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读后感范例精编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王阳明传读后感范例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王阳明传读后感【第一篇】
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也诚如作者所言,此书描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及书法家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一章一节,一幕一幕,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的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王阳明。
全书共用二十三章来刻画王阳明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可归纳为童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以及征讨思、田(总督两广)五个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王阳明作为一个文官,不管身在何处,身边总是有一群积极求学的弟子们,在领悟心学之后,王阳明时刻传播着自己的心学思想,用自己勇于批判程朱理学的不惧勇气来指导弟子要勇于突破传统,抛下门户之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弟子们要根据个人心性进行修行,不能攻于“知”而忽于“行”。王阳明虽为一介文官却三次立下军功,其中尤以宸濠之乱影响最大,最为成功,这在历史上已是极少的了。离奇曲折的童年生活,似乎是充满了神幻色彩,那个神秘的和尚、托梦的神仙,乍一看似乎觉得不可相信,但是可贵的是,这部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除了史籍中无法涉及的细节之外,笔者皆是按照《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史料编撰而成,几乎没有虚构,这亦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
《王阳明》这部书花了大幅来描述战争场景,用各种手法展示出王阳明作为“旷世儒宗”(如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在战场上的用兵之奇,挥兵之神,用人之智,管理之紊,用九个字概括便是:明赏罚、量情法、重纲纪。书中有许多细节皆有所展现,如在剿灭贼匪之前,王阳明便能通晓许多贼匪皆是被逼无奈之举,所以便大举招安,一方面以乱惑敌心,一方面也指导民众改邪归正,一举两得之法,但是并不是仅仅招安这么简单,王阳明时刻心系百姓,在平反贼匪之后,依然时刻牢记着招安的民众会受到歧视,便花心血做《南赣乡约》颁于乡村田野,以教化民众文明礼仪。
第三大特点,便是将阳明心学的思想时刻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和平常接触的死板空洞的文字大不相同。将修行所得应用于生活之中,给人以深刻印象,此乃学者之贵也。
整观全书,彻改王阳明于我心形象,还读者一个生鲜活脱的大儒形象,也让我明白,王阳明不愧为“英雄几许,平乱、抚民、兴学成三事”、“儒门千载,立德、立功、立言唯一人”的“旷世儒宗”!
此上皆为个人浅薄看法,语言通俗请见谅。
王阳明传读后感【第二篇】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这是清代最优秀的国学大师、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于王阳明的评价。古来圣贤,以身教者从!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对于一个凡人来讲,成就一番功业便实属不易,如若能够成就以上任何一个“家”的功绩便已是难能可贵、圣光繁耀的事,而王阳明却以一己之力在诸多领域立功建言功绩卓卓。世人皆云“人无完人”,可见成为一个“完人”的难!王阳明不仅修养道德,并且在奉行“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大明王朝另立旗帜,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主张”凡是要在事上磨炼“,为官勤政克己勤勉,稍有闲暇便设院讲学、影响深远,甚至不论官场遇挫责罚贬谪还是日后重新启用、平定叛乱建立军功,阳明心学的”体悟“都从没间断。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两个半完人”中的一员!
尽管今天,我们很难断定史家认为的成就了“三不朽”的两个半完人到底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还是另外一种说法: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毫无争议的是,阳明先生的“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对后世思想界和哲学界、以及教育界的影响!甚至连清代最杰出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都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他认为“阳明心学是“济时之良药”.他不仅推崇阳明心学,更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惟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
对王阳明的学说追慕的越多,便越发想了解一个生活中更加真切、清晰、立体的王阳明,甚至是食得人间烟火的王阳明,他的树德育人、立功立言、一衣一粟、侍老携幼、日常家书……于是便有面前这本书——由王程强先生释读的最新力作《王阳明家书》!
《王阳明家书》不仅包括家书原文、译文和注释,还包括释读作者王程强先生对每封家书的通俗解读,和外延知识的拓展和介绍。在本书中一共释读了40封王阳明写给家人的书信,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平常家书,其实都离不开作为诗书传家的家书、家训和家规。作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以身作则,在一封封家书中以良知教子孙,以良知传家规,12条家训也犹如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侧重于帮助后世子弟开启良知、养德养身、树立志向。在上大人书的部分收录了王阳明禀父母日常的来信,在诸多给父母的书信当中,”孝悌“两个字一脉贯穿,甚至在其他给诸弟书、致儿子书、从侄和亲戚之间的书信当中,孝悌二字子都犹如脉络随处可见!可想而知,王阳明在明朝作为那么大的管,不仅要帷幄官场、平定匪乱、剿灭叛党,更时时刻刻引导子侄,教化后辈,这种关心不仅表现在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表现在对父母大人内心以及老年生活精神寄托敬重柔和的关心和宽解,这样的做法,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实难做到,更何况对一直处于军情繁忙、征战在外王阳明而言!尤其是现在这样总过不如老龄化社会之后在去读样的内容,结合我们自身父母也几经渐渐老去,想想自己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圣贤的王阳明不仅在奉养父母方面细致入微的敬重、宽解和关切,在扶助后辈、教育子侄方面,也一直强调养德、立志、养身,给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或者年轻的父母,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王阳明为弟弟的《示弟立志说》这长文中,王阳明详细说明了青少年立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立志和如何坚守志向;他写道心中的志,是身上气的统帅,简直是人的命,如树的根河的源泉一样;阳明先生的学问被称为”心学“,又被称为致良知学,致良知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生命科学,用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并如何打造变化气质,开启良知并改造命运和生命的质量;在《与弟伯显》中说”养德养身只是一事“;
大概好书通常都是这样吧?既给人以营养丰富、历久弥新的文化和教养,又有足以让人当做家风家训而奉为圭皋的精神内核?翻开书,钱明先生和吕铮先生分别为本书做的序也让人分外喜欢,甚至在阅读本书的序言部分,我竟然在浏览了之后后情不自禁朗读了两遍!对的,没毛病!并且你也没听错,真的两遍啊!读后看了一下某番茄的计时软件,竟让足足1小时!序言纵横捭阖又氤氲深长,结合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了,也许对于立志于做一个书评人来讲,有时间的话读读背背反复体味研磨也许是一件快速提升书评功力的事情!
”男观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王阳明说,儿女们一生的成就大小,与家长的教育关系很大,孩子小时候,自由生长没什么志向,需要家长帮助树立远大的志向,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方向。这样的观念,即是在今天看来都依然深刻独到!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时代相传的便是家风,而家风,有往往一书信、文字、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当中代代传承。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是否精彩,也许皆取决于家长所能够给予他塑造的一种什么样的家风。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感谢台海出版社和本文释读作者王程强先生,让我们近距离细致入微的认识到一个平凡如此又大圣大贤、可作万人师的王阳明。另外对王阳明学说感兴趣的读友,推荐阅读王程强《知行合一.王阳明咏良知手迹》。
王阳明传读后感【第三篇】
父母应教给孩子:勤读书,这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古人说:诗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过去是,今天也是。
王阳明读书一生勤奋,在小时候,每天都要读书到半夜。以至于曾经累得吐血。父亲王华担心他的身体,每天都要去敲门,强迫他熄灯睡觉。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书。
书,要读,但是不能读死,要教给孩子吸取其中的精神。
王阳明读的兵书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兵书虽然讲得方法很多,但是只教给他一点:“不动心”。
其次是要读经典。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要是都读的话,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只读经典就好,其他的书虽然说法各异,但充其量都是经典的注脚而已。
一个人只要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把人类历史上的智慧化为己用。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王阳明传读后感【第四篇】
前些日子,我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书中至爱的故事令人倍受感动。尤其是《三月蝗》,它深深的触动了我。
《三月蝗》讲述了将要丰收的大麦地,经受了一场严重的蝗灾,整个大麦地就像冬天一样,被吞噬得什么也没有了。如此巨大的灾难,并没有打倒青铜一家,打倒大麦地的所有人,他们勇敢地面对灾难,与苦难做斗争,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纯朴与坚韧!
青铜曾与葵花一起到芦荡挖芦根来充饥。充满甜汁的芦根,让一家人心满意足。青铜还网住了一只野鸭。嘎鱼一家硬说是青铜偷了他们家的公鸭,最后青铜证明了自己的清白,青铜和葵花在饿了时就躺在船上,看天上变幻着的白云的形状,想象成食物,以假装吃东西来抵抗饥饿,他们这种乐观、从容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多么令人感动!
奶奶从小生长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中,自从来到青铜家后,生活就变得非常贫苦。一次水灾侵袭过后,为了盖房子,奶奶悄悄当掉了自己的一对耳环。在这次蝗灾中,奶奶又将自己手上那黄灿灿的金戒指当掉,换了一小袋米,只为了给青铜和葵花烧一顿饭……
青铜和葵花、以及奶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为这个家做出了奉献……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而且还能自主地选择吃穿。我们虽然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青铜和葵花的苦难,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那份坚强。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在这个世界上,至爱有多种表达方式;苦难也不能缺少。人的一生必定充满苦难,正所谓“暴风雨过后必定是美丽的彩虹”。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真正成长起来。罗兰说过:“痛苦是我们的恩人,经过痛苦才更勇敢”。让我们在痛苦面前成长为一个强者吧!
王阳明传读后感【第五篇】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读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真正理解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城市精神加以培养其中的.内涵,是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贵阳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秀丽俊美,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环境的严重持续破坏,令人深恶痛绝。作为贵阳人民的我们首先得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有建设家园的热枕,要同心、协力、争先,遵从政府制度,宣扬阳明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人天合一大生态,大易本是生态书,呼吁贵阳市民认真学习“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做到大有所为,大有作为,为生态建设竭尽全力,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文明的责任。
上一篇:爱国文案短句干净集聚3篇
下一篇:关于开展党主题教育感想和收获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