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举措,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迅猛,进入了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校园文化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人才培养和树立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2017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是,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中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条极好的解决途径,而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此,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能动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进行体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

一、经典诵读融入高职校园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经典诵读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就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的精神财富,更是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味,感受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体会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机,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不仅能够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更是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体现,有效地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诵读经典篇章,不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二)通过经典诵读奠定校园文化品格的基础

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风格和特点构成校园文化品格的内容是学校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对构建浓厚文化气氛、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经久不衰,仍被后世继承的关键点就是其中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同样,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其中内容丰富的教学思想、哲学理念、艺术瑰宝、良好品德是校园文化品格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引学校发展步入正轨。而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优方式,通过诵读经典,可以把握经典的内涵,了解经典里所蕴含的爱国爱家,崇德尚义,感悟古圣先贤身上的正气、志气和才气。

(三)通过经典诵读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职校园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人文内涵、教书育人思想的体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校园育人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无论是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是对大自然的盛赞,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值得去品味,去感受,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自然会得到提升。对高职院校培养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者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我们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也一定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者,而是有精神内涵的文化传承者。

二、经典诵读开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朗读者》《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诵读文化的渠道,出现了一个经典诵读的小高潮,带动了一批热爱文学、喜爱朗诵的人群开始了一轮学习热潮。此类节目可以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可虽然引发了一个热潮,却并未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及重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具体表现如下:

(一)诵读人群较少,未形成文化氛围

目前,经典诵读主要人群主要集中在经典诵读活动或竞赛的参赛选手与活动成员。但是活动和竞赛毕竟不可能天天搞,而参加到活动中的学生更是少数,所以从活动普及率来看,覆盖率很低,受众范围依然为少数。因此在校园中不能形成一个较好的文化范围,影响力和覆盖面都较低,对弘扬经典,传承文化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

(二)急功近利,没有继承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是一个复杂持久的过程,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同时国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导致缺少能够肩负起弘扬和继承重担的人才。高职学生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力军,由于缺乏耐心,甚至有些急躁,抱着功利心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仅停留于表面,对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该有的思考,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读经典作品水平有待提升

优秀经典诵读作品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态度感情,朗读者要在理解、感受中深入开掘,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解析,诵读者才能真正表达好作品。

可现状是很多诵读者对作品缺乏深入的学习理解,致使对经典作品真正的精髓所在不能较好的把握。加上不少诵读者缺乏声音传播技巧的科学指导,诵读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经典作品的诵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的路径探索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析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开展一些小活动,如“课前10分钟经典诵读”“经典故事听我讲”等,以此来促使学生课后花时间进行学习及思考,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结合,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打造人文课堂,逐步建立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时,可以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近代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热爱。教师借助这些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

(二)以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高职院校借助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强烈的责任精神,为日后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中华文化经典篇目内涵丰富,韵味悠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诵读经典,在有声语言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近年来,高职院校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各所高职院校铸魂工程的重要举措。很多院校的校风校训均出自经典,足以见得其深远的影响及价值,高职院校可尝试结合地域文化,或尝试结合办学专业特点,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如铁道类院校,可尝试将詹天佑、茅以升等名人事迹,可在校园中通过各类校园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加强对行业的认同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在社会中逐渐普及,并被大量运用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学生是运用新媒体传播、接受信息最频繁的群体之一,校园网络新媒体对其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影响很大。校园网络新媒体的构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新媒体既承担了校园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任务,同时在经典作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可尝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上资源,发挥本校传统文化网站的特色,吸引大量学生浏览,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在微博申请账号、在微信建立公众号等手段介绍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认知水平。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积极性。例如,可以在微博账号上开设经典名著大讲堂。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及诵读,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设置一些有奖问答或是抽奖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思考、分析,真正体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对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国人的血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的传播形式,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奠定校园文化品格、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有着积极作用。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学生及师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及研究。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

[摘要]大多数师生认为,良好的传统中国文化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应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在教学上也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的,比如大多数的学生对现在融入提出一系列的不满,首先是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没有准确的明确,再者就是教师工作者,教材内容等,这些融合状况评价不是太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为本文提出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因此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张雨珂(1996—),女,河南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9-0090-03  [收稿日期]2019-12-25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区并世代相传的中国人民和祖先创造的民族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特色,其中中华传统历史悠久、内涵更是深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同钱穆说:这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积累的,从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力量,更代表着中华文化民族的精神,是希望之果。[1]

根據调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特征是传播特征,即是从一种模式延续另一种模式的传播,是世代相传,更是中华子孙后代的传承延续。同时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考验。

第二个特征是民族特色,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不同的民族特征。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语言特征,精神特征,民族习俗和道德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长久性,其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中华对于世界来说,是文明的发祥主要之一,除此之外,中华的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人民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这是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其原因很简单,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将文化传承下去。其对应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教育中,让学生可以主动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可以教育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独特特征,优良的品质,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中国文化传统更是学生的血液。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生活力,他不会因为长期的沉淀而失去价值。相反是因为沉淀拥有了更多的意义。但是没有任何支持,中华文化发展的教育像鱼到树一样,缘木求鱼是十分悲哀的。所以应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被遮盖的教育它是历史遗产,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延续是国家创建的基础。所以我们祖国民族教育应从传统开始,要努力的将这个传统文化抓起来,让教育内容应通过继续教育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增进经验,启发智慧。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一)传统文化,明确其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有关学者表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一般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礼仪[3]。这个在中国的义务教育中出现了因为传统文化缺失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中国学出现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甚至过分的这些思想导致学生是非观念缺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明确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明确什么,十分迫切和必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注重教育,道德规范。尽管数千年来,外国和社会动荡一直困扰着中国,但感恩,诚实,忠诚,礼节,正义,诚实和耻辱的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在一个教育课程中,学习感恩的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修正自己。尤其如果长期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和品质如同血液融入我们的下一代。并且未来我们子孙也乐意养成习惯,来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这也就是培养美德奠定的重要基础。

2.传统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教育,可以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具体而言,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教育,才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这一种培育是生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精神,我们可以聚集一切力量来促进现代教育模式变革,让学生可以认真研究祖先的宝贵遗产,汲取中国传统的精髓,在学习中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到祖国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魅力,像种子一样传承下去。

(二)传统文化,将其将融入生活,回归生活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我国的学生道德教育习惯于课堂形式,虽然我国学生的道德教育对课堂教学很熟悉,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教育的枯燥,乏味的。所以学校和学生要结束接受了各种社会实践,比如社会的志愿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些都需要学生扮演,融入其中,活着可以根据一般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教育,这样下来的教育效果,更会明显。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赋予道德教育时代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经常被解释是几千年的古代历史文化,这样虽然历史的人物道德故事,伦理故事,了解起来深刻,可惜因为只是历史,很难集中的接近学生生活的现实,只是停留在对传统古代历史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阐释上。尽管对古代道德数字和伦理故事有深刻的解释,但坚持历史与过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将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距离和冲突。

3.创新教育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判断标准 我们可以在日常习惯中使用道德教育约束身边的人,但是学生的教育评判标准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是通过测试来判断,这对教育方法没有任何的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如何评判是个很大的难题。应该在生活中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我国学生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是扎根于生活之中是缺少方法的。所以可以采用以日常禮仪规范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人的行为习惯为出发点,长期的坚持。

(三)传统文化,让其走进教材,增添民族色彩

1.发展当地文化优势,收集本土传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当地文化的优势资源,和收集本土文化十分关键。我们应该了解的自己的故选项,明白故乡的意义,就是发扬故乡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是意识形态,是贯穿于农村的中国民族主义主线,当然也结合了本土民族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2.贯彻马克思主义路线,致力于本质上的结合

在编写学校教科书时,我们必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并从本质上加强马克思理论。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原则可以增强当代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理论,并建立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国家的重视,我们需要增加教学强调崛起的意义,并落后于世界,并有责任为大家材料的内容。

3.丰富传统文化故事,增加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让当代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和知识信仰的内容,尤其是精彩的小故事。如在教材中要增加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让当代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还有就是内容上可以在,在教材中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尤其是像“三尺巷”等优秀小故事,寓教于理,这些教材内容都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同时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之有效的通过传统文化进教材,让学生自发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融入一起。

(四)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让教师先学先行

1.走进学生内心,首先教师要深入学习

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在进入学生内心之前学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学习生活,真正成为融合传统文化的先锋。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教育要有意识的知道,这是一项伟大的职业,以提高教师的理想为主,解决教师学习面临复杂问题,从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全局思维和战略角度,让教师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武装高校教师的思想,增强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

2.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让理论和实际有多样性

学习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高校教师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要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过程,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遗产整合起来。科学证明和实践传统文化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推理,凝聚精神和增强精神,解决重要的学生问题,纠正理论和实践。整合是关键。只要有学习整合,利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解放学生的思想,才生将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最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血结晶,同时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文化,未来的他的发展更是充满创造性和魅力。然而我们了解到:高校的思想教育要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丰富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平台,以增强民族信心和学生自豪感,增加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创造个性。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文化资源支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在每天到达会场之后,都会诵读《弟子规》,全场三千多人,诵读经典,有些甚至过目不忘,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讲师说,中华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字,两个字就是“道德”二字,还有一位讲师说过,《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规,更是做人的规,确实,《弟子规》中许多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与他人相处则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胜枚举。

讲课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仅凭我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场场的讲课中,感动之处可以让人痛哭流涕,激动之处可以让人手掌发麻,几次我都是眼含热泪,哽咽低头,就在举行闭幕式,观看讲课花絮时,我从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义工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的是收拾饭盒的义工们,面带微笑的在吃从观众手中收回的饭盒中的剩菜剩饭,有些还看见镜头不好意思的躲开了,这时,我再也无法把他们吃剩菜剩饭的镜头看完了,我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滑落,脸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针扎。满脑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我这四天把自己的饭菜全吃的一干二净,但是还是觉得内心是深深地自责和痛苦。

也许,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

70 441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