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优秀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一篇】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二篇】

我们从一出生到耋耄之年,一直就没有离开过数学,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法离开数学,这一切有点像水之于鱼一样。数学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电子交互白板。

五教学过程设计:略。

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七、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八、巩固练习(略)。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三篇】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12。

(4)72=x+16(5)x+85(6)25÷y=。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4。

x-6=+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四篇】

则实数的值为()。

a.或b.或c.或d.或。

2.直线与圆交于两点,

则(是原点)的面积为()。

3.直线过点,与圆有两个交点时,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圆c的半径为,圆心在轴的正半轴上,直线与。

圆c相切,则圆c的.方程为()。

5.若过定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与圆在。

第一象限内的部分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6.设直线过点,且与圆相切,则的斜率是()。

二、填空题。

1.直线被曲线所截得的弦长等于。

2.圆:的外有一点,由点向圆引切线的长______。

2.对于任意实数,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4.动圆的圆心的轨迹方程是.

5.为圆上的动点,则点到直线的距离的。

最小值为_______.

三、解答题。

1.求过点向圆所引的切线方程。

2.求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

3.已知实数满足,求的取值范围。

4.已知两圆,

求(1)它们的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2)公共弦长。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五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六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简易方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测量熊猫的食量的情境,在探究中引出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借助天平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概念,灵活列出等式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分析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与他人沟通、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掌握方程的概念和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为:根据具体情境列方程。

五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逻辑思维开始萌发但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转化划归的思想比较弱,可能难于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我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设置天平左右相等的情境、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由来,突破重难点,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之以创设情境、讲练结合、类比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的乐趣。

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主要确定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自主、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合作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更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会问、会想和会用。

教学过程(何处突破重难点)。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创设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构建我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迫切求知状态。本课我会采用谈话法和视频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大熊猫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需要每次给大熊猫喂食多少g的实物呢?你能否帮助饲养员正确地给大熊猫喂食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又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教师提供天平教具,师生共同用天平秤一秤的方式,验证空碗的重量20g,接下来测量一碗米的重量,如果在天平右边放50g的砝码,天平偏向左边;如果天平右边放100g的砝码,天平则偏向右边;如果天平右边放70g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师生在共同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天平平衡即左右质量相等的特性。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组给予补充,并请学生说明列式子的依据。

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收集学生典型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展示到大屏幕上,根据学生提出写出的这些式子,20+x=7020+x小于10020+x大于50,进一步向学生发问: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进而将等式提炼出来。本节课的重点也突显出来了,通过此过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分类的方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深入探究,归纳升华。

向学生出示一组ppt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左右两边的等量关系,让后用x和数字分别表示出左右两边列出等式。(难点就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引导学生分独立思考然后归纳,试着跟同桌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这些等式有哪些共同特征?根据学生回答紧接着提取出方程的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为了加深学生的反向思维,我会向学生提出,等式与方程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呢?进而引导学生区分等式与方程。

自主操作,巩固新知。

小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会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进而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补充完善本节课。

布置作业。

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将你今天所学的内容写成1篇简短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易于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七篇】

地位及作用:方程和方程组是第三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代数方成。它不仅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后继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它承前启后,有重要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和建模能力,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特点:本单元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的内容呈现模式并逐步渗透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设计(课题组成)。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方程中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并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和他人合作的意识。

本单元重点、难点:重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关键: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出代数式;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八篇】

主 备人:张。

记    录:张。

参加人员:五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

过   程:

张: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使学生有一次接触初步的袋鼠思想,这既是对所学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其中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重点也是难点。

研  讨:

李洪霞: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在此之前,学生解题一般用算术式,通常称之为算术法,本单元,首先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大的转变。用算术法解逆向思维的题目,难度较大,而方程法则是把未知数和已知数相同对待,让未知数也参与运算,将逆向思维转为顺向思维,大大降低了思想难度。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数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周主强:抓列方程解题的关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为列方程解题扫清障碍。

总   结:

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并能及时对错误的结果进行订正。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九篇】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计划【第十篇】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一数学第一章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函数的表示法是“函数及其表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函数的表示法,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所必须的。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因而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表示方法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比较习惯于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的认识。在本节中,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同表示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数形结合上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研究函数时,应充分发挥图象直观的作用;在研究图象时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制订教学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其应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实际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通过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高中阶段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三种表示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教学中应该多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比较、选择函数模型表示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整体理解,而不再误以为函数都是可以写出解析式的。

(2)分段函数大量存在,但比较繁琐。一方面,要加强用分段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的实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分段函数的问题应该分段解决,然后再综合。这也为下一步研究分段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打下伏笔。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一).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函数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本节课预期效果。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函数三种表示法的优、缺点。

创造问题情景这种情景的创设以具体事例出发,印象深刻。所以在引入时先从函数的三要素入手,强调要素之一对应关系,然后给出三个具体实例:

(1)炮弹发射时,距离地面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用图表的形式给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

指出每种对应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引出函数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因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会选择的前提是理解,这些完全靠学生的现实经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自的优劣。这为第一道例题打下基础。

例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来表示的同一个函数,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并自己检查发现问题,加深学生对三种表示法的深刻理解。学生思考函数表示法的规定。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2.让学生会根据不同的实例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例2用表格法表示了函数。要“对这三位运动员的成绩做一个分析”不太方便,因此需要改变函数表示的方法,选择图象法比较恰当。教学中,先不必直接把图象法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分析的,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这三个函数.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达成共识:用图象法比较好。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函数表示法的能力。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获得结论.比如总体水平(朱启南成绩好)、变化趋势(刘天佑的成绩在逐步提高)、与运动员的平均分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图中的虚线不是函数图象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用虚线连接散点,主要是为了区分这三个函数,直观感受三个函数的图象具有整体性,也便于分析成绩情况,加以比较。

3.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分段函数描述的实际问题,如出租车的计费、个人所得税纳税税额等等。通过例3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给出了实际情况的模拟。可以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70 2543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