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一篇】

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运动形式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是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是各工科院校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也是工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大学物理也是学生觉得很头疼很难学的一门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学习的扎实程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物理教师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力求学生学好大学物理。本文笔者针对大学物理内容模块化明显的特征,建议在大学物理授课过程中,巧花心思,短时高效地加入模块性小绪论,让学生尽早对对应模块内容有整体把握,并充分认识重难点、关键点,从而既可以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又能督促他们尽早对难点下手,逐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是做到心中有数,信心十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大学物理内容模块化明显,各模块之间关联性不是很强。

大学物理的内容体系和知识架构模块化明显,通常可以将大学物理粗分为六大模块:力学模块、静电学模块、磁学模块、热学模块、波动与光学模块、相对论与量子物理模块。各模块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性不是很强。比如力学模块是后续各模块的基础,静电学和磁学模块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而电、磁学模块和热学模块、热学模块和波动与光学模块、电、磁学模块和波动与光学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有些模块之间几乎无关联。因此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和方法都相对比较独立,这就为进行分模块绪论、分模块授课提供了方便。

2缺少模块性小绪论,突兀开讲,学生对内容的总体性把握不到位。

目前在大学物理的授课过程中,大家总体上比较重视单元及模块的总结与习题处理,并且在总结的时候都会关注到各部分的关联性,但是往往缺少模块开头的小绪论,其实就是过分重视总结,不太重视开头。但是缺少了模块性小绪论,突兀开讲新内容,学生就不能对本模块内容有总体性把握,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往往是学完了也搞不清重难点究竟在哪里。

3巧花心思,短时高效上好模块性小绪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模块性小绪论能够使学员对本模块的授课内容有总体把握。在学完一个模块进入下一模块时,老师可以巧花心思,针对新一模块的特点,对相关内容做形象概述,对新模块的方法做适当的交代和点拨,做一个短时高效的小绪论,对学生做合理的引导。下面笔者以磁学模块为例,谈谈磁学模块小绪论的重要性。

1.学习内容上解惑翻看大学物理课本的目录,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学生都很熟悉,因此有些学生就会觉得大学物理似乎没啥学的。在小绪论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梳理中学物理中关于磁学的内容,学生能够记得的大概是洛伦兹力,匀强磁场里导线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事实上他们对磁学的了解非常有限。那么在大学物理里我们还将学习哪些内容呢?可以简单概述,比如说:我们将会学习关于磁场的性质,磁场的计算方法,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比奥萨法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理(ppt展示图片和公式),学懂了这些内容你不仅能够对磁场有更深的了解,而且还会设计制造你所需要的磁场,可以设计消磁甚至电磁干扰等。当我们对磁场熟悉后就要学习磁场对物体的作用了,比如,点(运动电荷)、线(载流导线)、圈(载流线圈)在磁场的受力及运动情况,列出公式,这些也是磁学的重点内容。另一个内容就是关于电磁感应了,其实就是磁生电的问题,牵扯到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简单展示图片及公式。

2.加强方法引导,及早把握重难点在内容展示的整个过程中相信学生都在为叉积及叉积后的积分感到头疼。电学和磁学是大学物理非常重要的两个模块,但是学生普遍觉得磁学比电学要难得多。学生说他们是被比奥萨法尔定律吓倒了。比萨定律在磁学中的地位等同于电学中的库仑定律,是磁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定律,但在它的身上非常完美的聚结了磁学的几个困难:毕萨定律中要先叉积,叉积之后是一个矢量,要矢量积分呀,方向怎么办?然后在对dl积分,但是r和夹角都随着dl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这是个多个变量的积分,怎么办?事实上,不管是比奥萨法尔定律、磁力、磁力矩,还是动生电动势都离不开叉积,叉积及叉积后积分贯穿整个磁学部分。这是不可以逃避,与其让学生学到的时候觉得困难甚至放弃,不如在小绪论里就充分展示出难点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信心十足的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困难,从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在小绪论里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整体把握并对认识重难点、关键点,这些对他们后面的学习很重要,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能督促他们尽早对难点下手,逐步解决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小绪论里就应将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区别,内容深入的程度,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等告知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对这些变化能从内心里有些体会,从而从一开始就注重对本模块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4小结。

大学物理的模块性小绪论是必要的,通过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的概述把本模块要学习的内容、顺序、思路、重难点等问题与学生做好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既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巧花心思上好这堂课,吸引学生,带领学生跟随你的脚步开始新模块内容的学习,轻松的学好大学物理。

参考文献。

[1]康颖,《大学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彭振生,王桂英,王闻琦,物理学的育人功能[j],物理与工程,,12(2):40.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二篇】

民族声乐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丰富的音乐形式以及特色鲜明的乐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声乐人才,促进全民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升。从民族声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相关对策,成为了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民乐包含的内容分析。

民乐即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由于我国拥有数量极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极具鲜明特征的文化特色,故而我国的民乐内涵非常丰富。而民族乐器的数量则更多,除了打击乐器、拉弦乐器以外,还有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二胡、古筝、唢呐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民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现代的民乐大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创新。

(二)民乐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民乐区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其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同时演奏的时候韵律感非常强,音色也有很大的区分与特色,而各民族艺术家在对其创作的时候,各个区域的背景、创作意图也要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我国北部的民乐大多较为粗犷有力,而南部的音乐相对更为柔和优美。由于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丰富的音乐特设,还独具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通过对民乐的分析,研究我国历史与民族特色。

(三)民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分析。

在如今信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与外来音乐的冲击,而我国的民乐艺术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与艺术类院校需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更好地保护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环境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声乐教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但是,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过度关注技术运用与专业技能,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欣赏水平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反复进行乐理研究训练,或者纠正学生发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师生互动少,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少,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会阻碍学生审美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声乐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反复的教学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会浪费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生总是学习同样的内容,也会觉得乏味、枯燥,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民族声乐教学可行性优化路径。

(一)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并彰显教学“艺术性”

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意识,完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灵活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增强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也就是说,教师在着重教授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民族声乐在艺术教学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音乐类型的价值意义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音乐艺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性。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隐藏在民族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为出发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在音乐教学中有相当高的造诣,对于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深刻地了解音乐相关文化知识。总而言之,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性”和“艺术性”两点。

(二)强化民族声乐教材与课程建设,丰富师资力量。

首先,确保民族声乐教材和课程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校对于教材选择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选择教材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要更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特征。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适合自身情况的民族声乐教材,选一些优秀的曲目,也可以将学校教师创作的,有学习意义的民族声乐融合其中,并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的理论知识编写。除此之外,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结构,以及发声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增强教材的全面性。针对课程建设方面,合理的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的课时组合,尽可能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时,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范围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其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为高校声乐学院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学校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高校对于声乐学院教师的录入标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经典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演唱技巧;文化素养高和经验丰富的,从而促使民族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渐实现科学化,完善化。

(三)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切实的遵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面对一个教师,难免会产生厌烦,疲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集体教学”,或者是“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促使各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完美的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邀请一些著名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团体来学校表演,鼓励学生来参观、学习。在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向民间艺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艺人们进行解答。而这样双向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四)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演唱者要想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听众,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演绎表现出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内涵、情感等。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共鸣方法等,还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高校的声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对民族音乐的概况有宏观的把握。但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教学上。事实上,民族声乐和西方声乐同等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乐府传声》《唱论》,吸取曲艺表演艺术家积累的演唱经验,了解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等,如此才可以拓宽民族声乐教育理论的学术视野和加强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通过对民乐的传承价值、民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民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音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代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民乐的伟大责任,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等手段,促进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煜.当代民族声乐多维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

[3]薛小琴.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2015,(10):43.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三篇】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体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课堂提问,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优化英语课时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和明确性。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挑战学生的潜能以及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通常就是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状况,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与条件来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又要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做好充分的预案,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二、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体现参与者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有效的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1.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课堂上,如何实现既定的“三维目标”,都是通过提问来一一实现的。有研究表明:在各学科中,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无论提问的频率还是人次都高于其他学科。可见课堂提问对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课堂提问更为有效,使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是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带动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回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饶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他们便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学到的也会更多。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群体差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选“对象”,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到难点明确、重点突出,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性,适时地变换提问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尊重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积极创设英语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教师只引导,不包办代替。

初中的英语教材,语言真实,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扩展文化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以生活展现情景、事物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表演体会情景、语言描述情景等,以情调动、依景互动、设景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交际技巧入手,通过对话练习、提问练习、讨论练习,突出听说技能训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的教学活动才是最好的,才是有效的。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符合“乐学”原则,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即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活动氛围中快乐学英语,成为一种享受,当学生有交流的欲望、交流的内容和交流的能力时,课堂才能真正互动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有的学习水平,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优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有效的提问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钱建波。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师教育,(10)。

[4]李华。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07)。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四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考《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五篇】

摘要教学是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重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

关键词有效性提高辅导。

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备课、上课和辅导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精心备课。

1.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精神,明确具体要求,分清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层次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做到心中有数。

2.钻研教材:研读教材,明确学科教学任务、编写意图;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等,弄清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构体系,结合学情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惑点,并设计相应的突破方案。

3.收集整理吸收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包括:教师用书、学生学习资料、相关的专业用书、中考的信息,相关的现实生活观察积累、热点问题的渗透等。

4.了解学生情况:学生情况包括校情、班情、学生个体学习品质差异等,依据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学法;把握相应的容量和难度,让学生学有所得。

5.确定教学目标: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体现学科特点,能力情感目标要明确。目标要求要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要围绕目标选用。

6.设计导学案:本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

7.优化课堂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课堂进行具体地规划。做到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

二、用心上课。

1.复习旧知:新课前的旧知识要重视已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复习以及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强化。复习的方法可以是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问一问、练一练等形式,并且要落实检查和补救措施。

3.阅读交流:教师给出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疑惑点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教材上勾画圈点、进行批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有效的讨论交流学习。

4.精讲点拔: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精讲以下几个方面:a、强调重点知识,分析其构成要素b、剖析难点问题。c、建构简明的知识结构。d、区分疑点。e、讲方法、讲技巧、讲策略。

5.练习反馈:练习要针对本课重点、难点、关键点、疑惑点,要少而精,要及时评讲。

三、耐心辅导。

1.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2.课后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布置10―15分钟的复习内容,并有相应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养成学习历史学科的良好习惯。

3.作业批改:及时批改作业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4.辅导交流:课后选择有效的个体进行指导以弥补上大课的不足。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六篇】

摘要:

我国对于反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反思这种思维方式开始被运用到教学上,这就是所谓的“反思教学”。将“反思”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无疑会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大有裨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反思”并收到良好效果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反思;中学语文;应用。

反思是人类的一种特有思维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经验的活动过程。首先将“反思”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我国对于反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反思这种思维方式开始被运用到教学上,这就是所谓的“反思教学”。将“反思”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无疑会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大有裨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反思”并收到良好效果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寻的重要课题。

反思性语文教学的实施需要具备良好的条件。首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重新实现角色的定位。要彻底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很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是教学整个过程的把控着、主导者,注重教师在灌输知识过程中权威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作用存在。因此在反思想教学中,首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最大程度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界定自身需要掌控的知识结构。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熟练的语文知识而且包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得以顺畅应用,才具备了反思教学的基础,语文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诸要素进行评判调整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化掌控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反思性教学。再次在反思教学中,教师主体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树立至关重要。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反思手段,逐渐形成系统理念,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此外,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老师在闭门造车,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完成还需要团队的支持,惟此才能走出当局者迷的怪圈,使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所以语文老师之间要互相听课、评课,科任老师对于同事的意见建议要充分重视,认真反省。语文教学的反思内涵及取向是多方面的。居于首位的就是要针对语文学科本身进行反思。要充分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坚决克服只重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和思想品质的熏陶提升。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控语文课的理性与情感的合理维度。老师不但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获得,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美感的陶冶。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能力去体悟生活的真谛,去认知社会的真善美。其次要做好突发情况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每时每刻每个教学环节都和预定的程序密切吻合,有时课堂会出现一些备课之外的问题或情况,教师虽没有事先的预案,但是在特定情境下却能通过不自觉地发挥自己潜在的知识结构或实践智慧使突发情况得以顺利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做好总结和反思,存真去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助推作用。语文教学反思还要善于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语文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是确实值得去思考研究的,另一些问题则没有思考研究的必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科学辨析,选择提炼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穷尽本源达到挖掘该类问题表象下所隐含的问题的多样性,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新角度、新思维、新逻辑。

二、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重点是语文教学手段的反思。

语文老师进行教学反思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载体的。首先是需要有一定理论作为支撑。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是这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一,并非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所以,语文教学反思自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与实践活动。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在具有充分的语文教学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其他有助于教学反思的社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语文老师就必须要多学习多实践,既广泛涉猎,又博观约取,为教学反思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再者要养成良好习惯,撰写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善于主动将自己或他人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件以及自己对其看法记录下来,加入自己的深入思考记录成文,这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反思能带来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反思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语文老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语文教学档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日志进行分类归档。归档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它的好处在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既往教学实践、教学经验的再度翻检、思考、提升。同时教学反思是需要研究探讨的。反思也包含对未来可能达到效果的展望,这种展望是建立在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而生发出来的,语文教师群体可以一起立足现今对未来的语文教学开展探寻研究,这种模式会包含活力,因为它是建立在群策群力基础上的美好期待,充满理想但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当今网络媒体日趋发达,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传媒平台,用教学反思与教学日志的“电子版”来实现网络共享,接受更广泛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指导,开阔眼界提升品格,增强实力与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积极向专家学者请教、切磋,善于集多方智慧于一身,总之只有乐于打破惯常思维定式,才能取得不同于常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

[2]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教育研究,2002(7)。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七篇】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迅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更大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之后收获甚微,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仍属无效或低效教学。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物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物理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高水平发挥,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揭示和展现物理学的科学美,又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本人结合教育学的知识和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认为一个物理教师应具备如下的教学艺术,物理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效的目的。

1体现物理学的科学美。

物理学的科学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淤它有美的内容,它揭示物质运动的合理性,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等自然界的内在美;于它有美的理论结构,是一个由物理概念、物理定律(及公式)构建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盂它有一套完美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由于物理学的科学美揭示了自然界的内在美,是物质运动规律性的凝结与升华,它又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功能。”许多物理学家都自觉地把它作为科学工具,指导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改造旧理论并构建新理论,或作为评价和选择物理理论的一种科学准则。物理学的科学美是对物理学理论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对物理学科学特性的一种把握,它理应成为未来物理学工作者必备的专业修养,一个物理教师在逐渐认识物理的科学美的同时还应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的科学美,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感受物理的科学美,使学习成为他们追求物理学科学美的自觉行动,应成为每一个教师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物理教学艺术并不纯粹是教学技巧问题,更主要是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发掘物理学的科学美,并通过物理知识的传授,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把它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知、情、意、心理结构获得重组和优化。物理教学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其艺术性来源于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发挥,也来源于物理学令人心醉神迷的科学美。

2物理教学的艺术性准则。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准则亦即是其美学准则,它是对物理教学艺术的规范和要求,其出发点是反映物理教学并看作是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过程,笔者认为这样的准则至少包括以下四条:

科学性准则。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客观真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这是求真的过程,具有真才能美,这是美学的一条基本准则。因此科学性理所当然成为物理理论的首要美学准则,它是物理教学艺术性的基础。它应包涵三方面的内容:物理理论的真理性,物理理论哲理分析的正确性和物理学科学美的合理性。简明性准则。这是科学美的简单性特征在物理教学中艺术性体现,它要求教学目的明确,中心突出,步骤分明,传递信息清楚明达,讲述简明扼要,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简明性的原则,会使学生茫茫然、罔罔然,根本谈不上美,也就毫无艺术性可言。

整体性原则。它包括两重意思: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做到分而不散,浑然一体;二是确保教学系统中三个子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协调运作,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实践证明,教学系统中任一子系统失调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适切性准则。物理教学的一切方案、措施、方法都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切合学生实际,受他们欢迎,才能产生好的效果。适切性是由合理性所规定的,它是从合理性方面对教学艺术提出的原则要求。

上述四条准则是对物理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教学美的主要标准。

3物理教学艺术的若干表现形态。

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认为物理教学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组织艺术。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对学生的组织,即是教师子系统对其他两个子系统进行组织整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艺术表现在对物理教材结构的优化,使之与学生的前知识结构相衔接。”对学生的组织艺术则表现在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讲授、实验、讨论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组合,藉以发挥最大的互补作用和群体效应。

逻辑艺术。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应用逻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离不开逻辑。物理前辈们的一切理论成果,除了创造性思维成分外,原则上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现代教学理论证明,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物理教师必须善于逻辑地向学生作传授,既达到学生授受知识的目的,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艺术。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工具,除了日常口语、文字和必要的体语之外,物理学还包括大量的符号、图像。物理学的语言艺术,首要的一项是正确,说话的板书要符合语法,对物理数学符号的使用要规范;其次是要准确,保证信息不走样;然后还要优美,透过正确的发音,悦耳的声调,丰富的词汇,有变化的节奏和必要的风趣的比喻等,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讲述应力求少而精,切莫水漫金山,此外,由于物理概念和公式是物理学的共同语言,在讲授中能否熟练地、准确地运用物理概念和数学语言,消除普通语言的模糊性和冗余性,是衡量教师语言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八篇】

课程改革至今,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课堂实效性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预设时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么学,也就是只考虑学生“应该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的状态”;另外,课堂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限制学生对教案设计的超越,导致写教案时过分追求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最后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在我从事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有以下一些具体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的教材观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实质就是考察这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达成的程度如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预定学习目标时,不再是只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和方法,要结合学习内容,把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也就是设计出来的目标不仅确切、具有操作性,而且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当然目标的预设还必须具有弹性,以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和出现非预期学习目标时能及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节课的三维目标要视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水平有所侧重。

一年级上册中的“物体分类”,教材安排说、猜和练等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动手实践,对有关形体形成感性认识;二是找对应关系进行分类。教材在目标设置时比较注重分类,而对各种形体感性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基本没有,为此可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2、通过摸、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这样的调整,整个教学活动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师应从“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个大目标出发,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只有这样,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才成为可能。

二、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当前,课堂中还存在两种现象:

二是高估,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感到很困难,一些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就不知所措。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重要。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包括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其次,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最后,了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三、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并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1、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改革,我们所用在设计理念、编排结构都充分展示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学生自身的差异等原因,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实际,灵活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1)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难点、重点、疑点可能与教材编排不一致,为此教师预设时多花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辨清疑点。

(2)筛选学习素材。教材中呈现的学习素材,如编排顺序、深度和广度、情境设置等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的积极采用;淡化学生已经历或熟悉的内容的教学。如“年月日”的内容,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365天或366天”的知识,所以可减少在此环节所花的教学时间。

(3)重组学习素材。对于编排顺序不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或知识的深度不符合学生基础的学习素材,就要大胆地调整。替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的素材。如“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课本中的素材与乡村学生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家乡的平面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可以把相似或相异的学习内容进行集中,通过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总复习时可以将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教材中的素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有利于综合能力养成等为宗旨,及时吸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信息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学习资源。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如,家长的阅历和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将家庭中丰富的生活内容采集为“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更需要家长助一臂之力。有位家长针对孩子对数的顺序概念模糊,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和孩子玩插牌游戏,家长手中拿着几张牌,牌的顺序是1、2、3、5、6、8,让孩子把4、7、9的牌按顺序插进自己的牌中,结果孩子玩得很开心,对数的顺序认识很见效。

(2)加强互联网及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大大扩展,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让学生课前收集应用百分数的事例或数据;在教学“温度”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前一天各地的气温,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既丰富学习素材,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活动模式是:“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等活动过程。“引发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蕴含新问题的产生。“探究新知”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问题而设计的,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应用知识”应注重层次性,首先进行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利于新知识拓展延伸的练习,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一、引出问题:让学生估计全年段和全校人数。教师指出:为什么估计本年段人数轻而易举,估计全校人数感到困难呢?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展示图片,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生活中的大数。并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数一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建立“千”和“万”的意义)。

3、引导学生数黄豆、估计课本的页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活动三、巩固应用: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引发问题――探究新知――应用知识”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合作中愉快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预设多种可能。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回答跟预设一致,教师会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很少会耐心倾听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就会把学生硬拉回既定轨道上来。这是因为教师预设时忽视了动态生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精心构思预设:

(1)活动设计突出“引导”。即“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

(2)倡导“网络型”的过程设计。预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原生态方法的展现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3)目标确定采用“递进生成型”。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并非无法预知。只有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是可以把握的。如“搭 配中的学问”,就可以做多种可能生成的预设:

预设一:如果学生搭配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

预设二:如果只出现以荤菜搭配素菜的方法,要不要告知他们以素菜搭配荤菜的方法?

预设三:如果学生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时,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作出提示?

预设四:如果在第一次搭配中就出现用“1×2”来表示搭配的方法,怎么调控?

预设五:如果提炼不出乘法算式,如何处理?

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设多种可能,这样的预设才富有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2、叶阑《新基础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黄伟:《小学数学偏离学生现实起点的现象和对策》。

4、陈琦等建构主义与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3)。

70 239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