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事迹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张海迪的事迹精编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张海迪的事迹【第一篇】

寒假里,我读了《培养成功的励志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写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那个小故事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张海迪5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小小年纪就坐上了轮椅,她的前程似乎一片灰暗。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大学和硕士的课程;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成为当地一个年轻的“名医”;她还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她光荣被评为“八十年代的活雷锋”和“当代保尔”,邓小平爷爷还为她题过词。

和张海迪比起来,我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童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是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却选择退缩和放弃,我缺乏的正是张海迪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乐观向上的品质;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执着不放弃的精神。我被张海迪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觉得我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抓紧宝贵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海迪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活着就做个社会有益的人。虽然张海迪没有办法跳舞,但她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要有勇气战胜它。

张海迪的事迹【第二篇】

——题记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确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成功,都如人所愿。就像月亮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像玉盘一样悬在天空。所以,面对这种种残缺我们应该会接纳,试着让残缺走进内心。

月牙,它是残缺的,但是它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缺而丧失美丽呀!维纳斯,那个被西方人世世代代所尊崇的女神,她象征的是美丽和爱情。然而,她却是一位断臂的女神!这足以体现人人都有残缺,残缺是美丽的,是可以走进我们的内心的!

张海迪,一位被誉为“当代保尔”的伟大女性,她身残志不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万字的作品。她也曾获得过“80年代新雷锋”,“优秀共青团员”等光荣称号。也正是这样一个伟人,5岁时,她因为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是她身残志不残,勤奋学习,热心助人。有勇力和信力去克服困难,战胜病魔。如今年近60岁的她仍然坚强地活着。她说:“2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面对媒体我始终非常平静,当我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笑声、掌声时,调整自己很重要,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终像一泓碧水,那么蓝,那么深。”张海迪阿姨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的话让我体会到她笑对生活。是她让残缺走进内心,她的残缺是美丽。

张海迪的事迹【第三篇】

王佐良和张海迪走进围城26年来,他们的爱情已远远超越婚姻的范畴。张海迪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先生给我营造了一个充满爱意的家,我不会活到今天,更谈不上有今天的成就!”

爱《莫多克》,也爱你!

今年58岁的王佐良是上海人,曾在安徽庐江县插过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培训中心的资深教授,他身上有着十足的书卷气。

1981年12月9日的上午,王佐良翻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立即被头版头条上那篇题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文章吸引住了。反复读了几遍文章后,他对身残志坚的玲玲(张海迪的小名)姑娘升起了一股倾慕之情,立即提笔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寄给了千里之外的张海迪。随后,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友情与日俱增。

几个月后,王佐良长途跋涉来到山东,向张海迪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张海迪也喜欢上了这个瘦削、俊朗的大哥哥,但顾忌到自己的身体,她还是违心拒绝了王佐良的爱意,并劝他打道回府。王佐良却执著地在她家里住了下来,并主动担负起伺候张海迪的任务,帮她学习英语、德语。王佐良还找来杂木,精心为海迪做了一辆轮椅,学习累了他就推着她到外面转转。渐渐地,海迪被王佐良打动了。就这样,1982年,两人最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为了方便照顾海迪,婚后王佐良一直住在海迪父母家中,1990年以后,他们才搬进了济南市的花园小区。这个小区是济南市为解决市内各界知名人士“房困”问题而建的,人称“名士楼”。

多年来,王佐良和妻子的生活已达成了默契。每天晚上,和父母一起吃过晚饭、看完新闻联播后,夫妻俩便回到书房,一人一张书桌开始了一个晚上的学习和写作。有时实在太累了,他们其中的一个便说:“嗨,不行了,我们歇会儿吧!”于是,王佐良就推着海迪在房间里走一走。这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走一会儿,海迪便说,现在就当我们是去公园,你说现在走到哪儿了?王佐良便说,走了还不到一半呢。于是,他们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可想而知,那个公园是永远也到不了的。

1998年上半年,张海迪和丈夫合作,共同翻译了一本20万字的美国长篇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故事》。翻译这部小说期间,有时为了一两个单词的说法,两人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后来,张海迪在此书的《译序》中说:“尽管我们曾为这本书争论不休,但那都是为了我们的读者朋友。在此,我想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先生王佐良说,我爱《莫多克》,也爱你!”

先生既是我的健康顾问,又是形象顾问

“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当年张海迪在报告中说的这句话曾激励了许许多多残疾青年,也同样激励着她自己。这么多年来,作为丈夫,王佐良目睹了太多妻子痛苦时的情形,因此,他照顾起妻子来也格外尽心。

1985年,由于昼夜伏案创作《轮椅上的梦》,张海迪的鼻梁被眼镜压破一块,从此不断溃烂出血。可为了写作,她一边用手绢捂着,一边仍不停地写,一直拖到了1990年。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鼻梁基底细胞癌。

为防癌变组织扩散,医院决定对她实施手术。在手术台上,因为高位截瘫不能麻醉,她就凭自己的意志去抵御疼痛。几个小时后,当张海迪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地从手术台上下来时,王佐良疾步走上前握住妻子的手,心疼得泪湿了眼眶。

近年来,张海迪不能较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写作了,王佐良便为妻子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后来,张海迪甚至不能倚着床或平躺着写作了,她必须将电脑放在身体的一侧,扭着身子敲击键盘。因为第二天要上课,王佐良晚上睡得早些,张海迪常常过来叫醒他:“快去看看,电脑可能出了故障”“打印机出问题了。”每到这时,王佐良总是一骨碌爬起来调试电脑和打印机,然后再重新躺下睡觉。

张海迪喜爱画油画,写作之余还创作了多幅画作。2005年6月,张海迪读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读着读着,小说里描绘出的意境让她有种想用画笔表达出来的冲动。可是,她转着轮椅来到画架前时,却发现颜料大部分用光了。张海迪很着急,她怕那稍纵即逝的灵感会离她远去,王佐良二话没说就出了门。一个多小时后,他汗涔涔地回来了,给她买回了一大堆油画颜料。

像所有女性一样,张海迪很爱美,也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王佐良出差时,总不忘给妻子捎件纱巾、毛衣之类的礼物,而且买回来的衣服常常让张海迪眼前一亮。在多种场合,很多人都对张海迪的着装大方、新潮赞不绝口,海迪总会笑着说:“这要感谢我的先生,他可是我的‘健康顾问’兼‘形象顾问’啊!”

你当老板娘,我做侍应生

张海迪虽然只能靠轮椅移动,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生活的热爱。平时在家里,她尽可能地做些家务,譬如扫地、擦桌子等。张海迪还很喜欢做饭,但家里厨房太小,她的轮椅进不去,她就让不善烹饪的丈夫代她“操作”,做她发明的菜品,比如“丰收在望”――辣椒酱拌胡萝卜、“金谷满仓”――番茄沙司炒鸡蛋等。做菜时,张海迪在厨房门口说步骤:放油、放葱花、用急火炒……菜做好后,张海迪总会吃得津津有味。用她的话说,虽然菜是丈夫炒的,但每一道工序里都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思想。

张海迪和王佐良都是喜欢孩子的人,他们当然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张海迪非常喜欢女孩,她曾对丈夫说,如果我们有孩子的话,现在也该上大学了。说这话时,张海迪的语气里透出掩饰不住的伤感。

虽然不能像常人那样做一个幸福的母亲,但张海迪却把爱给了更多的孩子。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为孩子们写书、译书,还在几年前捐出巨额稿酬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对于残疾儿童,张海迪更像母亲一样处处关怀,在每年的“两会”上,海迪为全国的残疾人朋友提了很多切实的议案。

张海迪和先生不仅爱孩子,对小动物也有一种悲悯情怀。他们曾养了一条白底黑花的“西施犬”,张海迪给它取名“板凳”,这条狗整整陪伴了张海迪夫妇14年。可有一天,张海迪、王佐良发现“板凳”不见了,到处找也没有它的影子。张海迪满眼泪水,担忧地问丈夫:“‘板凳’还能回来吗?”王佐良安慰妻子:“能,肯定能,别担心。”

可一连三天都不见“板凳”的身影,王佐良夫妇竟难过得吃不下饭。王佐良跑遍了宠物市场,到处张贴寻狗启事,并印上了“板凳”的相片。经过10天的苦苦等待,终于有人打来电话,说“板凳”找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会送过来。

第二天天刚亮,张海迪就把先生叫起来了,夫妻俩早早下了楼,在小区门口等待“板凳”的到来。不大一会儿,随着几声喇叭响,一辆面包车停在了楼前。隔着车窗,张海迪一眼看见了日思夜想的“板凳”,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当“板凳”呜咽着扑到她怀里时,张海迪顾不得感谢那位送“板凳”来的好心人,一把将它抱得紧紧的,再也不肯松开。然而,半年后,陪伴了王佐良夫妇14年的“板凳”寿终正寝,两人噙着泪把小狗和它日常使用的所有东西埋在了一块芳草萋萋的草地上。

张海迪的事迹【第四篇】

最近,央视《面对面》节目以《生命的追问》为题,对她进行了专访,使人们又一次近距离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海迪,如20多年过去了,她的风采依旧,始终用理想和信念在探索人生,用轮椅托着那高位截瘫的身躯,用拚搏和奋斗,播撒着人生的希望和收获。张海迪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个年轻朋友珍视和学习,应该象她那样去探索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根本在于她面对无情的人生厄运,永不言弃,勇敢抗争,用坚强创造人生奇迹。张海迪自幼因患病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她苦闷过、傍徨过、绝望过,对此她也想到过自杀了此一生,但是她在亲人的关怀帮助下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在“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激励下,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这些年来,她不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了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成为了一名有所成就的作家。她不仅用行动打破了医学专家对于“她可能没有很长的生命,假如要是得了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会因为感染而死去”的断言,而且也使她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张海迪的人生轨迹,对每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或身有残疾的青年朋友来说,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不管人生碰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对生活布满信心,对人生布满渴望,对末来有着美好憧景,命运就把握在你自己手中。

张海迪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她自强、自励,用生生不息的奋斗,创造人生的极致。面对不公的命运,张海迪选择了抗争,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在83年她被团中心树为典型前,她已自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以后的20余年时间里,她已了创作和翻译了多部作品;接着她又考取了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的人生历程,对那些至今仍然抱怨命运不公,无处施展才华,对生活心灰意冷的年轻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只要坦然面对人生困境,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70 91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