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关于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800字]关于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1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情感态度观念:学会自尊、尊重他人。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1、进入我校学习学生,只有少数是因为个人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普遍觉得进中职学校学习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未来有了信心。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很符合他们的需要。

2、学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解不多,困惑较多,非常需要具体的辅导。

3、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间很有限。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偏重辅导——辅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一、课本内容

第一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整合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普遍联系

第二课时:学会交往艺术

备选活动设计:

活动:师生猜成语游戏

活动:第一层面——“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演讲

过程: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欠缺之处。

第二层面——上黑板写出克服上述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1活动设置:在一位同学讲完他的故事以后,各组就可以抢答,先抢到的就有机会上黑板写出克服前面同学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2要求:每小组只能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其他组员作智囊团,可以递纸条,也可以换人。

3评价:按量与质来评价,写得又多又好的组每人奖一个优(即平时分数加一分)。

活动:“我身边的人际交往高手”演讲,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艺术(做法参照第一个备选活动)。

活动: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第一课时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1编到8,老师将每个成语与其前面的序号以某种能够记得的事件联系起来,然后背对黑板,将这8个成语按顺序背给学生听(如第三个如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联想到家有三口人,所以从序号三,可以联系到家破人亡)。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20分钟左右,但课堂气氛将非常热烈。教师顺势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从这个游戏可以延伸到课本里的什么知识”的答案就很自然了(“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理论)。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第二课时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1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2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3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

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

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中职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4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70 608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