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典型事迹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乡村医生典型事迹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村医生的事迹1

小张,女,198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主管护师,邢台市第五医院社区服务科(医患办、回访中心)主任。作为80后的新生代医务工作者,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和热爱护理事业的纯真感情,在“崇德、敬业、博学、创新”这面旗帜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实践着对医疗事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人生追求。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先后荣获“邢台市青年岗位能手”、“邢台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邢台市青年文明号号长”、“河北省杰出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市政府嘉奖。她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一名优秀党员的风采,她用汗水和真诚诠释着白衣天使的内涵。

群众眼中的“拼命三郎”

无论是临床护士,还是作为医患办公室的管理者,都需要与患者直接沟通,任务之重,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发展。几年来,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她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武器,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地武装头脑,增强对当前卫生健康系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同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把每项工作都当做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对实践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努力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中增强了迎接挑战问题的本领。

2019年,医院内部结构调整,将社区服务科与客户服务部合并,她又一人身挑两个科室的工作,把为患者服务的范围由院中、院后管理延伸至院前。进社区、乡村义诊,组织为社区医生讲课,与科协联合开展急救知识进“千企百校”活动,让群众、学生们受益。承办了邢台市第一期慢病巡回讲座,涉及邢台市20个县市区,约3000名乡村卫生院工作人员受益。组织人员,准备材料,审核课件……每天都披着朝阳上路,晚上伴着星光回家。即使自己病了都没有休息的时间,一把药嘴里一填,工作仍然继续。通过不断拓张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涵,真正把健康送给百姓,把知识送到基层,为卫生科教、健康促进等工作贡献力量。

小张常说:“工作完成后,才能踏实的去睡觉。否则,宁肯不睡觉,也要把工作完成。”尤其在年终岁尾时期,面对上级部门各项检查工作,她更是发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的精神,准备各项资料,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面对苦与累,她从没向领导提出过要求,讲过任何条件和报酬;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她从没有降低过工作要求和标准,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

同事口中的“女强人”

为适应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2012年,医院决定在全市率先成立第一家“客户服务部”。这个部门是专门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患者的倾诉人和知心人,对患者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整改。同时又肩负这患者回访中心的职责,对入院、住院、出院患者进行三个层面的回访,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小张临危授命负责这项工作,全新的工作,全新的理念,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难,顶住压力,扎实的、有条不紊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她秉承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服务观念、改善优质服务、创建医院品牌的理念,将医院服务分为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即优质服务建设年、优质服务提升年、优质服务品牌年)。在全院推出了《十项优质服务措施》、《20项人文关怀措施》、服务细节流程再造、创新服务亮点等服务活动。在开展优质服务及基础上,推行公开了“一站式服务承诺”,为有需求的患者联系远程会诊、预约检查、转诊,护送病人。坚持“为病人服务到底”的理念,把病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在了院内。同时把服务规范、文明用语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在全院开展实施了“问候语、告别语、双手接递等”文明服务新举措;建立了“患者投诉”畅通运行机制,设立了“意见箱”,公开了“投诉电话”;邀请社会监督员“把脉会诊”开门纳谏。完成了医院《投诉与感动事例汇编》,医院服务礼仪规范、医院回访中心标准化建设等,为医护人员如何做好服务与沟通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定期招开服务质量总结大会,查找不足,查漏补缺,并制定服务提升风向标。对医务人员进行《阳光心态》、《医患沟通艺术》、《医院服务管理与品牌建设》等培训,稳步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服务口碑不断外传,病源不断扩大,受到患者和业内人士广泛好评。2018年更是在全国医管中心满意度评价中,邢台市第五医院荣获河北省住院满意度第二名的好成绩。

患者心中的“贴心人”

小张的工作空间不仅仅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她的工作空间可以延伸到一个个门诊、一间间病房甚至一句话语、一个表情。大到医院的服务品牌建设,小到与患者沟通时的一个微笑,都是她的工作范围。她或站在服务台为患者引导,或穿梭病房向一个一个患者征求意见,或用精妙一语和热情服务打消患者的顾虑或不理解,她没有高大的身躯,却有着坚毅的背影,没有豪放的语言,却有着质朴的行动,没有因为工作而使一位患者不满意,得到无数患者的称赞和表扬,亲切地称她为“贴心人”。

她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求,通过院中满意度调查、院后回访等途径将收集到患者的意见、建议等不断整改,大大提升了患者非常满意度。曾经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气势汹汹来到办公室投诉,由于脑溢血后遗症,老人严重口吃,说的`是什么任何人没听懂。小张急忙安抚老人的情绪,有给老人倒了一杯茶,等老人的情绪平稳后,详细的问了原由,原来是因为物价调整,老人对收费单上的`一项收费不理解导致的。小张急忙拨打了收费处电话,同时将物价调整的政策文件拿来一项项与老人核对,核对完毕后,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也许这就是百姓的最高赞誉。

领导眼中的“多面手”

作为80后,小张时刻保持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自信、乐观精神。她将文明知性、开放豁达的品质带进工作中,不仅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而且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活动。作为医院的一名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朗诵、演讲、小品、歌唱比赛,并大大小小取得各种奖励。2010年在首届邢台市国学诵读比赛中,更是与同事合作取得了全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整个医疗系统争了光。

每年邢台市都会举行百场惠民演出,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小张积极准备各项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做好舞蹈的编排和人员的选择,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和每周六、日的休息时间加班进行排练,每次活动从开始到节目成型都要历时2个多月时间,她克服了照顾老人、孩子的困难,坚持将排练工作完成。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演员声情并茂的演技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报以热烈掌声,并有不少观众留下热泪。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观众的一致肯定。

乡村医生事迹2

深秋的早上,寒风凛冽,48岁的李生贵带上药箱,骑上摩托又开始了他一天的行程。窑洞村,是青海省湟源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李生贵是这个村的人,也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但他又是新胜村和巴汉村的村医。从窑洞村到新胜村,再到巴汉村,来去十几公里的山路,在21年的从医生涯中,李生贵每天都是这样骑着摩托奔波。

1992年,高中毕业的李生贵远赴甘肃,在甘肃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并取得大专文凭,回来后,在窑洞村当了一名村医。窑洞村、新胜村、巴汉村都是湟源县的偏远山村,离西宁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医疗条件恶劣,缺医少药,面对疾病,村民束手无策,饱受疾病困扰。而大多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是永久离开这里,就是外出打工,谁也不愿意在这又穷又偏僻的山村留下来,方圆几个村都难以找到一个村医,于是,李生贵毅然承担起其他两个村的村医,为村民排忧解难。处理完本村的事务,李生贵骑着摩托马不停蹄地赶往新胜村,在那里,已经有等候在村卫生室门口要看病的村民们。

“王家婶,你的血压这两天又有点高,你药要按时吃,口味清淡一些啊!”

“李家爸爸,你气管又发炎了,烟再不要抽了。”

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不厌其烦地叮嘱注意事项。整整一上午,李生贵就接诊了二、三十位前来咨询、看病的乡亲们。来看病的大多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地方常见病、慢性病,李生贵很熟悉他们的病情,谁是高血压、谁是类风湿关节炎、谁是慢性支气管炎,谁吃什么药过敏,他心里一清二楚。每到一个村,有病没病的都要到他这儿来,让他把把脉、量量血压,听听他讲解健康保健知识,问询一些保健健康常识,李大夫总会耐心细致地、用最通俗的话、用身边的实例和他们聊一阵,他们听着心里很踏实。

新胜村的事忙完了,李生贵又赶往巴汉村。初冬的太阳很暖和,村口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等着李大夫。顾不上休息一会,趁着大家聚集在一起晒太阳的功夫,李生贵向大家讲起健康素养知识。

“我们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干燥,平时要多喝点白开水,熬茶里多放盐的习惯要改一改。少抽点烟,烟抽多了,影响血压升高,气管炎发作,对胃也不好······”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是这里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每到一处,李生贵总要不失时机地宣传健康保健知识,以他的努力换来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

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十几公里的山路,无论严冬酷暑,李生贵几乎每天都背着药箱,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这条坎坷不平的乡间道路上,李生贵迎着风,冒着雨,不知摔倒过多少次,骑坏了四辆摩托车。2011年,李生贵骑着摩托去往巴汉村随访患者,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在县医院躺了十几天,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又开始了鼠防登记工作,由于伤还没有完全好,他步行到巴汉村,开展外出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当天,走访了67户。

有一年的夏天,半夜12点,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巴汉村一位村民来找李生贵,说儿媳妇肚子疼的不行,让他去看看。冒着大雨,李生贵来到他家,经过初步诊断,是急性阑尾炎。他陪着患者一同去县医院,医院检查后,提出必须立即手术,可家人带的钱不够,李生贵又去找县城的同学借了500元给他交了押金。直到凌晨3点,听到手术成功,一直守在外面的李生贵自己悄悄地雇了辆出租车回到家。

生于斯,长于斯,回报于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李生贵,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朴实性格,也秉持着知恩图报的原则,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到更多乡亲。21年里,无论工作多么艰难。无论自己受多大的苦和委屈,李生贵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他常说:“我是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村医这份工作,我就必须干好,一生无悔。”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村民,李生贵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他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通读了《伤寒论》等有关中医书籍,白天没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常常一学就到深夜。他还经常去乡卫生院,和医生们一同探讨中医论治。黄茂村有一位年轻人,叫王成海,有心学医,李生贵鼓励他考村医,在李生贵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成海考上了助理医师资格,成了一名村医。2015年,李生贵参加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是全县村医中唯一考取国家级的。从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乡村两级卫生技术竞赛中,李生贵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由于身兼数职,李生贵常常忙得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家里的十多亩地,全靠妻子一人在忙活。这几年,村里许多像他这样有知识、正年富力强的人们多外出打工挣了钱,有的在县城买了房,有的人家盖了新房,可李生贵仍然住着破旧的几间土房,妻子劝他说:你别再这里做村医了,看看别人家都挣了钱,盖起了新房,凭你这点收入,我们啥时才能盖起新房啊。每当这时,李生贵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妻子的愧疚,他说,我欠妻子的真是太多了,他多么想满足妻子的愿望,盖起新房。但这个心愿的实现,对李生贵来说,总是遥遥无期。

从当年的20几岁坚守到如今的48岁,这21年是人生的宝贵青春年华,是成年后最重要的岁月。他选择了乡村医生,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未退缩,从未动摇,从未厌烦,甚至从未抱怨。他体现出来的正能量化作乡村一股暖心的春风,轻轻吹佛着村民的心田。

乡村医生的事迹3

小明,男,43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北京医院教育处专业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包括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肾脏部分切除、肾脏根治性切除、肾上腺切除、各种整形手术),经尿道激光前列腺切除/剜除手术,膀胱肿瘤的微创治疗,输尿管软镜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每年组织大型泌尿外科交流会议10余场,相关专业学习班5个,国内外应邀讲座30余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我走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便叩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征途,开始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为肩上沉甸甸的生命而努力!而这一转瞬就是二十多年。

还记得从进入北京医院的第一天,我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王建业教授就淳淳地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第一步得先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对我来说,医生的优秀不仅体现在能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

崇尚道德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秉承职业道德,就是要把救治人的生命看作最崇高的职责,把病人利益放于首位;秉承职业道德,就是要保持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提供最佳的医疗技术,还给予良好的人文关系;秉承职业道德,就是要在医疗卫生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协同配合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具备高度的团队精神,努力用我们的真心、诚心、热心换取病人的放心、舒心和开心。

崇尚道德,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荣耀。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专家,从医终身,一辈子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只要病人有需要,即使深夜,就是下雨、下雪也会立即赶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心很容易变得浮躁浅薄,变得急功近利,能够做到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专心于服务患者,既积极向上又心态平和的人才显得那样难能可贵。做一个境界高尚的医者,实现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自我完善,是我们许多人的理想。只要我们一直努力,秉承职业道德崇尚职业精神,认真去做好本职工作,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乡村医生的事迹4

小刘,女,1979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2002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卫生院第一家庭医生团队全科医生。

为了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转变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络功能,我院根据卫生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小刘同志积极加入到家庭签约服务工作中,为第一家庭医生团队的全科医生。自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以来,小刘医生做了大量工作,她的手机为签约居民24小时开机服务,经常利用自己下夜班时间、中午居民吃饭时间,上门为慢性病患者做随访服务,为居民免费检测血糖、监测血压,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卫生院—村委会—居民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许许多多的居民和刘医生签署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认可了刘医生的工作和付出。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包括慢性病患者管理、贫困人口管理、健康教育等,我院的家庭医生团队,经常开车开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居民家中,免费出诊,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指导相关用药,并做好心里疏导工作。对于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小刘医生亲自测量血压,测量血糖,作心电,指导家属翻身和拍背,进行扣背和下肢按摩,预防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受到了患者家属的好评。

为了使广大农民朋友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政策和相关知识,小刘医生利用医院的LED电子显示屏,定时更换内容,不停的滚动,红色的大字在夜晚的卫生院显得格外夺目。不光照亮了方向,也指导了内容。农村集市人流量很大,小刘医生带领家医团队,走街串巷,发放资料,详细讲解。和广大农民拉进了距离,同时也收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从事医疗工作以来,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微笑的服务让乡里许多居民记住了她的名字。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以心换心,只要我们真心付出,换位思考,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我相信,我们握着的手会越来越多,力量会越来越大,心会越来越近,在今后的工作中,小刘医生会更好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乡村医生事迹5

我叫赵亮,男,1951年4月出生,汉族,常住焦作市孟州市会昌办事处中曹村,中专文化,于1973年3月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43年的乡村医生,现任孟州市会昌办中曹村卫生所乡医,40年如一日,走乡串户,默默奉献,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受到了村民的好评。1996年11月16日孟州报报道了《一个乡村医生的无悔追求》,讲诉了我在农村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事迹。

从上个世纪 70年代至今,40几年来,自己凭借着为村民服务的一腔浓浓热情,顽强而又执着地践行当初的诺言——作一名好村医,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心血。一路风雨,一路坎坷,尽管如今的我已是满鬓白发,年已花甲,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年轻时无悔的选择。

1972年,我高中毕业,带着美好的梦想回到家乡,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体会到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情况,看到了许多百姓生活困难,就医不便,本来想和同学们一道参加高考去追逐大都市的繁华和幸福,可是,在农村生活的一年里,让我彻底改变了向往置身大都市的念头,放弃了梦幻般的憧憬和渴望。面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父老乡亲看病难,就医难,乡村医生极度短缺的状况和那一双双孤苦无助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不行,我要扎根农村,苦学医疗知识,做一名家乡百姓信得过的好乡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乡亲减轻疼痛。”云飞月走天不动,浪打船摇道不移,我毅然作出了令同学们和家里人甚为不解的选择,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73年,如愿以偿的参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乡医。

转眼间,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在担任中曹村乡医的几年里,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请教,白天在诊所里忙里忙外,夜间回去后加班钻研医学书籍,学习为村民防病治病的医学知识。

为了积极响应上级“除四害”的号召,搞好全村的卫生环境,我和同事一起走门串户,翻盆倒罐,阻止蚊蝇滋生,不论风雨,道路泥泞,每天不间断的给外来人员送预防疟疾药,从源头上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的降低传染病的流行,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在我们乡医和村民的努力下,全村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疟疾,已多年未发生。河南省、焦作市及孟州市防疫站联合莅临中曹村走门串户调查,访问落实情况,未发现一例疟疾病人,并授予孟州市“无疟疾县”光荣称号,中曹卫生所受到了孟州市卫生局的表彰,并授予“先进单位”及“先进卫生工作者”。

“作为一名乡医,就该在农村这片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句话成了我几十年来不变的追求和座右铭。

1976年3月,我被选派到孟州卫生学校学习,白天在课堂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再把学到的医疗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多少个夜深人静时,同学们都已睡下,可是自己舍不得休息,如饥似渴的咀嚼着知识的食量。

2003年春天,就在人们正要尽情的享受春暖花开的惬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人们宁静的生活——“非典”如同白色瘟疫一般给人们带来了恐惧。“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打响,作为村里唯一的乡医,经过上级卫生部门防非典培训学习,迎着 可怕的病魔冲锋陷阵,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空宣传教育,又要将外地归来人员测量体温,隔离观察,还要对疫情地点每天2次消毒,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腿跑胀了,人瘦了好几斤,不顾自己的一切,直到把“非典”消灭。

那是198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由于连夜的劳累,自己患了感冒,高烧℃,服了药已经休息,深夜2点多被“啪、啪、啪”的敲门声惊醒,不顾自己的病情,穿好衣服出诊,屋外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到病人家给病人看病,经诊断后,患儿得了感冒,给予肌注退热药后,等患儿体温渐渐消退后,才离开病人家中。独自走到空旷的雪地,一丝寒意袭来,冻得直打哆嗦,感觉头晕晕的,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一直在雪地里徘徊,几十分钟后,家人才把自己领回家中。为了病患,不顾自己患病的身体。

关于自己左手无名指的肌腱断裂,至今还是轻微弯曲,凡是见过的人都会注意这个细节,但却很少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件往事使自己刻骨铭心,至今恍若眼前。那是2005年2月的事了,康某的75岁老岳父下肢瘫痪,被女儿接到自己养猪场生活,不幸被轮椅凸露出的螺丝钉划破了手指,伤口有六七公分长,鲜血直流,康某速叫去诊治,听说病情后,立即带上缝合器械,到他住处清创、缝合。看到老人家行动不便,家人又忙于工作,就“毛遂自荐”每天来为老人家换药。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无论刮风下雪,天天如此,准时给老人更换药布。一次在给老人换药的路途中,由于前天刚下雪,路面结冰,一不留神连人带车滚下了大坡底下,裤子破了,腿蹭烂了,左手无名指被车把手砸断了肌腱,造成了永久性损伤。

在日常工作中,为病人所想,为病人所痛,一心一意为病人,对特殊人群,特别是老、弱、残疾,无论是严寒、酷暑,一如既往上门为病人医疗服务。我们村的一位李大娘,行走不便,双眼失明,只要家属来叫,立即上门诊治,定期为老人测量血压,观察病情,多次为老人做随访服务。

每年在各项卫生工作中,总是积极带头,名列前茅,被上级卫生部门评选为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

闻讯善医行是培养基层医生的好团队,2013年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并在善医行网站上交流经验,学到了许多医疗知识。2014年我参加善医行在上海,北京,举办的易像针灸培训班、郑卫东教授面对面的为我们传授针灸技术,学到了真实的医疗技术,为村民解除了病痛。

感恩善医行,感谢梅姐,感谢郑教授及各位老师。感谢各位与善医行共同成长的同学们。

70 20768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