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热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一篇】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中真正让学生去探究乃至自主探究,他们则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真正找到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
一、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支撑点,才有良好的立足之地。
阿基米德说过:“如果有一个支撑点,我能把地球撬起。”这充分体现了支撑点选择的重要性与其作用的威力无比。小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有没有乃至于需要不需要培养,早在开始,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教研室就组织了该区部分教师进行了辩论。从辩论到互动交流以及专家点评的全过程来看,其辩论还是越辩越激烈的,恐怕还是笔者所提出的一个支撑点的问题。小学生学习探究性语文的支撑点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去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支撑点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个支撑点也就是我们教师要有新的课程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学生探求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诸多的学习方式的一种,要把这种学习方式与其他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融为一体。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氛围,才有良好的探究情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曾经这样描述过学生:“在孩子的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儿童的眼睛,就是喜欢瞧着这陌生的世界。”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学论文)要想在小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为小学生创设美好的探究氛围。首先要营造富有诗意、感性而又审美的探究氛围。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的一席之地,也都有发表自己感想、阐述个人发现的一席之地。教学实践也使我们充分地发现,有时学生所发现的真理不尽在优势群体的手里,恰恰就在弱势群体的手中,恰恰就在不经意的弱势群体的说中玩中,只不过是他们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便或不会言论罢了。这就像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者一样,如果他没有见到孩童玩跷跷板的经历,恐怕他发明听诊器至少要滞后一步或者穷其一生也发明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要多多倾听弱者的声音,为他们的一些想法去加以发挥,师圆其说,进而让这些学生也能在探究学习中闪亮起来,进而绽放班级探究学习亮丽的奇葩。
三、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整合,才能一箭双雕。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它根本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在小学生语文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注意有效地整合,使其能够一箭双雕。如何做到这一点?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1.把学生生活有效地融入课堂。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但我们仍然必须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尤其感到探究学习语文的愉悦。这就要使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探究中来。平时的研究我们要力求独树一帜,令学生肃然起敬,努力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探究性的实践。2.把创新与务实有效地融为一体。实践让我们感到小学语文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课堂模式的构造,我们也在以力拔山兮的气势促使我们的课堂富有创意。我们也必须做这样的反思,课堂上某种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必要?如果不是,实际低调一点为好。课堂上某种突破常规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不可行,还是不要去突破常规的为好。课堂上某种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教者自身是不是有把握控制,倘若不能控制,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等于谋财害命啊!因此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时效,要坚持真实、朴实、扎实,要坚持创新与务实有效融合且紧密联系。
3.把口头与书面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并不需要热热闹闹,让学生冷静思考也是完全可以产生奇异的效果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有的时候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学生对于探究学习所产生的发现效果的表述形式也是多样的,尤其对那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则必须让其通过其他形式来表现,如书面形式适宜于小学生来丰富表现的各种形式或弥补口头表现能力之不足。所以我们可以把探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探究,并把探究的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去撰写小论文等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二篇】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现代化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之一。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推动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飞速发展。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对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有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组合成多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而,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遵循教学需要性的原则。
三、突破重点、难点必须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即在教学中为了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媒体,在什么时候出现多媒体,都必须讲究艺术性。
[1][2]。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三篇】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其基础就在于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基本课程,担当着工具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强化教学实践,才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其人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原因和语文教学的课程功能,着重提出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四篇】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应用“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人类文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事物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使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并善于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发现“加偏旁”的识字方法、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这一课时包括“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两部分内容,知识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时,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语文乐园里“逛迷宫”、“过字桥”、“练嘴皮”、“赏对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
二、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语文乐园”里玩,大家觉得怎么样?好!首先我们来“逛迷宫”。
(二)“逛迷宫”
1、寻找“燕子”和“剪刀”的相似之处。
用课件打出“燕子”以及其它的事物,并依次标上序号。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燕子”的尾巴像“剪刀”,并把“燕子”和“剪刀”用线连结起来。
2、寻找其它事物的相似之处。
(1)让学生把对应事物的序号写在纸上,比一比谁找的又对又快。
(2)指名说出对应的事物。教师用电脑把对应的事物连起来。
(3)学生互相检查结果,全做对的奖给一张“小燕子”模型。
(三)“过字桥”
同学们,“迷宫”逛好了吗?下面我们过“字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过字桥”。
1、课件出示所有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读认。
2、鼓励能认识其中生字的同学让其说说自己是如何认识这个字的。
3、学生自读课本,看一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4、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5、分男女生读一读。
6、以组进行活动:一人写原字,一人加偏旁,一人加拼音,一人组词。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检查,看哪一个组做的又快又对,获胜的组可以优先进行下一个游戏。
(四)“练嘴皮”
同学们,“过字桥”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下面我们要练一练嘴皮,看一看你会不会说。
1、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以及填空练习题。
2、请同学们看图填空,可以说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前后搭配合适就能得到鼓励,说得好的要奖给课文中的对联(上联或下联)。
(五)“赏对联”
同学们,大家的口才都不错。为了表扬同学们,我请大家欣赏对联,好吗?
1、自读、同桌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
2、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对联知识。
3、教师小结对联知识。
5、请大家说一说欣赏对联的感受,趁机请同学们去搜集对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准备展示。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春天的发现”。为了使学生言之有物,我准备带领学生去春游,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流程:
(一)春游前奏。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去春游了,去发现春天了。请大家睁大双眼,把你看到的写下来。休息时,我们要进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的发现新。返回时,我们就要请这些同学来做“导游”,给我们介绍美丽的春天。
(二)游中交际。
1、教师边走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2、以组进行,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春天。
3、各组评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的交流。
4、评选“小导游”,返回时有几名“小导游”轮流介绍沿途的景色。
(三)游后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又发现了许许多多春天里美好的事物。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查寻,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起来,准备参加展示会。
板书设计 :
春天里的发现。
细心观察畅所欲言。
第三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办“展示台”,开“展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其产生成就感。
二、教学流程:
(一)上宽带网。
同学们,宽带网是现代计算机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一个名词。通过宽带网,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今天,宽带网给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吧!
1、自读宽带网,指名分段读,大家齐读。
2、说一说自己从宽带网上获得的信息。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春天有哪些花。
4、展示自己上网查到的花的资料(如果学生没有查到,教师给予补充)。
(二)展示自我。
1、以学生的课桌为“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2、愿意当“导游”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3、愿意当“游客”的学生参观别人的作品。
4、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台”里,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板书设计 :
展示台。
今天,我当家!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五篇】
突破语文教学难点和疑点,要从基础提炼入手。掌握了一定基础技能,就能寻求出突破语文难点的规律。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今天,网友给分享的“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热选10篇】”,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是诗词中的一个重点。诗词中写到“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抓住“走”和“泥丸”两个词语向学生提问:把“走”字换成“踩”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踩”字,不能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不能很好表现泥丸滚动的情形,所以还是用“走”字好。有的学生说“泥丸”有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精神。我采用动态效果,展现红军在绵延不断的五岭翻越,冲破敌人封锁线,藐视困难的,山如“细浪”、“泥丸”的一段动画,学生觉得很生动形象,难点解决了,教学也水到渠成了。生动多变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本课中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一难点和抓住事物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这一重点。我在课件导人部分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图片,展现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上。在难点突破上,我选取了一些电影片段,展现当初凡尔赛宫的修建背景,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和嫉妒心。学生进人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凡尔赛宫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声情并茂的情景效果不仅能突破重难点 还能丰富课堂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如教七年级上的课文《春》一文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荚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中“运用生动的描写进行景物的刻画”,我首先展示了几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极有特点又有意境的图片,配上音乐,看着图片,学生表达美的愿望调动了起来,他们特别愿意用自己的文字去再现眼前所看到的美景。从学生课堂上所写的片段来看,比他们凭空去想象着美景而行文效果要好。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了教学的重难点。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建立直观课堂。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接收知识的现象,以声音、图像、图片、文字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可以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轻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减轻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利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春晓》有着丰富的信息:雨、小鸟、风声、花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信息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细雨纷飞,落花飘飘的江南之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将学生带入古诗所要表现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融图、文、意于一体,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六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大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和谐教学氛围,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呵护,倾心于师,信从于师,“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千奇百怪的疑问,教师不得压抑、挖苦和讽刺,实事求是地解答或组织讨论,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教学境界,用“谁愿试一试?”,“你能解答吗?”等商量的口若悬河吻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促进学生敢学、愿学、乐学的最佳状态的形成,营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二、励学生质疑问难,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
疑是创新的种子,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它会推动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美国布鲁巴克说过:“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疑问,一切以书本为典范,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就难有新的见解,就难有创新。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问,把已有知识的局限性、相对性和欠缺性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心田播撒创新的种子。有位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教师揭示中心后,问:“同学们还有不同意见吗?”有位同学有不同看法:“‘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不对,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顺着北边一直走,应该说他离楚国先越来越远,然后越来越近,最终是要回到楚国的,老师,你同意吗?”学生这一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的创新精神,真让人拍案叫绝呢!
三、诱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
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善导才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课文的思路,根据问题设置障碍,引发矛盾,造成疏漏,或者有意错误,把学生“激”起来,引起争论,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巧妙地将打开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探索,把质疑问难的内容弄个水落石出,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想个一清二楚。教师的知识、思维总是小于学生信息量的总和,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师生同读、同疑、同悟、同得,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创新的舞台。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我便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先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讲海里的水和鱼各占一半;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说鱼多。我让学生再读书,找出理由,相互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学生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又有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用“富饶”而不用“可爱”时,我在黑板上出现两面三刀个课题,让学生讨论,师生争论,促进学生深入读书,认真思考,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四、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牵牛花》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山坡上的牵牛花,丛林中的野菊,小路边的芙蓉,池塘边的睡莲。一切组合都是那么协调,让人赏心悦目。最精彩的是当老师问“如果要使这幅画更完美,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些什么?”教室里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人说:“画上蓝天白云和初升的太阳,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花儿才会开得这样艳。”有人说:“在草地上或丛林里,还可以画上茅屋、小亭,使他充满生活气息”……于是教师让同学补画这幅画,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描述,这时,不论哪位同学描述的都比课文内容丰富,语言都比课文有情趣。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刘佛年语)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七篇】
从广义上说,我国有记载的语文教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教的是文言文,书面的“文”和口头的“语”相去甚远,学生学的文章基本不理解,在教法上以多读多背、大量积累为主,强调先积累后理解,在理解和运用上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而现代语文学的是阿拉文库。学生读1篇文章,如果有一定的'理解生字新词的能力,对读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语文课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讨论。这种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通行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深入地作一番观察。
[1][2][3][4][5]。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八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两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四、版本的编排有些偏难。
比如:第一册的有关钟表的认识这一单元,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整时、半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程度。可第二课时让学生认识“几点多一些”、“快几点了”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学生毕竟才6周岁,他们对“多一些”、“快一些”等这些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区分,认知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有部分习题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需要由教师或家长来陪同完成,如果没人辅导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
五、版本的编排忽略了学生实际。
在第三册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材编排中,北师大教材比老教材增加了一半的课时教学,编者意图非常明显,要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乘法、除法的产生和意义,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也许他们忽略了学生实际,现在已经是21世纪,学生已经对乘法、除法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也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循序渐进的体会知识。
南和县大郝小学刘社民。
99。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九篇】
同学们请看!(它们的动作十分敏捷,它们具有人类的智慧,具有强大的力量,不久它们将无所不在,深入我们的生活。它们会帮助我们,它们的时代来临了,世界会因为它们的到来而改头换面。)。
你们知道他们是谁?(机器人)贴画。
对!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关于机器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目是:神奇的机器人板书动作示意,齐读课题。
课文就是围绕机器人的(神奇)来写。划出着重号。
那么机器人神奇在哪儿?
二、学文。
请同学们拿起教材,各自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机器人神奇在哪儿?我们来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摸底)。
(传感器……大脑……外形……功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介绍机器人传感器、大脑的内容都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哪些同学喜欢第二自然段,请站起来,一起读。
传感器神奇在哪儿?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传感器的图片)谁能读好这一句话。
学生介绍传感器——结合图片。
谁再来介绍一下机器人的“大脑”。(大脑再根据信息指挥运动和工作。)。
这些就是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板书:工作原理。
机器人的神奇还体现在哪个自然段?(第三)。
我们一起来读。“人类发明机器人,就是为了提高……”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
机器人的外形神奇在哪?
板书:各式各样。
你们想看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图片吗?请看屏幕--。
谁能读好这一句话?读出“各式各样”的语气来。
它的功能又神奇在哪里?
板书:各不相同。
谁能读好这一句话,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来?
你读得真棒!我们都好像看到这些机器人工作的场景了。
三、上网浏览,交流汇报。
老师把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都整理归纳在“神奇的机器人”网站上了。请同学们打开“神奇的机器人”网站。
我们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以下几个栏目:
教师点击进入相应栏目。
哪一组对世界上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感兴趣?可以研究机器人诞生这一栏目。好!第?组(师点击进入)。
机器人的发展由哪组研究?第?组。
机器人现在由哪一组?第?组。
机器人的未来由哪一组研究?第?组。
想了解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的同学可以研究机器人种类。第?组。
听清要求:请组长协调安排研究内容。组员边看边记,把网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待会儿介绍给大家听。看哪一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最强。
好,开始!
上网浏览。
教师监控四台学生机。
交流汇报(你真像个机器人专家,介绍得头头是道!)。
总结:同学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真不错!
过渡:相信你们的想象力一定更棒!一定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设想出更神奇的机器人!想想它的外形以及它的功能。设想的时候可以和周围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好朋友说说,还可以动笔画画!看谁设想得又快又好!老师准备了一些精美的礼物,它们可在等着你哟!
开始。
小组讨论设想(摸底:教学生说这样一句话,我设想的机器人很神奇,它是一个什么方面的机器人。)。
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点评:这一位同学的开头简洁明了,讲清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接下来的同学要向他学习。
总结:你们的设想都很了不起。今天的设想一定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教师切换屏幕。
四、展示作品。
让我们拭目以待!
它成功了,这可真是神奇的机器人!就是这个机器人和其他作品一起获得了这次大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教师切换屏幕。
五、作业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袁老师编写的,老师想为它征寻一个续写。其实它并不难,同学们只要把刚刚的设想变为文字,就是非常好的续写。请同学们通过“联系教师”这一栏目,把你的续写用email的形式发给我。我将择优录取!同学们网上再见!
返回目录。
实用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和重点【第十篇】
从广义上说,我国有记载的语文教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古代教的是文言文,书面的“文”和口头的“语”相去甚远,学生学的文章基本不理解,在教法上以多读多背、大量积累为主,强调先积累后理解,在理解和运用上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而现代语文学的是阿拉文库。学生读1篇文章,如果有一定的理解生字新词的能力,对读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语文课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讨论。这种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通行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深入地作一番观察。
解放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一度被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每教1篇课文,教师都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进行思想内容分析。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课文思想内容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然而单纯的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即使在解放初期也不被大家认为是合格的语文课。1952年有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及1956年我国语文学科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对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场以引进苏联语文教学经验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大量渗透“文学因素”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或称“语文因素”)的分析,逐渐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是“内容分析”)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分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了文章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分析。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这处教学模式虽然在分析的内容上经常有所调整,比如1958年“教育大革命”强化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六十年代淡化了“文学”因素,强化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文革中又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等等。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受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育开始重视智力的发展和能力培养。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更是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新的内容。
可以这么说,解放50年,小学语文学科逐渐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为重点(包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师生问题讨论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各界人士非议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反思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对整个语文教学的低效应该承担的责任。
评价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恰当,主要依据是学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以训练学生“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上述目标呢?从目前实际的教学效果分析,答案绝对是不乐观的。
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花大力气培养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然而它只是“听说读写”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可以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具体就是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从儿童言语学习的心理特点看,“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飞跃,“理解―能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而以“阅读分析”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恰恰就是在第二次飞跃上出现了战略性的失误,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学科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进行社会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运用。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分析文章”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它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等,尽管这种技能与语文能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而且“能够”掌握的技能,更不是小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因此,将“分析文章”这一专门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上面,是语文教学目标把握上的严重错位。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根本上得到纠正,语文学科的效率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2.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
将“分析文章”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严重超越了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因为“分析文章”这种技能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极高,绝不是小学年龄段认知发展一般水平的儿童所能够接受的。以“分析文章”为重点来组织语文教学,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1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考试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而学生在答题时正确率往往不高,所以教师只能拼命抓。其实这主要不是教学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可以庆幸的,修订大纲删去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释词义等要求,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禁锢小学师生头上的枷锁。
3.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
修订大纲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非常正确的。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其实不计其数,但是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在自已说话写文章时用的更是少得可怜。这种不正常现象,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儿童语言学习上产生严重不到位的现象。这是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看,运用语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教学力度至少应该等于、甚至超过理解语言的教学。所以,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都应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重心转移到语言的运用上来。
修订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交际,和成人进行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有区别的。成人语言交际主要是为了表达思想,而语文课上学生不只是单纯地为表达自已的思想,他们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掌握这一交际工具,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一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要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语言交际的能力,即不但要学习、熟练语言交际的技能,还需要丰富、扩展自已的语言积累。
儿童掌握语言工具是渐进式的。他们通过听和读,从口头和书面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并且通过思想系统理解领会其中的意义,然后将获取的有用信息编码,通过朗读、背诵、摘记等各种方法,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的时候,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后输出,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不断地吸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运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从而使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并掌握新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表达。
(获取)(储存)(输出)。
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通过多读多背,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种以语言储存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的缺点是忽视语言理解对语言储存的作用,学生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语言的表达上,强调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忽视语言的运用训练,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缺点。
现代语文教学则是以理解语言为重点,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混为一谈,误以为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解分析,严重忽视积累和运用,对学习语言过程上“积累”和”表达”两个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试图以理解来代替“积累”,代替“运用”。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种认识是导致现代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
以“积累”为重点或者以“理解”为重点,从儿童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看,都有其片面性。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过: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在纠正现代语文教学理解要求过高过甚时,也不能简单地“返璞归真”,走以“积累”为重点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而是应该以掌握语文工具为目标,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
为
[1][2]下一页。
什么在“理解―积累―运用”三个环节中要特别强调“运用表达”这一环节呢?主要原因是:
1.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是语言的运用表达。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目标,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运用”。
2.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飞跃。所以“运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那才是真正的理解。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还能有效地促进积累。在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如果加大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力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以学习课文内容为重点,那些政治思想色彩比较浓的课文,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常识性课文就容易上成常识课。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就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对象,然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学科不同,后者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主要不是学“课文的内容”,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达形式”。叶老“课文是例子”的精辟论述,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课文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2.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
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学习目标分类中将学习水平分为六级:(1)知识(识记):能事实性地回忆。(2)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5)综合:能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6)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作价值的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的结果。
根据上述理论,“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第三级,而“分析”则是第四级水平。也就是说,“理解”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领会”是最初步的理解,“分析”也是一种理解,然而“领会”和“分析”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学习水平。
其实,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内容以后,将进一步的目标定在“分析课文”上,由于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常常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文章,经过教师这么一分析,又变得读不懂了,所以有人说笑话,语文课学生是从“不懂”到“懂”,然后又到“不懂”。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坚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3.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
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掌握语言这门交际工具的过程不像掌握数理学科的知识那样是线状递进式,而是呈面状扩展式的,它是通过对新语言(主要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句号)的不断理解,不断积累,不断运用,逐步扩展,渐进提高的。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工具性学科就必须按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注重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而“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改革必须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语文工具的掌握上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也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知识,要为“用”而教,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要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4.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要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或者说“实践性”。以上所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就像游泳或是踢球这些动作技能一样,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而且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相当时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学习的活动来取代全体学生的活动,要牢固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个体语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要充分激发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读感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