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廉政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大力纠治微腐败+凝心聚力勇向前

浩渺 分享 时间:

加强微腐败整治,推动廉政教育深入人心,凝聚集体力量,坚定不移向前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廉政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大力纠治微腐败+凝心聚力勇向前”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廉政教育:大力纠治微腐败凝心聚力勇向

今天就纠治“微腐败”问题作一交流,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二是“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三是打赢纠治“微腐败”攻坚战的对策。

一、讲一讲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重典治乱、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胆魄和气度,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反腐大幕。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力度之大、查处人数之多、官员职务之高,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说,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大成绩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风气也一直高度关注,多次对基层风气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要抓住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放,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当前,从上级通报的问题和本级检查的情况看,不正之风还没有根除,“小表示”“小便宜”和“礼”尚往来、见“微”不怪等现象依然存在,“微腐败”禁而未绝。

(一)“微腐败”易发多发

当前“微腐败”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乱用权力的行为小,一点点、一滴滴,打个"擦边球”,玩个遮眼法,捞点小好处,例如有的党员干部雁过拔毛,利用节日等时机,拿点部属带的土特产,收点购物卡、小红包,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二是近,多半行为都发生在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有的老同志摆老资格、搞特殊,日常工作使唤新同志干,遇到工作也能躲就躲,搞“非权力影响”;三是多,数量多、次数多、形式多,比如有的同志没事就请吃吃请,以老乡拉帮、以原单位结派,搞小团体、画小圈子,信奉圈子文化,遇事不找组织找老乡。

从近年来上级通报的“微腐败”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微腐败”危害不微。“微腐败”的“微”字说明这种腐败现象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腐败,而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给人的痛感并不强烈,但留下的后遗症却影响深远。“微腐败”也是腐败,与“巨腐败”相比,只有量的差距,没有质的区别,有腐必败,“微腐败”必然具有破坏性。

(二)“微腐败”危在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微腐败”的严重危害。人们常说:“大老虎太远,而苍蝇直接扑面”,“微腐败”离人民群众最近,侵犯群众的利益最直接,影响最大,危害范围最广,对单位腐蚀危害极大。

首先对党和政府而言,“微腐败”损害形象和威信。“微腐败"现象发生在群众身边,隐藏在单位内部,但其影响却能波及到社会角角落落,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光辉形象。我党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也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但像侵占群众利益等“微腐败”问题存在,就会给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减分。

其次对单位而言,“微腐败”涣散士气。“微腐败”破坏单位风气。如果在敏感问题上搞亲疏有别、厚此薄彼、暗箱操作等等,必然会损害广大党员群众的利益,对这种“微腐败”现象和不正风气,群众对组织也将失去信任和信心,组织的威信必然一落千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长此以往,正常工作完成不了,单位发展水平止步不前,最终涣散了士气。正如总书记所讲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拉关系、走捷径、搞变通、扯人情的这些“微腐败"危害甚至大过“巨腐败"。

最后对个人而言,“微腐败”造成严重损失。“微腐败”伤害党员群众感情,收一条烟、拿一点水果、吃一顿饭,看上去值不了多少钱,有的人认为价值小,没有影响,但日积月累,积少至多,数额会有多少?损害群众利益的这些人最终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他们自己的内心也会受到煎熬,前途也将断送。

二、挖一挖“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

刚才给大家讲了“微腐败”的巨大危害,要纠治“微腐败",首先要找准滋生“微腐败”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挖一挖“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在哪里。

(一)挖一挖思想认识的误区

一是思想上还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有人说:“就我犯的那点小错,领导们都看不上眼,我贪得那点跟大老虎比,九牛一毛,何必那么认真,像我这样的太多了",有人说:“我只是借用,又没贪污,违规收入都退了,还处分我干嘛”,还有人说:“我犯的这点错至于‘上纲上线'吗?如果按我这样处分,那有些人的处分得了多得没法计算了”……这些都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有的金额极小,但都要对当事人也都进行处理,所以“微腐败”不会因为金额小影响微而不会受到处罚,从本质上看,“微腐败”表面上看起来再小,本质上也是腐败,都是在侵害群众利益,侵吞国家财产,都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破坏,都要付出代价,对于这一点,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干部骨干存有补偿心理,认为“不占白不占,白占谁不占”,基层条件这么苦,自己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有的认为“小错无关紧要”,自己平时干的不错,即使犯点小错也无伤大雅的无知心理。殊不知微腐败是腐败的前世,腐败是微腐败的后身,多少落马高官的腐化堕落,是从“微腐败”开始,不少身居高官要职的党员干部落马后发出后悔叹息声:“如果当初有谁及时

制止我,给我提醒告诫一下,我也不会堕落到如此地步"。量变到质变,贪腐都是从小贪开始,逐步走向大贪,一步步滑落。而当前,还有个别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对监督工作装糊涂、搞应付,甚至设障碍,令人警醒。

三是掩耳盗铃存在侥幸心理。落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廖小波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记得刚到自治区交通厅工作的那年春节前后,市县领导来厅里,给了我一个3000元的红包,我放在办公桌抽屉里一个星期都没敢碰。”这是廖小波第一次面对红包的态度。落马的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说。“在(广东)省财政厅当副处长时,基层单位有时会送一点茶水费、红包,当时自己还会拒绝。当处长后有人送1万、2万元的红包、好处费时,心中非常害怕。”“不敢碰"、“诚惶诚恐不敢要”、“非常害怕"、“备受良知、道德折磨",这些应该是官员们最初面对不义之财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然而,他们没能防微杜渐、果断拒绝,而是找“奖励政策”、“人情往来”这样的借口说服自己收下。这些违纪违法行为,都被自我安慰地定为“正常的人情往来”,最终在自欺欺人和心存侥幸中,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罪人。讲到这里,我就想问问各位,如果是你,面对同样的红包,你是怎么想的,又会怎么做,会不会也像落马的官员一样,战战兢兢的收下?

我们在反腐斗争中打掉的“大老虎”,往往也正是从“微腐败”的“小苍蝇”中长出来的,许多贪官的第一桶金都是

从“微腐败”中获得的。尝到了第一次腐败的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久而久之必会酿成"大腐败"、“大老虎"。相比之下,我们中间有的人员也抱着同样的侥幸心理,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干着“掩耳盗铃”的事。还有诸如“以往都这么干”的习惯心理、“别人都这么干,不止我一个”的从众心理、“法不责众”的盲从心理等,在这些种种不良心理因素暗示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微腐败”的“俘虏”,已经迈开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不少贪官退休后几年仍被处理问责,更不用说我们更年轻的党员。

(二)挖一挖风气建设的短板

当前纠治“微腐败”,在风气建设上存在发动群众不够的问题,群管群防的态势还没形成。给上级带点小礼物,逢年过节请客吃饭,红白喜事收受礼金。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甚至觉得招待、吃请、送礼、送钱是增进关系和礼尚往来的需要。对于那些看似“合情合理”,又被“人情世故”所伪装的微腐败行为,大家貌似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无形中助长了“微腐败”的歪风邪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这就是著名的破

窗理论,启示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治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破窗理论警示我们,对于身边的“微腐败”行为要加强监督,及时纠治,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滋生“微腐败”的土壤清干净。微腐败虽微,但积累和扩散开来就会形成腐败风气,也会孕育更多的“大腐败”。

(三)挖一挖制度执行的漏洞

在制度执行上存在创新手段不够,压力传递递减的漏洞。各级把纠治“微腐败”的压力态势持续向基层传导延伸,逢会必讲,逢节必抓。但对个别基层单位来说,正风肃纪工作还停留在走廊橱窗里宣传一下、大课辅导灌输一下、主要领导讲话强调一下,缺乏营造纠治“微腐败”氛围的手段方法。

特别是一些年轻党员对于纠治“微腐败”还存在模糊认识,以“事不关已”的心态对待“微腐败”,没有形成纠治“微腐败"人人有责的“潜意识",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监督的最优状态。

同时,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角度来看,监督的人理直气壮、挺直腰杆发挥作用还不够,特别是风气监督员队伍,行使权力有顾虑,能力素质有差距。没有认识到基层风气监

督员无论职务高低,都是党在基层风气建设中的形象代言人,是维护群众利益的代表,基层风气的前沿哨,我们基层风气监督员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决不能破坏党的形象,让群众利益受损。

被监督的人也存在主动接受监督不够,犯糊涂装糊涂的问题。有的是真糊涂,没有把纠治“微腐败”当作经常性工作来抓,时紧时松,持续用力不够。有的装糊涂,自身要求不严格,对身边“微腐败”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待监督工作虚落实、假落实,制度落实执行打了折扣。

三、谈一谈打赢纠治“微腐败”攻坚战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破除潜规则,根本之策是强化明规则,以正祛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纠治“微腐败”有“三难”,辨析难、预防难、纠治难,我们必须紧盯违规违纪目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下大力气予以纠治,推动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让各级党员群众有更大更多获得感。

一要筑牢思想防线,补足精神之钙。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一旦有了贪欲堕落之心,腐败的种子就会在心底萌芽,使你一步步跌落深渊。思想的动摇与缺失,观念的异化与变质,往往就是腐化堕落的起点,所以务必要补足精神之“钙”。要常饮甘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上级关纠治“微腐败”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坚决落实指示要求;要牢记法规。

自觉用党纪条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经常进行自我提醒,切实将“微腐败”遏制在萌芽状态,根除陈规陋习,防止思想上的反弹回潮;要心怀敬畏。把警示教育作为苦口良药常服常用,牢记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回头路。以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为思想“除除尘、治治病",在警示警醒中受到震撼、敛住心神。

二要强化行为自觉,带头做好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从我本人做起”。纠治基层“微腐败”问题需要我们干部骨干挺直腰杆,做好样子,当好基层风气建设的风向标。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带好头,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带头严守廉政规定,秉公用权、依法办事、不搞特殊,带头维护群众权益,严禁插手敏感事务,带头担当尽责、真抓实干,始终做到站排头做表率,以良好作风形象促进基层风气持续好转。

三要发挥组织作用,加强监督预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权力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只有为监督监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调动发挥出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各级始终保持纠治“微腐败”的高压态势。要人人参与进来。在纠治“微腐败”问题上,要充分发挥我们每名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特别是基层风气监督员的作用发挥,基层事务中

只要不是保密的都可以公开,越是大家关心的就越要让大家知道,让私心私利在群众的眼睛下无所藏身;要建立长效机制。纠治“微腐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祛除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需要抓反复、严经常,持之以恒,紧抓不放,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规范》《敏感事务公开工作规范》等基本规范,要扎实抓好落实,规范行为,形成长效机制;要发挥组织作用。我们要正确行使自身权利,每个单位都设立了纪检小组长、风气监督员,遇到问题也可以向他们反映举报;同时,纪委也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立了意见箱,欢迎每名同志通过这些渠道反映问题,积极主动实施监督,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另外,同志们再记一下我们的监督举报电话,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给我们反映,我们肯定会按制度规定给大家保密,并依规依纪处理。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69 4494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