交流)。
3、读了这些句子,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看见……知道……;看见……想……;看见……知道……。
4、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吗?
师: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少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板书:看见知道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6、教师小结:
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正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7、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这两个问题之间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至于)。
让我们学着老人,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向商人作解释和指点。
(三)学习课文11小节。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启发学生思考:学到这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三、小结以及拓展:
1、小结: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3、读全文: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小作家:
出示《蜜蜂引路》的前半段,让学生根据想象以及课文中所学的句式续写文章的段落。
“当列宁看见许多蜂蜜时,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看见蜜蜂飞回园子时,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园子旁边有所房子,所以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六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体育、操场、满头大汗、讲解、一拐一拐、不好意思、回答、感动、连蹦带跳、感激”等词语的意思。
2、能照样子,给句子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看图复述图意。
4、通过学习,知道赖宁苦练跳绳是为了学好体育,锻炼身体,努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第2—3段是教学的重点,应抓住课文中“满头大汗、一拐一拐、不好意思、脚肿、连蹦带跳、感动”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从中体会赖宁勤学苦练的精神。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和重点词复述课文。
2、难点:(1)词义辨析:感动和感激(2)教学学生要学好所有功课,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操场、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2、通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学跳绳?他是怎么学跳绳的?
2、学生汇报后,教师简述赖宁事迹。
二、学习生字新词的读音。
1、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请学生各自拼读生字的读音。
2、交流自学情况。
3、开小火车认读生字、词语。随机理解“操场、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1)用句式理解“操场”:什么时候,我们在操场上干什么。(从操场的作用理解操场的意思)。
(2)请学生用动作“一拐一拐、连蹦带跳”的意思。
4、练习巩固:课后练习2、3(校对)。
三、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好自然段,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理解体会赖宁苦练跳绳的重点词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赖宁是怎样苦练跳绳的`?培养学生把问题回答的清楚、完整。
(3)比较句子,史学生懂得运用恰当形象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教师简述这节课的目标:学习课文1—3自然段,重点学习赖宁是怎样苦练跳绳的。
三、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赖宁上小学时,学习情况怎么样?学生汇报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我们要学习哪些功课?赖宁的工科学的怎么样?从中理解“功课”和“其他。。。。。。只有。。。。。。”的意思。
四、为了学好体育,赖宁是怎么刻苦练习跳绳的?带着问题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划:这段话共有几句话?哪一句写了赖宁刻苦练习跳绳?
2、出示第3句。
(1)齐读,说一说,那个词语写出了赖宁学跳绳很刻苦?为什么?
(2)比较句子体会用上“满头大汗”有什么好处?(可以形象的表现出赖宁苦练的行动;又使学生初步懂得加上适当的词语可以把句子写具体。)。
3、第4句写了什么?(老师帮助赖宁学跳绳。)。
4、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这段话写了赖宁在什么地方怎样的苦练跳绳?
五、默读第3段。
1、边读边划:从那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赖宁在家中也苦练跳绳?
2、学生汇报后,齐读第1句和赖宁的话,出示句式说一说:因为,所以他走路一拐一拐了。
3、郭老师是被赖宁什么精神感动了?(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肯下苦功夫)。
4、教师针对赖宁的精神进行品德教育。
5、指导朗读对话,注意郭老师奇怪的语气和赖宁不好意思低声回答的心情。
6、齐读第3段,说一说:这段话写了赖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苦练跳绳。
六、齐读2、3段。说话训练:赖宁是怎么苦练跳绳的?
(各自准备——指名说,反馈评价——同桌互说)。
七、教师小结。(结合2、3两段课文,教育学生学习赖宁肯下苦功夫,勤学苦练的精神。)。
八、练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1)理解“感激”、辨析“感激”和“感动”。
(2)通过朗读,体会赖宁获得好成绩的喜悦心情。
2、正确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齐读课文2—3段,说一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赖宁苦练跳绳,结果怎样?哪个词写出了他很高兴?
2、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齐读两句话,找出不同点。
(2)讨论:加上“连蹦带跳”和“感激”有什么好处?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那句话。
3、赖宁为什么能在跳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口头回答。
4、教师小结:
只要勤学苦练,肯下苦功夫,学习才会进步,成绩才会提高。
三、齐读全文,有感情。
四、看图复述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半数,用自己的话把赖宁学跳绳这件事说一遍。(各自准备,指名说,评价。)。
五、总结全文。
以来宁学跳绳这件事中,你觉得应该向赖宁学习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六、练习:选词填空。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七篇】
教学目标:
1.复习“晨、鹊、该、池”等生字以及“应该、满地、周围”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常识。
2、积累语言,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总设计意图:
本课写的是一个关于动物过冬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蚂蚁找朋友的经过,告诉我们小蚂蚁、燕子、杜鹃、黄鹂、喜鹊以及青蛙三种不同的过冬方式,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朗读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要求的朗读,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启迪,丰富生活经验。
本课说课:
这篇童话故事以写小蚂蚁找朋友为主线,分别讲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和青蛙三种不同过冬的方法,最后点到小蚂蚁也要准备过冬的粮食,让学生通过读区别蚂蚁和青蛙过冬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小蚂蚁找不到朋友,觉得奇怪。第二自然段写啄木鸟告诉小蚂蚁、黄莺、燕子到南方过冬,它自己继续消灭害虫。第3自然段写青蛙准备冬眠。第4自然段写小蚂蚁准备过冬的粮食。第3自然段是重点段,让学生通过读明白什么是冬眠,还有冬眠的时间。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冬天来了,我们的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树叶落了,小草黄了,天气冷了)。
2.同学们,这么冷的冬天你们是怎么度过的?(穿棉衣,戴手套,戴帽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2.生汇报(哪些小动物过冬?它们怎样过冬?)。
4.大家读的真棒,现在这些生字词语都进入课文里了,那你们还会认识它们吗?那好,就让我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文中都介绍了哪些小动物要过冬。(生自由读课文)。
5.生汇报。(板书)。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生汇报。
3.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树林也非常安静,冷冷清清的就只有小蚂蚁自己呆在那里,那么它的心里会感到?(孤独害怕)。
4.你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当成是小蚂蚁来读读这一段呢?读出小蚂蚁的那种孤独害怕的心情。(出示课文第一段)。
5.先自己练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读的真棒,把小蚂蚁孤单的心情读了出来,那么树林里真的没有其他小动物了吗?(不是)。
3.生汇报(出示图片)。
4.小蚂蚁和喜鹊之间都说了些什么?请快速用横线画出来,并且读给你的同桌听。
5.请一组同桌站起来读一读。
6.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7.生汇报(板书)。
8.分组再读第二段。(引导怎样去读)。
9.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正当小蚂蚁和喜鹊说话的时候,它又看到了另一位朋友,它是谁呢?
2.生回答。(出示图片)。
3.过渡:小蚂蚁见到青蛙可高兴了,那么它们之间又说了些什么?小青蛙又是怎么过冬的?请同桌之间学习第三段。画出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句子。(出示学习要求)。
4.生汇报。读一读。演一演。
5.青蛙要去冬眠,那读了以后,你们知道什么是冬眠了吗?那它什么时候会醒来呢?(冬眠就是睡觉)(板书)。
6.青蛙和小蚂蚁说话的时候,它一边说一边在干什么?(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出示这句话)。
7.你能不能学一学它边说边刨土的动作?(生演示)。
8.解释“一边....一边....”的意思。(当我们能同时做两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这个关联句子。)。
9.过渡:那么我们就来做个小练习。(出示句子练习题)。
(1)丽丽一边走,一边----。
(2)我一边---,一边---。
(3)---一边---,一边---。
10.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蚂蚁的朋友们都为过冬做好了准备,那小蚂蚁又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最后一段,找到答案。
2.生汇报。(出示最后一段)(板书)。
3.小蚂蚁要去准备过冬的食物了,那你们知道小蚂蚁是在哪里过冬吗?(洞里)。
5.生汇报。(青蛙是要睡在洞里整个冬天,不吃不动,而小蚂蚁不睡觉,要吃也要活动。)。
6.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了解蚂蚁和青蛙虽然都在洞里过冬,但它们的方式并不一样。。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1.读了课文之后,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要过冬了吗?知道它们的过冬方式了吗?(知道了)。
2.那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喜欢)那你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1.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小动物,老师还为分享的“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实用(汇总8篇)”,它们也要过冬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片)。
2.生观察,并说出都有哪些小动物。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的棒,也收获了不少的动物过冬的知识,在我们的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只要你们多读书,细心的观察,你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
板书设计:21.动物过冬。
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
喜鹊--留在本地。
青蛙--洞里冬眠。
蚂蚁--准备食物。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二年级【第八篇】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上一篇:山东景点导游词通用10篇
下一篇: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