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例【优质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例【优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一篇】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治理、促进信息互联共享、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突出问题,需要从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建立制度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一、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根据街道、住宅小区、居民分布特点和地域特征,将街道辖区内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了全面覆盖。各网格分别配备一名网格长和若干名网格管理员,一般性问题由网格员解决、复杂性问题由网格长解决、重大问题由社区网格管理化工作领导小组与相关部门共同予以解决,形成了分工办事,按格理事、和谐共事的运行格局。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集中开展“网格情况大摸底”活动,各网格管理员对网格内居民家庭进行调查摸底,确保网格内各类信息及时收集、内容准确、记录规范。积极开展“急民情、送服务”活动,网格管理员要主动上门了解居民服务需求,将社区服务延伸到了楼栋,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口前移,由坐等居民上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的模式。
三是健全管理机制。结合街道、社区自身实际,制定和出台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推行定期走访、挂牌上岗、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快速办理等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正常和有效运行。着力构建网格互联互动机制,坚持“分格不分家”原则,在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下实现网格间优势互利、信息互通、工作互、资源共享。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难度较大。一是社区服务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如小区停车、基础设施等各自为阵,社区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增加,加工、餐饮等行业混合在居民小区,社区缺乏管理手段,影响了社区的公共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管理服务综合效率低。社区工作事务重、繁、杂,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接上级检查、整理档案上等事务性工作上,同时,社区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个别网格管理员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学习不够、研究不深,缺乏为居民群众办事的能力。
(三)属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未能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各方面工作进社区后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使得工作低效,也浪费了资源。
三、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在社区推行网格管理与组团服务,网格是关键,责任是保证。将社区党建、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综治、住户情况等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单元,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到每一个网格单元,从而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同时,进一步明确网格的责任主体和主要职责,建立定期网格责任巡查制度,使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任务,让社区责任网格真正成为关注民情、关怀民生,为百姓服务、对百姓负责的“百姓网格”。
(二)合力推进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是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单元,并对每一网格事务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对网格内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要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街道要协同相关部门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分类指导和社区责任网格科学考评的新机制,推广“民情日记”工作法,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街道、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要制定和出台相关工作制度,积极推行定期走访、挂牌上岗、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快速办理等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正常和有效运行。要积极构建网格互联互动机制,坚持分“格”不分家,在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下实现网格间优势互利、信息互通、工作互动、资源共享。建立分片包干机制,社区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或几个单元网格,实行分片包干、建立健全挂牌联系、定期走访、服务承诺、民情反馈等工作制度,畅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努力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水平。
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二篇】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设置模式上不统一,在定性和定位上不统一,在功能发挥上不统一。因此,怎样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切实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分析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区的设置模式不统一。从2006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三种设置模式,即:“一村一社区”模式,“几村一社区”模式,“一村多社区”模式。采取以上三种设置模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就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难以解决。1.城乡社区无法相提并论。2.无法履行管理职责。3.增加了管理层和管理成本。建立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依靠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力量,实行社区村民自治,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二)把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混为一谈。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工作中,有些地方把农村社区服务机构误认为就是农村社区,把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二者混为一谈。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是包含和交叉关系,如果将农村社区设定在社区村委会这个层面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乡镇政府设置的社区服务中心(大厅)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另一种情况是社区村委会设置的社区服务站(点)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是包含关系。
从管理体制上分析,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是上下级关系。通过对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关系的分析,“几村一社区”模式和“一村多社区”模式,都是社区服务机构,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因为它虽然是村委会之上或村委会之下的上下级关系,但它没有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功能,只有单纯的服务功能,无法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任务。
(三)没有规定组建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和程序。由于各地组建农村社区没有规定基本条件,导致组建形式不统一,有的地方几个村建一个农村社区,有的地方一个村建几个农村社区,有的地方选择村庄已形成的村组建农村社区,有的地方村村都建农村社区。特别是村村建农村社区的做法很不切合农村实际,如那些地处大山区和深丘地区农民居住分散的村,住房布局不可能统一规划,村上文化娱乐场所建起后也是极大的浪费,腰鼓队、秧歌队、文艺宣传队等文艺团体组建起来后也是形同虚设,清理垃圾和排除路障等也是不现实的,美化绿化环境,对大山区和深丘地区的农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全国统一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组建农村社区。“一村一社区”模式就是将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定位为发展、建设、管理和服务。组建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成熟一个组建一个。
就目前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亿人口居住在万个行政村,已经有3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村庄,占行政村总数的50%左右,还有30%左右的村将随着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变化也会逐步形成小型村庄。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河口冲积平原地区的村庄比较多。部分山区、浅丘和高原地区亦有小型村庄存在,具备建立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但那些地处大山区和深丘地区的小村,人口少,幅员面积宽,交通不便,信息难达,文化生活枯燥,农民在世代定居的单家独户度过一生,许多村民一年四季在几根田坎上来回走,两三年还没到过村委会办公室,更谈不上集中在村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村民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差异性,导致散居村民难以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不宜建立农村社区。
(二)统一实行“两委一站”形式设置农村社区。“两委一站”是指社区党支部(党委、党总支)委员会,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干部实行交叉兼职,把主要精力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农村社区由管理型的服务模式向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实行“两委一站”形式设置农村社区,在提法上就统称“一村一社区”模式,即社区村民委员会,取消“几村一社区”和“一村多社区”的错误提法,这样全国一盘棋,各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就不会乱,同时也就理顺了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服务机构的关系。采取这种方式组建农村社区,建议:除特大型村庄可按行政村划分设置几个农村社区外,对一般性的大村庄,可采取撤村并组的办法,在一个村庄设置一个行政村,将村民委员会改设为社区村民委员会。考虑到这部分村村民多,工作量大,服务范围广,可在撤村并组的基础上增加农村社区干部的职数,以解决大村庄型农村社区人少事多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村落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建议:在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单独设立行政村,设置社区村民委员会,把原有的行政村划小,实现一个自然村落就是一个社区村民委员会的目标。如果自然村落较小的地方,应以村委会办公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的自然村落和散居农户,由原村委会常职干部负责抓农村社区的各项具体事务,以社区村委会为中心,社区下面设小区的形式,依靠村委会常职干部把整个行政村的各项工作抓落实,做到在不增加管理层和不增配社区干部的前提下,使每个自然村落的工作都有社区干部具体抓具体管。
(三)规定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组建农村社区的操作程序。在组建农村社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方法步骤主要分为六步:第一步:合理规划布局。第二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第三步:按照管理权限逐级报批。第四步:挂牌和更换印章。第五步:制订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第六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三篇】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正式将社区网格化管理纳入城市现代治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治理出现各种新情况,给网格化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为进一步绘好服务民生“小网格”,需要从现代治理角度,规制公共权力边界,强化多元主体参与,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织就“新格局”。
一是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网格员是基层政府服务群众的末梢,工作内容涉及民生管理各类事项,不仅要懂一定的法律法规,善于排查和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还要懂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方式,会进行大数据平台信息传输。这就对网格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网格员的待遇水平始终较低,积极性不高。同时,网格员在社区管理中只是辅助角色,不具有直接独立处理社区问题的权力,也没有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威望。加上是选聘人员身份,缺乏稳定性,网格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很多人加入网格员只是权宜之计。
二是网格管理管控思维较重。网格员的具体管理和人事工作由乡镇、街道统筹负责,但具体工作却是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进行。除去人员分工不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并无二致,都同属于科层制下的行政工作系统,管控思维较突出。同时,网格化管理也是一项基层自治制度,目前在治安维稳和信息采集工作上作用巨大,但在充分调动起居民、社工、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方面还有差距,社区自治有待加强。
三是网格化划分标准不一致。当前交通、城管、消防、交警、环保,甚至基层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网格化管理方式,很多都是在编在职人员兼任网格员,甚至以此身份进行执法等特殊工作,这其实与网格化管理理念并不相符。划分标准的不同,二者交叉式的存在状态,使各类网格员没有形成整合,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不利于网格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对网格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好影响。
对此,建议:
一是规制公共权力边界。网格化管理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各行各业采用这一模式并无不可。但要慎用“网格员”这一名称,以免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相混,进而影响这项制度设计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的整合,将许多能够通过网格员提供服务的,尽可能明确整合进社区网格中,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对外。要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工作职权的边界,梳理工作职责清单,严格规范工作方式,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惩处机制,坚决杜绝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冒用。同时,也要坚持政社分开,要尽量避免网格员职权范围外工作的加派,保障其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是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推动社区网格与志愿者协会、NGO组织、社工等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打造社会治理力量的孵化平台,共同提升社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功能,促进社区居民权利意识和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和成长,使社区不仅是城市居民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场所;要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进一步发挥网格员工作优势,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维护,拉近居民与社区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繁荣邻里文化,切实推动城市社区共治共建共享发展。
三是提高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网格化管理的办公经费,建立网格员工资逐年调整机制,争取逐渐提高网格员综合待遇水平,提升“网格员”岗位的吸引力;逐步增加招录门槛,推动网格员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打造成社区自治骨干力量;启动“社区人才工程”,把网格员作为社区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加大从网格员中遴选社区干部的力度,对工作突出的网格员,大张旗鼓进行表彰,提升荣誉感;将网格员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规范评定程序,使网格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增加职业自信和身份认同;进一步完善网格员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网格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
社区网格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四篇】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xx市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虽然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组织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网格的划分及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社会经济成分、生产方式、利益分配模式、就业方式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性的增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集居到社区,社区的人员构成日益复杂,承担的服务管理职能日益繁重。社区人口的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网格”内人员构成和工作量的不断变化,这对“网格”的及时调整划分、联络服务人员的配备、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机制保障等提出了新要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经常化、精细化需进一步加强。由于目前社区职能定位还不清晰,在社会职能转换过程中,本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分配到社区,加之事权下放、“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还没有相应建立,各级各类检查考核评比不断涌向社区,致使社区疲于应付、超负荷运转,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社区行政类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使广大社区干部深入“网格”、深入群众,搞好管理与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受限,从根本上弱化了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与“网格”管理服务经常性、精细化的要求形成了矛盾。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及定位需进一步明确。在城市扩容、小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社区的调整设置还不能及时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致使社会管理出现空白点和薄弱点。由于受党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网格”无法建立党的组织,特别对一些“两新”组织和商业门店等不能有效覆盖。部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突出,对“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领导、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发挥不够。“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职能定位还不明晰,普遍存在工作任务不明确、活动开展不正常、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四)个别社区干部对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的构成相对复杂、结构还不尽合理,从人员身份看由在编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街聘民选干部和机关下派干部等几部分构成,从年龄、知识和性别结构看以40岁以上、中专以下、女性为主体。社区干部的参差不齐导致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高,这与新时期社区工作的创新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部分社区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对“网格化”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的本质认识不清、概念模糊,与“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新要求存在差距;部分社区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意识不强,认为推行“网格化”是额外负担,疲于应付,极大地阻碍了工作的开展。
(五)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社区的人员保障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百户一人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社区干部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社区的经费保障还不到位,“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成立后,仅靠社区现有的经费无法满足活动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以及社区阵地逐步扩大后水电暖等费用的不断增加,使社区经费更趋紧张。社区阵地保障还需加强,个别阵地危旧狭小,没有居民活动场所。制度机制保障还不完善,“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的工作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分片包户干部与“网格”的紧密衔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书记,楼道(巷道)长、信息员“两支队伍”的激励保障、监督考核、教育培训等机制还不健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对策及建议:
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是强化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按照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推动“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一)科学划分网格。健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使所有区域管理服务无空白,是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以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建立的居民台账为基础,经常性组织社区干部对社区内居民、单位等构成情况进行详细摸排,始终做到情况准、动态明。充分利用摸排结果,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使“网格”覆盖到社区所有居民群众、属地管理的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以及所有商业门店等,实现“网格”管理无缝对接,切实消除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薄弱点。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确保每个“网格”规模大小相当、服务的居民群众相当、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相当。要从“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中推进“一口清”、巩固“知晓率”的角度出发,研究“网格”的划分,“网格”确定后,原则上不易再做大的调整,以确保分片包户的固定性和“知晓”情况的连续性。社区居民增加的,可视数量情况,通过每新增100户增加一名工作人员或重新设置社区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健全组织体系。推进党组织设置创新、健全党的组织网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一是要在具备条件的“网格”全部建立党支部,并在每个居民小区的楼栋(巷道)或单元建立党小组,切实形成社区党总支(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巷道)或单元党小组,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构架;仍为党支部的社区,要在具备条件的“网格”全部建立党小组,切实形成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两级组织构架,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二是结合“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组建,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社区党组织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集贸市场、商务楼宇、物业公司、商铺店面集中区和建筑工地等延伸工作,努力实现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先覆盖,不具备条件的也要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全部纳入社区党(总)支部,归入相应“网格”进行管理,并帮助建立群团组织,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网格”与“商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近、业务相关、关系相连”的原则,在一些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多、集贸市场多、个体商业门店多的商业型“网格”,积极开展餐饮、娱乐、医药超市、美容美发、综合服务等行业商会组建工作,并依托“网格”建立各类行业商会党组织。三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量化目标,大力推进“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规范化建设。“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要在开展好正常的组织生活、做好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在服务居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上明确职能、发挥作用。要以“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为依托,切实强化直属党员、在职党员的带动作用,全面开展“网格”党员亮身份、先锋岗、责任区、奉献日、联帮带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立足“网格”,在楼栋院落、生产生活区域作表率、树形象,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延伸工作触角。确保党的工作延伸覆盖“无盲区”,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一是对因受党员数量等限制,暂时不能建立党支部(党小组)的“网格”,由社区党组织统管,实现组织全覆盖;并通过强化包片干部联系、发挥在职党员、楼栋(巷道)、单元长作用等,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注重做好在社区居民、楼栋(巷道)和单元长、信息员、个体从业者等群体的先进分子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切实为“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组建创造条件。二是针对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难的实际,将承担分片包户任务的社区干部(网格联络服务员),全部确定为本“网格”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切实实现每个属地管理的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都有专人指导的目标。三是全面拓展社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和部门联系(包扶)社区工作,将辖区单位和联系(包扶)部门责任进“网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重点人员多、困难群体多的“网格”,强化联系包扶,结成共建对子,帮助做好维护稳定、帮扶救助等工作,并纳入部门、单位党建工作考核,确保责任到位、落实到位。进一步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将在职党员按居住地全部划归相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进行双重管理,8小时外参加所在“网格”活动,就近就便联系服务群众、发挥模范作用,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网格”、奉献双岗位、实现双监督的管理机制。四是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充分发挥“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在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中的作用,大力整合“网格”内各类维稳资源,强化与维稳专门力量、信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努力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防线。健全完善维稳长效机制,加大重点“网格”综合治理、集中整治力度,认真研究制定“以房以证以业管人”的有力措施,确保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牢管好。建立与专业维稳力量更加紧密、顺畅、高效的工作衔接机制,加强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社区党组织、公安派出所对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双向管理、双向考核”机制,确保社区民警真正下沉到社区、深入到“网格”开展工作。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物业管理企业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党组织的领导,把物业管理企业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作为服务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共同做好社区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大信访工作格局,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制定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组建常备、预备工作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定期开展演练。
(四)提升服务水平。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一是以“网格”为依托,根据“网格”内单位、居民等构成情况,按照“一网格一特色”的要求,努力打造单位型、服务性、文体型、维稳型、养老型等特色“网格”,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切实增强实效性。结合特色“网格”服务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网格党组织服务重点,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网格”内各类人力资源,大力开展“组团式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支持和鼓励居民成立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科普组织以及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形成覆盖社区全体成员、主体多元、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强化社区服务与政务服务的有机衔接,将社区代办点延伸到所有“网格”,明确代办项目,细化办事程序,健全保障制度,实现居民申请办理事项“一条龙”办理。继续深入落实昌吉州党委《关于在街道(城镇)社区全面开展“六民”服务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拓宽领域,提升质量,大力实施便民利民、扶危助困、帮助就业、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精心打造爱心超市、党员互助金、居家养老、乐老托小、大管家服务社等一批“网格”特色服务品牌,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壮大“网格”志愿者、义工等服务队伍,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服务认证制度,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形式、壮大力量。加强与“网格”内服务网点、机构的联络,开通服务电话,制作便民利民联系卡,帮助居民做好文体娱乐、家政服务、商品派送、急诊救护、代缴费用等方方面面的服务,让居民时刻感受到便利。
(五)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强化人员、经费、阵地、机制等基础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证。一是配强网格党组织书记。要高度重视“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队伍建设,采取从是党员的包“网格”社区干部中确定,从“网格”内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退休党员、居民党员中推选等方式予以选配。建立“网格”与分片包户工作有机衔接机制,每个“网格”至少明确1名社区干部作为“网格”联络服务员,与“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负责、统筹受理“网格”内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各类事项,切实形成“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补充的社区经费保障体系。要增加“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活动经费,既可由财政予以保障,也可通过适当增加社区办公经费的方式予以解决。要落实“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以及楼栋(巷道)长和信息员专项补助经费,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阵地保障。要采取网格内单位资源共享、租借、新建等办法,协调解决好“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场所问题,使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参加活动、享受服务。
“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场所可通过与物业公司、辖区单位资源共享等方式予以解决,也可依托社区阵地综合利用。四是强化机制保障。建立考核机制,将“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作为县市委综合目标考核,以及社区党建工作专项考核的重要项目,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汇报履行职责情况的重要内容,切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社区干部业绩考核奖励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局面。建立争优机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认真总结推广工作中成功经验和做法,大力选树表彰先进“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和先进个人,抓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培训机制,将网格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与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等培训统筹安排,坚持每年对“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以及社区党员进行集中轮训,并加大外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上一篇:积极分子季度培养意见通用3篇
下一篇:转正规划总结(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