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1

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我院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进一步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现结合学院实际,提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全面建设民族本科院校为主线,以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把我院建成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促进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教育基地建设与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施“深化内涵、转型发展、跨越建设、全面实现本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全院各族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各族师生的意志和力量,推动建设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和常规教育工作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党校、团校的教学内容之中,发挥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要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尊重各族师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性,自下而上,逐步推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联动创建、注重实效。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两个共同”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推进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紧紧围绕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主题,把握中央、省委支持藏区发展的机遇,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各项机制,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学院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和不稳定事件发生,将学院建成设施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稳步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关系融洽的示范学院,建成全省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桥头堡。

(一)加强基地主题园区和教育阵地建设。

1.建立甘肃民院民族民俗博物馆。建立甘肃民院民族民俗博物馆,下设安多藏文化馆、河洮岷民俗馆、甘肃南部历史馆、青藏高原(甘南高原)地质馆、青藏高原多样性植物馆、青藏高原多样性动物馆。

2.创建综合性藏文文化网站。依托藏文化研究中心,以藏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出发点,立足全国藏区,面向全球,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藏文文化网站,传承传播藏族优秀创新文化,把网站建成弘扬民族文化,反分裂促团结的一流网站。

3.建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展览中心。搜集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团结图片、影视、文字资料建立展室,举办主题展览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

4.建立弘扬民族精神数字影视创作与放映中心。每年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优秀影片展播,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影视作品创作等,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

5.建立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各种民族特色的社团广泛开展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带动和引领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6.建立民族文化习俗体验中心。着眼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依托民族工艺中心,建立民族习俗体验中心,为各族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

7.修建体现“腾飞志向,团结奋进”民族主题园区腾志园。园区建筑体现民族风格特点和民族团结的立意,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腾志园包括以“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16组大型民族团结浮雕景观墙,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九思园”,水木休闲区达娃湖,民族体育文化园区、学术会堂(放映中心)、露天演艺剧场、民族团结广场等场所。

8.建设全省示范性清真餐厅—绿之苑。抓好民族餐厅的建设,做到依法依规办好优质的清真餐厅。充分尊重各民族饮食习惯,把握好面米、蔬菜、果品采购渠道、物品源头等重点环节,在就餐环境、饭菜质量、饭菜价格上下功夫,让各民族师生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9.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馆。立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展示我省华夏文明创新示范区的深厚内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馆,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竞技人才。

10.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阵地。充分运用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栏目,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网页,建造民族团结大型宣传栏,建设大型露天电子宣传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营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造品牌化系列教育活动。

制定《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

1.健全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坚持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党、团组织生活会,教职工理论学习等为主的学习教育渠道。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定期收看民族团结教育和维稳影视片。积极探索、延伸和拓展基地的教育内容,在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的同时,注重突出时代特征,努力挖掘基地的历史、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彰显基地的时代特色。

2.优化民族团结教育“12345”工程,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人心。一是指抓好“一条主渠道”。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开好《民族理论与政策》通识课。二是抓好“两校培训”、“三类宣讲”、“四项教育”。“两校培训”即党校培训、团校培训。“三类宣讲”,即领导干部宣讲,专家学者宣讲,学生骨干宣讲。“四项教育”,即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育、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新生学前教育、新进教师岗前教育。三是抓好“五讲五做五风尚”。“五讲”是指讲“一个硬道理”,即“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五做”是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阅读(观看)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电影、电视),做一件民族团结的好事,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的文艺演出,进行一次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开展一次民族团结的表彰活动。“五风尚”是指推动校园形成五种良好风尚。即形成“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良好风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为荣,损害(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风尚,形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风尚,形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良好风尚,形成全校师生追求“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良好风尚。通过这些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普及面达100%。

3.设立民族团结爱心教育基金。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求真务实办实事相结合,着力解决一些少数民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校内师生捐资设立爱心教育基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每年春学期,由组织部、学工部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确保每位党员帮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帮生活、帮学习、帮困难,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思想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开展民族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工程。按照学院《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指导方案》的要求,开展以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朴素的生活习惯、友爱的生活风尚、严明的生活纪律为核心的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活动,促进各族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成才。

5.举办“五月之花”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每年五月制定“五月之花”活动规划及措施,广泛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公寓文化节、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及座谈会、民族风采日、民族香浪节等活动,展示各民族饮食、各民族服饰,体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校园民族文化特色。

6.培育“六个一”文化产品。精心设计研发民族文化创新产品,在华夏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基地的作用。利用基地之差异优势,在民族工艺、民族美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文学六个领域率先各设计和培育一个文化产品,增强学院的办学竞争力,提升基地的影响力。

7.以团结促稳定,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着眼维护校园和本地区社会稳定,扎实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学院要立足于建设本地区维护稳定的阵地,建立完善巩固、创新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的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并落实相关责任。旗帜鲜明的开展“爱祖国、反分裂、讲团结、保稳定”专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覆盖全院师生,集中开展法制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国旗法》、《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建设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8.打造“盛开的格桑花”演艺品牌。打造以“民族团结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精品“盛开的格桑花”。将“盛开的格桑花”文艺演出做大做精,成为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龙头,打造成对外文化交流、传承友谊、服务社会的纽带。

(三)将基地建设与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

1.在师范类专业,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历史文化通识课,普及民族知识,推广民族文化,使每一名学生具备从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须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和能力。开发民族地区中小学院使用的民族团结课教材。

2.拓展藏汉“双语”教学,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双语人才。积极培育藏汉双语专业,有重点、有计划的拓展“双语”教育专业,发展藏汉翻译等专业和旅游、历史、艺术、法学等体现藏区社会文化特点的专业方向。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导向,做强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学科,优先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草业科学、生物科学、藏医药学、环境生态、畜牧等专业,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体系。

3.加强民族文化与政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认真整理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案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民族文献的收藏、研究、使用工作,在文献资源和活动场地等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提供保障,有效配置各类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料,在图书资料采购中优先考虑双语类图书文献资料建设。重点建设藏汉双语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建成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甘南藏区旅游资源数字地理数据库系统、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藏文信息平台等。

4.依托藏文化研究中心与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申报并建成1-2个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着力建设“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努力打造成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改建和新建3-5个专业研究机构。要依托这些研究机构,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和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展览、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及时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到“十二五”末,力争每年取得一项省部级以上成果,主办和承办有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1-2次。

(四)建立骨干队伍。

1.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管理的师资队伍。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学术带头人15名左右,教学科研骨干40名左右,高级管理人员30人。初步形成一支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竞争力的教学研究梯队和管理团队。

2.办好师范类民族团结教育专业。科学论证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为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院培养合格的民族团结课师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培养优秀人才。

3.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团。选拔由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的专家教授10人组成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民众进行定期不定期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引导地区和校园舆论。

(五)创建校外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1.建设甘肃民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按照就近有利的原则,逐步在省、州、县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地,建立甘肃民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建立1-2处,5年内建成6-10个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甘南、临夏、张家川、天祝等主要民族生源区各建立一个实践基地,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2.创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精心遴选、确定10家企业、5个社区和农牧村作为学院开展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调研活动。

(六)积极发挥基地作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建立甘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积极协调沟通,充分调研论证,建立甘南、临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利用继续教育学院平台,对我省及周边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计划列入国培计划项目。

2.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务求取得实效。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活动中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各族群众讲解民族政策,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反映群众的各种呼声,并提出好的建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认真研究脱贫致富大计,制定帮扶计划,帮助联系村、户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3.与民族地区企业实体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学院专家、学者和企业、乡镇一线工作者参与,建立协同创新团队,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开展创新研究,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组织领导,条件保障

1.组织保证

成立甘肃民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马建华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俊宗,纪委书记李维平任副组长,党委统战部、宣传部、学工部、学院办公室、财务处、国资处、基建处、后勤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统战部。领导小组要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致力培养一支爱党爱国,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

3、经费保障

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和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学院预算。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2

甘肃省现有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分别为:武威市“凉州会谈”旧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白银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甘肃省法官学院、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省民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不断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基地管理体制

省民委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出台《甘肃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制定《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办法》,明确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责任、申报命名程序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体化,精心打造省、市、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体系,新建一批集民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向教育基地倾斜支持,助推教育基地发展。

二、深化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基地作用

甘肃省民委坚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氛围,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加强共建共享,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将少数民族群众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融进讲解内容,创编红色文艺节目。“凉州会谈”旧址管理处编写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凉州会谈事件。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引导参观者感悟红军长征艰苦奋战历史,聆听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故事。甘肃法官学院开设藏汉双语培训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座,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出版藏汉双语法律系列培训教材,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下乡”服务活动,向偏远牧区干部群众发放双语法律教材等读物。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积极主动与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共建协议,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形成“馆乡、馆校、馆警”长效共建模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甘肃省民委特别注重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教育基地作为中小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构建多位一体教育平台。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成立民族舞蹈兴趣班,编排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艺节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结合,设计精品研学线路,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增强各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中华武术、中国书画、经典民乐进校园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组织中小学生免费观看红色主题电影、体验红军长征路、开展红色诗词朗诵比赛等,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基地设施条件

在省民委指导下,各教育基地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教育基地设施条件。甘肃法官学院建成法制文化长廊,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成立爱心帮扶小分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爱心活动工作。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把复原旧址展示和展厅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修建完善了《回民地区守则》纪念碑、红色文化教育展厅等设施。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改建新馆,扩大展厅面积、更新设备设施,运用新技术保护和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3

吉林省现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60个,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分别为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延边州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四平市伊通满族博物馆、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松原市前郭县郭尔罗斯博物馆、白山市靖宇东北抗联教育中心。省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为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健全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的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以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为组长的全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关于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批示,为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指明了方向。省民委牵头建立了协作机制,对全省6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档立卡,并将有关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由相关处室专人具体负责,为建设优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严格选拔标准,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高水准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申报评审过程中,省民委依规严格把关,从创建主题是否鲜明、基础是否扎实、人员经费保障是否到位、效果和影响是否显著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择优推荐。对被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结合基地特色,在突出主线、丰富载体、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做到重点培育,不断优化提升宣传教育功能,切实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影响力。

三、强化宣传特色,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省民委高度重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管理,要求各教育基地安排专人负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日常维护及内容更新等工作,以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载体,着重突出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延边州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七进”、“邻里节”、书画展、图片展、“民族风俗习惯”知识竞赛、礼仪讲座、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各民族干部群众搭建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桥梁,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多年以来通过开展节庆活动、“行走的博物馆”展览、“文化惠民—送展下乡”及线上展览等活动,积极打造社会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伊通满族博物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宣传不仅限于条幅、海报、展板等传统宣传形式,还与新媒体合作建立了数字博物馆,完善了微信平台建设,以多种贴近观众需求的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博物馆服务于公众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四、发挥红色优势,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

省民委指导各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优势,利用自身资源。白山市靖宇东北抗联教育中心(长白山干部学院)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四保临江”和抗美援朝等红色教育资源,整理长白山地区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各族同胞团结一致、共同戍边的史实,弘扬各族人民共同担负着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优秀传统,总结长白山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果,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70 754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