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后感通用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为真学而教》读后感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1
为梦想而坚持
——《不要让任何人偷走梦想》读后感
靖江市城北小学四4班 杜可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年暑假,我再次打开《阅读年选》,当我读到《不要让任何人偷走梦想》这篇人物故事时,不禁被文中蒙蒂·罗伯次坚持梦想的精神给打动了。
《不要让任何人偷走梦想》这篇文章蒙蒂通过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述着:小时候,他的老师让同学们写1篇关于梦想的文章,作为一个流动驯马师的儿子,他在文章中憧憬着有一个自己的牧马场,他把梦想勾勒得非常清晰。可是老师却给了他一个“差”,觉得这是痴人说梦,犹如空中楼阁。然而坚定梦想的他没有抱怨,而是克服重重困难,凭着足够的进取心实现了梦想。多年后,蒙蒂在自己的牧马场款待了当年的那位“偷梦人”老师。
仔细阅读后,我才渐渐理解了蒙蒂。其实对于我来说,我又何尝不是一个坚持梦想的人呢?
我也曾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我一直想象自己能坐在二胡面前,手指在弦上快速流动,一曲终了,是台下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为了这个梦想,我五岁开始拉二胡,至今也没有放弃。这一路上,有过困难,有过艰辛。记得有一次,是临近期末的最后一个星期,我正为一道题目心烦,闹钟响了,在催促我去拉琴了。谁知道这首曲子十分难拉,妈妈坐在我身边,看见我不是把这个音拉错了就是那个节奏少半拍,就走出房间,把房门一关说:“练熟了,再叫我!”
时针已经指向了9点,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泪眼朦胧中,“不抛弃,不放弃”这几个写在我书房的字忽然明晰起来。我擦干眼泪继续拉。
金秋季节,我终于如愿以偿,在二胡独奏音乐会上,我演奏了我最拿手的二胡曲《葡萄熟了》。我动情地演奏着,在柔美的曲子中,我的眼前出现了我和二胡名师华彦钧同样的感悟——路不都是平坦的,它上面有山地,有石头,有荆棘,但他们,只会吓跑一些胆小的没有毅力的人,却永远不会拒绝有梦想的人。
梦想需要坚持。坚持是火,正在燃烧的火;坚持是风,正在弄舞的风;坚持是诗,正被书写的诗。坚持像火一般,描绘了梦想之路沿途的风光。
如果没有坚持,怎能成就梦想?读了这篇励志文章,如果只是停留在心里的感动当中,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立即实行,才会给你带来最大的好处!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需要坚持来实现。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只有在拼搏过程中,不断坚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丽、绚烂。
(指导老师:叶琴)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2
四月份的第三周,在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在线学习了《为真学而教》这本书,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作,听完之后感触很深。一、回归“童我”,以己“度”人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能理孩子的。冯卫东老师认为光了解还不够,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从此出发“想验”(想象性体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之时,自觉自愿的做到“我就过去”。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工作的时候,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的更多的是今天教学内容是什么,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提醒自己,不时的回到儿童时代,启用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以己“度”人。就像冯老师所说的适当稚化自我,才能立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孩子提前的预习明天的课程,提前找出不会的难点,这样当老师在讲新授课的时候就能把速度提快,就孩子的疑难点多多指点,剩余的时间让孩子来巩固知识点以及练习题。读到冯卫东老师的建议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活动,常常奔着数量,速度使劲了。但是质量如何呢? 冯老师反对过快的教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再讲效率。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进度而忽略效率,是不采取的。三、“多多”就能“益善”吗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掌握的结果一塌糊涂。在我们的平时上课中,有好多老师则认为多讲点就好,不是,而是少讲多练,以一些优质的题让孩子来掌握知识。 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和谐的发生。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它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的兴趣,当儿童“要满足一种冲动去火星,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努力则会有克服。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不应只是出于自己课堂教学的考虑,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也不能只是为了满足成绩的提高,一味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应更多的关注学生,或者把自己当成长大的儿童,多从儿童的立场去考虑,去教学。困难,熟悉教材,运用创造力,耐心,坚持和机智的意义,它必然包含着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要有知识”,儿童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才会增强。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3
“真学”是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在课堂生活领域里,在教师较为适切的引导,帮助以及必要或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下,并受惠于其他个体良*互动和群体给予的有益影响而根本上则由学生主体自能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增长,情智*发展的行为。下面是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才能了解儿童,才会有"真教",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 现在,每当我准备上课时,都要想想冯卫东老师所说的六种"假学"情景,观察自己课上是否有"真学"发生,只有有了"真教"才会有"真学"。"真学"是衡量教师"真教"的标准。我要为"真教"而努力。本书让我在教师的成长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作为一名教师,读冯卫东院长的这本《为“真学”而教》,真是内心惭愧很多也思考很多。教育是美的,而“美是难的”,难就难在学生是否“真学”,而老师又是否“真教”。这两者是否真正的存在*的发生。 首先,要明白何为真学,真学即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真学要有真学的理念,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真学要明白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思考学习,不能以我去想儿童,而是回归“童我”,以已“度”人。真正的站到儿童的那方思考学习本身。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共生中发生;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问题。教育不仅仅在于灌输给孩子知识,唯恐知识量的不足,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短缺,在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之间,应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如何真正促进学生有效的,优质的学习,如何去衡量我们的课堂和教学有没有真正的发生,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的“获得”会给我们参照和考量。教师教学的衡量标准就是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这些都会告诉我们是否是真学和真教。 我们需要真学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会转化成教育的动力,提升教育行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展示和表现出来,化思想为行动力! 其次,真正的认识真学,就必须了解“假学”,追问假学情形,问为什么,寻找根源,打假归真。 最后为真正的教学而行动,践行有效的“改课”举措。 教师课堂上应激发情意,充满让学生想学的能量;要在学习过程中培植自觉,在学会中会学;理解倾听和倾听教育;发生经历,展开“让学”路程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的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改造问题,使学习深入,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提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用好错误,鼓励再学的信心,鼓励学生认真的犯错,犯值得犯的错;注重玩与动,努力驱动学生玩动,走向乐学胜境。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4
在反思中进步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石曹薇
1.在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中,柏林纳总结出: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是教学专长获得的一个标志,也是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别。(P14)
反思:也许很多年轻老师刚工作时都跟我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设计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我们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在明天的课堂上顺利达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课堂的发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行进。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老师在之前的备课中没有“备好学生”,总是害怕某学生出人意料的问题或答案会让自己招架不住,会偏离自己设好的教学过程。然而,一个富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善于观察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随时改变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目标。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的时候,老师还有必要按照之前的设计详细地解说吗?当老师讲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仍然一脸茫然时,老师是否急匆匆地就进入下个主题呢?我们虽然接受“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但有时却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让他们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就算我们不是在开展“生本教学”,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也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喜欢课堂,在课堂上灵动起来。而我们老师在面对课堂时也要更加淡定,善于观察课堂,倾听学生,最终能达到以直觉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立即作出反应,并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是新手和专家教师的一个区别。(P16)
反思:还记得我高中时候的一个数学老师,他在讲授新内容时,必先回顾先前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然后举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只是运用上节课的知识,我们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发学生的质疑,慢慢地就引出了新的教学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如果老师在教新的教学内容之前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知识网络图。也可以采用P93奥苏贝尔总结的三种同化形式,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形式,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和组织。
3.提高学生自尊的建议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P40)
反思:前段时间东莞发生一个惨案,一个孩子拿着卷子回到家里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分数不高,孩子却表现得很高兴,于是一生气就把孩子打死了。后来才知道,这成绩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一直在强调不唯分数论,但应试教育让老师、家长和孩子无一不拿分数作比较。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全面的,我更主张拿学生与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较,在不断战胜自己、克服毛病、弥补缺陷中提高自尊,完善自我。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身为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避免把他们引入恶性竞争中。
4.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生活中的成功体验和环境中重要任务的称赞。(P40)
反思:有时会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诱导进与自己一致的想法中。比如,有些老师觉得学习重要,不看重品德和体质,那么可能班上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能从学习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原本品德优秀或重视体育锻炼的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尊,虽然他们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功,但其他人不认为这些事有价值的活动,他们得不到别人的称赞。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常常依据老师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自我评价。所以,老师要善于营造环境让更多学生在不同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P76)
反思: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保持材料最初减少得快,后来逐渐减慢;两端的材料容易记,中间的材料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而容易忘。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个规律来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比如:要求学生每天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好习惯;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因为它们各自只受到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要珍惜早晨时间,抓紧早读,每晚睡前能闭上眼睛回忆今天所学的内容。另外,在背课文方面也可以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每次拿起书都从第一段背到最后一段,学生对首尾段落都会背的比较熟,但中间就马马虎虎。所以建议第一次从第一段背起,第二次从第二段背起……以此类推,这样能达到对每段都熟悉的效果。
6.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中,可以通过复述和精加工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并使原有命题网络得到改组或重建。(P96)
反思:这里涉及到两种巩固新知识的方法:复述和精加工。结合语文教学,我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我先教学生一些方法,首先明确文章体裁,根据体裁再选择概括方法,叙事类的文章一般用要素概括法;说明文一般找中心句、过渡句等,找到相关信息后进行归纳,连成通顺的话。但并非每次都要由我来说,我会让学生自己来复述解题步骤,并让其他学生评价补充。这就是复述。至于精加工策略,我更是常用。比如上学期要学生记住四大古典名著及作者,我通过精加工,赋予这些无意义的材料某些意义——“水施红雪,三贯西承”。掌握“废寝忘食”这个成语,我先让它们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含义,然后分清是褒是贬,还通过造句来巩固,又或者把它跟其他几个成语放在一起进行成语选择填空。这些都是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7.新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段中,可以通过变式练习来巩固知识。(P97)
反思:变式练习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比如,你要训练学生在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求按照“原意+文中指”的形式答题,那么就可以拿不同文段的不同词语来练习。你要学生巩固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的方法,那么可以先让学生写写身边熟悉的人,然后还可以写写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最后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物品,甚至一处景物。即学习情景要变化,以促进学生概念和规则的纵向迁移。
8.梅尔尼克研究了过度联系的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作用,发现最佳过度练习是50%。(P131)
反思:在背诵课文或者书写生字时,学生常常是读到刚刚会背,或者写到正好能记住就不愿意再多读多写。虽然他们暂时掌握了,但一定时间后容易遗忘。而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背书的时候,如果读10遍就能达到背诵的要求,那么最好是让学生再读5遍。写字也如此。过度练习对知识的掌握和保持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当我们把一个字写很多次之后,反而觉得写得不像了。
9.说服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教师要掌握有效的说服技巧。(P154)
反思: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某些老师擅长讲道理,对着学生循循善诱,但道理过于高深,又或者忽略了学生的成熟程度,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比如推销保险,对于一个文化程度高的成年人来说,要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保险优势的同时,可以附加一些缺点,这样更让人觉得可信。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老师太过客观地跟他们说事物的好处与坏处并存,那么会让他们形成心理冲突,很难去分辨该不该去做。你教育孩子积极参与大课间,累了也要坚持跑,就不能说非常累的时候可以稍微休息,否则很容易受伤。因为那样会让孩子感到迷茫,究竟累了要不要继续?
此外,说服时尽量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老师们通常教育学生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并用“骨折、撞破头”等唤起学生的恐惧情绪。但这种恐惧唤起不利于改变复杂的态度,比如:某学生不学习,老师就不能只用“不学习就退学;不学习长大找不到工作,连自己都养不活”等唤起恐惧,因为不学习涉及到很多原因,学生对此的态度也比较复杂,因此,老师要结合明确的说理,讲清楚学习的好处,不学习的后果。
逐步提高要求也是说服的一个技巧。在买衣服的时候,你开始想买的不过是一条裙子,但商家让你试穿裙子时又给你推荐搭配的上衣、鞋子,甚至帽子。后来就发展成你买了裙子,同时也买了上衣鞋子等。这就是商家抓住了顾客的心理实施说服的一个技巧。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某个学生提出了与他原先态度相差甚远的要求,那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更谈不上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个阶梯,分层实现。
10.教学目标的功能和设置。(P189)
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忽略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告诉学生,总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带着目标去学习。在目标的设置上,很多老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描述自己做什么,比如:“通过什么,使学生掌握”“提高学生什么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合格的。目标要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即看了目标之后,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会什么,老师知道自己要怎么教,学生和老师都知道会如何测评。此外,教学目标不能过于泛泛而谈,要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11.奥苏泊尔:“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P212)
反思: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乃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达到高效,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积极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否则,如果我们再花大量时间在讲解学生原本就已经掌握的知识,岂不浪费时间?备学生比备课还难,但我们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5
冯院长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从儿童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教师要不时回到儿童时代,用那时的心与理来“度”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习体验,不能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做到回归“童我”,以己“度”人。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反问或检讨过自我,甚至成为许多人共同的追求:追求在最短时间里给学生最多知识,追求最高正确率,追求课堂零缺陷、零遗憾、零阻碍…… 此刻,头脑中浮现出那则著名的寓言:好心人不忍心看着毛毛虫在蛹中苦苦挣扎,帮它破茧而出,结果这只早出的蝴蝶永远失去了飞翔的力量。想来不禁一身冷汗,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是否也在急功近利地摧残着学生们的未来?平日里那些所谓立竿见影、行云流水的课堂,是否也在背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需做真人的初衷呢? 如今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有时一堂课中的教师讲得口若悬河,会被认为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口若悬河,往往又被认为忽略老师的引导作用,浮躁而缺乏深度。因此,每一堂课后,教者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静心思索,课的遗憾有没有“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机显”代替“人思”,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的原因呢?于是,学生缺席了,真学离场了。 甘地曾经说过:“要想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为真学而教,说难也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会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将其引领到核心价值、核心素养的方向;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干预和指导;尊重儿童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他们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冯老师带领我们回到教育原点,回到儿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辨析多与少、好与坏、快与慢、流畅与阻碍、圆满与缺憾。让我们静心追忆,与童年对话,找寻真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