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四史资料范例(优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学习四史资料范例(优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四史资料【第一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多次强调要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四史”,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党史】

想要学好“四史”必修课,就要以党史为抓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国情,才能在新时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历史早已证明,1921年我党建立至2021年的百年间,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是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民造福的历史。

【新中国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完成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7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史】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拉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同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冒险实施了“大包干”,向中国农村改革发出第一份宣言。在深圳,随着“开山炮”的响起,蛇口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农村到城市,从集体到个人,一股股强大的改革气旋喷涌而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其发展可以总结为六个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开创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重要的参与者,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流砥柱。

回顾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好“四史”,做到以史为鉴,把握当下,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四史资料【第二篇】

11月20日下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研2007党支部在主教301举行了“四史”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支部所有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出席了本次党日活动。本次党日活动由材研2007党支部组织委员主持。

首先,组织委员介绍了召开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目的,旨在引导同志们从党的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继承和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随后,党支书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了历史上党的重要会议和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介绍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改革开放历程,并对支部的同志们提出了“辨是非、知荣辱、重践行”的要求。最后,各位同志表达了自己对本次党日内容的看法,决定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继承和发扬“四史”所传达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

“四史”中所蕴含的磅礴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祖国不断强盛的重要原因,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发展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我们要铭记党的艰辛而又伟大的历史,砥砺前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提高自身思想建设,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新时代的中国建设奉献力量。

学习四史资料【第三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是,这“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既然如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这第一步就要搞清楚“学什么”。从基本要求看,“四史”学习教育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这四个方面展开,大体也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四个层面着力。

一、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二、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索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关键。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三、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 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梳理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连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认识,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然落后。特别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如果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治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治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学习四史资料【第四篇】

一、学好党史国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2019年7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通知强调,要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通知强调,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中有关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勇担历史重任;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通知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在主题教育中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出具体安排,可把《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新中国史著作作为辅助读物,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抓好自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主题教育结束后,要形成长效机制,把党史、新中国史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持续抓下去,切实抓出成效。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要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要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和宣传的关系,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捍卫好党的百年历史。

二、从党的百年历史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这次主题教育要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早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理,不断地合理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不断的改革,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1. 坚持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坚持理论自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坚持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4. 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201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举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敢于同一切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准确把握创新理论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伟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主题和基本框架。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路径

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简单演绎,而是演绎和归纳的综合运用。

我们党在建党初期,演绎思维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结构,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制定革命的纲领、革命的行动方案等,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演绎思维存在着重大的局限,在极端情况下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盛行,从而在政治上表现为极“左”思潮,给党和人民事业产生极大的危害。

在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归纳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归纳思维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经验,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其基本路径是首先形成实践经验材料,在实践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形成具有指导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归纳思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归纳思维逐渐成为党的传统,体现为每到重要节点我们党都要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例如,1927年到1928年冬天,面对一些红军干部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同志先后五次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最著名的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党内通信形式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这也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1976年10月以后,围绕着中国究竟往何处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问题,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到1981年6月形成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党的决议形式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二大以后,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形式方面逐步正规,理论创新形式每五年总结一次,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概括来说,就是党的思想路线。

首先,解放思想。为了取得实践经验必须大胆探索,同时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未取得经验之前不贴标签,为形成经验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此外,解放思想必须遵循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实践检验后对有关理论进行重新审视,或纳入创新理论或消除影响。

其次,实事求是。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解放思想形成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坚持,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摒弃,并高度警惕其政治影响。

其三,与时俱进。即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其四,求真务实。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认真、客观、务实,防止感情、情绪、利益因素的介入和左右,即坚持理论创新的党性原则。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问题的新版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习近平同志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主要特点

1习近平同志的贡献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以归纳思维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决定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逻辑,而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政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高度统一。党的理论创新需要全党奋力实践、积累经验,因此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果。但是,只能由政治家最终形成其完成形态,毛泽东思想如此,邓小平理论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如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习近平同志个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要创立者。一方面,自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以来,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外交等多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政治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以中国梦为引领形成了包括“四个全面”、“四个自信”、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个伟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全方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加以命名,不仅符合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也符合党的理论创新的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形态的低调、局部和内敛的状态,呈现出高度的自信和全面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的政治话语权,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时候,更多强调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在这样的政治心态中,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作为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自己的领导核心和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不仅证明了党的领导作为政治底线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引领改革开放的坚强意志和驾驭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的基础上,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标志着政治心态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从主观意愿来说,中国特色不是中国模式,相反,我们希望世界各国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形成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努力在党内和国内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对党的自信。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的政治底线,又是中国的优势逻辑所在。底线思维和优势逻辑的变奏,是让国人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解的必要,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必须。

优势逻辑是政治自信的体现,同时,也需要文化自信得以支撑。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树立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自信,依然来自于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态、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摆脱旧文化的束缚,也不可能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政治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1.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框架的划分问题

以历史逻辑为基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框架,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发展论、改革论、制度论、核心论、政策策略论、军事外交论等方面全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诸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思想。

以政治逻辑为基准,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重点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问题和主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以理论逻辑为基准,即通常学术分类的方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教科书式的划分,据此可以划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方面呈现出随着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解决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答。

3. 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基本框架

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1“八个明确”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八个明确”是: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行动纲领

“十四个坚持”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三)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而系统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核心要义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八个明确”中最核心的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十四个坚持”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步,也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现代政党,又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政党,有着别的政党所不具备的特殊品质、特别能力。在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和国家治理方式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政党系统和制度系统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具有那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比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这种统一的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更是其他政党不具备,也做不到的。这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保持了几十年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的最重要的原因。

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将是一盘散沙。同时,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势不可挡。

2.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出发,深刻洞察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以顽强的斗争精神、补天填海的气概,带头履行主体责任,直接领导指挥,具体部署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不搞藏着掖着,把问题揭摆开来,牢牢抓住不放,狠抓整改落实,件件要有着落;严明党的纪律,监督执纪问责,解决“灯下黑”,打通“中梗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冲破利益藩篱,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制定修订90多部党内法规,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自我革命,推动破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使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确保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航船行稳致远。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我国抗疫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成果的一个有力证明和体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具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并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学习四史资料【第五篇】

5月20日下午,学校在延安路校区举行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委讲师团“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为“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徐建刚作主题为“深入学习党史、牢记初心使命”的专题辅导报告。校党政领导、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相关部处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学习。党委书记刘承功主持报告会。

徐建刚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的重要论述入手,围绕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央早期机关长期驻扎地和光荣之城等三个方面,引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史实资料和数据案例,对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上海地方党史作了全面深刻的解读阐述。他在讲课中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通过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激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刘承功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学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把“四史”学习教育同上海和学校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充分用好上海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中的红色教育资源,发扬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勇于担当作为;要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学习教育,作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团日等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学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和“奋进东华”建设,以干事创业的奋进姿态和改革创新的发展业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和校庆70周年。

会上,副校长舒慧生,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围绕学习“四史”,结合此次专题报告的学习收获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发言。

报告会后,校领导还与专家一同赴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参观,就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进一步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进行实地交流研讨。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专门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率先在全国启动“四史”学习教育,我校也第一时间制定实施方案,目前全校范围的“四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中。

70 824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