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历史和现实,系统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党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吸收借鉴其他制度文明成果,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有具体生动的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贵州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关怀,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贵州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可以说是“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

我们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贵州长期贫穷落后,直到1978年全省还有1840万贫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8%。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至155万,贫困发生率降低到%。建成近8万公里农村通组硬化路,有效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三年搬迁了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2018年农业增加值增长%,增速全国第一。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改造农村危房51万户,基本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我们推动全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经济增速连续35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千企引进”“千企改造”“万企融合”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新突破,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十大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国家级三大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举办五届的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成为国际性盛会、世界级平台。

我们推动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1949年,贵州公路里程仅1950公里,没有一条铁路运营,交通是制约全省发展的最大瓶颈。2018年,贵州公路里程达万公里,是1949年的101倍;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900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262公里,贵阳成为西南地区的高铁中心枢纽。世界前100名高桥中有47座在贵州,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通航机场11个、实现市州全覆盖。乌江“黄金水道”全线通航。过去“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明显提升了贵州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2634座、200多个骨干水源工程,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通光纤宽带、通4G网络。

我们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贵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过去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1975年森林覆盖率仅为%。我们坚持不懈强化生态环境建设,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连续10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响亮发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声音”。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近三年全省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30%以上。昔日“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成为世人向往的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山水清秀、文化多彩的旅游胜地。

我们推动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92元、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201倍。“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学校数量由1949年的578所增加到2018年的20078所,义务教育全面覆盖;医疗机构数由1949年的65个增加到2018年的万个,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80年的68岁提高到2018年的74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8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到%和%,创历史新高。

我们推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成绩明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持续提升,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入人心,干部队伍士气高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第一批主题教育总体评价为“好”的占%。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二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制度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是一个整体,但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简言之,制度自信就是对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好制度的自信。而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好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够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就需要讲清楚如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优势?

马克思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和思想的基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容纳、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对待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价值的。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正义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着力辩护和发展的价值原则,而马克思则不仅没有对公平正义提出一个系统性的辩护,甚至还站在自由主义的对立面上,对诸如权利、自由、正义之类的价值和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解构。简言之,在马克思主义所认定和支持的价值谱系中,公平正义并不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这是一种需要澄清的错觉和误解。

马克思在其文本中,的确对权利、自由、正义等价值原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但要看到的是,马克思批判的不是这些价值原则本身,而是这些价值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现形式及其制度载体,以及资产阶级利用这些价值原则来粉饰和掩盖社会矛盾的做法。对于这些价值原则本身,马克思实际上是予以肯定和认可的。马克思的最高价值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与“公平正义”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和位阶上的价值,但前者在一定意义上却容纳和包含了后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核是平等待人,而人的解放虽然包含了多方面的思想意蕴,但其指向的却正是一种平等个体的均衡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平等待人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虽然没有为公平正义提供一种规范性的辩护,但从其明确提出和倡导的“人的解放”中,却显然能够推导出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原则。

在对公平正义的认定和界定上,马克思与自由主义有着原则性的不同。自由主义认定和界定的公平正义,在很大意义上是形式化的,乃至与公平正义的精神实质相背离的。这一是因为自由主义并没有看到在其所认定的公平正义关系中所包藏的剥削关系,二是因为自由主义是从个体出发来界定公平正义的,因此无法解决在差异性的个体竞争中所产生的类似于丛林法则的互害性。相反,马克思所认定的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正义。这种实质性的公平正义要求克服自由主义在公平正义上的“二律背反”,其基本主张在于:生活在世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地拥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权利、自由以及发展的机会。

马克思对公平正义的基本态度,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其价值目标之一是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自然不等同于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显然是人民的幸福的价值前提之一和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人民的幸福是每一个人的幸福,只有当公平正义成为掷地有声的社会价值时,每一个人的幸福才可能得到来自制度的有力保障。如果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那么这一基本立场也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本质规定性。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三篇】

01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 党的地位: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补充: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6.党的作用:

1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02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两个确保: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4三个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记忆口诀】

记为4223:四意识两维护两确保三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 党的领导:

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03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执政理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党员: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四篇】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大意义

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制度自信,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始终保持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和现实,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形成了一个共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能够显着提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是由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才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确保我国未来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只有更加自觉地扩大制度共识、形成制度认同,才能夯实制度根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社会主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如此。这种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只有坚定制度自信,一方面才能坚持和发展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制度根基;另一方面又能着眼发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积极主动地对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客观要求。制度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制度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样如此。尤其是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行了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转变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体制[3],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始终怀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才有了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可靠的制度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绝不是盲目的、冲动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不断革命,直到实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贯立场和基本原则,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倡导多党合作、民族自治、群众自治,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做了先期探索和制度准备。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和发展,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顺应时展进步要求,体现人民共同愿望的制度体系,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符合人类文明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国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和发展模式不同,在社会制度安排上必然有很大不同。对于世界上的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尊重,使之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承认人类文明多样性、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选择的必然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规律。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途径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自觉地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1.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实质。这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有机统一体,具体地说包括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实质,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不照搬西方制度模式。

2.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体现在历史发展规律的深邃视野中,体现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层动因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变革完善的深刻逻辑中。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保持党和国家活力的政治优势;具有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经济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的体制优势。最近几年,我们党和国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成功办妥了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好事、喜事,从容应对了汶川地震、世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急事、难事,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巨大优势。

3.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坚定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相反,制度自信更体现在对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上,体现在对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和追求上。当然,制度创新和发展绝不是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而是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特色。要更加自觉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积极稳妥而又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0 927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