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实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1500字]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实用8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一篇】

摘要: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的严峻,成为了困扰毕业生的一大羁绊。就业这条道路艰辛且未知,如何乘上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不断合作发展的东风,在就业的道路上激流勇进,是高校和个人亟待寻找的答案。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现在形势下的就业情况,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

就业;大学生;困境;机遇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部分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出路感到十分困惑,无论是选择找工作还是考取研究生、公务员,都感觉十分的迷茫。目前的就业形势,从地域讲,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片面,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因为经济发达,物质生活比较丰富,这就导致了这些地方出现了“扎堆”的现象。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很需要人才,但是因为条件较为艰苦,物质资源较为匮乏,所以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导致了就业的“一边倒”,结构性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职位来讲,很多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倾向于选择公务员、企业白领等稳定、收入较高的岗位,而对于自身的能力认识、职业发展规划却置之不理。这就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因为定位不准确,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随着“钉子”越碰越多,自信心丧失,出现了胆怯的心理。还有一些毕业生,因为家庭环境较为安逸,个人志向较为远大,希望在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从基层、最基本的工作干起,就像新闻报道所说,一些地区和单位虽然急需人才,但是因为待遇较低,机遇较少,而无人问津。

(二)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没有正确的预期,导致就业定位处于“迷茫”的状态。无法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一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容易失去自信,主动放弃竞争,错失就业机会。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很深重的影响。第一种是过分溺爱的家长,包揽了子女的所有事情,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保护伞,这就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制能力,在就业初期退缩在家成为所谓的“啃老族”。第二种是过分干涉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梦想,直接把自己的职业意向强加于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选择职业的权利,这就会导致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不能发挥所长,错失了最佳择业时机。第三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完全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导致这部分子女走向社会后自律性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环境。最后,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因为地域和政策的不同,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合理性使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大学生就业普遍倾向对高收入预期的追求,忽视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对行业的分析,造成了能力与职位不匹配,使得很多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抓住机遇,优化就业意识

第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和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已经从追求温饱逐渐转变到追求精神生活需求上来,因此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比如互联网,IT产业,电子商务等。这就为很多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第二,我们党对就业的政策扶持,党的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改善就业软环境,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深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高校大学生成为创业者。完善面向所有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制度,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第三,相关法律的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就业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这也是我国劳动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法律的保障。第四,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帮助和扶持,随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立,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经验在不断提升,指导形式从单一指导逐渐向多维度发展,指导内容逐渐变得更为丰富,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梦想、潜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在高校的努力下,加强了就业安全性的教育,学生就业被骗的情况越来越少,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质量和建设速度越来越好,越来越快。这些方面使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克服了一定程度的茫然和焦虑心理,在应聘求职时渐渐由原来的被动思想转化主动思想,避免出现懒惰现象,面对困难时,他们心中不会存在侥幸心理,能直视就业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就业方面中也能较快的调整自身所处位置,对家庭、社会的影响意识增强,能够树立良好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

(二)大数据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加之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扶持,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到,互联网给予了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平台,无论是淘宝店、微商店铺还是在线接设计任务、开发APP,都让很多学生有所收获。对于创业,面对层层重压,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面对缺少资金来启动项目的问题,要学会利用好政府提供的政策和社会提供的融资平台,来争取到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银行贷款等。面对缺少市场管理的经验问题,要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信念,从一点一滴干起,在实战中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不要急于做出成绩,要向成功创新创业者学习,汲取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点,激发创业热情,让创新创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实质上就是企业与学校优秀资料的整合与共享,在保证资源分享的前提下,不仅能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完善个人综合修养,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在合作期间,学生通过企业文化参观、专业课程的学习、项目设计小组实践等一系列环节,从根本上提高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了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对此实践环节予以积极反馈,一致认为实习实训使他们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的相关知识,让其将以往学习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起来,使其所学真正学以致用,对就业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实训环节促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不仅可以保证企业文化的推广,还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产业形象,拓宽优质生源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在协助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储备,从长远上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对高职院校角度来说,打造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则能够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水平,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够适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良好的合作措施和方案能够较好地平衡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利益,切实保持整体教育机制的稳定,使企业与学校能够在合作与发展中得到有力的保障,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四)合理选择,多条路径就业

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并不是就业的唯一道路。第一,选择中小企业,国企和外企的待遇虽然好,但是应聘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个时候新兴的中小企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抓住机会,擦亮双眼,我想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氛围良好的工作岗位。第二,考取公务员,对于这项工作,想必大家不会陌生,稳定的收入和公平的竞争,让很多毕业生为之拼命奋斗。第三,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被录取学生给予生活上的补助,而且从中能够得到非常好的锻炼。第四,参加重大科研项目,在这期间,户口、档案可以存放在从事科研项目的单位或在学生入学之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同时享受劳务性补助以及相关的社保补助。第五,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服兵役期间学费将由政府补贴并可以助学贷款,优先享受考军校、选士官、从事技术岗位等待遇;在退伍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考优先录取权。第六,“硕士计划”,针对高校师范类学生专设“硕士计划”,凡成绩合格,获得学士学位的师范生可申报硕士计划,通过培养学校的考试、面试合格者可与培养学校签订合同。被录取的学生在县级或以下学校任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那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大学毕业生一定会很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挖掘出自己的潜能,通过本文阐述的这些做法带动学生就业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目标和就业目的,为打造新型教育教学体制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基础,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扶持,完善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模式的规划和制度,对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而言,都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二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仅有%和%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三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并揭示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解决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

前言: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成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手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才的合理分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总体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涵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对自己将来的进行合理地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它是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的界定应该总结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社会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有效规划未来职业,促进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管理是指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概括,便于指导以后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职业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现阶段的社会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和教育背景,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尤其是对于从未离开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就业的整体情况缺乏认知,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片迷茫,因此,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讲,通过教师的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再根据发展实际情况,相信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参考价值。

第二,有利于高校推动教育改革,树立高校的信誉品牌。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对于大学生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发展也极具重要的意义,在现在的社会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对于高校成绩的评判标准一般是建立在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提升本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学校会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分配分配方式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学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能只靠市场的调节,市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政府及相关的高校共同努力,共同引导。就业指导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目的,最终形成人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是积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不足,有些高校在学生的最后一学期才安排就业指导课,而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已经实现就业,就业指导的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方面专业化的指导教师更少,无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第三,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信息的不到满足,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与社会真正的.就业形势不相符。第四,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细致规划与指导,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确。第五,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分析不到位,对于数据的整合分析没有结合当今现有的就业形势。第六,就业管理系统的技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存在偏差。

以上是当今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不是分离的,通常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对于高校来说,积极做好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及高校要引起注意,积极采取相关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解决。

第一,相关的部门和高校首先应该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问题应该有充分的思想认识,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进一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时间应该做出合理安排,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革新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管理力度。对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的采集准确,并能够仔细分析学生的就业信息,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第三,各大高校之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给更为全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对于个人、高校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社会和高校应该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管理的工作,共同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9.

[2]熊成军.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电子科技大学,201010.

[3]王本贤.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胡长伟,尹大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2005,1:39.

[5]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2:38-41.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四篇】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已达到795万,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基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关注,我们进行专题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模块、开课形式、开课时间与课时、授课方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考试形式、教师类型、教材类型及课程质量评价等相关问题。经过调查分析,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并进一步探索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为学校教学改革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使得原本就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式雪上加霜。当前,如何解决就业难,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高校毕业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我院通过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及各系开展各类职业规划讲座,要求学生首先端正求职心态,不要一味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要有吃苦的准备和从企业车间、基层干起的态度,第二,教育学生对企业的要求不要太高,不要还没做什么工作,就认为企业该给自己这个那个,第三,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考虑人才的实际能力外,还要考虑其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应要求学生面对新形式下就业难的现实,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实力及依靠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尽可能多地实现就业目标。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学生入学时就将就业创业融入到政治思想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一年级阶段加强教育,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

做为班主任也要加强学习,顺应形势,做好毕业班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毕业生教育工作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根据学院整体工作安排,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加强敬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结合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将文明教育与形式多样的毕业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定期举办“母校难忘”主题班会、“我的学生时代”演讲会,让学生观看反映我院精神的《鹰娘》短片后,写心得,谈感想,开展以祖国情、母校情、师生情、校友情等多种形式、多层面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给学生尽早地搭建表达对母校感激之情的平台,将“学校兴则学子荣”、“饮水思源”等爱校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学生。经过锻炼,班级学生王瑜在毕业第一次应聘事业单位岗位时,就以出类拔萃的口才及不错的笔试成绩被门源县畜牧局录用,岳克亮同学在考试中也缘于扎实的专业知识被海东地区扶贫办录用。

二、二年级阶段做好宣传,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就业压力

在班级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团支委在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廣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真正把毕业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等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发倡议、表决心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引导氛围;在班级中利用班会,政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主持召开“诚信”演讲,“模拟应聘”等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主题辩论会,开展就业指导为主的“职业生涯设计”活动,邀请专业老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班级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让学生留下毕业感言或寄语等活动来增强学生信心,优化学生情绪,从而从容应对就业压力。毕业后,我所带班级90%的学生对就业充满自信,分别考取村官、代课老师及三支一扶等岗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三年级阶段加强技能,教育学生对就业充满自信

高职高专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比本科生更严格一些,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其与毕业资格挂钩,即除取得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资格证外,还需再取得一个职业能力资格证才能毕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做为学院就要培养出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做为班主任在学生步入三年级的时候,加强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自己将来就业定位相适应的技能,提高相应的素质,要经常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实事做起,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并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与为人民服务的统一。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锤炼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等优良品格,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我所带班级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定岗实习期间有27名同学分赴广州及南京雨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半年的定岗实训,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班级李志翔同学,也在今年全省事业单位招考人员时,以笔试及综合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湟源县畜牧局录用。

长期以来,我院秉承“专业只为职业,教学只为实战”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工学结合办学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注重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为班主任也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就业创业观念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入学就明白,今天的努力就是为美好的明天打基础,让学生尽早了解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从而在校期间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技能,以此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著,张体伟孙豫宁译,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信出版社,ISBN978-7-5086-3312-1,2012,6

[2]戴裕葳,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ISBN978-7-04-033025-0,2011,8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五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1]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2]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3]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4]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5]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1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6]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7]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8]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亮、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60—62、

[2]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36—40、

[3]贾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举措[J]、当代职业教育,2015(07):102—105、

[4]薛泉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3):74—76、

[5]刘陈姣、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索[J]、亚太教育,2016(08):31—32、

[6]薛超,王志涛、移动互联在高校就业服务中的应用初探[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03):89—91、

[7]张涓、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139—140、

[8]张海燕、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高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77—79、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六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1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七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对就业难以及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重点提出高校教育中应将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探索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互贯穿和渗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就业方面,“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理念导致当今大学毕业生对待工作的稳定性不足、忠诚度不高、职业化程度较差;在德育方面,大学生往往会忽视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修养,在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德育现实缺失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内容,并在就业指导中切实加强德育教育,这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德育教育缺失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道德的缺失

1大学生品行不正。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整个社会逐渐出现重智力、轻德育的现象。正因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们在价值观上常常出现很多烦恼和困惑。许多学生因受到社会的现实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怀疑,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上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至于很多学生对待学习有种敷衍事的态度,上课不认真、逃课、考试作弊、补考、重修的现象比较严重。

2就业诚信缺失。在求职就业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虚荣心较强,急于求成,可能会编造和使用虚假的就业信息,以吸引就业单位的关注,提高求职成功率。而在就业过程中,随意单方面违约、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不重视第一份职业,仅仅视其为积累工作经验的锻炼机会,没有下定决心和毅力做好第一份工作,因此这类毕业生当薪资及上升空间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感觉得到锻炼、掌握技术之后,一般都会跳槽寻找下一份工作,工作不稳定性极大加强。

2.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缺失的主要原因

1就业指导观念及模式的陈旧.在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招聘信息传递、职场面试技巧等内容的讲授,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重视。以往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就业工作机构为主体,通过收集并汇总各类就业信息,以消息发布的形式直接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而对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心理以及思想品德的解比较少。

2就业指导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和辅导员及分管领导完成,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学生工作任务较多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给予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指导。

3就业指导内容及信息渠道单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没有形成系统化,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常用的就业技巧等方面,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更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训练计划,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招聘会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就业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因而常会错过很好的工作机会,这些都制约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在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准,在道德层面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在精神层面上重视做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强化就业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1.德育教育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解和分析可知,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已不仅看重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职业素质。高校中德育教育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亲和力、丰富的创造力。

2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通过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合理地实行生涯规划。

2.德育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德育教育缺失原因进行剖析,我们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效果的重要性。通过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期间通过就业指导广泛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途径

1.在就业指导中贯穿德育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贯穿德育工作。

1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生入学时就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在日常教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中不断渗透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德育工作中贯穿就业指导工作,这既能在日常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使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不仅局限就业,还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将大学生职业道德、民主法制、爱国主义和文明诚信等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做事职业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端正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组织协调能力。把就业理念、技巧、信息等就业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人生态度和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

3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择业心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增强其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就业。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就业指导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既可以改善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受到当今社会风气及就业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不端正的就业思想及就业观念。在错误的就业观的影响下,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德育教育应在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综合素质较强的毕业生,因此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实践、讲授、模拟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其学习、动手、组织协调等方面能力进行强化培养,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合理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对于大学生就业都是有阻碍的。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或者过于自卑、消极应对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去引导学生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综合评价自己,准确地自我定位。

4加强诚信和法律教育。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造假、违约,甚至可能违法的现象。在高校里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校外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人诚信意识;并加强对《法律法规基础》的学习,使学生解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自觉约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通过学习《劳动法》《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正当权益,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毕业生对待就业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苏陵.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蔚,孔雷.论德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3]范辉,王玮.德育课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辅助作用[J].高教论坛,2004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第八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条件下,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既要面对首次就业难的压力,还要应对职业发展难的困惑。在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充分利用市场机遇,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策略,对把握好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个人职业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策略;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难,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解决好我国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这对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各类人群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从自身专业特点和能力特长出发,选择好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职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

了解就业形势与熟悉就业政策,是参与就业的前提条件。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年来我国就业状况总体平稳,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就业难的问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随之凸显,再加上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客观上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减少,给大学生就业特别是专业对口就业增加了一定难度,迫使大学生就业重心不断下移。现实中存在的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信息传递慢的问题,对自我和市场了解不充分,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而中小企业、农村基层、边远地区、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加。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表现为首次就业难和职业发展难并存。首次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特点和生活要求的理想岗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也制约了个人的职业选择。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职业发展呈现出了不确定性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过程更加曲折复杂,职业发展的难度也在加大。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进一步提出稳增长首先要保就业。在就业总量不减,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新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就业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实践中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基本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有利于保证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也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工作潜能。市场调节就业,可以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有利于人才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以及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扶植、市场引导、政策调控、社会保障等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就是通过政策导向与支持,促进和鼓励各类人员创办经济实体,并实现创新发展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就业准备,就是大学生为完成首次就业和应对职业发展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心理与能力素质的提高,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机遇的把握,以更好地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

第一、能力准备。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学习能力,这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是终身学习的根本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应对职业转换非常重要。其次,生活能力,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换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大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好工作、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生活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者人生逆境时,都有着很强的应对与适应能力。再次,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包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会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还决定着一个人职业活动所能达到的层次和职业生命周期的长短。最后,社会能力,主要指一个人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程度和水平,表现为交往、合作、沟通、自我控制与推销自我、抗挫折、组织和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无论是求职、职业活动、还是职业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能力。一个人的社会能力会在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求职还是职业发展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一个人要有积极的心态。在求职心态上,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和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要有过高的市场期望和自我要求。在认清自我和形势的前提下,把握和利用好一切可能的市场机遇。在毕业前夕,多参加一些招聘活动,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应聘技能,学会推销自我。在自我发展上,放低姿态,努力向他人和实践学习,在基层工作中锻炼和磨练自我,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夯实职业发展的基础。

第三、求职准备。大学生的求职经验、求职能力以及求职方法,主要是在应聘活动中积累和形成的。求职的基本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搜集就业信息。应重点关注所学专业对应行业以及职业群的就业信息,一是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二是了解未来职业的要求,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供依据。其次,掌握面试技巧。面试,是通过当面交谈对应试者进行考核的一种方式。参加应聘活动,一方面要了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面试实践,不断掌握面试技巧。最后,善于推销自己。推销,是一个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并被接纳的过程。要根据岗位特点推销自己,要扬长避短地推销自己,要多渠道多形式推销自己。

三、正确选择就业策略

大学生不同的学习与能力基础,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就业环境,不同的就业期望在就业策略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正确的就业策略,既能用好市场机遇,又能适应自身特点,利于个人职业潜能的发挥,找到最佳职业发展方向,并能够成为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一、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在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每年都有相当部分大学生首次就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需要悲观和迷茫,大学生不妨先调整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渐进发展。先就业,就是大学生在离开校门后尽快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使自己稳定下来,先解决生存问题,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多做市场了解,为再择业不断创造条件。再择业,是提高就业质量,调整职业发展方向的好机会。经过首次就业的能力积累,对自我发展和市场机遇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之后,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更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岗位或者职业,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第二、先就业,后创业的策略。创业,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无论从创业的比例,还是从创业的成功率来讲,都是比较低的。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创业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经验不足。由于创业对创业者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采取“先就业,后创业”就是一种好的职业发展策略,将创业安排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创业能力和条件更加成熟后再选择创业,就会降低创业风险,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是创业成功的三个过程。想创业,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创业难,不是大学生放弃创业想法的理由,青年人要有敢于创业的时代担当。在学生时代和首次就业中,就要坚定创业的信心,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学习经营管理,构思创业项目等,努力为创业做准备。敢创业,就是在有了创业的想法,特别是在有了首次就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积累之后,要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将创业中的困难和挫折,看做是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的好机会。会创业,在创业中学会创业,是创业者共同的成功经验。创业是一个锻炼与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创业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经营管理和对市场的了解与把握会越来越准确,创业活动也就会越来越顺利。

第三、边干、边学、边考的策略。考试,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最重要的途径。考取研究生或者公务员,是众多在校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两大目标追求。从就业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小,因此,考研也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目标追求。近几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也可以看出,往届毕业生占到了报名总人数的四成之多。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信誉度高,工作条件与工作收入相对较好,因此,公务员考试持续火爆,岗位竞争十分激烈。无论是考研还是公务员考试,都很难一次成功。对那些存在一定的学习基础或者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大学生,可以采取“边干、边学、边考”的策略。在干中学,在学中考。许多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干和考的实践中,锻炼了自己,成长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有的是多次参加研究生考试,有的是连续征战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以及各种社会招考,不放弃任何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断拼搏就是不能实现最初的想法,这种努力和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工作或者未来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基层学习和锻炼的实践,也可以帮助自己获得通过基层上升的能力和机会。国家越来越重视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并为他们的成長不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四、边干、边学、边找的策略。在就业形势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对于学历层次较低,专业发展潜能较小或者本专业就业率较低的大学生,在很难通过考试或者升学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前提下,就要沉下心来,做更持续的努力和稳定的职业积累,来等待适合自己的更满意的发展机会,将实现个人职业潜能和人生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追求,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然后在本专业、相近专业或者它专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种选择虽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可以在职业发展的中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实现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走的就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求发展的职业路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加快,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现在看起来工作十分稳定,在经济快速发展面前也会面临失业和职业转换的可能,因此,一个人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与不断适应,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在职业竞争中保持不败。

面对就业难与职业发展难的现状,大学生就业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不同的就业策略,会带来不同的人生发展方向,发展结果也大不相同。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当代大学生只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寻求发展,努力做好职业能力的不断积累,善于用好市场变化带来的每一次发展机遇,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正视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挫折,敢于在市场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我,以不断学习和能力提升应对职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最终会赢得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0 955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