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观后感集聚优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美国工厂观后感集聚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美国工厂观后感【第一篇】
看完《美国工厂》,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拍摄很好,也很复杂的纪录片,当然内心也有些五味杂陈。它的复杂在于这部纪录片探讨的话题涵盖了当今世界和国内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中美竞争,中美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东西方文化冲突,境外投资,工会与劳工权益,企业与政府关系,环境污染,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等,单独每个话题都足以拍一部漫长的纪录片。而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因素恰好在福耀集团美国投资的工厂项目中碰撞交汇,要是只看纪录片的开始部分,挺难预料事情的走向,项目最终是否会成功,正如片中所说“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好的地方,它不带主观色彩,只客观记录这一事件过程,把评判交给各位观众。
先来说说纪录片所叙事的大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传统产业的成本不断提升,汽车、钢铁等产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之后困境愈发严重,俄亥俄州等老工业基地被称为“锈带”,企业陷入破产、裁员。故事的发生地代顿是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原来通用汽车在该地有个工厂,支撑着这里的部分就业、消费和社区生活,随着通用破产、工厂关闭,这里的就业和生活受到沉重打击。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提出重新振兴美国工业的号召,号召制造业回流,鼓励投资制造业。
叙事的另一端是中国福建福州市。成立于1987年的福耀集团,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用地人工的便利和沿海的优势,在“天时地利人和”下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国内和国际汽车玻璃行业的知名品牌。公司93年在上交所上市,营业收入从93年的亿增长到19年预计213亿,净利润从6352万增长到19年亿,客户遍布全球汽车品牌,员工人数达到万人,在全球各地设立办公室,逐步成为一家跨国企业。
作为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进入美国市场对公司意义重大,在代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下,福耀决定在代顿兴建美国工厂,雇佣当地工人。
当然,从民族感情来说,福耀在美国建厂,帮美国解决就业问题,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但客观来讲,这只是商业世界的一部分。中美在福耀美国项目上相遇,是快速追赶的东方生产力与衰退的西方生产关系的遭遇,是新一代资本主义与老牌资本主义之间的相遇。在中国崛起,美帝霸权的全球格局下,即便不在福耀美国项目上遭遇,也会在其他类似项目上遭遇。而这遭遇带来的是两个种族、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等的碰撞与融合,这个过程刚刚开启,结果如何,尚未可知。这是两个国家政界、商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福耀项目是个很好的实验,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种碰撞和融合。
伴随项目的进展,双方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集中体现为管理的冲突和是否设立工会的争议。
管理的冲突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中方的员工,以王为代表,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每天12小时、每周六天,工作甚至顾不上吃饭,工作熟练投入,对工作没有抱怨,愿意收敛个性接受军事化管理;美方的员工,自由散漫,工作8小时、双休、不加班,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要求得到尊重。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早期,在劳动保障上相对美国要“落后”,员工大多初始生活环境很差,福耀提供的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改善了物质生活,同时提供了家一样的温暖,因此每个人都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反观美国,离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社会已经达到了高福利阶段(虽然不比部分欧洲高福利高负债国家),工人争取到的8小时工作制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加班、接受危险工作环境无疑是侵犯正当权利。而这也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以及美国制造业的衰败。也由此原因,港大经济学教授张五常极力反对推出新《劳动法》,以避免中国过早进入高福利陷阱,失去相对优势。
站在各自立场上对两种工作方式进行评价毕竟有失公允,双方都有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员工,但管理层在初期的文化弥合中是缺位的,这使得事态向着严重的情形发展,曹德旺当机立断,更换了经营管理层,掌控实际运营权是正确的做法。
双方矛盾的最大冲突体现在是否设立工会的斗争中。可以说工会制度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浪潮时期,较早进入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都纷纷成立了工会,工会在早期确实起到了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工会制度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工会横亘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使得企业管理效率下降,短期受损但长期有利的经营政策无法推行,最终损害了企业和员工整体利益,这也是曹德旺坚决不同意设立工会的缘由。并且议员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不考虑对大众最有利的方式,激化了工会设立的斗争。而在中国,工会相当于是形同虚设的组织,政府和企业在绝大时候立场一致,在政策上更加务实和灵活,也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的优势。影片的后半段,我们看到即便是美国员工,也是讲求实际的,工会的设立不得人心。
然而事情向着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了吗?也是,也不是。纪录片的最后,福耀美国工厂实现了盈利,工会最终没有成立起来,工会分子被扫地出门。但同时,中国工程师王的好搭档,热爱工作、满怀感恩的养马的美国员工因为“工作效率”问题被开除,而生产线的另一端,自动化设备正越来越多,工作岗位正被有计划地替代。这实时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商业社会,价值是最终衡量标准。
纪录片的最后,曹德旺心情不好,走在长廊上看着自己的雕像若有所思,他是老一辈的创业者,经历大风大浪,觉得工作就是生命,企业就是家,但在最后也在反思增长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对环境的破坏、内心最初的喜悦。
纪录片的另一个侧面,依然会是未知。福耀美国工厂后续会如何发展?当地是否会有新的产业出现以提供就业?福耀的底层员工在年龄大了,失去工作机会的时候是否会有社会保障?
美国工厂观后感【第二篇】
最近,一部纪录片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不少争议,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讲述了中国企业家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故事。因为奥巴马执政时期的一个政策,中国企业家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于2016年在美国代顿投资办厂,招收了通用公司破产之后的下岗职工们,一家特殊的企业就开始营业了,纪录片由此开始。
本片的结构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时间线索客观的展现这家特殊的企业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下开始的。在失业两年的阴影下,这些美国工人重新获得了工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色彩,纪录片中欢快的音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短暂的蜜月期之后,海平面下的波涛也逐渐浮上水面。第一个矛盾很快就来了,在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之前,美方负责人要求在会场上面加装顶棚,但是曹德旺并不同意,在短短的争执之后,美方负责人妥协了,但是可以通过一个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美方负责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在后面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工人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许多矛盾。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工作起来十分不方便,然后是美国工人认为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资相差较大,生活档次都因此而改变了。但是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于中方为了效益,给美国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类的。这些都引起了美国工人的反对,中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要求美国工人的管理层去中国工厂考察。刚开始来的时候,美方管理层非常羡慕中国工厂的效率,但是当他们看到中国工厂效率的背后是工人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一个月只休息几天,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的情况下,他们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国工人甚至要求工会介入来满足他们的诉求,但是中方面对美国工人的反对只有一个对策,就是加薪,他们根本不关心工人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工人的诉求并不仅仅是要求工厂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们面对的安全问题,工人看到的是工厂不守规矩的将有化学制品的污水倒入水源。工厂决定投票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为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积极和美国工人对抗。因为种种原因,工厂一方胜利了。之后,工厂很快运用各种方式将这些参与工会罢工的美国工人开除了,工厂的抗议游行罢工就此结束。这一段落的最后是一个中景镜头,里面的中国工人兴奋的用电脑视频告诉他的家人,中方胜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曹德旺在最后视察美国工厂时问到这个可以代替两个工人的机械臂什么时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属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时候会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作为一个中国的观众最先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愤怒,明明是中国公司的到来让你们得到了工作机会,你们还挑三拣四的,事情这么多,应该多穷几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国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样,所以才和管理层一起去对付美国工人。但是看到结尾,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投票之中,到底谁赢了?毛主席说斗争的过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我看结尾我感觉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要是硬说赢家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家,因为到了最后,中国工人也没有获胜,美国工人也没有获胜,唯一获胜的是运用机械代替工人的资本家。这一场投票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决,而是机器与人的对决。看完整部纪录片我能感觉只有作为人的存在对未来的焦虑,我们的对手究竟是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还是比我们更听话的机器?
美国工厂观后感【第三篇】
《美国工厂》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该片于2020年2月10日,获得第92界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天二刷了《美国工厂》,或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还二刷?对,第一次看完后心里有些痒痒的,有一些萌芽一样的感触,所以,特意在周末,再看了一次,这一次后,心里的感触就是这三个词:机会,碰撞,趋势。
机会
机会,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程,任何年代都有令人振奋的机会,或者称之为时机更加准确。就以影片中的代顿市为例,它地处美国北部,濒临五大湖区域,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在19世纪后半页和20世纪初,发展了大量的工业,冰箱、空调器、计算机等,这些都是当地人的机会,后来随着美国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加之代顿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冬季较长,且降雪较多),导致大量产业外移。进而,慢慢丧失了一些竞争优势。影片里用了一个词:铁锈带,来形容这一片区。
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或家庭而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环境。可以在影片里看到,在福耀召开一次招聘的说明会后,有很多的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在上一份工作中有过丰富经验,或职位较高的人。影片没有交代最终成功上班的人和前来求职的人的比例,但是就以当地报纸的报道来看,当地人是认为福耀为他们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就业机会的。有些失去工作数年的人,可以重新来上班,重新获得收入,大家都很开心。而这一阶段是福耀刚刚开始在代顿投资,还处于双方的蜜月期,但是此时的甜蜜并没有让后面的碰撞与冲突减少或降低。
工厂落成投产后,也有对劳资双方都很重要的一次“机会”或一次契机。那就是一次投票,一次关于是否要在工厂里设置工会的投票。此次投票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人认为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劳动报酬低,他们渴望在工厂里设置共会,为他们争取更多权益。而福耀的态度是,如果有工会,工厂就不开了,态度十分的坚决。这次投票是劳资双方矛盾的一次正面较量。为了这次投票,劳资双方都开展了很多工作,最后投票结果是不同意设置工会的人占据了大多数,工会无法成立。而福耀也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投票前后安排了一些福利的提升,例如小时薪资,例如安排部分工人前来中国旅游,同时陆陆续续的让一些人离开了,从总经理到一线的员工,这些人离开的时间不同,原因也并不都是因为工会,但是这些活生生的人,丧失了这个工作机会和对应的收入。
话题扯开的远一点,福耀投资所在地,代顿市,是莱特兄弟的故乡,弟弟的后半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他们发明的飞机,带给世界非常多的改变,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座充满英雄色彩,传奇色彩的城市,有一天会需要一家中国企业来投资,来挽救,帮助当地人……而这也是世界给于我们中国的机会,这一次我们牢牢地抓住了。
碰撞
文化的碰撞是最明显的,文化的融合与相互的理解也是最深刻的。
中国人民是不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影片里的对比非常明显,中国工人的劳动纪律,劳动效率比美国的工人强很多,也好很多。当福耀美国的一们些主管来到中国的工厂后,对一些景象都叹为观止”,例如我们的班前会,半军事化的管理,向右看齐,报数……这些都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震撼与刺激。但是,当他们回到美国想效仿的时候,却开了一个松松垮垮的班前会,效果几乎没有。还有,中方一直培训和教育员工要鼓励美国员工,要顺着美国员工。与此同时,美国员工却在抱怨得不到帮助,经常被斥责。
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部分,播放了中美两家工厂下班时的情景,此时的影片进入结尾,导演也许已经不想再表达什么更加深刻的意义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的工人下班,有很多人满心欢喜,他们神采飞扬地走出工厂,甚至有人一路小跑;中国的员工下班,基本上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大都木木讷讷的,鱼贯走出。这真的是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在想,这就是不一样的文化之下的结果,我们的服从、勤奋,我们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我们的以厂为家,对比美国的个性,自我,张扬,直接;对比美国的上班就是收工资。一旦下班,就赶紧跑。
美国工厂观后感【第四篇】
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