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1

当一个人饥饿多日忽然遇上一份色香味俱全的套餐,那种感受一定令他久久难忘。经历了一段时间精神饥饿的我,近日读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古城警察芮小丹受好友肖亚文之托,为其老板丁元英在古城租一套临时住房。这个丁元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利用德国金融公司的资金和自己的头脑运作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国股市进行了一种掠夺式的经营。虽然仅11个月,就挣得了近乎一倍的利润。在赚足金钱过程中他感到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于是以冻结自己资金三年的代价中止了这次合作,决定远离喧闹的都市,到京城附近的古城隐居一段时间。芮小丹在丁元英隐居期间和他几次接触后开始有所了解,特别是无意中听了丁元英的那套高档音响后被纯美的音乐打动,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于是开着警车跑遍古城所有音响店寻找与丁元英同样的音响,也认识了一批玩音响的发烧友,也因此影响工作而受到停职反省、扣发工资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丁元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内涵,并因此而深深地爱上了他。为了明白丁元英所论述的文化属性,也为了能和他长久一些,芮小丹决定向丁元英要一件特殊的礼物:让丁元英在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写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为了揭示文化属性,也为了一份爱,丁元英精心设计了“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这两个法律上相互独立的实体,对中国名牌乐圣音响公司采取一种“杀富济贫”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神话”。在这个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诉讼官司以及胜诉的必然、格律诗公司几位股东的淘汰出局、与乐圣公司的最终合作等等都在丁元英的预料之中。面对丁元英合理合法的运作方式,面对丁元英简单简洁的处理过程,芮小丹开始深入思考文化属性和救世主的问题了。就在礼物即将完成时,芮小丹在一次与通缉犯的偶遇中被炸残毁容。为了爱的永恒,芮小丹开枪自杀。而丁元英则伤心吐血,最终离开了古城。故事的结局是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强行进入市场,成为品牌。在与格律诗公司官司中,乐圣公司败诉,董事长林雨峰驾车自杀。格律诗公司由肖亚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了利益,乐圣公司最终与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合作。而媒体则围绕得救标准和得救之道展开了激烈辩论。小说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主角芮小丹和丁元英最是令人赞叹不已。芮小丹,一个尽忠职守的警花,一个率性而为的聪明人,一个几近完美的女性。她有着德国永久居留权,有着在德国开餐厅的母亲和在中国做导演的父亲,还在好友欧阳雪的餐厅里有着一份股份,应该说生活无虞。但她偏不享用这些,而偏要做一名刑警。也许如她自己所言,她并没有什么多高的境界,就是羡慕警察的威风。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她就尽忠职守,即使知道常有危险伴随也在所不辞。这实在是令人赞叹!她的父母希望她报考演艺学院,但她勇于坚持自己的选择而报考了警官大学。虽然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她却不依附于任何人,她是一位真正为自己精神而活的人。面对丁元英这个令她心服的男人,她敢做敢当,敢说敢爱,同时又不失女性的温柔。她能在完成警察天职后为了爱的永恒而自杀,即使是死也要来的如此悲壮!正如丁元英所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这更是令人赞叹!她性格上独立自尊,工作上敬业出色,生活上潇洒从容,交往上真诚待人,爱好上随心所欲,爱情上敢于追求,无论是存在还是永恒,她都能坦然面对,其一言一行,其所作所为,其自性自在,其平淡是真,无不令人赞叹不已!在我眼里,芮小丹是个几近完美的女性。丁元英,一个股市中的投机者,一个商战中的鬼才,一个得天道的极品混混。用其好友韩楚风的话来说“他是个明白人”。的确,他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义、传统等等都看得明明白白。他在股市中得心应手,似乎是完全破解了股市的密码。在设计“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这两个实体时则表现出极高的智慧,说他运筹帷幄一点儿也不过分。甚至他的对手林雨峰也不得不叹服他有着“严谨的思维和繁杂事物的精确判断”。难怪他的助理肖亚文这样评价他:“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等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上不拘小节,交往上不善应酬,性格上比较孤僻,言语上奇谈怪论,他的德国同学詹妮说他“更像个魔鬼,是那种永远不会活给别人看的人,很难说他比教徒更好还是比强盗更坏”。五台山智玄大师则评价他的真实品性是“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这就是丁元英!在某种意义上,我并不羡慕丁元英悠闲避世的生活方式,也不羡慕他偶遇红颜知己,更不羡慕他的腰缠万贯,我赞叹的是他对传统观念和文化属性入木三分的独特见解,是“他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是他对事物发展的严谨思维和准确判断!在现实中,完美的芮小丹可欲不可求,也难遇到超凡脱俗的丁元英。即使是两人“没招没术的感情”,也是绝伦之合。也许这正是作者给读者的一种理想的期盼。有人说,这是一个警花和一个投机者的绝命之恋,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这是千里寻觅的情缘,这是知音之间的默契,这是灵魂与肉体真正完美的结合。他们并不相互依附,不求白头到老,而是珍惜相识的缘分,珍惜眼前的拥有。芮小丹爱的真诚,爱的热烈。丁元英爱得深沉,爱的自然。芮小丹送给丁元英刻着法字的玉坠,对丁元英起居饮食的关照,无不表现出女性细腻的挚爱。丁元英为了红颜知己的冒雨等候,为了芮小丹能到耶路撒冷而亲往特拉维夫,又都体现了男性刚强的感动。芮小丹临死前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催人泪下,丁元英拿着芮小丹牵狼狗的照片播放《天国的女儿》曲子更是撕心裂肺……爱情的悲剧突然来临,作者正是用这样一种凄美的方式诠释了《天国的女儿》……小说中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值得反复回味的。丁元英的同学好友韩楚风表现出正统和大气,掌管正大集团游刃有余。芮小丹的邻居好友欧阳雪则是善良与精明,经营饭店也是脚踏实地。在遭遇官司几个发烧友股东退股时,欧阳雪果断接受,宁可哭在人后也决不弱在人前。作为女人,这一点实在令人敬佩。还有丁元英的助理、芮小丹的同学肖亚文,也显示了超出一般女人的聪明与果断,虽然功利但凡事也看得清楚,她深知和丁元英保持关系的价值,巧妙地将丁元英安排在古城,能够“随缘惜缘不攀缘”。在格律诗公司遭遇官司的危难之时,她站出来接受挑战,理所当然地成了格律诗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应该说,这几个也都是些明白人。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音响发烧友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个人,各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虽然都希望借助丁元英这个高人脱贫致富却又都充满着小农意识,大概是世俗中最不明白的几个人,其代表意义显而易见。在丁元英的设计下,他们都成了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的股东,也都“扒着井沿看了一回天”。可惜的是,由于他们特有的文化属性,由于他们井底之蛙的视野,如冯世杰自己所说,他们是“烂泥扶不上墙的货”,扒着井沿看了回外面的天,又都掉了下去。冯世杰总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读后感提要:故事的结局是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强行进入市场,成为品牌。在与格律诗公司官司中,乐圣公司败诉,董事长林雨峰驾车自杀之还有份想改变家乡贫困的念头,还有份与王庙村的关系,所以最终他还能够进入格律诗公司成为股东。而原格律诗公司总经理叶晓明的小农意识则注定他只能在小本生意里打转转,终难成大器。最可怜的是刘冰,小农意识再加上极端自私的元素最终导致他的自杀。这三种人似乎昭示着三种不同的道路:本质善良还将有个出路,目光短浅只能在小河里游游泳,而心术不正则必将走向灭亡。其他人物形象如乐圣音响公司董事长林雨峰的刚愎自用,芮小丹父亲的传统固执,其母亲的慈爱善良,丁元英德国同学詹妮的精明强干等等,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作者驾驭人物形象的厚实功力。小说中除去描写了芮小丹的壮烈之死外,还有乐圣音响公司董事长林雨峰驾车坠崖和发烧友刘冰的跳楼自杀。也许有人认为林雨峰和刘冰之死是丁元英所为,或是在丁元英设计之中。我不这样看,事实上丁元英并没有任何置他们于死地的想法,反而是尽量去帮助他们。只是他们虚荣的文化属性和自私的性格属性决定了他们的结局。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有关天国礼物的浪漫爱情小说,但实质上却是深层次地论述了人的文化属性,提出了救世主究竟在哪里的现实追问,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超越因果关系的只能靠“觉到悟到”的天道。整部小说以经济改革中传统观念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冲突作为时代背景进行铺垫,以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凄美爱情为主线,以几个音乐发烧友创办格律诗音像有限公司和帮扶贫困的王庙村为载体,贯穿以音乐艺术的理想追求,深入探讨了文化属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揭示了“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个深刻的哲学理念。文化属性是小说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我想“文化属性”这个概念也许可以理解为“属于某种文化的特性表现”。丁元英在和芮小丹对话时讲到:“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次,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丁元英对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进行了解释,“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在丁元英眼里,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他说到:“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中国为什么落后?这就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因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产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文化。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文化?因为有文化和有什么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由此分析到:“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它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它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好一个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可以这样说,丁元英把传统世俗文化看到骨髓里去了,他对人的社会文化属性问题的见解是如此地独到而精辟!正因为如此,面对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面对喧闹拥挤的大都市,丁元英才“从欲望沉浮的名利场来到古城这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他是一个现实到不能再现实却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矛盾体。”由于看得太明白,他甚至因此常常很是孤独。正如韩楚风和丁元英谈论传统文化时眼望着他而想起一位哲人的话:更高级的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如果丁元英就这样“孤独”下去,小说的主题必然苍白,有关文化属性的论点就会故弄玄虚。所以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巧妙的构思: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它的贫穷应该是文化属性的必然产物。于是小说就借着芮小丹向丁元英要个礼物这一浪漫情节,描述了丁元英在王庙村创造的一个令人折服的“神话”。基于对文化属性的深刻认识,丁元英在设计格律诗音响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的相互关系时将两部分各自独立,对发烧友组成的音响公司采取股份方式进行制约,通过“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使得格律诗公司强行进入市场。对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则采取“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的方式,“在产品生产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现金交易,一环制约一环,谁出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农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市场去纠正他们,最终用经济杠杆来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问题。”就这样,丁元英依靠自己的智慧,依靠自己对文化属性的理解,在王庙村完成了这个神话,送给了芮小丹一份超越古人千金一笑的浪漫礼物。小说在爱的礼物逐渐浮出的同时,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显然,作者用意并不在叙述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作者重墨渲染丁元英的这个“送给女人的礼物”,绝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个“礼物”,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社会文化属性进行的深刻揭示。在这个特别时间、特别事件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客观存在,丁元英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评论铺天盖地,从而招惹一片嘘声和责难声。如同丁元英好友韩楚风所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丁元英,疼的却是传统观念。”正是在这样的争论声中,作者所揭示的小说主题才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思考的价值。有关“救世主”的论述是小说努力探讨的另一个主题。丁元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救主、救恩的文化。说到“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们逆来顺受,不思变革。只要有人赏口饭吃,就心甘情愿地蜷缩着。没有饭吃的时候,就指望着吃救济,靠支援。他们只知道神和上帝是救世主,却从来没想到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许多长期处于愚昧麻木之中的社会人,最终只能导致他们永远的贫穷落后。丁元英借助“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在王庙村创造了一个脱贫致富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丁元英要把几个发烧友和农村一群小农意识的散兵游勇有效地组织起来,不能靠说教,也不能靠施舍。丁元英是让市场规律打开农民的眼界,让市场无形之手抑制农民的小农意识。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农民明白,要富强就不能靠别人,摆脱贫困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但这些农民是否明白市场规律这个“道”,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是否能够觉到悟到。正如丁元英说的“允许几个股东去扒井沿儿,能不能爬上来取决于他们自己。对农户,从基础设置就不给他们期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读后感提要:故事的结局是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强行进入市场,成为品牌。在与格律诗公司官司中,乐圣公司败诉,董事长林雨峰驾车自杀望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当然,丁元英也担心“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会不会让他们患上精神绝症?”然而社会的残酷现实就是:不扒着井沿就永远看不到天外有天。如果扒着井沿儿看一眼再掉下去,也只能是“饱了眼福,苦了贪心,又往地狱里陷了一截子。”究竟谁能从井里爬出来,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利用扒着井沿的机会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认知。其实,许多事情就是如此,越想依靠别人拯救自己就越是靠不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得救之道就在于自己行动起来,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去积极地努力,人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也是小说留给读者最有思考价值的地方之一。超越因果关系,遵循客观规律也是小说刻意论述的一个主题。从芮小丹开始思考文化属性,到向丁元英要一个超凡脱俗的“礼物”;从格律诗音响公司的成立,到后来的诉讼和退股事件;从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的建立到合法的“杀富济贫”,整个“神话”事件里,丁元英并没有任何能让人感到“神”的招式,更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术,“每一件具体的事都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普通事”。丁元英的智慧就在于”他的的确确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秘密和违法可言,所谓的‘神话’竟是这么平淡、简单!”正如丁元英自己说的:“这世上原本就没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的确如此,丁元英所设计的“神话”无非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非是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因果关系而已。这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天道”,“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信守“天道”的人就是“明白人”。难怪芮小丹目睹这一切后思考到:“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原来能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的人就是神!因此可见,让人做到实事求是有多难,让人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有多难,而做到的人却成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芮小丹得出的结论就是:“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由此观照现实社会,人人都知道要实事求是,但真正实事求是地为人处事却难上加难。要做到实事求是,人们需要的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再颠倒过来”。用这双“天眼”去观照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人们才能够有超越常规的因果思维,才比较容易看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这还需要当事人自身的悟性,需要当事人在具体的事件中能够真正觉到悟到。说到“觉到悟到”,小说中特意提到,事物规律的特征是“如是、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是一种告戒、提示,是告诉你不可以思议”,“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认识、遵循,不可思议”,从因果来看,是“因果不虚,因果是规、是律,不可思议。”由此可见,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遵循事物的规律。事物的规律本身存在,许多人却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不是本身没有,而是本来就有你看不见罢了。所以,能否看见事物的规律,取决于个体的观念和认识,取决于个体的经验与建构,取决于个体能否觉到悟到。从这个角度而言,小说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属性的角度让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于从人生历程的磨难里让读者明白救世主离自己究竟有多遥远,在于从因果规律的天道中唤醒众生的一种觉悟。说到“觉到悟到”,我认为这是小说论及天道的一个发人深思的引申。小说中描写丁元英送给芮小丹的这个礼物——王庙村脱贫致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送给无明众生一种“觉悟”。人生最有意义之处就是在其人生历程中不断地“觉到悟到”,不断地“觉悟天道”,从而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明白人”。从觉到悟到天道这一点而言,丁元英是明白人。但他自己又承认,和芮小丹相比,他们的生存境界还是不一样。芮小丹“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她朴素率性,是“自性本来,无需知道。这是根性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她超然洒脱,“想到了就做,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而丁元英“想活个明白”,就在那里参呀参,“没完没了,越想活个明白就越不明白,一直参到了死胡同里出不来……”,所以“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于是感慨自己离芮小丹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这是丁元英这个明白人的又一次“觉到悟到”。在认识天道方面,芮小丹似乎不如丁元英来得明白,但她的觉性悟性很高。她从一开始的执着于警察事业,到后来产生强烈的文学创作的冲动,也是个“觉到悟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只能是自我的重新建构。如芮小丹自己所言:“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由此可见,对天道的理解绝不是听到见到就能“觉到悟到”,现实中有许多自认为是明白人的其实未必真的明白,有许多看似明白的人实际上却根本不明白,也有许多应该明白的人却还没来及去明白。如果不是自己的“觉到悟到”,无明众生又怎么能成为明白人呢?所以,现实生活中,难做明白人。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2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远的救世主》被改编为电视剧《天道》一度热播,因本人甚少看电视,于是就错过了。近日读书会寄来此书并将讨论此书,于是就抽空看了看。平时看的都是哲学范畴的书籍,很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偶拾起来还真有些不习惯,粗略翻看了一边,大概了解了故事的梗概。

丁元英的私募基金是一家以德国几家金融公司为资本委托方的公司,中国股市进行了11个月的掠夺式经营之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掠夺式的股市操作心里不堪重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以“个人心理状态”为由中止了私墓基金合作。丁元英托助理肖亚文在远离大都市的僻静地方为自己找一个住处,而令人费解的是肖亚文竟然兴师动众地从北京飞抵德国法兰克福,求助于正德国探亲的警官大学同窗好友——古城公安局刑警芮小丹。肖亚文告诉芮,丁是个高人,并提醒芮不要和他有感情发生,“他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一旦动了那种心思你就算把地狱之门打开了。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是你自找的,不要怪罪我没有提醒过你。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但是她不想和丁断了联系,就托给芮小丹。芮为丁元英在古城找了房子, 安排丁元英住下,就忘记了此事。几个月时间后因为丁元英的资金被冻结,缺少生活费的丁元英将自己收藏的唱片拿到刘冰的 “孤岛唱片店”去变卖。一次芮小丹无意中听到了丁元英的音响她被那种纯美的音乐打动了。 芮小丹也想买丁元英这样的音响和唱片,但是未果。经过交往之后,芮小丹发现丁元英的与众不同。学识和气度所折服。之后两个人的感情因为一次“马王黑恶团伙”的侦讯过程出现了质的飞跃。案犯王明阳是高智商犯罪素有“冷血诸葛”之称,是黑恶团伙的核心人物之一,芮小丹抓捕他时要不是一颗臭蛋差一点命丧他的枪口。警方希望从他的嘴里挖出线索。可是他抱定必死之决心,任警方的侦讯就是不开口。

芮小丹原本与母亲定居在德国,但是一直不能融入德国上流社会,不得志而回国从警,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可是她依然被边缘化,她优秀,但因为外国生活的经历和西方社会文化的熏陶,还是不被同事所接受,所以在遇到丁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刑警而已。她很想拿下“冷血诸葛”王明阳,但是依她的文化积累和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点她清楚的知道。但是她更清楚丁元英能够帮她解决这个难题,成就她(芮是个很在乎被主流文化认可的,或者说在乎荣誉,她收藏了她历年来的获奖证书,足足与一抽屉,也就是说她执着的是“功名”,是“禄”)。也许是处于这样的潜意识她寻求丁元英的帮助,丁给芮小丹制定了一套侦讯方案,并且进行了3天封闭式的集训。3天后,散发着光芒的芮小丹回到侦讯室面对这个曾经生死互博的王明阳,他们以人生的意义、文化属性、宗教为线索进行谈心,经过一场精彩的对话交锋之后,王犯终于被这个看上去年轻貌美,但充满了人性光辉和深刻哲学智慧的女警官折服。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和他人的罪行。

芮因为这次侦讯的成绩和显示出的才华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一炮走红,事业顺风顺水,同时芮也被训练自己的丁元英的学识和气度所折服,终于她确定了自己感情,爱上了丁元英。她对丁元英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活也感动了丁元英。两个人正式确定了关系。芮小丹决定向丁元英要一个爱的礼物,让他帮助王庙村脱贫致富。丁元英明知这样要求可能是个错误,经过反复思考,他设计了一个“杀富济贫”的方案。与欧阳雪、冯士杰、叶晓明和刘冰成立格律诗公司,让王庙村的村民手工制作发烧级的音响。为此他还到五台山问佛,为自己的心找一个答案。五台山的方丈也给出了与肖姑娘相似的评价,丁元英已经站在觉悟的门槛上了,进一步是佛,退一步是魔。

欧阳雪、冯士杰、叶晓明和刘冰成为公司股东,丁元英告诉他们:救世主是没有的,只有自己救自己。(这句话其实是点题之笔,丁一直是被芮、各股东、王庙村的村民视为救世主的)。丁将战略对手锁定为国内的着名音响企业乐圣公司,他进行了一番策划,将格律诗音响送到国外参加国际级的音响展,获得大奖。回国后,他把盛名而归的音响送到北京开幕的音响展示会上,丁元英以低价销售格律诗音响并在当天就销售一空,丁的此种高档音响低价销售行为给乐圣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乐圣总裁林雨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起诉格律诗公司,提出诉讼赔偿,他说不打败格律诗公司就跳楼。丁元英请肖亚文为格律诗公司代理诉讼事务。进入诉讼程序后,乐圣公司才知道格律诗是一个扶贫公司,林雨峰意识到胜诉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是决定要打这场官司,他的目的已经不是教训不遵守市场法则的格律诗公司,而是要打败丁元英。最后他已败诉收场,他选择了开着汽车跌向悬崖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格律诗公司也和乐圣公司达成合作,一同生产音响,王庙村的穷苦村民们也开始了致富之路。

芮小丹办完省厅刑侦处大案后返回县城,路上遇见被通缉抢劫犯黄福海、刘东昌、吴建军等人,芮小丹知道自己单枪匹马去找这些荷枪实弹的劫匪可能会牺牲,她给丁元英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现在面对的情况,听完这个电话丁元英沉默了,没有阻止芮小丹的行动。芮又向分局通报情况请求支援后关了手机。一番战斗,吴建军自杀性爆炸死亡,芮小丹被炸残、毁容,刘东昌逃跑,首犯黄福海企图夺芮小丹的越野车,被芮小丹打伤双腿,就在警方的增援人员赶到现场时芮小丹选择了自杀。在听说芮小丹死讯后丁元英伤心得吐血。芮的父亲认为丁对小丹的死负有责任,拒绝丁元英参加小丹的葬礼,丁离开古城。

看完小说,我觉得丁元英的确是个人物,他的一首《卜算子》词更是耐人寻味:

自嘲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酔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其实这是丁元英的自我写真,他想做清心淡薄的后山人,过隐居的隐士生活,但是又不得不登堂入室做世俗人扒拉金钱。可以说他是一个矛盾体,自我的矛盾让他痛苦得吐血。

在芮小丹侦讯“冷血诸葛”王阳明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场对话,可以看到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一个观点。

王阳明说:“强盗的逻辑,是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针锋相对地说:“这样讲,似乎你还算一条好汉。但我以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以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酔懦弱的生存哲学。所以,你不是好汉。”

这就是两人的对话,准确的说其实是丁元英教芮小丹说的话。丁在格律诗和乐圣的商业竞争中使用的计量其实就是破格获取,是强盗逻辑。格律诗是弱者,在同一规则下连与乐圣公司对话的资格都没有。再看丁本人,他在德国做基金经理,因为忍受不了强势文化(德国投资基金)赚取弱势文化(中国股民)的钱,决定解散基金。他这样的反应其实也是弱势的文化在强势文化前胆寒、心虚的反应。

丁之所以痛苦地解散基金选择隐居,是看到了文化的差距,而不能接受,不能放下。心理学认为,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就是面对,这与佛学等其他哲学的观点是一致的。解脱前一次的痛苦,就要在下一次的相同经历中重新经历,直接面对相同的情境,面对它、接受它、感悟它、放下它、超越它。于是丁元英借“音响之战”再一次面对了上一次的心结。终于实现了强势和弱势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一次心理治疗,是自我的拯救呀。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但他不是,救世主只有你自己。丁元英自己解救了拯救就是一例。可以说,他是一个智者,看到了他人所不见的事情,他看透了世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执着,就像他很早就劝芮小丹不要做警察了,可是芮不听,她要做到至少30岁以后,老了,干不动刑警了再说。

人们执着的往往逃不过功名利禄,芮死于对功的执着,刘冰死于对利的执着,林雨峰死于对名的执着,王阳明死于执着于执着。而丁执着于情,最后吐血,再一次的隐居于世,也许还有再一次的治疗,和自我的救赎才行吧?既想做放下一切欲念的智者,又想做持欲的参与者,必然带来自我的矛盾,堕入痛苦之境。祝福他可以再一次解脱。

本书中有一个词,叫“文化属性”。我比较喜欢用“社会属性”或者“社会文化属性”来代替这个比较含糊的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会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而被社会化。这种被社会化的人所带有的集体的意识和潜意识***性的东西就是“社会属性”。我们上海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北京人的一定不同。但是北京人和上海人的社会文化属性都是中国的,中国的又和美国的社会文化属性不同。

书中把文化属性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丁元英的痛苦来源就是因为不能面对“强势文化”。因为中国150年来的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国人的潜意识深处就有了这种心理弱势,要么崇洋媚外,要么抵制西风,要么国外的和尚好念经,要么老子天下第一。其实中国人的这些表现归根结底都是“自卑感”。丁元英归结中国人的特性是“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做生意靠关系,当官要跑关系,买紧俏商品也要靠关系等等举不胜举。靠,就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自卑,是内心虚弱,是内力不强,是肾虚。

中国人还有一个诟病于此也大有关系,这就是中国人最要面子,所谓“面子文化”,面子是什么,是虚荣心,虚荣心是什么还是没有底气,自卑心,怕人看不起自己,于是人人都要摆排场,金粉铺面,外着光鲜,依靠外在的色相,依靠外在的力,让自己光彩照人,穿盔戴甲,手执利刃,自以为人家不会小视,可以所向披靡。其实呢?在这坚甲利刃下的那个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害怕受伤的小小孩,内心充满了自卑和恐惧。真正的高手是不假借神兵利器的,他们一叶一石都可以御敌。甚至就是在那随便一立,呆若木鸡,也可不怒自威。这就是内心强者与内心弱者的区别。由此看来,丁元英是要吃“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强体的。

强与弱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转换的,没有必要区分和自傲与自卑,强无恒强,弱无恒弱,两者可以和平共处的。比如乞丐很弱,但是乞丐之强在于作为弱者的他可以使作为强者的有钱人愿意施舍给他钱,而这些有钱人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把钱给其他强者。有钱人未必愿意做乞丐,乞丐未必不能成为强者,朱元璋就是乞丐当皇帝,吴六奇也是从乞丐到大将军。可喜的是丁元英最后悟到了,强于弱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于是格律诗与乐圣合作成功了。不论强弱、黑白、美丑等等对立的两面,都是共生的状态,不可失去其一,失去则都不存在,这就是系统理论的基石。各家经典也都有相似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言了。唯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在对立的事物之间照见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强者要照见自己的霸道,弱者要照见自己的不知道。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要修行的功课,丁元英如是,芮小丹如是,刘冰如是,林雨峰如是。唯有肖亚文最让我感到不寻常。她的功课是什么呢?

为什么这个才貌双全的美女在和青年才俊丁总一起工作2年而没有发生“办公室里的故事”呢?一个孤男,一个寡女;一个仪表不凡,一个美丽动人;一个学富五车,一个聪慧过人,两个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肖姑娘偏偏没有爱上丁公子,甚至连朋友她都不想高攀,她还提醒了芮小丹不要爱上丁公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呀?简单地说,她是和智慧的人,清楚自己是谁,他人是谁,她是个观察者,不会做参与者,即使是参与,也是保持心灵的抽离俯瞰事件的发生。

一句话,看了这本书,我最爱的就是此女子也!其他皆是过眼云烟。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3

经老师推荐而看完这篇小说,不愧被称为“傲然独尊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来以经济学角度切入阅读小说就已被作者的独特视角惊艳,而后小说折射出来的思想光辉给小说主题的添翼使得我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小说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故事的开头源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这种掠夺式的经营。虽然仅11个月,就挣得了近乎一倍的利润。

小说开头就提到了私募资金,丁元英在短短时间内净赚了2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他挣得大笔钱财后又受到了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无奈,于是退出了公司,说道“商场如战场,可私募基金这个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那不是打仗,是屠杀。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我一样困惑当时中国的股市怎么就成了一台取款机呢?小说这样带出来的背景其实是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的股市状况:疯狂。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中国来说是个资本市场混沌初开的年代,市场经济、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1992年到1994年的那段时间,大致上符合小说中丁元英在德国使用私募资金投入到中国股市的时间,是中国证券市场股指震荡波幅最剧烈的时期,上证指数波幅为378%,深圳指数波动幅度也达到162%。像丁元英这样与众不同的怪才投机者可在这种环境下大赚一笔,然而一般的中国股民,少数人一夜暴富,更多人是为此摔一大跤,甚有者倾家荡产,不得已跳楼自杀。那个年代的股民想必都对以下事件有相当印象,如:“福耀”与“福联”股票的公开发行与上市、“宝延风波”、“广州广船”等等,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查找相关资料去感受一下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就可以了解当时的小说背景,丁元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使得他受到良心的谴责,他认识到利用私募资金这件事是一种“屠杀”,即反映当时中国股市的一大问题:股市带来的甜头总是被大鳄吞了,小股民常常是被宰割的一方。这是股市制度在各方面的不完善带来的,始终是一个太年轻的资本市场,证券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信息方面的透明度不够,在操作上属于投机性市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市场炒作概念为主等等,当然到如今资本市场已经经过不少改革,但仍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得股市往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除了政策性引导,还要加大力度发挥市场规律和机制本身的作用,才能使得资本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继续故事的发展:丁元英因良心发现回到古城想以“出家人”之心态去生活的时候,因音响与芮小丹结缘并且相恋,他答应芮小丹送她一份礼物,一个“神话”:让王庙村脱贫致富。于是丁元英则用了强有力的“杀富济贫”的方法来创造这个神话,用他的原话就是:“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是大智若愚。”

具体是这样的:丁元英策划成立了北京格律诗音响公司,而王庙村作为生产基地,有农民们打造半成品,进而组装好,最后格律诗公司去收购,申请各种国外商标和专利,还有购入一些套件等(其中乐圣公司,即小说中唯一可以跟洋货对抗的国产音响公司,故意卖给格律诗1000个套件,原是不看好格律诗,打算退货时再对付格律诗,然而这却成了致命的一步),当然后面格律诗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也就是低成本制造,且其国外承认的专利项和品牌度,给了乐圣公司一个重创,乐圣公司闹得沸沸扬扬的起诉反而最后被迫要与格律诗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王庙村生产那个部分的描写,多次提及了文化属性这个词,农民们的小农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格格不入则深深地折射这一点的。而基于对文化属性的深刻认识的丁元英,在设计格律诗音响公司和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的相互关系时,将两部分各自独立,对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他们的部分采取股份方式进行制约,最后通过“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使得格律诗公司强行进入市场。丁元英对王庙村音箱生产基地采取的“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的方式,即“在产品生产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现金交易,一环制约一环,谁出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弱势文化背景下的农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市场去纠正他们,最终用经济杠杆来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问题。”农民直接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和接收市场规律,丁元英的扶贫是想透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农民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打开农民的眼界,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去抑制小农意识的束缚。说到这个农民在小说中体现的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其实是揭示传统观念与现代化市场矛盾与束缚的方面,说明了文化属性的重要性!

小说里面三个人的自杀都具有震撼点醒主题之用。首先是本作女主,在这个礼物即将要送到芮小丹的面前之时,作为刑警的芮小丹偶遇通缉犯,在这场火拼中她被炸残双脚以及毁容,为了永恒的爱,她最后自杀了。丁元英在悲痛中吐血,最终选择离开古城。说实话,我本人在这篇感想中也不多提及他们两个如同天国之恋般凄美的爱与故事情节,因为我确实不太能理解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我也不理解芮小丹的自杀行为,她说过她以后想写文章,她活着的话,她依旧可以完成这件事,应该说我相信她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她放弃了,放弃活着,放弃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我想作者在文学的角度,必须痛心地这么写下去,这是极为重要的点题之笔,为了完美地诠释小说中天道的“觉”。我思考了许久,可最终我还是不能理解,也许我犯了一个错误:执着于以经济学角度切入去阅读全文;又或者见识浅薄,非十年之后的我不能明白和悟透其中之情之理。

第二位自杀的是林雨峰,乐圣音响公司董事长,“是自己拱手给人家1000副套件使两家的音箱有了可比性,是自己的起诉和新闻炒作使自己成了格律诗公司成本与扶贫的义务宣传员。乐圣用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己的知名品牌打败了自己,用自己的矛刺穿自己的死穴”。他这种“只有矛、没有盾”的思想最终是使自己走向终结,在市场经济市场里的竞争决不可忽视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共赢则无法造就和谐的市场环境。最后的结果虽说是乐圣被迫跟格律诗合作了,但是从乐圣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必将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专业户几乎已经成了乐圣公司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两个松散型联合体,如果不考虑面子因素,乐圣公司无疑是这次资源整合的最大赢家,而这场你死我活的诉讼也使王庙村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小说的结局也是一个双赢的状态。更多这样的合作其实可以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的作用,可以使得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各有特色;而产品差异的存在,也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进一步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同时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这其实也是小说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中的这段法律纠纷以及引起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确实是非常有意思。原告方认为“格律诗事件最可怕的是它传播了一种观念:我可以这样竞争。一旦这种观念被法律默许,各行各业凡是适合这种生产方式的产品都会卷入这种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然而丁元英所做的合法的“杀富济贫”的这一切: “他的的确确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合理、合法的竞争,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没有任何秘密和违法可言,所谓的神话竟是这么平淡、简单!”丁元英所设计的“神话”无非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非是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因果关系而已。

这当中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反倾销相关法律等方面的不完善,小说还说了一句话:资本往成本低的地方流动是经济规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往贫穷国家迁移,就是因为廉价劳动力。我国本身就是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不少发达国家将资本聚在我国,不仅仅是资本市场,还有跨国公司等一些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并且我国自身内部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而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如果格律诗那样叫做是不正当竞争,那么农民还能富吗?小说的背景时间当中,中国还没有反倾销的法律作为支持,这不仅是国内本身还有中国对国外的情况都是很不利的,因而,现今虽已有反倾销法,但仍需要系统化、程序化并且不断完善,随着现今国际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生产网络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被动地、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是自立发展模式,过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将会遏制东道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并会损害自立发展的根基。

关于自立发展这个启示也要说到刘冰之死,他的死揭开了《遥远的救世主》的一个重要主题:救世主就是你自己!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小说中的农民想要靠丁元英帮助他们,从来没想到真正的救世主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文化属性,造就了许多长期处于愚昧麻木之中的社会人,最终只能导致他们永远的贫穷落后。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得救之道就在于自己行动起来,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去积极地努力,人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于我个人作为学生来说,启示是要自立,不依赖他人,努力学习,走自己坚持对的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对于当今国际贸易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不仅仅是要积极参与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来迎接各种挑战,本身更需要提升实力:第一,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创造出口需求,一方面,企业要生产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调整现有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多打绿色牌、低碳牌、养生牌,努力满足进口国对绿色、环保、低碳、健康方面的严格要求;第二,努力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适应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市场变化。一方面,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新兴市场;第三,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抵御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战略就以上做法综合来说就是: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品牌。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4

读完了《遥远的救世主》,原本热切渴望寻找的心却象泼了一盆凉水,蓦然冰凉了。这个世界真的是没有救世主,前段大量对于道的描写,在小丹的去世后轰然崩塌。用什么去解释她的死亡,使命感也许是最自然的,可是她确实自杀了。丁元英没有去阻拦,他认为他理解她,因为她不能无用的活着,但是作为彼此相爱的人,爱就是锦上添花吗?不是责任不是义务不是生死相依?所谓的道或者自然就可以任意放逐生命?自杀有着千万种理由,但是不管哪种自杀都是自私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社会的海子自杀,留给他老母亲多大的创伤,这是谁可以弥补的?小说中小丹的自杀,让她的父母又怎么释怀。

我们暂且不评价丁元英对小丹是两个孤独人的惺惺相惜还是小丹那种女性对超乎自己的男性的崇拜,但是丁元英知道了结果却不说一句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或许他认为自己是神了,但是没有人的烘托,神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69 794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