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高度理解两个确立还有欠缺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从历史高度理解两个确立还有欠缺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从历史高度理解两个确立还有欠缺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

四.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五.核心价值体系是防止西化、分化重要的思想武器。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我们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精神支柱崩塌。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从历史高度理解两个确立还有欠缺2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统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光大了古希腊的民主含义。比如卢梭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密尔提出,最好的民主形式是代议制民主。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81页)所以,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和谐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和谐观念出现得很早。《周易》中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惠施宣扬“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等。在西方,“和谐”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指事物之间最佳的结合,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最初的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提出“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未来的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庄子也说:“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西方现代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公平正义的研究。比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的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

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同时,还注重把公正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人发展与深化公正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对自由的理解。老子的“为无为”、庄子的“逍遥游”,则典型地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到了近代,自由概念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出现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观念,梁启超就明确指出:“人人于法律内享有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个人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与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和法律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要针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权,旨在解决人权与神权的冲突。18世纪末以后,自由主要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强权和过多干预,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思想,要么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要么是主体的精神具有无限能动性,都具有片面性。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根本上克服了这种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根本

要求,同时也为每个个体即每个社会公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体公民的一种道德和伦理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1页)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从历史高度理解两个确立还有欠缺3

这个国庆假期,我静下心来认真扎实地研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一书,该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是“8个明确”“14个坚持”。“8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14个坚持”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每一个“坚持”都来自实践,又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8个明确”“14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纲要》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引导我们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和践行我党的“初心”“使命”,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下面,我从深刻理解和践行我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维度和视角,谈一谈我学习领会《纲要》重要思想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正确领会“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通过《纲要》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深化理解。

1、从理论维度看《纲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初心”和“使命”的理论之源。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立志要为“大多数人的福祉奋斗”。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告共产主义的诞生,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和为少数人的利益,而共产主义运动是大多数人和为多数人的利益的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人类解放”,追求的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确立了这个“初心”,并为了这个“初心”,自觉承担起了“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出身“中产”,父亲是律师,爱人出身“贵族”,“初心”一经确立,就终身未改,在伦敦期间,马克思一家生活极度贫困,有两个孩子因病而亡。但马克思终身坚守“初心”,为“人类解放”的事业奋斗终生,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马克思在自己工作的“椅子”上停止“思想”,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全世界无产者都向马克思落下崇敬的眼泪。

2、从党史维度看《纲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在于从成立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 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站起来的基点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解决第二个历史课题“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国家独立的政治前提,提供了思想资源、制度基础、实践经验。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我们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之问,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3、从实践维度看《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初心”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来保障民生,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我们的“使命”就是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统揽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伟大实践。

4、从时代维度看《纲要》。从时代层面来理解“初心”和“使命”,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就是“革命精神”。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评卷人。新时代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进行“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就因为我们党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强烈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初心”的重要内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始终贯通“革命精神”,我们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社会革命。邓小平称改革开放为“第二次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深刻的社会革命。

第二个视角是“全球视角”。中国共产党不仅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志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追求的共产主义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谋求的是“大多数人的福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我们以天下为公的精神,贡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我们搭建了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最大平台“一带一路”、编织了全球最大的“伙伴关系网”。我们按照“亲诚惠融”的理念处理周边关系、按照“真实亲诚”的理念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我们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一系列务实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二、怎样践行“初心”和“使命”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所以,我们就要从怎样去守好初心、践行使命,怎样去查找差距、抓好落实的角度,深刻理解《纲要》的重要思想内涵。

1、我们要从践行“初心”的角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最根本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二是要坚守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核心要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我们坚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坚持调查研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是网络化条件下的群众工作。

三是要站稳群众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强化公仆意识践行初心。

2、我们要从践行“使命”的角度,着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情怀。

一是要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按照统揽四个伟大的要求,围绕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和使命,深入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要求,通过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物质基础;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创造政治文明,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政治保证;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创造政治文明,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通过社会建设创造社会文明,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社会条件;通过生态建设创造生态文化,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生态支撑。我们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是发扬“革命精神”、深入推进自我革命的进程。勇于自我革命,是解决我们党内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深刻的社会革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刀刃向内,善于自我革命。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发扬革命精神,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发扬革命精神,才能永葆青春活力。革命精神既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实现“使命”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不变的初心,就是有革命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解决前进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不在于我们党不会犯错误,而在于我们勇于认识错误、善于纠正错误,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为承担为人类谋大同的使命,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不仅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还立志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用一系列的务实举措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

我的交流结束,谢谢大家!

70 1055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