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范文【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范文【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一篇】

去年以来,我区不断深化审批服务领域改革,从行政许可审批中“耗时相对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的现场踏勘环节着手,搭建线上踏勘“云”平台,实现审批踏勘环节从人工现场踏勘向线上“云踏勘”转变,让企业群众“一次不跑、事就办好”。特别是疫情期间,保障了审批业务办理“不断档”“不掉线”,受到办事企业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通过“云踏勘”平台已办理线上踏勘业务2400余件,平均压缩踏勘工作时间5个工作日。

一、创建踏勘机制审批服务“全流程再造”。

一是筛选“踏勘”项目。

针对不需要专家论证的食品经营许可、小餐饮登记、农药经营许可等25个现场踏勘事项进行梳理,按照制度、人员、场所、设备、管理等踏勘不同内容细化分类,分解成小餐饮登记、集体用餐配送、食品销售经营、出版物批发设立等53项具体情形,对涉及到的1142项踏勘核查内容和标准逐一进行固化并制定清单。

二是创建标准指南。

以办事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创建“零基础”“同标准”踏勘现场准备指南,将踏勘依据、内容要素、核查标准等条目化、规范化,并着重标注重点难点和问题多发点,方便企业群众准备踏勘现场,杜绝了因踏勘内容复杂、标准不够具体导致的企业群众筹备难、工作人员核验慢等问题。

三是优化运行机制。

制定出台《“云踏勘”工作管理办法》和《“云踏勘”工作制度》,对踏勘要求、踏勘流程和踏勘规范进行明确,将“云踏勘”与告知承诺、信用建设和监督监管相结合。

二、打造“云”端平台实现“线下线上”全覆盖。

一是研发线上平台。

开发**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线上踏勘功能,将踏勘事项清单、内容标准、踏勘人员库等47项信息全部录入平台;打造“**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将“云踏勘”开展过程中的踏勘时间、地点、内容、踏勘人员、电子报告以及相关影像资料全量自动保存至云端服务器,实现平台端与微信端的实时视频互联互通,夯实“云踏勘”数据基础,确保踏勘行为合法、规范。

二是细分踏勘形式。

依据踏勘事项内容标准的复杂程度,将“云踏勘”分为线上踏勘、线下踏勘、补齐补正3种情形。其中,线上踏勘针对简易情形,侧重于实时视频连线“不见面”审批;线下踏勘针对复杂情形,侧重于现场核验和对现场影像数据等资料的采集;补齐补正针对踏勘现场暂时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通过整改补正的,由申请人将整改后的现场影像资料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踏勘人员线上核验。

三是规范踏勘流程。

申请人递交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踏勘相关信息即时通过线上流转至“云踏勘”平台,平台管理员根据踏勘类型,将每项业务分配至2名踏勘工作人员,踏勘通知同步推送至申请人,由踏勘工作人员与申请人联系,商定时间,通过“**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开展“云踏勘”。“云踏勘”报告经审核后出具电子踏勘意见书,同步推送至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审批。

三、分类实施踏勘按下审批服务“快进键”。

一是简易事项“极速办”。

对资格变更、延续等踏勘内容较少、标准格式相对固定的踏勘事项,材料审查无误后立即进入踏勘环节,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通过线上踏勘方式进行,实现25项高频事项1小时踏勘“极速办”。

二是一般事项“快速办”。

对踏勘重点为“现场设施设备有无”和“反映流程布局”等形式审查为主的踏勘事项,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商定时间,做到1个工作日内“快速办”。

三是二次踏勘“即时办”。

对已经现场踏勘并提出整改意见的踏勘事项,申请人整改完毕后随时通过“**云踏勘”微信小程序将补齐补正影像资料上传,踏勘人员实时响应,线上审核确认,即时出具现场踏勘报告。

四是复杂事项“兜底办”。

对个别企业库房面积、人员资质、设施设备等要素要求标准高、条件严,以及需要进行实质审查的踏勘事项,由踏勘人员与申请人积极联系,通过线下踏勘方式,3个工作日内限时办结。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二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汇报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县是煤炭资源县,产业工人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义特殊、至关重要。*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围绕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的目标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强化产业工人政治思想引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始终。

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大要求,按照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改革任务,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合力作用,将产业工人生产一线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优秀人员吸纳入党,强化了优秀党员在产业工人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扎实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等主题活动,并依托个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站点,举办宣讲*场,广大产业工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坚持工人阶级地位不动摇,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的比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争当有理想守信念的最美奋斗者。通过以上举措,我县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稳定,主动融入大局,贴近全县工作重心,确保了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产业工人激励奖励制度,让创新型产业工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实现双丰收。

“十四五”时期,我县在产业工人队伍激励奖励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督导、通报、表彰等工作制度,并通过融媒体、*专刊等渠道,大力宣传产业工人队伍在改革建设中的作用成效,为鼓励和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对于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技术能手、创新型人才优先推荐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着力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大力开展“五小六化”活动,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

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创新成果按要素、按比例参与分配制度;通过股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引导企业建立职务发明管理制度。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同时,*县注重选树优秀技术人才榜样,发挥榜样、模范力量,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的热情。截至目前,*县共有省市级劳模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3个,选树“工匠”*人,这些优秀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增强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水平,把提升工人队伍职业技术能力作为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提升,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20xx-2025年*县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我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全县劳动竞赛五年规划,其中将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作为主要任务,目标更加明确,进一步健全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着力完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工会、人社等部门职能作用,带领引导行业企业自觉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培训,形成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合力。

几年来,由部门、企业和社会职业学校等不同主体开展的职业技术培训累计300余场次,参与培训的职工达到万人次,职工学习技术的渠道更宽,机会更多,水平更高。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劳动竞赛作用发挥,逐步开展了煤炭、建筑、医疗、教育、快递等行业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参与职工人次达万人次,激发了产业工人提升本领、强化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竞以强技、争先创优的社会氛围。

四、优化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服务,让竭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深入工人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特别是劳动经济权益。*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工人至上”理念贯穿始终,助力产业工人赋能成长。疫情后复工复产期间,县人社局、工会等部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春风送岗”行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大力实施增岗行动,乡村设立护林岗、网格岗、防疫岗等,驻县企业设立保洁岗、后勤岗、保安岗等,增加了职工就业渠道。

我县通过完善劳动经济、集体协商、安全健康等权益保障机制,积极维护产业工人接受教育培训、薪资待遇、职业健康等权利,防范企业欠薪、违规裁员等损害职工权益的现象发生。同时,深化“四送”、职工大病医疗互助等品牌服务,积极探索职工普惠化服务、爱心驿站建设等新型服务模式,扩大受益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工人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工人付出与获得存在差距,产业工人自身提升动力不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工作合力不强等。

下一步,*县将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的职能,切实发挥好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的作用。

二是压实成员单位责任,树立“一盘棋”思想,对照改革任务,做好任务分工,落实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三是切实做好督促检查,层层传导压力,有计划、动真格对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行动,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绩效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三篇】

近年来,我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产业工人队伍育才新模式,孕育了近30万纺织服装产业工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建立“院校定向+企业自培”模式,让产业工人“专”起来

一是建立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模式。由校地共同出资,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渠道,同江西服装学院共建“苏区新长征班”,北京服装学院在县设立分院,让学生在一流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支持企业与县职业中专、服装学校、新长征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县职业院校纺织服装专业相关学生占比近40%,开设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服装产业工人培养力度不断加大。20xx年,县各职业院校为全县培养服装服装产业工人5378人,开展全县技能提升行动和企业用工预备制培训14期、服装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近1600人,打造一批符合企业要求、素质过硬的工人队伍。

二是建立企业内部自我培养模式。支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赢家时装公司成立赢家大学制造学院,通过“春蕾、夏阳、秋枫、冬雪”的四季培养工作机制,持续进行人才培养、代练和输出,20xx年组织培训42场,培训员工1560人次;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成立兴雪莱商学院**分部,每月安排特聘老师到**公司开展专项培训,为公司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支持。

二、打造“名师带徒+技能竞赛”平台,让产业人才“涌”出来

一是创新“名师带徒”传帮带模式。

发挥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工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现场讲、项目带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如,省五一劳动奖章朱xx和优秀职工刘xx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对企业和班组的优秀人才言传身教,带队比赛等方式,培养优秀徒弟300多人。

二是打造建功立业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等优秀产业工人技术引领带头作用,开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职工命名先进操作法”评选等活动,打造罗晓茂劳模创新工作室、李石林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一批平台。广泛开展“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解决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创新难题,20xx年以来,共收集归纳先进操作法95项,创造经济价值1050万元。

三、构建“服务保障+地位提升”体系,让产业工人“留”下来

一是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适时调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从人才公寓、购房补贴、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出“一揽子”政策礼包,让工人在园区安家乐业。仅20xx年,就将350套公寓分配到园区工人手中。良好的政策让更多的产业工人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今年1-7月,全县为129家招工重点服务企业新招员工10165人。

二是畅通地位提升渠道。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比重,优先推荐劳模(工匠)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其联系职工、参与决策的作用,让产业工人有荣誉、有地位。去年换届后,全县“两代表一委员”中产业工人58人;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中产业工人代表66人,占比大幅提升。提高荣誉评选表彰中产业工人比重,全县获得各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状(章)、工匠等荣誉的产业工人62人,选树纺织服装产业“**工匠”25人。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前提,强化理论武装,团结引导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市总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地位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为重点,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次重大政治任务,强力落实、全力推进,取得了实效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33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县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和《**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单位任务分工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具体步骤、落实时限和各部门的职能职责。

(二)聚焦重点,合力推进。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协同推动作用,加大组织统筹力度,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以思想政治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权益维护和队伍壮大为重点,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扎实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行动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改革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突出特色,真抓实改。涉改各部门按照《**县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单位任务分工方案》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在抓好已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同时,制定出台更多含金量高、保障有力、现实管用、产业工人叫好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真正让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企业职工薪酬、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69 585754
");